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初中生父母的覺醒讀后感范文5篇

    | 父母的覺醒

    初中生父母的覺醒讀后感范文5篇

      《父母的覺醒》這本書,僅僅是剛開始的兩章就震撼了我的心靈!讓我原本浮躁的心變得沉靜,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書!什么是自負感?我要在這本書中尋求答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父母的覺醒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父母的覺醒讀后感1

      一直以來都喜歡讀一些文學類的書籍,而接觸使自己內(nèi)心平靜,促使自我成長做合格母親的書是在孩子初中。初二下學期我發(fā)現(xiàn)和一向溫馴、懂事、明理的女兒交流溝通,開始變得困難起來,尤其是初三達到了頂峰,甚至到了抓狂、無能為力的地步。曾經(jīng)借助了一切可以借助的資源想讓面臨中考,成績一向還算優(yōu)秀的女兒學習盡快走上正軌,親子關系趨于和諧,也開始瘋狂的上網(wǎng)找尋一本又一本如《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中國家長怎么辦》.......等有關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書籍,想從書中盡快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時甚至迫不及待的一天就會讀完一本書,把書中的一些方法貼在門上,時刻提醒自己??稍绞沁@樣,就像人陷入泥潭中,越掙扎陷得越深,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xù)到高一開學.......

      直到一次和同學媽媽的聊天中,得知了段老師、衛(wèi)老師及其致慧讀書會,出于對這位智慧媽媽的信任,抱著有病亂求醫(yī)的心態(tài)來到了這里。在衛(wèi)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父母的覺醒》這本書的精讀。在讀的過程中學會了反省、內(nèi)觀自我;在讀書會媽媽們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我的分享時,從衛(wèi)老師和讀書會媽媽們的神態(tài)、表情、含蓄委婉的語言中明白了自己做得好的、不好的方面......感謝段老師創(chuàng)辦讀書會,感謝衛(wèi)老師的引領,感謝各位書友媽媽的分享,也感謝這本書,這些都使我走在了做一個覺醒父母的路上,在讀書會近一年來的浸泡中,也獲得了些許感悟。

      這本書告訴我們——養(yǎng)育孩子是為了培養(yǎng)一個有獨立健全生命的人,是為了讓孩子發(fā)現(xiàn)本真的自我,過上真實、覺醒、愉悅的生活,而不是為了父母的自負心,培養(yǎng)一個聽話、無思想、少時受父母控制,長大受制于他人的毫無自我價值感的無趣靈魂。

      養(yǎng)育孩子是父母從一個主角變?yōu)榕浣堑倪^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父母更是不得不放棄一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做到放手而不放棄。要對自己逐漸長大的孩子給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當然更要對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有足夠的信心。一個從容淡定的母親,即使給不了孩子什么建議,即使不能夠解決孩子的學習、生活的困擾,也比一個嘮嘮叨叨、指指點點的媽媽可能更會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養(yǎng)分,更能使其茁壯成長,成為孩子想成為的樣子,成為父母可以引以為傲的孩子。

      一個人能夠控制情緒是最高的情商、最大的能力,在生活中擊垮我們的往往是失控的性情。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作為父母要做孩子情緒的引領者,而不是隨孩子陷入情緒的糾纏。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由于孩子身處情緒的漩渦中,也開始了體驗與其年齡不相符的身體和心理極限,這時孩子會比以前更需要我們,需要我們無條件的愛,需要我們的徹底接納。

      讀書會和這本書還教會了我傾聽、共情、激勵、信任、贊美、感激......學會了好多與孩子相處的方法,當然也時時會打回原形,但是我明白做一個覺醒的父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還需要隨時隨地小心經(jīng)營,懂得我的一點點改變會為整個家庭的覺醒增添力量。

      總之這一年來讀書會和這本書給我的感悟頗多,也使我和我的孩子及家庭受益匪淺,由于自身文筆有限,提筆時總是詞不達意,無法一一訴諸筆端,最后以本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jié)束以此勉勵、提醒自己。

      ——由覺醒的父母撫養(yǎng)長大的孩子,不僅能與自己和諧相處,也能獲得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悅;還能發(fā)現(xiàn)宇宙的豐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尋源源不斷的活水。這樣的孩子會將生活視為自己的一個伙伴,懷著好奇、興奮與敬畏之心去面對挑戰(zhàn)。由于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寧靜的內(nèi)省與內(nèi)在的快樂,所以當他們成為父母后,也會教導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的快樂滿足。

      父母的覺醒讀后感2

      全本書講如何教育孩子的內(nèi)容比較少,大多數(shù)是家長自己怎么做,怎么能夠成為好父母。孩子沒有帶著說明書就來到了父母的身邊,而每個父母不論對待第幾個孩子,都不能完全應對,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沒有標配的孩子,也沒有標配的父母。

      看到這本書里面的“父母首先應當奴隸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再自己的命運軌跡生活下去。”這讓我想到了《遇見孩子,遇見最好的自己》里主張“父母不要代勞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業(yè),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理能力強的學習者。”

      這本書一直在強調(diào)父母和孩子一定是互相學習,互相尊重的狀態(tài),這是最好也是必須的狀態(tài)。跟魔云獸一起聊天的時候,說到他閨女因為看見過蝴蝶,知道那個是蝴蝶,雖然還沒有學會這個詞怎么說,卻已經(jīng)能準確找到書里的蝴蝶只給他看??释堰@件事告訴自己的父親。而我的小侄女也有類似的行為,我給了她一套《神秘日志》她非常喜歡,家里人就跟她商量,每天寫完作業(yè)才能看,于是她每天晚上臨睡前都會拿出書里的那些附件小書,給家里人講里面的故事,我那天問她為什么這么做,她沒有思考就說“能學到很多知識呀!”看完這本書,我慶幸自己沒有因為優(yōu)越感或者說因為覺得自己知道書里的內(nèi)容而不屑跟她說這本書,而是按照這本書里寫的“孩子的這種分享是形成親密感的一部分。”

      “孩子善于用身體、精神、心靈向真正的自我作出回應,父母有義務在精神上為他們提供自由。”我的寶寶才五個多月,我還不知道她以后長成什么樣子。但養(yǎng)育一個孩子,不是說讓他吃飽穿暖就行的,還需要做很多功課,讓她長成她自己,找到自己的快樂,過自己的幸福生活。這是這本書的主旨,也是我想找到的答案。

      父母的覺醒讀后感3

      很長時間里我都是一個害怕孩子的人,我知道小寶寶、小孩子有可愛的地方,看到長得可愛的小家伙也想去抱抱摸摸,但是說自己生孩子、養(yǎng)孩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自己總結(jié),這種恐懼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我是被“管”大的那種孩子,爸媽都比較嚴厲,其他小伙伴都在玩耍的時候我在看書背書,成績更是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考試結(jié)果直接決定課余時間的自由度。我覺得當孩子一點兒都不快樂,甚至很早就覺得活著就是受罪。由此也就衍生出害怕孩子的第二個原因,我覺得他們生下來就是吃苦受罪,為了別人定下的目標拼死拼活,毫無意義。

      隨著自己閱歷豐富,交了更多朋友,看了更多書,開始明白人生其實可以過得很豐富,我開始相信孩子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新的恐懼到來——我成了“父母皆禍害”的信徒。我不知道要怎么做父母,我覺得那是一個特別神圣、我?guī)缀跬耆豢赡軇偃蔚氖?。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跟我同樣的童年,可是我也害怕自己培養(yǎng)出那種人嫌狗不愛的“熊孩子”。我怨恨父母管教我的方式不對,但我不知道正確的方式是什么。我悲觀地想,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如何面對這個充滿未知數(shù)的世界,我怎么可能會教養(yǎng)孩子呢?

      后來朋友推薦了《父母的覺醒》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鼓足勇氣認真學習的親子關系的書。其實說親子關系也不太對,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教父母以及準父母調(diào)整自己心態(tài)去面對孩子的書。此處的“覺醒”跟大部分身心靈書籍中提到的“覺醒”是相同的,是讀者自身修養(yǎng)的提升。利用教養(yǎng)兒女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和情感收益,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最終使我們成為更有效率、更有能力的父母。在這個啟發(fā)智慧的過程中,讓自己敞開懷抱,容納自身的不完美,相信不完美恰恰是產(chǎn)生改善的利器。

      書中總結(jié)的“覺醒”,大概分三個方面。

      首先,是關于“控制欲”的覺醒。傳統(tǒng)的父母之道是直線型的、分等級的,父母居高臨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這樣的家長會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強行灌輸給孩子,要求孩子一定按照他們的模式“復制”生活。

      作者指出,事實上,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與控制,孩子的世界里,充滿了“這是……”、“我能……”,而不是“這不是……”、“我不能……”。他們具有的是充滿潛能的內(nèi)心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guī)劃圖,他們早早就開始接觸本質(zhì)的自我,體會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身為家長,應該去幫助他們實現(xiàn)這個藍圖,而不是替他們制定藍圖。

      很多沒有覺醒的家長會被強大的控制欲操縱,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不懂得,培養(yǎng)孩子不是培養(yǎng)一個“迷你版”的家長,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征的靈魂。只有做父母的覺醒了,才能把自己同孩子區(qū)分開來,不把孩子當成一件所有物。當家長們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滿足的時候,就會同孩子建立起一種親密的關系,也就能夠幫助孩子塑造起同他們本質(zhì)相協(xié)調(diào)、相適應的人格。

      其次,是關于“自負感”的覺醒。

      父母生孩子,養(yǎng)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負感。在孩子這種“弱小”的生物面前,父母不自覺地會將這種自負感表露出來,滲透到對孩子的管教中去。而事實上,并沒有任何事實可以證明,父母的經(jīng)驗都是對的。很多父母堅信自己是正確的,不需要反思。如此一來就形成僵化的思維模式,在沒有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這恰恰是對孩子的一種桎梏。

      還有一種全知全能型家長,總是表現(xiàn)得無所不能,卻在無形中給孩子造成恐慌或壓迫感。如果孩子眼中的爸爸媽媽是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大形象,他們會覺得自己格外渺小,他會覺得自己永遠趕不上家長,這就對他們認識自己的能力構(gòu)成了阻礙。

      所以,作者建議那些沉迷在自負感中的家長早日覺醒。“試問自己:在教養(yǎng)孩子的時候,我有沒有特意傾聽過他們的心聲?如果我使用的方法效果不佳,那我愿不愿意做出改變?”“覺醒”的教養(yǎng)方法使父母放下那種自負感,讓長幼關系成為伙伴關系,與孩子自然地實現(xiàn)平等。

      第三點,是關于“情緒”的覺醒。

      因為父母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會直接把孩子的“乖”與“不乖”跟自身的情緒連接起來。孩子“乖”,父母就高興;反之就生氣??墒?,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有些行為會給父母招來麻煩:在幼兒園做了錯事,被老師找家長,選擇了家長不喜歡的愛好,從事了與家長夢想不同的職業(yè),或者長成了同性戀……有些家長就會暴跳如雷,管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些父母沒有認真反思的是,這些所謂的“錯誤”,并不一定都是錯誤,孩子更不應該因為這些而不被重視或者不受尊重。很多父母會陷入誤區(qū)——將自己的尊嚴同孩子的行為混為一談。當孩子的行為違背常規(guī)的時候,父母就覺得要承擔責任,甚至因為自己“丟面子”而責罰孩子。這就會導致處理失當。

      誰都想做一個優(yōu)秀的家長——尤其是在人前。一旦我們感覺不夠完美、達不到期望值的時候,就會感到焦慮,感到自己在別人眼里“掉價”了。接著 ,就會表現(xiàn)得非常情緒化。可這對孩子是特別不公平的。

      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實際進展不像計劃那么如意時,我們就會產(chǎn)生抗拒的心理,會鬧情緒,因為我們感受到了威脅。當我們心中“應該怎樣”的完美夢想破裂時,我們的負面情緒就爆發(fā)了。我們希望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生活都像受控的機器人一樣有條不紊、毫厘不差。一旦達不到這個理想,我們看待人和事的態(tài)度就開始偏激過火。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恰恰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損害到親人的幸福。

      這里,父母的“覺醒”,就是需要粉碎那個“完美”的夢境,接納不完美的自自己,也接納不完美的孩子,調(diào)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與他們和諧相伴。

      讀完《父母的覺醒》,我對孩子的恐懼消除了大半,對自己以后當媽媽的信心也增強了大半。沒有必要想太多要如何塑造孩子,只需要平等對待那個獨立的小生命就好。他有權享受他能夠得到的最大自由。

      對照我自己的父母,我當然肯定并感激他們養(yǎng)育我的恩情,也開始體諒他們的“不覺醒”??吹胶芏嗳嗽诒г?ldquo;父母皆禍害”,其實也是針對父母們的不覺醒。那么,當我們這一代遭受了“不覺醒”的“禍害”,以后做父母的時候,就應該注意放手,給孩子們應有的自我空間。身為父母,不能錯誤地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孩子是什么樣的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就有權表達自己的心聲、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父母的覺醒讀后感4

      一直以來都想在如何與孩子相處這個問題上尋找突破口,但越是注意,往往每次都事與愿違。11月17日,園里組織了讀書會--《父母的覺醒》,僅僅是剛開始的兩章就震撼了我的心靈!讓我原本浮躁的心變得沉靜,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書!什么是“自負感”?我要在這本書中尋求答案。

      “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就好比走鋼絲,一步走錯就會傷害一個小小的心靈;同樣,一個適當?shù)墓膭罹涂梢宰屗麄冊诳罩邪菏组煵?rdquo;。在與女兒的相處中我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的真諦。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給予一定的鼓勵女兒就會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當時的我是帶著情緒的,不耐煩的,那么她就會被我所影響。有一天,晚飯過后陪著女兒做作業(yè),10以內(nèi)的加減法,可以看圖計算,她很不認真,做錯了兩道題,我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鼓勵著她仔細看題,認真計算,很快自己就發(fā)現(xiàn)了兩道算錯的題,可以看出我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都給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會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關心我們這些家長所揪心的事情。”當我要求她認真完成作業(yè)、認真練習舞蹈、認真完成鋼琴老師布置的每次任務時,何曾想過我的女兒是不是喜歡著這各種各樣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她期待著我的反饋,期待著我的肯定。

      可是當我?guī)е榫w去看原本很輕松完成的事情卻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時候,當我要爆發(fā)的時候,她膽怯地看著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卻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書所說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納我的任何情緒,我的錯誤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諒的,反過來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謂的錯誤呢?

      育兒路上有太多的荊棘,撥開荊棘的時候也許會遍體鱗傷,但是荊棘過后何嘗不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父母的覺醒讀后感5

      無論是“活在當下”、“尋找真實的自我”還是“你在一段親密關系中受的傷害常常會轉(zhuǎn)移到另一段親密關系中”……事實上,《父母的覺醒》中的很多主要觀點在今天看來都早已不算什么新鮮的話題了,更不用說“尊重孩子”和“言傳大于身教”等街頭大媽都耳熟能詳?shù)睦仙U?。然而,如果即將成為父母或者已?jīng)成為父母的你就此便認為《父母的覺醒》一書毫無用處,匆匆一瞥便打入冷宮,那么我不得不認為這是你和你孩子共同的損失。因為無論是覺醒還是尊重都不是一項簡單的、學了立刻就會的技能,而是一段需要長期持續(xù)學習、實踐的過程,你必須在這段過程中時常學習、反省、思考、反復調(diào)整心態(tài)才能真的將這些理念真正變成自己的自然而然。

      《父母的覺醒》中最重要的道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即如果不經(jīng)覺醒,那么你童年時在父母那里受到的傷害會進入你的潛意識,讓你失去真實的自我,而后,當你有了孩子,這些傷害又會在你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再現(xiàn)。因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為不幸觸到了你的痛點,你就會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緒去傷害孩子,而實際上讓你受傷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潛藏的傷痛。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癥會讓你大發(fā)雷霆,那么你最好審視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癥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識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你不敢面對的自己,如此,你就應該知道,孩子的拖延癥是需要糾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糾正即可,而不用對著孩子發(fā)怒----當然,你還要去糾正自己的拖延癥。你發(fā)怒只會讓孩子受傷,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覺醒,那么這些傷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實際上,潛意識里的傷害不僅會傷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傷害了我們的情侶、配偶,然而,因為孩子的幼小和無助,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擺布,也更容易受傷。但換個思路想,如果對覺醒認識地夠及時,我們其實可以在孩子來臨之前,在與情侶、配偶的親密關系中就開始自我療傷,因為我們與伴侶來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們的傷痛點恰好不相同,能通過溝通互補療愈對方的傷口,那是再好不過的。然而有時情況并非如此,也許寶貝在你覺醒前已降臨人世,也許你和對方的傷痛點幾乎一致,也許你的配偶已經(jīng)幫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結(jié),然而更深的部分還隱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這時我們就需要借助孩子來為我們療傷,因為剛剛出世的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最原初,也最本真,借著這面最純真的鏡子,通過努力覺醒,我們也可以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通過孩子找到真實自己的具體做法有些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尊重孩子”,但實際并不一樣,“尊重孩子”是我們拿捏著家長的權威,有意識地去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行發(fā)展;而書中“覺醒”是指在精神層面上完全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家長只觀察和陪伴,卻不以權威去指導孩子什么。請不要誤解,這里說的自由發(fā)展指的是精神層面,如果孩子的具體行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須及時糾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比如偷東西,不按時睡覺等,那你必須立刻馬上拿出家長的權威,當即制止。而在面對愛好、專業(yè)、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時,你應當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們會選擇最好的,不要讓他們丟失真實的自我,并通過觀察他們找回自己的真實,從而形成父母與子女之間覺醒、良性互動的長幼關系。

      實際上,在我看來,對于專業(yè)、信仰及伴侶的選擇是可以通過從小潛移默化的熏陶來慢慢引導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時候就告訴孩子每個專業(yè)大致是學什么的,對學習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發(fā)展前途在哪兒,如果轉(zhuǎn)方向大致又可以轉(zhuǎn)向哪里,等等。而對于伴侶的選擇,他青春期的時候你們就可以多少觀察下周圍的親戚朋友,看他們的夫妻關系究竟是什么樣的,然后告訴孩子為什么他們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卻只能以分道揚鑣收場,有些人又是貌合神離,這樣孩子到了婚齡至少不會受騙。至于宗教,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它們好的地方與不好的地方,然后讓他自己做選擇。當然,這些對父母的要求其實蠻高的,作為80后的一代,就我觀察,即便是在文化程度相對較好的帝都,絕大部分50后的父母也往往是沒有這樣的知識層面的。

      讀《父母的覺醒》的時候,我正處于早孕最難受的時刻,準確地說是無助。先兆流產(chǎn)限制了我所有的行動自由,孕期突然升高的血糖又讓我的飲食完全不知如何是好。在最無助的時刻,因為工作原因,老公不能?;丶?,我只能由母親照顧,而母親的各種忽視又讓我把當時的無助和潛意識中童年的無助疊加了,心情灰暗到極點。于是,《父母的覺醒》我讀得很慢,一方面是因為作者在書的前半部分過多地強調(diào)了“讓孩子依照本真自行發(fā)展”,卻從未提及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讓我在讀前半本時產(chǎn)生了不小的疑惑;另一方面,它讓我邊讀邊分析梳理了心中的傷痛,雖然我的愛人在我們長達7年的戀愛、5年的婚姻中已經(jīng)治愈了我很多,但我仍有不少記憶藏在更深層的地方,讀書的過程中,它們紛紛浮出水面,讓我得以正視,就這樣,我的心情也慢慢好了起來??梢哉f,《父母的覺醒》拯救了我孕期最沮喪的時刻。

      其實,80后的一代蠻苦逼的,不僅因為大家常說的房子、工作,也因為我們50后的父母因為時代的緣故留下了很多純黑色的記憶,可以說,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的價值觀是完全扭曲的,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于是,我們既要吞下他們已經(jīng)給我們的各種傷痛,并繼續(xù)承擔他們至今仍在給我們的傷害,又要面對在新的世紀出生的、對我們要求非常高的孩子,于是,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是必須要調(diào)整的。于是,《父母的覺醒》一書在出版一年多來被很多朋友大力推崇。在此,我也鄭重推薦本書,而且推薦讀完保存好,隔一段時間再讀一次,這樣也許你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