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讀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推薦文章
流言讀后感
《流言》是作家張愛玲的一本散文集。張愛玲在我的心中是海派文學的集大成者。海派、京派從上個世界初就產(chǎn)生了顯著的差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流言讀后感1
《流言》是作家張愛玲的一本散文集。張愛玲在我的心中是海派文學的集大成者。海派、京派從上個世界初就產(chǎn)生了顯著的差別。而張愛玲是從骨子里愛著上海這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張愛玲或者說成是她的仆人口中的愛玲小姐,是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即使張愛玲在兩歲的時候曾經(jīng)隨父母到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是張愛玲愛著的仍然是上海,這里的上海并不包括她的父親和后母。
這段時間認識了幾位來自于上海的朋友。從那幾位上海朋友身上,我看到的上海人是非常勤奮、時尚、有毅力且具有生活的小情調(diào)的。
《流言》中的“我”全是張愛玲。張愛玲在散文里寫到自己喜歡一個人沒事坐在巴士二層采摘樹葉,或者是聽市聲,或者是穿過人行道上小火爐扇出的滾滾白煙。張愛玲也自嘲自己雖然是個天生寫小說的人,但是卻不會幽默、不會削蘋果、不會補襪子,路癡,怕上理發(fā)店,怕見客。怕見客這一點倒是跟我的一個好朋友有點類似,他說自己怯生。
在這本書收錄的散文《童言無忌》里面張愛玲講述了自己從童年到成年的故事。張愛玲雖然出身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官宦子弟人家,但是張愛玲的童年并不是美好的。張愛玲直到10歲才在她母親向她父親的強烈要求下第一次走進了當時只屬于男孩子的學校。張愛玲青年時期多在外住校。有一次張愛玲返家看見親弟弟在看連環(huán)畫,這與自己當年看的穆時英的《南北極》與巴金的《滅亡》完全不是一個品位。張愛玲為弟弟著急,但是張愛玲也自身難保。那時后母已然在家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張愛玲即使看到親弟弟被父親無端扇耳光,也只有默默端起手中盛飯的碗擋住自己眼睛里晶瑩的淚水。就是這時,張愛玲也會遭到后母的嘲諷。張愛玲愛著自己的親弟弟,她也對弟弟的習以為常而感到抱歉。
張愛玲與父親、后母的決裂是從父親把她軟禁以后。張愛玲從那時起,身邊除了母親、朋友,仿佛能有的朋友不多,即使說出來恐怕也就只有一個朋友。張愛玲用了BeverlyNichols的一句關于狂人的半明半昧的“在你的心中睡著月光”來描寫自己那時的心境。這時的張愛玲既充滿了憤怒和仇恨,又充滿了對生活的溫柔。
當然在散文《愛》中,張愛玲那段關于愛情的描寫也讓我如癡如醉。“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草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講的是一個悲劇。
這個關于愛的故事是這樣的。早年有一個姑娘和一個男孩相識,就那一面和男孩問候的那一句“噢,你也在這里嗎?”。多年之后,女孩被賣作妾后又幾經(jīng)轉賣。當女孩老成了一位滿臉皺紋的老人時,滄桑的臉上現(xiàn)出青澀的笑靨,那是因為她正在回味那一句多年前的“噢,你也在這里嗎?”。愛情已然錯過,回味卻有著可愛的甘甜。這或許就是愛的另外一種力量。
張愛玲的天才和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賦予了她不一樣的看世界的視角。過人的才氣、與常人不同的生活不能、喜歡上海的小資情調(diào)、不做作卻又世故可愛,這些讓我特別喜歡這位來自上海的作家張愛玲。我喜歡她的勇敢,我喜歡她的直率,我喜歡她的勤奮,我喜歡她的可愛,我也喜歡她的小資。
張愛玲就是愛玲小姐,永遠不同的愛玲小姐。
“在你的心中睡著月光”,可是你卻很溫柔。
流言讀后感2
沒有看過張愛玲紅極一時的小說,最開始接觸她只是因為一篇《有些人我們一直在錯過》,后來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也看過一點點她的《傾城之戀》。
這本《流言》中字里行間展露出張愛玲的率真、自然,很隨性的感覺。寫的都是世俗生活,鄰里之間,但卻包含著她對人性,人生的思考。她津津樂道于飲食和生活。用最直白最親近的方式向讀者訴說她所喜好和憎恨的事物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她毫不掩飾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標榜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和生活的熱愛,沒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綠的豌豆,熟艷的辣椒,金黃的面筋,像太陽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過了,倒在油鍋里,每每有一兩片碎葉子粘在蔑簍底上,抖也抖不下來;迎著亮,翠生生的枝葉在竹片編成的方格子上招展著,使人聯(lián)想到籬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記趣》)鮮亮的色彩正體現(xiàn)著她對生活的喜愛。文中還描寫的風味獨特的紅米飯,工作不給力的熱水器。給人很強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覺,完全沒有騷人墨客的滿目愁緒,或者深刻無情的對社會的揭露。
《燼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無忌》中“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團,吃一切難于消化的東西。”的豪言壯語。在這本書里讓我們看到了張愛玲不一樣的一面,真實的有些讓人吃驚卻也世俗的讓人喜愛。就好像卸去崇高的偽裝,普通事物在她筆下有了美感和愉悅之情。
《公寓生活記趣》中再熱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電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趨炎附勢渾水摸魚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車載老母親的郵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帶戲謔,洋溢著贊美之情的筆寫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從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臉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滿足。
“總之,生命是殘酷的??吹轿覀兛s小又縮小的,怯核的愿望,我總覺得無限的慘傷。”“時代的車轟轟地向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jīng)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我們只看見自己蒼白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我看蘇青》):“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是一種啟示。”(《自己的文章》)這些文字讀來讓人驚心,她所求的不過是那種歲月靜好的生活,但現(xiàn)實中“惘惘的威脅”使她的愿望落空。繁華和喧囂背后,作者流露出荒涼的悲哀,好像預想到自己悲劇的人生和結尾。
最讓人難忘的是《愛》中:“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后世人稱用“流言體”命名她的文學風格。的確,這本書用一種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現(xiàn)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氣息濃濃的溢出來,像是剛盛出來的米飯的熱氣,不像小說那么的蒼涼。張愛玲,在這本書中只是個聰明,有些可愛情調(diào)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時還非常的幽默。是的,這本書中,有著張愛玲的可愛,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熱熱鬧鬧。
流言讀后感3
前幾天,看完了一本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就想著寫點什么以便將來證明我確是讀過這樣一本書。想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等到將來回頭來看的時候,或許會有點好學之類的感覺,這樣記錄我的一些什么東西吧。
關于張愛玲,是許久以前便耳熟了的。知曉她很小便讀閱了許多中外名著,很是感慨。有心效仿,可惜客觀主觀環(huán)境都堅持不住。記得有那段時間讀書格外瘋狂,不管中國的外國的,枯燥的有趣的都拿來讀,想著開卷必定是有益的。后來,高考蜂擁著一大堆壓力奔涌而來,我心慌意亂,拋開其他,只沉默著與他對應。高考過后,像是久久被囚的勞犯突然被釋放,又把所有都放下了,只想著我累了這么些年,念書念得我疲累的很,應該放松釋放了去。所以那些感興趣的書籍也就擱在了那里。上了大學,不知識怎么的,被各種東西干擾著,倒失了以前的那些興致。甚至一年多以前買的書都還未翻動?,F(xiàn)在想起來,它們就呆在那個角落里,那么的凄凄冷冷,無人憐惜,倒是我的罪過大了。
只是可惜,《流言》是前幾天看完的。記得剛看完那會,心里感觸諸多的。在翻閱期間也有許多啟發(fā)。這會隔了這好幾天,一些感覺都淡了,學習上忙著趕作業(yè),上課,擔憂期末考,不知怎地就把我的那些感慨擠到了未知的角落,如今便翻不出許多來了。且就著還僅存的這點寫寫吧,等有機會必定好好在溫習一遍,或許更會有溫故而知新的收獲呢。
張愛說,想要寫本自傳,一吐自己心里憋著的話,可是覺得希望渺茫,便還是隨時隨地的把自己的事寫出來,免得壓抑過甚……看到這處,便覺得說到了我的心里一般,心想著我也就這樣隨時隨地的說說寫寫我自己的嘮叨話吧,等老了來看便是另有一番風味吧。
流言讀后感4
《流言》內(nèi)容包括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道路以目、必也正名乎、燼余錄、談女人、走!走到樓上去!、有女同車、愛、童言無忌、造人、打人、說胡蘿卜、私語、詩與胡說、寫什么、炎櫻語錄、談跳舞、談音樂、自己的文章、夜營的喇叭、借銀燈、銀宮就學記、存稿、雨傘下、談畫。純潔的情誼交流在流言中升華……欣賞此動人處,毫不雕飾的直抒其情其意,以真實真情而收悲憤在心奇效……張愛玲以一顆細膩而又寬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同時,她又從尋常生活中獲取點滴樂趣,從而在此種會心之中獲得孤獨的靈魂的慰藉。
秋涼的薄暮,小菜場收了攤子,滿地的魚腥和青白色的蘆粟的皮與渣。一個小孩騎了自行車沖過來,賣弄本領,大叫一聲,放松了扶手,搖擺著,輕俏地掠過。在這一剎那,滿街的人都充滿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罷。
“私語”的語境中,充滿了這種對身邊的人生瑣事和尋常圖景的發(fā)現(xiàn)與感悟、它使作者深深地感嘆“活在中國就有這樣可愛: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fā)現(xiàn)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詩與胡說》)這種對“珍貴的東西”的捕捉,沖淡與調(diào)和著語境中荒涼與“憂傷”的背景。它昭示著構成張愛玲人生信念的真正支撐的,是“走向世俗”的現(xiàn)世精神。張愛玲最終留給我們的形象,是一個孤獨的女性留連于店鋪的櫥窗前細致入微不厭其煩地觀賞每一件時裝的質(zhì)地、款式甚至絲邊的金線與帶端的排穗的形象。盡管櫥窗的玻璃映出的蒼白的面孔時時使她從心底深處泛上一種蒼涼感,但正因為有這種蒼涼感作為對照,“生命的歡悅”才愈發(fā)楚楚動人。蒼涼底色的映襯,無疑給這種入世精神賦予了一種力度。張愛玲曾說:“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是一種啟示。”(《自己的文章》)“私語”語境所給人帶來的凝重感,或許正由于這種“參差的對照”,《流言》中“深長的回味”,正在于這種既對照又統(tǒng)一的語境之中。
透過張愛玲“嘁嘁切切”的“私語”,更強烈地打動我們的,還是生存在那個“可愛又可哀”的年代里一個孤獨女子的感性心理世界,是作者所承載的對于個體生命而言太過沉重的負荷,是在動蕩的年代里仍牢牢把握“微末”的人生悅樂的生活態(tài)度。盡管張愛玲是孤獨的,但她并未流于感傷,也并沒有著意夸大人生的苦難,而是堅忍地承受個體生存的宿命,平靜地呈示一個女性對于“荒涼”世界的直覺和觀感,客觀地再現(xiàn)人生中一切美好與丑惡的事物。張愛玲以她的《流言》,奏出了四十年代中國散文的一闕華美的樂章。
流言讀后感5
葉綠色的樹皮,幾條布滿綠葉的樹枝把這封面填的滿滿當當——這大概就是張愛玲女士在電車上伸出窗外的那只手所拂過的那幾枝有詩意的樹枝罷。一個白色的豎著的長方形邊框里是一團更深的綠塊,上書“流言”,下方的白邊稍寬,印著歪歪扭扭的”張愛玲“三字——說實話張女士可真不是一位這么有童心的人。這個框放在封面的一個還算恰當?shù)牡胤?,看上去還真是一本文藝十足,想來不會令人失望的書。
這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9月1版1次的書,是張愛玲作品集里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流言”。
”流言“二字想來是十分符合散文集的名字的,特別是當你讀完張女士的這些散文后,更是覺得恰如其分。這兩個字聽來并非是一個好的詞匯,與我而言,它總是使人聯(lián)想到女人及其她們所熱衷的是是非非,這不能責備我說是一種偏見,實在是因為活生生的案例表明:當且僅當是非與女人關聯(lián),是非才可被理解被接受,甚至還會發(fā)覺有其可愛之處。一個男人若是熱衷是非,非但得不到女人們的尊敬和同情,連男人們的原諒也是獲取不了的。
即便是先前已有此認識,這本散文集讓我讀得也實在心生怨氣,碎碎叨叨,斤斤計較,尖酸刻薄,冷漠高傲,別說沒有一點女性的溫柔和包容,連起碼的誠意也是沒有的,她在撒謊么?時值八月,窗外菲菲淫雨,周身一團冷意越讀越甚,不得不中途停頓尋件外衣。或許,她不幸的經(jīng)歷多多少少給她的心境添加了幾筆陰影,甚至絕望。
當然,張女士的散文有趣的地方也是有的,不少地方令我哈哈大笑,細致的筆風讓人感嘆,沒去過上海,卻感受到了她在水門汀、熱水管處發(fā)現(xiàn)的生活繁瑣之美、陳舊破敗之美,覺得生活細微之處的美已被她寫絕。
無奈我正值年少,心中對人生一切美好的切盼宛若雨后的花朵一般綻放,眼底盡是灼熱的欲望,即便是傷感,也是帶著“化悲痛為前進力量”的暖意,實在體會不到張女士的絕望也有可能,所以她對生活細致、真實的描繪反而讓人覺得不真實起來——若是虛偽而作,不免讓人覺得其做作;若是真實,這股酸氣怨氣喪氣如同一盆冷水,潑得我難以消受,心里說著張愛玲女士你就不能眼界開闊一點,即便生活萬分艱辛,雖不必像余華《活著》那般理想化,也不至于年紀輕輕就對生活失去興趣,也讓我這個讀者讀后一下灰了心去。
這是在讀完《流言》后的閑話,此時雨還沒有停,不禁聯(lián)想起張先生生活的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想想張先生童年時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的不快樂,以及她回來投奔母親的經(jīng)歷,一切又覺得可以理解。至于前面關于女子的”偏見“,想想算了吧,女人的這種特性,盡管我十分不愿意男人女人這樣區(qū)分,不僅為廣大男性所喜愛,也為廣大女同胞們自己認可,既然如此,何必糾結?何樂不為?
相關文章:
6.流言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