《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0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耐著性子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書,簡直可以說是磨練人耐性的一本書。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看完這本書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2000字,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參考作用。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中最喜歡的人物是列文。作者用了足夠的筆墨描寫了安娜和列文的思緒變化,不同的是安娜不斷地走向狹隘、偏頗和極端,而列文用干農(nóng)活的方式學會了成熟且富有情感地生活。
開篇寫到: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人間的事大不了饒恕,審判的事交給上帝吧。每個人都痛苦,為什么不能彼此接納?真實的思想若被打壓甚至毀滅,生命還有幾分意義?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人在地上,幸福是陽光,不幸是影子。少有完全通透的人生,幸福和不幸交替出現(xiàn)。
安娜和弗龍斯基看起來都握有幾張好牌,安娜美麗優(yōu)雅,談吐格外有魅力,弗龍斯基公爵有地位有軍銜,待人和善有分寸。兩人曾經(jīng)熱烈地相愛,不久便陰陽兩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腳本。
打算一直不跟安娜離婚的卡列寧就一定可恨嗎?他也許不了解安娜,不了解愛,可當他雙手顫抖,痛苦地說“我愛你”時,難道沒有一點柔軟的情感?當他字斟句酌地給安娜寫信時,既要保持雙方的尊嚴又不忘給安娜寄錢,難道沒想安娜有一天回歸家庭?過時的婚姻觀和社會輿論不僅促成了安娜的悲劇,也桎梏了卡列寧爭取尊嚴和家庭平靜的努力。
安娜如果生活在眼下,她的命運會有改變嗎?一個高官丈夫,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個熱情專一的情人,周圍人的眼光和光怪陸離的社交。不愛丈夫卻被糾纏在婚姻里,深愛兒子卻不允許與之相見,想愛弗龍斯基卻步步將其推遠,后者希望與之結婚并生下合法的孩子,但這對安娜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她既不能爭取離婚,又因為長期吸食嗎啡助眠而喪失了生育能力),沒有工作沒有朋友,盡管看過很多書甚至寫書,還有機會做點與教育相關的事。
安娜是孤兒,之前她安心做個妻子和母親,遇到弗龍斯基后,她拋棄了一切,只想擁有愛情。然而每一步都是功課,倉促交卷奔赴下一個考場,只會狼狽了自己和后來的同行者。心若殘酷破損,怎會溫柔如初?世人本無二致。
人應該怎樣發(fā)展自己?能脫離社會存在嗎?如果真的不需要他人,又何必閱讀呢?安娜沒想拋棄自己的孩子,她閱讀有關兒童教育的書籍。除此還有小說。但是閱讀不等于在現(xiàn)實空氣里舞蹈。安娜切斷了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弗龍斯基沒有切斷,相反他有熱情的生活理想,幾乎同他對愛情的熱情一樣熱烈和忠誠,至少在安娜活著的時候。他愛著,理解,憤怒,厭惡。當安娜像一片葉子隕落之后,他重新去參軍,目的是保衛(wèi)人民還是犧牲自己呢?
活著,陽光溫暖、耀眼,路人陌生、和善,朋友常在;死后,陽光仍在,人們照常生活,植物和一切的活力,誠意滿滿的愛心。生活繼續(xù)。為了愛、樂趣和一切美的東西。痛是底色,可一旦我們超越痛苦的底層,漫步于開闊雄渾的生存視野和思考維度,便會自然地行動。有信仰地生活,而不是被狹隘的生活和頭腦逼得無路可退。
不要迷戀戀愛,要迷戀生活本身。
遺世獨立的神仙眷侶世間少有,大部分人在俗世生活里來來往往。沒有瘋,沒有自殺,仍保有善良和自省,鋸一鋸木頭,看到愛人臉上的笑容,這才是生活本來的模樣。
我們需要愛情,和一切深刻的關系。在某些階段,我們遠離或接近某些人,心里踏實,接近真實。相反,安娜知道弗龍斯基是愛她的,卻忍不住嫉妒報復;她愛她的兒子,卻百般不舍單薄地追逐愛情;甚至對卡列寧,她心里也不曾怨恨。這些情感都隱藏著深層次聯(lián)結的需求,但都沒有真正地實現(xiàn)。
安娜沒來得及涅槃成鳳凰,就一頭跌進了生活的傾軋。黑暗掩埋了一切。
白天又來,人們照常喧囂。這里面有沒有另一個安娜?堅韌,創(chuàng)造,享受生活。
列文單純、理智,喜歡農(nóng)業(yè)生活。面對意外打擊,他從勞動中恢復心靈的平靜;面對心愛的人重新接近自己,他打破表面的阻撓,遵從內(nèi)心的意愿。關于情感和生活,他有過迷途和踟躕,但在不斷地思考和心靈的直覺中,領悟了一個遼闊明亮的生活空間。仿佛什么都沒有改變,珍貴和永恒卻已顯現(xiàn)。當他了然這點時,基蒂仿佛也明白了,因為“她看見了他整個的臉,看出他是平靜而愉快的,她對她微微一笑。”
托爾斯泰多么了解人啊。
割完一排,又割一排。有長排和短排,草也有好有壞。列文完全失去了時間觀念,此刻天色是早是晚完全不知道了。他的工作使他發(fā)生了一種使他非常高興的變化。在勞動中竟有這樣的時刻,他有時忘記了他在做什么,一切他都覺得輕松自如了,在這樣的時候,他那一排就割地差不多和季特的一樣整齊出色了。但是他一想到他在做什么,而且開始竭力要做得好一些,他就立刻感覺到勞動很吃力,而那一排也就割得不好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名著名譯叢書《安娜·卡列尼娜》273頁)
我不是活著,而是在等待一種拖了又拖的結局。(761頁)
他走下去,他像避免望太陽一樣避免望著她,但是不望著也還是看見她,正如人看見太陽一樣。(33頁)
圣彼得堡波羅的海大劇院的話劇演出《安娜·卡列尼娜》沒什么可看性,無深刻性,不必要的搞頭只覺得可笑。不可盲信國際大獎,不要低估觀眾的眼光。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000字
安娜臥倒在了布滿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顆曾經(jīng)那么動人的、真摯的、生氣勃勃的生命之星劃過天際,終極隕落在她愛恨開始的鐵軌上。《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nèi)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一見鐘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xié)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jīng)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于能稍微明白為什么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chǎn)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xiàn)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xiàn)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此琰c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吉蒂獲得了幸福,多麗依舊安穩(wěn)度日,卡列寧照樣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后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會傷害任何人,我有權利這樣”。這是她的咎由自取嗎?這是她成為一個所謂的墮落的貴族婦女而理應遭到的報應嗎?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給了年長的、迂腐的、虛偽的卡列寧,八年時間里,他壓抑了她一切的熱情和生氣,當我們知道排除了愛情以權力地位為基礎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當我們肯定了個人追求自由與幸福的價值,又有何權利指責她的選擇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這并非由于她道德敗壞,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假如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騷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xù)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yè),她就能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000字
渥倫斯基,浪子一個,最喜歡調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婦安娜,因為她太美了,不論她有沒有家庭,有沒有孩子,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么大的傷害,但還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所以這里有人說他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情人時,是反抗舊社會制度的先鋒時,只能說這人腦子有毛病。當然,渥倫斯基后面的醒悟,讓我們悲哀,因為安娜的自殺,他對生活徹底絕望,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走上戰(zhàn)場,可能一去再不回了,因為他是決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與安娜一樣,其實也是自殺,只是一個更男人,一個更女人而已。但他們兩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們真能怨隨便一個東西,他們也不會自殺。因為他們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個幸福安寧的少婦,被渥倫斯基吸引,最后拋棄丈夫,拋棄兒子,與情人生活在一起。應該說,他們最后如愿以償了,生活在一起應該也是很幸福,社會并沒有給他們多大壓力,最后安娜的死是因為神經(jīng)質!她總是懷疑渥倫不忠,一會懷疑這,一會懷疑那,最后為了“報復”渥倫去自殺了!但實際上渥倫一直在對她好。
這種神經(jīng)質的原因是什么?簡單,兩個字,良心!
第二種軌跡: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類中幸運兒的代表,不是因為她嫁給了列文那樣的好丈夫,而是因為她被渥倫斯基甩了!她因為少女的單純無知,喜歡上了體面瀟灑的帥哥-渥倫,而拒絕了鄉(xiāng)下財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親,一眼看出渥倫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倫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僭谕纯嘀?,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意義,而與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還有一個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許多深奧的話題,整天想怎樣生活才最美好,怎樣才能讓農(nóng)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歡想象自己有個多么美好的家庭,妻賢子孝,結果終于如愿了。因為他忠誠可靠,老實善良,所以最后他如愿了,與社會制度沒有任何關系。他娶到了可愛到極點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厭舊,找其它的女人(或者男人),搞婚外戀,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我們國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經(jīng)營自己的婚姻,才不會出問題.而安娜和卡列寧就沒做到這一點.安娜對家庭,對丈夫孩子不負責.我也很生氣.對卡列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