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推薦文章
《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著名作家蕭紅寫的,書中記載了蕭紅的童年時光,有悲傷、有歡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呼蘭河傳》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著名長篇小說,蕭紅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
我以前陸陸續(xù)續(xù)零散地讀過她的一些作品,看過關于她的電影。
《呼蘭河傳》是第一次完整讀完的。
矛盾曾指出:“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我個人覺得《呼蘭河傳》是一部真實的童年回憶錄,是一篇富有韻味的敘事散文詩。
與《豐乳肥臀》讀后的沉重、壓抑、煩悶相比,《呼蘭河傳》渾重又輕盈、樸素率直又凄婉細膩的筆調(diào),回環(huán)復沓的歌詠似手法,純真新穎又活潑明快的語言,再現(xiàn)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nóng)村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背景,值得每一個人,更值得中小學生去閱讀、品味。
讀完《呼蘭河傳》,文中幾個人物鮮活地留存于我的腦海中。
祖父慈祥、善良、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疼愛"我",不但叫"我“讀詩,還教給"我"做人的道理,是"我”寂寞童年中的最好玩伴,是家庭中最讓"我“感覺溫暖的人,是"我"人生的啟蒙老師。
在"我”家的后園,有飛蟲、有鮮花、有瓜果。“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這些散文詩似的語言,清新活潑,童趣盎然。小孩子頑皮、天真,園子里各物自由自在地生長,在這樣的園子里,爺爺鏟地"我“也鏟地,爺爺澆水我也澆水,"我“盡享著爺爺?shù)奶蹛邸?/p>
讀到這些,都讓人喜不自禁,心馳神往,而百讀不厭!
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我好想也有一位這樣慈祥又博學的爺爺。記憶中,我的爺爺總是忙著下地干活兒,爸爸媽媽也忙著下地干活兒,我和弟弟在家隨便跑著玩兒,半天半天不見大人的人影,渴了就用葫蘆瓢舀了一瓢涼水輪流喝,餓了就拿饅頭蘸點面醬吃,我們沒有這樣誘人的后花園兒,也沒有大人的陪伴,更沒有人教我們念詩,唯一讓我們欣慰的一點就是比蕭紅多了一些玩伴兒。
蕭紅的童年寂寞中又充滿了童趣,童趣中透露出寂寞。奶奶雖然嚴厲,父母雖然冷淡,同齡玩伴雖然沒有,但祖父卻是百般疼愛她。
文中另外一個人物讓我心疼不已,幾次不忍讀下去,她就是小團圓媳婦,是趕大車的老胡家的童養(yǎng)媳,她剛剛12歲,剛來時健康、活潑、開朗、愛笑、率真,卻在婆婆等人的吊打、烙腳心、滾水燙等等的折磨之下最終死去!
還有一個馮歪嘴子,靠拉磨、做年糕維持基本的生活,與王大姐結(jié)婚生子后,有過一段短暫的幸福生活,但也因此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兒子后離開了人世,她獨自承擔起了養(yǎng)育兩個孩子的重任,堅強而悲苦地掙扎在人間。
這里,就是20世紀初的呼蘭河城,人們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寧肯順從天意,不愿相信事實,寧肯被江湖騙子騙去錢,也不愿抓藥治病。
眾鄰居對小團圓媳婦的假慈悲,胡亂出的主意,其實也是助紂為虐!
對王大姐和馮歪嘴子百般猜疑、冷嘲熱諷等情節(jié),可看出當時人們是多么的麻木、殘忍!他們對不如自己的人,不是施以同情和關心!而是袖手旁觀、看熱鬧、落井下石!這就是最讓人痛恨的人的劣根性!
正是這樣污濁的社會風氣,使一場場悲劇在這里發(fā)生!
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城,是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幾乎到處都是暗灰色的凄涼,暗灰色的“烏云”遮住了陽光!
讀后掩卷,我久久、久久難以平靜!
我覺得此書無論從活潑童真的語言上,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上,還是從表達的或喜或憂或愛或憎的情感上,都值得每個人去閱讀,去學習,去思考!
文中所表現(xiàn)的,見不得別人好、唯恐天下不亂、嚼舌、及落井下石的劣根性、為人的虛偽性,直到現(xiàn)在絕跡了嗎!
《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guī)У搅硕兰o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
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
在連續(xù)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夫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后,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
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
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
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
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后,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并且是非常便宜的。
有些小孩就說這是 “瘟豬肉”,并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
我看后,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凄涼、凄苦。
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里的辦法,如:有的說拆墻,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
茅盾曾經(jīng)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本經(jīng)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
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松的,但是,讀到后面,會覺得非常沉重。
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jīng)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凄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綠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郁的眼晴看著前方。它把我?guī)У搅硕兰o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xù)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夫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后,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后,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并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后,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凄涼、凄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里的辦法,如:有的說拆墻,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
茅盾曾經(jīng)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本經(jīng)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松的,但是,讀到后面,會覺得非常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jīng)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凄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放暑假了,抱著一疊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里,喜歡泡上一杯茶走進書中與人物對話,呼蘭河傳讀后感。記憶中腦海里仍然浮現(xiàn)著《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diào)皮可愛,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后的閱讀中。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個午后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么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現(xiàn)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我該去鄙夷的……
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jié)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
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么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并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zhuǎn)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jīng)歷過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們都已經(jīng)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雖然我們這些脊梁,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么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后感1500字
放假寫完作業(yè)后,隨手翻開一本書,書名叫《呼蘭河傳》,我突然想起我們語文書上的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中的那個蕭紅,不就是著本書的作者嗎?于是,我便認真地讀這本書。
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 。在那個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用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春天,我們可以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夏天,我們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涼;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來到了,我們可以品嘗美味的水果;冬天,我們可以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香港后,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