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的讀后感范文800字左右
推薦文章
《傅雷家書》中的語言充滿著哲理與智慧,充滿著父母對子女的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傅雷家書》的讀后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
一天上午上課回來,看到李旸放在我桌子上的《傅雷家書》,黃色封皮上翻印著家信素白的字體,一種淡然幽靜的氣息撲面而來。我感嘆,李旸總會買與她氣質(zhì)相符合的版本,這個姑娘的氣質(zhì)太過鮮明。讀了傅雷的家信,我開始喜歡“信”這種交流形式,我與李旸之間的交流,也選擇這種形式吧!
書讀了三分之一,她的筆記幾乎將每頁四周的空白處占滿。我細細讀那紅色的筆跡,隱隱約約看得到自己的影子。我竟又不滿足了!我希望她能更高一層,有些地方不能只是簡單的概括和換種說法的重復(fù);我希望在彤紅的字體中,看得到文字與她的生命的緊密的聯(lián)系,涌出更澎湃的熱情與更深邃的思想。
我有多久沒寫信了?十五年了吧!我有多久沒有用文字表達對親人朋友深切的情感了?記不清了。寫小短句贊美學生也是半年前的事了!
交通不便與信息阻隔讓那個年代的人們不得不用寫信的方式來溝通,我在傅雷的家信中讀到了厚重,這種厚重的親情讓傅聰即使走得再遠,飛得再高也不會失去生活的重心,錯失發(fā)展的方向。
中國人不善于表達,可是傅雷為每一位父親做了示范。他從不吝嗇親熱的稱呼,信中像“好孩子”“聰”“幸運的孩子”這類的稱呼不難見到。他也不會因維護傳統(tǒng)父親端嚴的形象而隱去那么多的焦急與思念,你看,信的第一句已足以說明所有的想念:“自昨天起我們開始等你的信了”“你的信今天終于收到了,很快慰”“終于信來了,一塊石頭落了地”“從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你波蘭第七信到現(xiàn)在,已有二十七天,算是隔得最長久的一次得不到你的消息”“能夠起床了,就想到給你寫信”……一向要求嚴厲的傅雷在信中從不羞于表達自己的渴盼、焦急與欣喜,信中的“慈父”或許比生活中的“嚴父”更為熱情開放。
細讀內(nèi)容,讀得越深,我越羨慕傅聰有這樣一位睿智而才華橫溢的父親,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處處扶掖,時時提醒。好像傅雷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之間會有“代溝”,對兒子是無所不談,從音樂曲藝到詩歌繪畫,從為人處事到歷史哲學,從親情愛情到相處之道。我不知道有什么話題是這一家人不可談的。在這樣的談話里,夫妻共進,父子共勉,不落后于彼此,更不會落伍于時代。
傅雷雖為長者但并不疾言厲色咄咄逼人,極力避免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訓誡的口吻。傅聰有晚輩的謙遜,常會征求父親的意見,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懂得自我批判與自我革新,在深談之后有行動上的歷練。母親作為父子間的潤滑劑,是新時代有思想的進步獨立的女性,也不甘落后,希望在思想上走在兒子的前面。這是一家人該有的樣子啊!我不知道為何有的家庭里,父子之間,夫婦之間冷若冰霜相對無言,是說者不愿說還是聽者不愿聽?抑或是固步于自己的想法拒絕別人的探尋與理解?如此,親人之間是失去了多少該有的耐心與體諒啊!
少年人讀《傅雷家書》是仰望一個年輕耀眼而豐盈堅挺的生命,父母們讀《傅雷家書》是借此丈量自己走過的每一寸教育之路。家庭教育的幸福在于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成熟、進步,了解的東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領(lǐng)域一天天的加闊,胸襟一天天的寬大,感情一天天的豐滿深刻”。我們要培養(yǎng)這樣的孩子,那么就開始學傅雷這樣做父母吧!李姑娘想擁有自己的星辰大海,像傅聰這樣去經(jīng)營學習的藝術(shù),工作的藝術(shù)和婚姻的藝術(shù)吧!(付夢嬌)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親人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傳達著濃濃的愛意,父母永遠重復(fù)的話語,字字透露出對孩子的牽掛和想念之情。
悠悠父子情!家書中父母淳淳教誨,無微不至,對孩子的愛盡表言中。
《傅雷家書》是由傅家的185封家書組成,大部分是父親傅雷和他的夫人寫給遠在西方國家的兒子傅聰?shù)男?。父親傅雷是一個博學,正直的人,年輕時脾氣有些暴躁,但是富有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有東方文化素養(yǎng),又經(jīng)過西方文化洗禮,是一個溫柔善良端莊的女性。
傅聰在異國生活,從父親寫的這些書信中吸取了豐富的知識。父親傅雷在書信中常常給他指導(dǎo)和鼓勵。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zhàn)勝各式各樣的魔障。
傅雷,一位擁有智慧的父親,對親人與國家總是有著無私的熱愛,藝術(shù)的人生,智慧的人生,卻是一個極普通的父親,對孩子的愛,總是不能得掩飾住的,字里行間滿口都是親愛的孩子,對在外的孩子的問候,不時的提醒,對于身在國外的兒子,既是自豪,又時想念,無論是病痛,還是子午夜時,都要以書信的方式與兒子取得聯(lián)系,以表達自己無比的擔心與關(guān)心。
親人的書信仿佛具有一些神奇的力量,他(傅雷)的兒子總是那么成功,受人歡迎,并且娶了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好妻子,孩子與父母真誠的交流,讓人倍感欣慰。
傅雷夫婦作為中國家庭的典范,對孩子的教育嘔心瀝血,苦心孤詣, 傾其全能,的確令人敬佩。這本《傅雷家書》讓我懂得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
其實,說起傅雷,就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兒子傅聰。由于從小對于古典音樂的熱愛,所以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傅聰,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彈奏鋼琴時他的那副黑色的半指手套。他是一個老者,音樂家,鋼琴家,也是藝術(shù)家。
作為中國人,他是首次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重獲獎的中國人,曾經(jīng)有人對他說過,為什么你不是波蘭人。
而在《傅雷家書》中,我卻認識了另一個傅聰,那是一個韶華當年,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是被父親要求“先為人,次為藝術(shù)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的青年。1955年,傅聰留學波蘭,傅雷在其中一封家書中寫道:“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 他是把兒子看做談?wù)撍囆g(shù)的對手,也鍛煉兒子的思想和文本,并隨時給兒子做一面“鏡子”。
“先為人,次藝術(shù)家”這是傅雷先生在和傅聰談到藝德的時候,不止一次提到的問題。在傅雷的家書中,我們看到的是,父親如果再教導(dǎo)兒子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藝術(shù)家。以德為先,德藝雙修,從《傅雷家書》中,這體現(xiàn)在父親給兒子的點點滴滴?!陡道准視方o我們了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書信是維持人與人之間一個重要的溝通橋梁,而在科技日與發(fā)達的今天,這個習慣似乎在慢慢被人淡忘甚至摒棄。但看完《傅雷家書》以后,我非常有提筆的沖動,翻出信紙和鋼筆,給自己的父親,母親,甚至長輩來寫一份家書,也許寥寥幾句,也許幾句家常。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
誰都說它是關(guān)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虛傳。傅雷,傅聰雖身隔萬里,但父親卻通過兒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兒子,寫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對兒子學業(yè)的指導(dǎo),更多的是對兒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話充滿著父愛,蘊涵著真理?!陡道准視酚迷~十分樸素,平平的語言何以使人讀出這么多東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時時感受著父輩的愛,也付出自己的愛,對傅雷的家書自然有同感。我的經(jīng)歷有一段與傅聰更為相似。
我的抽屜里也珍藏著幾封家書,不同的是那是我遵照老師吩咐寫的作文,給爸爸的一封信。打開信紙,你會看到剛?cè)肴昙壍奈移匆艏幼趾鷣y一氣的的書信。在這些家書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沒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師表揚一句,我也在信中寫明六要素,但即使我那時再小,也懂得報喜不報憂,也知道不讓出門在外的爸爸替我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家書不會再有;取而代之的是我對父母的保證,有時,父母不理解我,我也會寫下來,然后一把火燒了,這樣就沒事了?!陡道准視凡恢螘r會再次光顧我的書桌,但兩代人間的感情永遠那么深厚,永遠是享用不盡的財富。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chǎn),《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chǎn)生后,家書就出現(xiàn)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fā)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guān)系、高尚的生活準則、優(yōu)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tǒng),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nèi)容,都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wù)。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了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并會一直珍惜這美好的親情。
傅雷家書的讀后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僅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能夠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就應(yīng)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永垂不朽的經(jīng)典。
從書中能夠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jié)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
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yǎng)身教勝于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理解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jīng)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校園,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發(fā)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
傅雷能夠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夠健康的成長。
從那里邊我想到了此刻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潛力越來越低,以致于此刻的孩子不能適應(yīng)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yǎng)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
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就應(yīng)了解的東西。永久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職責。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jīng)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
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應(yīng)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校園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溫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jīng)受狂風暴雨。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