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讀書心得1000字
梁家河,是習總書記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號召,扎根農(nóng)村生活、工作、學習七年的地方。待到習總書記離開梁家河到清華大學上大學時,已經(jīng)堅定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念和人生目標,也注定了今后要做什么和充滿自信的怎么做。
15歲的習總書記有股子倔勁,他選擇在父親當年鬧革命的地方插隊,在那個特殊年代,有著特殊身份的習總書記掙扎在“生存還是毀滅?”的苦悶追問中。在斬斷回北京的歸途、下定決心“一輩子扎根農(nóng)村”的思想轉(zhuǎn)變后,習總書記由被動變主動,逐漸形成了扎根人民、團結群眾的觀念。梁家河村民也無私的幫助著、保護著年輕的習總書記,更以敦厚樸實的品質(zhì)影響著他,教會他生活、干活。習總書記接受了艱苦生活的磨煉,先后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在這七年艱苦奮斗的歲月里,習總書記始終在學習、讀書,修身,一點一滴積累著,把自身的本領搞好。他見多識廣,性格隨和,說話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實在,干活不怕苦、不怕累。當選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后,處理事務能“一碗水端平”、“做行動上的巨人”、“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當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習總書記不僅自己做到,也影響著他身邊的黨員干部也這樣做到,為梁家河改變窮苦面貌、過上好光景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梁家河是習總書記人生的第一個轉(zhuǎn)折點,讓他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也培養(yǎng)了習總書記的自信心。
2017年10月21日,我有幸參加了十所黨支部“追尋紅色足跡,筑夢圣地延安”主題教育活動,到延安學習書院,到梁家河、楊家?guī)X、棗園等革命舊址參觀學習。實地參觀梁家河村委會,站在知青井前、知青院的窯洞里,研究著沼氣池和抬頭仰望宣傳畫,眺望淤地壩的農(nóng)作物,興辦的鐵業(yè)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掃盲班,樁樁件件都是習總書記扎根農(nóng)村,心系百姓,為老百姓辦的實事、好事,就是從梁家河的為人民辦實事的實踐中,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也正是這里的溝壑縱橫、如刀削斧劈的山梁和懸崖陡壁,磨練了習總書記的堅強意志,最后立下“要為人民做實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和擔當”。
讀完《梁家河》這本書,回憶起在梁家河看到、感受到的點點滴滴,就如王先平說的:“無論一個人身處什么樣的逆境當中,只要能積極地面對生活,無私的為他人奉獻,抱有遠大的理想,那么你無論將來成為工人、農(nóng)民、學者、醫(yī)生、教師或是國家干部,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為棟梁之才。”習總書記就是這樣值得我們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