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范文800字
推薦文章
《我的精神家園》是王小波的雜文自選集。大家讀了之后,都如何寫閱讀感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一)
有句流行語叫做“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還沒讀過周國平的書所以沒有對比,為什么流行這句話我不清楚。網(wǎng)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較細膩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較機智幽默,所以女生會比較喜歡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較喜歡王的文章,也有說“男人要學習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學習周國平的理智?!痹?jīng)認識一個男生的網(wǎng)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問他為什么那么喜歡王小波,他大概說王小波的文章比較瀟灑有趣。于是我便上網(wǎng)查了下王小波經(jīng)典之作,《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百度了下《黃金時代》開始看電子書,看了開頭幾章覺得真是太無聊了,寫的都是什么呀。于是從此不再讀了。
再次對王小波感興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動中,由于沒帶書所以找同事借書看,同事帶了一本雜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然后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語“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他說他是第二次讀王小波這本書了。于是我借了王小波的書開始讀起來,發(fā)現(xiàn)越讀越來勁?!段业木窦覉@》雜文類的文章比他的小說好看多了,書中他也提到說,有讀者給他打電話叫他別寫小說了,應(yīng)該寫雜文,因為他的小說不夠正經(jīng)。看來不止我一個讀者這么覺得。我之所以覺得《我的精神家園》好看,是因為作者的雜文寫了很多關(guān)于生活現(xiàn)象或者一些觀點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覺得挺認同挺有啟發(fā)的。而且他在討論觀點的時候,運用正推反推、舉例說明等形式,字里行間有趣且深刻,應(yīng)該是有受理科生的影響吧,很多地方引用偉大哲學家羅素的話,對問題進行邏輯解讀,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書中有一章寫他為什么要寫作的問題。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蘋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現(xiàn)象,事情總是遵循著本來該有的方向發(fā)展,這當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數(shù)人做選擇時往往會選擇容易發(fā)展的那個方向去靠。但是總有那么一些人會逆著方向做選擇,例如他舉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險又沒什么實際好處的一件事,總有人要冒險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國有些人冒著被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調(diào)查的風險支攤賣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書;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來當時他寫的東西一點也不熱門,不但掙不了錢有時還倒貼一些,但是他為什么還要選擇寫作。類似這些現(xiàn)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蘋果飛上天的現(xiàn)象。他表示理解這些人的選擇,這些人的選擇沒辦法解釋,畢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順流而下,最后總會在低洼的地方匯集,擁擠一起。他還舉了個例子,他認識的一位教授的女兒放著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獎學金不要,自費去一般大學的法律專業(yè),后來法律掙錢比人類學家掙得多,這是舍小利而趨大勢,受小害而避大害。這章內(nèi)容說的問題能讓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選擇時有時候需要逆向思維,因為人本能是趨利避害的,隨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維確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突然覺得和投資上很像,順勢而為、物極必反。當然逆向思維是否正確還得看一個人的能力和眼光。
書中還有一章寫有關(guān)貧窮的問題。書中提到國外有位研究發(fā)展的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說窮人不單缺錢,就算給他錢了也富不起來。“生活方式像一個曲折漫長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宮。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chǎn)生很多亂七八糟的細節(jié),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看,這些細節(jié)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蕭伯納的《英國佬的另一個島》里,有一位年輕人這么說他的窮父親: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豬,結(jié)果自己變成了一片土、一只豬?!睍械倪@些話挺有啟示作用的。就像《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說的類似,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所以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說“讀書無用論“,讀書的實際用處是在于開拓人的思維。
其實最近寫公眾號,我也在思考為什么我要寫公眾號?比如為什么選擇去學習跳舞?在有些人看來好像都是吃力不討好,沒什么實際用處,一不能帶來錢財,二費錢費時費力。而自己為什么還要去做呢?下次再寫寫原因吧。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二)
自從跟著集體忙活著讓全國人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經(jīng)很久沒讀書,也沒寫什么東西了。安古人的說法我早就變俗了,可我老師安慰我說勞動不俗,勞動很雅,只有勞動過讀的書才會被真正吸收。我想讀讀《金瓶梅詞話》不知道會不會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讀馬老的《資本論》,否則老想著找自己的剩余價值。
這些混帳玩笑話都是勞動之后讀了王小波雜文“吸收”良好的后遺癥。
五一節(jié)匆匆忙忙趕到寧波,沒偷到預料中的閑情,另外幾個城市的人照樣跟蹤操控。即使這樣我居然還是能夠讀完一本隨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園》,這都要感謝女友無邊無際的加班。
實際上這本書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雜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嚴肅,實際上全不是那么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一部分雜文是講電影的,一部分雜文是講他在國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雜文談到了關(guān)于“尊嚴”的問題。喜歡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點也不“文藝腔”,全是俏皮話,你一看就樂了,樂完了你覺得他怪損的,連你也罵了,接著你就反思了。
現(xiàn)在這書不在我手上,我憑印象記得他說好萊塢電影說的很妙。大概是這樣的觀點:1、美國有好的文藝片。2、美國電影人為了賺錢太能不厭其煩的把一個路數(shù)拍爛。就像《鏡花緣》里有個“直腸國”,吃下去什么拉出來的還這樣,于是加點作料再吃,反復吃幾遍拉出來的東西終于像拉出來的了這才完。這不是好萊塢電影嗎?我一想《諸神之戰(zhàn)》不就是吃了《阿凡達》拉出的嗎?我可不做直腸國的食客。
我原來讀小波的小說,一直覺得他最喜歡的作品應(yīng)該是奧威爾的《1984》。實際上他熱愛的是王道乾等翻譯家的語言,他喜歡現(xiàn)代文學,無比推崇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還有圖尼埃。他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很多感受跟我這樣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過現(xiàn)代文學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語言每一句都是無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華,一輩子也就能出一兩個。
他還很推崇卡爾維諾,卡爾維諾對新千年文學做過演講,他想寫8個講稿,完成5個就死了?,F(xiàn)在剩下輕、快、精確、形象、繁復,恰好我的老師最近也在看卡爾維諾的這些講稿,她現(xiàn)在對精確十分著迷,并迫使我也要精確。我下一本要讀的書估計就是這個。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三)
在王小波的雜文作品中,對荒謬可笑的事物抨擊和矛盾的揭示,是毫不留情的。作者通過頗具黑色幽默的筆觸,以便把歷史時代的復雜與其生活中所固有的矛盾凸現(xiàn)出來,而具有了荒誕性。其根本指向是在此種環(huán)境下人的精神狀態(tài)。王小波對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性”現(xiàn)象的揭示,常以反語、比喻、對比、象征、借代、襯托等手法,將歡樂與痛苦,可笑與可怖,荒唐古怪與一本正經(jīng)相聯(lián),突出了人們周圍世界的荒謬,以嘲諷的態(tài)度揭示環(huán)境和個少、(“自我”)之間的互不協(xié)調(diào)而成扭曲、畸形之態(tài)。讀者在經(jīng)歷這種荒誕不經(jīng)、滑稽可笑的同時,又令人感受著此種環(huán)境下的精神苦悶和沉重,從而令人能達到對精神生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思想上的啟悟。這是源于王小波最直接深刻的個人生活體驗,和與其能夠冷靜地以世界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趨向為基準的眼光,來看待世相人心分不開的。
對于那個年代折騰人和荒唐之舉而成鬧劇的揭示,在
在《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一文中,王小波以亦真亦幻,亦莊亦諧的筆調(diào),通過一頭豬的命運,現(xiàn)顯世相荒誕,反襯人的精神生活被設(shè)置得了無生趣和精神的壓抑而失去自我的情狀。作者對此在許多年后以反諷口吻說道“我已經(jīng)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未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shè)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shè)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shè)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在這一立場上,王小波反對一切使人不成為人、使人喪失人性、人道的東西,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都在他的抨擊之列。在(理想國與哲人王》中,對那些用“理想”進行設(shè)置并以“哲人王”自居的這類人,王小波嘲諷說:我想用劊子手比喻喜歡、并且想當哲人王的人,用被打量的人比喻不喜歡而且反對哲人王的人。而人在這之中“被打量著”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如果說還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這個。哲人王藐視人類,比牢頭禁子有過之無不及。只有這種人才能給人類帶來最大的禍害。因為這種人和使人成王的哲學,可以使王者聰明,老百姓更愚昧?,F(xiàn)代的人民圣殿教的故事就是一例。作者著重指出,不但對權(quán)勢的愛好可以使人誤人歧途,服從權(quán)勢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誤人歧途。因而作者說,我不想把我的未來交給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沒有比思想更重要的了。這讓人想起帕斯卡爾曾把人比作“一根思想的葦草”。盡管人的生命在自然界中猶如脆弱的葦草,但思想的能力卻使人成為宇宙中最高貴者。“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偉大”。⑧這是王小波視作比生命還寶貴的東西,他以其生命的碩果驗證著他的信念。王小波說,“這種東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遺產(chǎn)都是它的沉積物。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腦子里,照我看來,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保存在文化遺產(chǎn)里的智慧讓人尊敬,而活人頭腦里的智慧更讓人抱有無限的希望?!雹嵩谫濏瀱⑷说闹腔鄣耐瑫r,王小波對那些給人以精神毒害誘人上當?shù)脑捳Z,則給予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一文里,王小波指出:這個世界上有個很大的誤會,那就是以為人的種種想法都是話語教出來的。作者認為這是個誤區(qū),同樣的話語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話語教給我的是:“要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進行到底”。當時話語正站在人性的反面上,假如完全相信它,就不會有人性。話語教給我們很多,但善惡還是可以自明的。對于無人性的話,你可以不聽。還因為話語即權(quán)力,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進話語圈子,甚至爭奪“話語權(quán)”。而人進了那個圈子就要說那種話,甚至要以那種話來思索。只是用它來說話都相當困難,更不要說用它來思想了。對此種話語圈,王小波說:從我短短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它是一座聲名狼籍的瘋?cè)嗽?。人在此影響下的思維方式和語言呈畸形狀。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四)
從事雜文寫作,常常是對事不對人的,而且也一般不就事論事的。如僅就某一具體人、某一具體事作文立論,則時過境遷,文將安附?所以雜文當在每從具體人、事人手,而所針貶的、所諷刺的,乃是一種存在的現(xiàn)象、傾向、思潮、心態(tài),具有歷時性,非局限于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因而就有了一種歷史穿透力和理性的思考特色,這是一切優(yōu)秀雜文的力量所在。從這一意義上說,也正是王小波的雜文頗具特色和可貴的地方。
讀王小波的雜文,會發(fā)現(xiàn)他對精神生活問題的思考,常常是與對中外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和文化的審視緊密相關(guān)連的。對這一問題,是王小波雜文中關(guān)注的重點,也是其文章中頗有份量的部分。當然這是與作者的知識分子的家庭出身和在經(jīng)歷了“”后上大學讀書、出國留學、回國在高校任教、辭去公職后成為專事寫作的文化背景分不開的。這一點使他對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中外文化傳統(tǒng)有了深切的體悟。無疑,這也是作為知識分子王小波個人精神發(fā)展史上的繼續(xù)。不僅如此,還在于王小波深知知識分子在社會中所承擔不可推卸的義務(wù)和重要角色:肩負社會道義的職責和代表社會的良知。這一角色決定了知識分子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影響的重大。王小波說:對人類來說,更大的惡夢是社會,更準確地說是人文生存環(huán)境。假如一個社會長時間不進步,生活不發(fā)展,也沒有什么新思想出現(xiàn),對知識分子來說,就是一種惡夢。。因而,王小波對知識分子的自身精神狀態(tài)與生存環(huán)境及其文化進行了深人的剖析和反省。
在《知識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認為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時代。而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理智。其中“狂信”則會導致偏執(zhí)和不理智并造成這樣的年代,如伽利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zhuǎn);老舍跳進太平湖,這種年代根絕了講任何道理的可能性。而只要到了無理可講的地步,肯定也要遭逢浩劫,“”即是例子。“”中的這種狂信就是與喪失理智相伴生的。這也是與人濫用信仰,將其制成打人的棒子、迫害別人的工具相關(guān)的。王小波著重指出,信仰是重要的,但要從屬于理性。它是一切知識分子的生命線。作者舉例說:在古希臘,人最大的罪惡是在戰(zhàn)爭中砍倒橄欖樹。在現(xiàn)代,知識分子最大的罪惡是建造關(guān)押自己的思想監(jiān)獄。砍倒橄欖樹是滅絕大地的豐饒,營造意識形態(tài)則是滅絕思想的豐饒。前者的罪過頂多不吃色拉子,后者則是沒有思想人就要死了。而過去人文知識分子給思想流氓造了多少兇器、多少混淆是非的煙霧彈。所以說,知識分子的不幸,就從這里開始了。為此,作者對那些想在思想領(lǐng)域里巧取豪奪的不良分子,保持著高度的警覺,提醒大家注意那些以高舉招牌,搶占制高點來壓制不同意見的人,以免遭頭上鮮血淋漓。作者強調(diào)說:人活在世上,自會形成精神信念,它是在自我不斷地學習和追求中產(chǎn)生,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作者調(diào)侃的說道,如將其從生活中抽掉,不如把我閹了。所以作者說不想最終飯依什么-這塊地方我給自己留著,它將是我一生事業(yè)的終結(jié)之處,我的精神墓地。
這是因為,作為知識分子處世立身,就在于有其獨有的求知領(lǐng)地,依據(jù)于知識的至上性和自怡性。知識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求知本身。知識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是更好的。愛知者,必樂知也;并力求在知識上有所成就。對知識分子而言,知識是思想的基礎(chǔ),也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最終憑籍。
可以說,一個真正底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雖然也生活在現(xiàn)在,但同時也擁有了永恒的現(xiàn)在,即包含一切時代和人類一切有永恒價值的成就的現(xiàn)在,從而也就有了居高遠望的立腳點和不隨波逐流的立場,與不斷進取的創(chuàng)造力。作為知識分子的王小波,正是由此以批判精神作為自己的思想旗幟,來揭示社會的眾生相,追蹤靈魂進行拷問,尋覓人性的良知,從事著自己的精神事業(yè),從而去促進人的進步、社會文明的提高。
精選我的精神家園讀后感(五)
盡管作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對小說比雜文看得重,但這并不妨礙他的雜文創(chuàng)作的佳作迭出。雜文作為最貼近日常生活,最適宜表達作者的感受和情思的一種文體。王小波運用起來猶如十八般兵器中最自如的一件,在其作品中更見性情中的光彩。王小波說,“作為一個人,要負道義的責任,憋不住就得說,這就是我寫雜文的動機”?!俺宋膶W,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這些古怪想法”。在王小波雜文寫作的視野中,關(guān)于智慧、關(guān)于人的精神生活問題的思考,是其作品中揮之不去的話題。讀其文字,獨特而態(tài)肆隨意,但卻有著一種內(nèi)在的嚴肅。他的作品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并且自嘲的表象下,隱藏著冷靜、徹底了悟的大智和無可救藥的真誠。
王小波對于“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著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樣子無所謂”的精神狀態(tài)是極為不滿的,認為“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心基于人的文化存在,作者努力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以弘揚人性的完整、豐富、全面為目的,以發(fā)展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創(chuàng)造力為宗旨,大力肯定人的主體意識和智慧良知,以求得社會的文明水準不斷提高。因為在精神生活的問題上,任何否定和不滿的背后都有著一種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對舊我的否定,對新的精神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憧憬。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王小波認為“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chǎn)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于功利的種種想法”。
從這種立場出發(fā),人就有了更為廣闊的參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種精神價值時,主要標準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實利。人因受其局限而許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在更廣大的范圍就能得到理解和贊同。倘若懷有這種想法的人多了,人性必能進步。人如果沒有這種想法在背后支撐,并作為存在的根據(jù)和源泉,就會喪失其精神內(nèi)容,淪為世俗利益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把文學、藝術(shù)真正當作精神事業(yè)和人生使命的人,必定對于精神生活的獨立價值懷有堅定的信念,給其生活注人一種高尚的嚴肅性,賦予心靈一種真正的精神歷史。在王小波的雜文作品中,就貫穿這么一種思想,傳達出對于整個世界和人生獨特理解和信念。這是作者長時間地集中全身心于精神方向上探索的結(jié)果,也是他的感性經(jīng)驗和理性沉思交互作用,在獨特人生體味上不斷積累的結(jié)晶。對此,可以稱之為經(jīng)驗理性的碩果。王小波生前曾說過:“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里就很高興?!睂τ谝粋€推崇有精神生活價值的人來說,這種想法應(yīng)是必不可少的。凡精神性的追求,必隱含著一種超越性的信念,即超越自身之得失、惠及人類的思想追求。這就使人不禁想起以熱愛智慧著稱的蘇格拉底,恐怕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因思想而獻身的哲人。他的不為物役、不畏權(quán)貴,追求真知,不愿為放棄所愛的智慧而茍活的精神,一直未被歷史所磨滅而昭示著后人。在王小波的精神生活中,這類先哲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然這種信念的產(chǎn)生,首先是與王小波的生活經(jīng)歷密不可分的,也是與對那個非理性時代,蒙昧主義的惡性發(fā)展給我們民族的精神和命運造成巨大的殘害的理性反思緊密相連的。由此,王小波所倡導的智慧、良知等等理性文明就愈加顯示出其積極的意義。在王小波作品中,這種對比是極其鮮明的,使人在既不忘記苦難的歷史之時,又能超越個人禍福得失而上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
作為知青出身的王小波,與那個年代的同代人一樣,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的運動、上山下鄉(xiāng)……,同時也經(jīng)歷著由此所帶來的家庭不幸、個人的坎坷,精神上的被愚弄,純真的情感被裹讀……,但與之俱生的是作者以其獨特的、不停頓的思索與追問,表現(xiàn)著生命的尊嚴和頑強不屈的自由意志。其思想的成熟過程,也就是靠自己的判斷力找尋真知的過程。王小波由此終身保持著對精神自由和理性思索的信念。在這個方面,他與同代人一樣又不一樣,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獨特的一個。
王小波在《承認的勇氣》一文中說道:人生在世常常會落到一種“說法”之中。有些說法是不正確的,落到你的頭上,你又拿它當了真,時過境遷之后,應(yīng)該怎樣看待自己,就是個嚴肅的問題。王小波針對一些人對過去自己出的洋相,解釋為時代、歷史使然而自己沒有責任的說法大不以為然。對此,作者反思自己是被人塞了一腦子教條,情緒又受到猛烈的煽動,只會干傻事。不幸的是好多同年人連這種智慧都沒有,作者稱之為:錯過了在那個年代里能學會唯一的智慧-知道自己受了愚弄。不肯承認自己傻過,仿佛這樣就能使自己顯得聰明,還要以審美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的丑態(tài)。在(我看老三屆)中,王小波認為“”這種特殊經(jīng)歷可能會有益于寫作,但整個事件的性質(zhì)卻不可因此混淆。這就猶如不良之人將腦子有病而致盲的人踢下樓梯因此復明,而說踢人者是好人一樣。對此,作者指出,這個論域貌似屬于科學,其實屬于倫理;它還是一切法西斯和偏執(zhí)狂的策源地。
人的成就、過失、美德都不該用他的特殊來解釋。王小波說,看看傻不傻,瘋不瘋?有各種各樣的鏡子可供自己對照,中國的傳統(tǒng)是一面鏡子,外國文化是一面鏡子,還有一面更大的鏡子,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
王小波經(jīng)歷過的時代,是一個動蕩的、充滿悲劇、荒謬的年代,社會、道德和審美方面,充溢許多極不和諧處。王小波認為,文學就應(yīng)真實地揭示其精神面貌,而不應(yīng)人為地掩飾它們,正如他所倡導的“假如要反對不幸,應(yīng)該直接反對不幸的事實,此后才能減少不幸的信息”,而不是相反。可惜的是“營造出了好消息,更容易找到買主”的人多,“‘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對此,王小波是十分厭惡的,稱之為“花刺子模信使”(中亞古國名),喜作妙語以動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