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心得體會8000字
無意中的一次閱讀,我便對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翻開《梁家河》第一頁,便看到了習近平主席的這樣一句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北е鴮@本書所講述內容的好奇,抱著“有什么大學問”的疑惑,我跟著梁家河走進習近平主席的知青生活。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在離開了梁家河40年后,習近平主席卻依舊能叫出村民的名字,清楚的記得每個村民家里的情況,每位村民的小名。
習近平主席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绷暯接H切地和“小伙伴們”拉著家常:“靠什么收入,平時吃什么,日子過得怎樣?”“小伙伴們”告訴習近平:“現(xiàn)在光景好了,平時吃的都是白面,大米和肉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绷暯铰牶舐冻鍪嫘牡男θ?,放下了心。
在梁家河的7年中,習近平帶領著村民建鐵業(yè)社,挖沼氣,帶領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而村民們也用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習近平,熏陶著他的心靈。在習近平的心里,梁家河是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情,是他精神升華的起點,是他把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緊緊交織起來的綿綿深情。
窯洞里長滿了故事,這是習近平的知青歲月,使習近平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式的成長,并觸摸到了一片真實的鄉(xiāng)土。正如習近平所說的“現(xiàn)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
陜北的農民醒的早,清晨里6點就上山勞動,這樣的工作強度讓初到梁家河的習近平感到震撼。習近平干活從不“撒奸兒”,社員梁新榮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干活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他是真能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兒書生架子?!编l(xiāng)村社會是淳樸的,農民們能吃苦,不“撒奸兒”,人實在,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習近平被熏陶了7年的時間,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實在的梁家河人。
我們走在陽光路上,這陽光之路是梁家河人在改革開放之后靠自己拼搏出的繁榮之路——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不再為吃穿而發(fā)愁,家家戶戶都能有余糧。山綠了,水也清了,天更藍了。偉大的時代孕育著偉大的夢想。梁家河正破浪揚帆,駛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