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初中生《大學》讀后感1000字范文

    | 大學

    《大學》讀后感1000字

      《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全文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jié)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讀后感,歡迎參考~

      《大學》讀后感1000字

      《大學》是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的,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學術(shù)的代表著作。四書到手月余,僅僅是閱讀了一遍《大學》,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和教育的道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洞髮W》的核心是修身,修身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只有人不斷地修為自己,使自己成長,才能承擔起責任,才能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境界有三,一是“識事物”,二是“明事理”,三是“興事業(yè)”。“識事物”就是要正確判斷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與外界打交道,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人友善相處,是極為重要的。作為一名271教育的教師,尤其是271教育人中的首導,我們要處理好與學生、與其他導師、與家長的關系,要學會與人溝通,尤其是與學生進行溝通,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引導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明事理”就是要明白自然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要順其自然,不能太強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我們不能像公立學校的老師一樣用考試的分數(shù)來要求和衡量每一個孩子,我們要像趙校長說的那樣“幫助松樹成為更好的松樹、幫助柳樹成為更好的柳樹”,而不是一概而論,輕易否定我們的孩子,打擊我們的孩子。

      “興事業(yè)”就是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抱負,而不是說我們在事業(yè)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人生在世,總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一些事來充實自己、證明自己,讓自己活得有意義。作為一名271的教師,我們要像趙校長說的那樣,意識到自己是在做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意識到我們是在為祖國培養(yǎng)未來,是在為中國偉大復興事業(yè)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的人。我們的事業(yè)應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成就自己,讓每一個孩子能更好地朝著他應該有的方向發(fā)展,為承接祖國未來的發(fā)展擔當起責任。

      《大學》里面還講人要以身作則,要感恩,要勤學。以身作則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人們總是對別人要求很高,卻經(jīng)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比如我們要求學生穿校服,我們自己也要每天穿工裝,如果我們自己給自己找借口,非要打破規(guī)矩,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學生,即便使用老師的所謂的權(quán)威去壓制學生,又有幾個孩子會真心的信服我們呢?

      總的來說,讀完《大學》,我學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實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則,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則,要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最后,誠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學說這種極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窮其一生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大學》讀后感1000字

      記得以前中學時代自己也接觸過《四書五經(jīng)》這一我國古代的經(jīng)典著作,但那僅限于了解其文化背景、組成結(jié)構(gòu)和大致內(nèi)容,所以也就無異于管中窺豹、知其皮毛罷了。

      有幸在這次假期里比較深入地研讀了它里面的《大學》篇,方才領略到它里面所蘊含的為人處世的深刻哲理,并且更為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該以怎樣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實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從小便志存高遠,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己的光輝夢想和遠大抱負,尋得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而耗盡一生。

      《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里所展示的,即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三綱八目是《大學》的綱領旨趣和主要條目,縱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

      所以,《大學》的開篇也是其為人做事的大道與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說明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fā)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棄邪惡的誘惑、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對人自身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而博學的宗旨莫過于此。

      就此意義上說,西方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乃至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培養(yǎng)四有新人”、“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

      “在親民”,和下文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結(jié)合,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強調(diào)了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之重要。

      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的每日懺悔,使人聯(lián)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gan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

      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種革新的姿態(tài),它驅(qū)動人們?nèi)壟f圖新。

      “在止于至善”即是說博學的目的還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無數(shù)先哲們的人生歷程便印證了這一點。

      人奮斗一生,是因為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奮斗的目標是什么,知道自己應該“止”在什么地方,知道屬于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大都市及其郊區(qū)古來就是人們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jīng)義的所在。

      經(jīng)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

      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人心態(tài)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干什么。

      可是,進入市場經(jīng)濟時代后,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于出現(xiàn)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xiàn)象。

      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告訴我們,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了,它強調(diào)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著重把握事物發(fā)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fā)生,這正如“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也教導我們要善于認識和掌握事物之根本。

      基于此,孔子所言,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而正是由此出發(fā),我們才能夠理解《大學》強調(diào)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大學》之道,豐富而精辟;《大學》之義,深遠而高崇;《大學》之理,至善而使人信服。

      《大學》不僅教給我們修身養(yǎng)性之道,也告訴我們認識事物的正確的方法途徑;不僅從大處傳授我們“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國必先齊其家”等個人建功立業(yè)之法,也從生活的細小點滴處要求我們要意念真誠。

      讀完《大學》,頓覺“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無論是在學習、工作方面,還是在生活、做人上都受益良多。

      放眼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國際格局復雜多極,而新軍事變革不斷涌現(xiàn),所以,打贏高技術(shù)條件下的信息化戰(zhàn)爭對于鞏固和發(fā)展我國的國防事業(yè)至關重要,而這更是對我們軍校學員的發(fā)展、成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新時期的革命軍人,我們要樹立牢固的軍人意識,既應繼承發(fā)揚老一輩革命軍人的艱苦奮斗、敢打敢拼的優(yōu)良作風,也要深入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堅定崇高的政治信念。

      我知道,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與軍事技能尚為淺薄,還達不到新軍事變革所提出的要求。

      正因如此,我在以后將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過硬的軍事技,對于近期則是在學好各基礎課的基礎上多了解與專業(yè)有關的知識,廣泛而深入地閱讀專業(yè)知識方面的書刊雜志,學習和掌握熱門計算機技術(shù)(如ps,c++等),同時不斷積累學習和工作中的經(jīng)驗教訓、方式方法,積極地參加各類學科知識和技能競賽,并力求創(chuàng)新,以求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不斷的實戰(zhàn)中獲取新知和經(jīng)驗。

      我相信,信念的帆已經(jīng)張滿,理想之艦即將啟航,以頑強不懈的奮斗為動力,我一定能抵達夢想的彼岸!我堅信,我能!

      《大學》讀后感1000字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特別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墒牵F(xiàn)在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zhì)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jīng)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zhàn)國時期,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洞髮W》依據(jù)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洞髮W》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jīng)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fā)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jīng)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學》的原理,在于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于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tǒng)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xiàn)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tài)。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diào)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總結(jié)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diào)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關鍵在于須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于必先修養(yǎng)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族。“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就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shù),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大學》讀后感1000字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jié)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shù)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tài),“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xiàn),實際上實現(xiàn)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xiàn)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jīng)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xiàn)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后感1000字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個性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但是,此刻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zhì)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這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洞髮W》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jīng)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能夠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zhàn)國時期,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洞髮W》依據(jù)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和八個方法步驟。“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洞髮W》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jīng)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fā)揚明德,各心民心,到達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jīng)-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透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能夠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就應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


    相關文章:

    1.《大學》讀后感1000字

    2.《大學》讀后感1000字-讀友吧

    3.初中生寒假讀《格列佛游記》有感900字范文

    4.中學生《我的大學》讀后感精選5篇

    5.關于《我的大學》精選5篇心得體會1000字

    6.《我的大學》讀后感800字大全精選5篇

    7.《禮記》《大學》讀后感1000字

    8.《我的大學》中學生讀后感600字范文精選5篇

    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