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推薦文章
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在細雨中呼喊》是一本記憶的書。它的結(jié)構(gòu)來自于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歡迎閱讀!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細數(shù)算,讀完這本書已經(jīng)有一個月了,現(xiàn)在腦海中只剩下一些粗略,模糊的脈絡(luò),但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是不可磨滅的。
小說以一個孩子的口吻徐徐展開,敘述了他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成長經(jīng)歷。在家中父母和兄弟無視他的存在,六歲時被送給了另一戶人家,本以為可以獲得親情的關(guān)懷,沒想到又一次被拋棄,又重新回到了南城老家。五年的時光使他與自己的家人更為疏遠陌生。
每個人都有一個關(guān)于童年的回憶,童年,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疼愛和呵護下度過的,這本書中“我”卻是在親人的拋棄和世人的唾棄中度過的,給讀者呈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的人性丑惡。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講述著一個個故事。
書中的“我”身處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中,父親孫廣才是一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夸張的動作,與其說是強硬地表現(xiàn),倒不如說是展現(xiàn)了其悲哀虛偽的人生;哥哥孫廣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是最終還是難以逃離平庸的軌道;作為主人公的“我”,則更多的以孤寂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jì)卻養(yǎng)成了張牙舞爪的性格,卻也是第一個走向死亡的;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間的失望和憤懣。而令“我”記憶深刻地是“我”的祖父孫有元,“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些許傳奇的色彩,他年輕時是一個放蕩不羈、敢作敢為的人,到了年老卻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仍舊沒有喪失掉挑戰(zhàn)的勇氣,哪怕是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也沒有放棄。
書中的人物眾多,線索也錯綜復(fù)雜“我”的中學(xué)時代顯得尤為獨特,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的中學(xué)時期也伴隨著低俗與不堪。好友蘇宇的心理畸形導(dǎo)致自己的鋃鐺入獄,以及師生戀這樣的關(guān)系,在詼諧與昏暗
中引起共鳴。在讀完這一部分,我深刻體會的是“控制”這個詞的含義,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成為禽獸不如的形象,“我”的好友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淪為獄中人。在某一學(xué)說中看,人與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在自我約束中構(gòu)成人們的倫理關(guān)系和道德秩序,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能夠擦除道德上的污點。
若淪全書最精彩也最哀傷的情節(jié),莫過于“我”與養(yǎng)父王立強和養(yǎng)母李秀英的艱苦生活了,在遭受父親與兄弟的排斥后,“我”被送給這戶人家,雖然“我”的父母顯得平淡無奇,但養(yǎng)父母的形象卻光彩照人。養(yǎng)父王立華是真正承擔(dān)起養(yǎng)育“我”的父親,他比親父完整、充實,他的思想對“我”有著包容,在文中后篇他的后悔中寫到:“最后凄厲的自殺著實是我始料未及,這不過是一個女人引起的,“我”的命運也隨之改變……”此外,還有一個半生都在床上的養(yǎng)母是“我”精神的寄托,她對與“我”的信任的源頭令“我”在后來回憶中都很感激,小說的尾聲“我”的養(yǎng)父母在離去與死亡中,奔向自己的家鄉(xiāng),不知家在何方,不知父母在哪,只能夠“在細雨中呼喊。”
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自立自強。太過奢華,往往不能如愿,知足常樂!方可活的安心。當(dāng)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dāng)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智,你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格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十多歲之時,看過余華的《活著》體會到那種攝入心骨的冰涼后,對于他的書,即渴望又害怕,不敢再看。時延至久,依舊不敢再次去看那種撕裂的痕跡。感覺中似乎都在逐漸忘卻了。那天突然“模糊”提起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那種熟悉的冰涼又帶著少時的記憶襲了過來。猶豫之下,還是讀起了這本書.
雖然在文界的評論中,余華早期的《活著》和后期的《在細雨中呼喊》是兩種截然的風(fēng)格和筆觸,但通篇讀下來,冰涼而熟悉的感覺仍舊翻涌過來。在讀這本書之前猶豫的時候,曾想過,好些年了,五六年了吧,這五六年里我變化了,對那樣的冰涼也應(yīng)該有不同的體會吧。而今這種熟悉的感覺讓我發(fā)現(xiàn),沒有變,真的沒有變。
一樣的,真誠是覆蓋在被現(xiàn)實麻木的面孔之下,一樣的,美麗最終總是被現(xiàn)實撕碎、撕裂,然后,所呈現(xiàn)的畫面是一雙雙空洞洞的眼睛,看著靈魂留下的缺肢碎臂,鮮淋淋的趟著血。在這滿眼的血泊中,身體會產(chǎn)生一種由心臟漫延到全身的一抽一抽的疼。
無論是夕陽下孤苦老去的福貴,還是被隔離的孫光林,在時世的生活上面,他們將人性交給了命運,將人生遺忘在角落。于是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生活就該是如此,這樣已經(jīng)很好了。”這樣的話,是他們?nèi)松淖毅?。他們活著的的意義是,見證那些逝去的時間,一片一片的帶走他們感覺到的,恍若天邊的流星一樣短暫的真誠。然后老去,連想去抓住的手都還沒有伸出,他們就如同沒有出現(xiàn)過一樣,不見了。
那些來自靈魂的本能、來自身體的本能,那些由本能出發(fā)而去行動的人,讓為我他們的真誠與勇敢而流淚,為他們由靈魂之處剜出來的閃閃發(fā)亮的東西而高興的流淚??赏瑯樱?dāng)這些閃亮的東西,被現(xiàn)實的黑洞所淹沒,我同樣流淚了,是不同于前的流淚,悲痛的,氣憤而傷心的。
一個人寫作的動機可能出于愛,也可能出于恨,但很少有人能用一把刀子,對準(zhǔn)自己的心口,一點一點的剜,剜出血和肉,剜到自己的靈魂干嘔不止。余華的書做到了,他總是想將人痛死,然后期望著置之死地而后生,期望讀者看過、痛過后的涅槃。也正因為如此,總讓太多的人對他的書避之而無不及,因為多數(shù)人總是趨樂避苦的。也還有些人,痛著痛著就死去了,掙扎盡了最后的力量,痛到失去力氣后就死去了,不會再重生了。而我亦如此,也因此以往的五六年里,去書店時總對他的書瞄兩眼,卻總不會帶回家中品讀。因為,還沒有那種揭起疼痛傷疤的勇氣,還沒有完全對現(xiàn)實麻木說不的勇氣。小的時候,能為了心中的偶像而把一篇文章重寫三遍,而等我們長大了,手里的玩具刀換成鋒利的匕首的時候,我卻對自己說,算了吧,血流盡了,人還怎么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對自己越來越柔軟?我不知道。
當(dāng)再次讀到,并不表示我就有了這種勇氣,只是旁生了那種世俗的圓滑之氣再看到這些時,能談然些,能不那樣痛楚一些??赏闯K還是有的,一種來自對書中人物的悲憫,一種來自對現(xiàn)在生活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惆悵。所以當(dāng)看到出現(xiàn)在婚禮上的馮玉青、獨自到七橋的魯魯、靜默的蘇宇。
我眼前又閃到了那愛舞蹈的福貴之女,那至死不棄的福貴之妻,和天真獻血而亡的福貴之子。
人生的路似乎太長,而苦難卻總充斥著大部分的時間。只有棺材板蓋上的那一剎那,那不孝子孫廣才才會不知何故的在家門檻上,為未盡孝道的爹流下了唯一真誠的淚。而我們也是一樣?也要一樣么?
這樣的書總讓我想起那個年代,并越加的累積了對那個年代的恨意,那個完全沒有光明,人人都是滿臉麻木的生存的年代的恨意。而眼光流轉(zhuǎn)至今,這一切的麻木似乎沒有因為物資生活的相應(yīng)滿足而消逝,而是將表面的舞臺轉(zhuǎn)站到了內(nèi)心的深處,相比前者這將會是更大的災(zāi)難,而這一切卻是這樣的讓人不知不覺,然后潛移默化。
我曾問過一個人:“如果給你一碗孟婆湯,你會選擇忘記什么?
他回答說:我想,真有得選擇的話,你就讓我忘了我這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樂吧!因為我的靈魂告訴我,我是有原罪的,每個人都應(yīng)牢記自己的原罪——忘卻這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樂,就能在下一世里,繼續(xù)背負著原罪去面對這世間所有的蕓蕓眾生,忘卻上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樂,才能真正地、不摻任何雜質(zhì)地去悲其心憫其情。這一世我已經(jīng)沒有資格作那樣的希望了,也許下一世的我會希望:可以行走在恒河邊,踏著甘地的足跡,跟著佛祖的足跡,去愛這個世界,去愛這些世人——要有資格做那樣的事情,不忘卻前一世所有的幸福與快樂,又怎能做得到!
我想余華的小說要告訴我們的也正是這樣……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前不久讀了余華的《活著》,深深被他的文章吸引,于是,又捧起了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
讀畢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突然感覺被人拋棄真可怕,特別是被自己的親人拋棄。
孫光林做為故事的敘述者和最終的回歸者,讓他重溫并飽嘗了那個特殊年月帶給他的辛酸。
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愛似乎都被無形的枷鎖禁錮著。無人敢多說一句,也無人敢替別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許就被戴上了一頂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別是無事可做的婦女們,無聊致極的搜索著村里的新聞,然后以最快速度傳遍大街小巷。悲哉!可憐的婦女們!孫光林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出生,出生在一個將愛包裹的時代,一個一窮二白的家庭。這些征兆就注定他將接受命運不平等的待遇,難以揭鍋的日子,是他的父母再難負擔(dān)這三個孩子,于是他被送出了,離開了他也許摯愛的父母和依然眷戀的故鄉(xiāng)。他第一次被拋棄!在他的心中是一種無形的傷疤,時時隱隱做痛,讓他追憶起那過往的日子。
新環(huán)境讓他有了暫時的歸宿,就在他心中剛要滋生家的溫暖時, 一個晴天霹靂,對準(zhǔn)了他的后爸。因犯錯被別人揪住小辮,再難做人自殺而死。隨后他多病的后媽,也是最信任、理解她的人也離他而去。他陪媽媽帶好物品來到碼頭,本以為媽媽會帶他一起走,可媽媽卻獨自一人上船,讓他留在岸邊,等著船慢慢開動,媽媽已消失在茫茫迷霧中時,他才恍悟到自己被媽媽拋棄了。爸爸走了,媽媽也走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他無法想象今后的生活,諾大的地方卻無法被容納。昔日美景越發(fā)顯得慘淡,海上依舊托起的紅日,此刻焦灼著他稚嫩而脆弱的心。在迷茫和驚恐中,他哭了,沒有底氣也沒了勇氣。他知道,心中勾勒的美景圖宣告破滅,他又一次被拋棄。
他想到了南門,那個離開已久的家鄉(xiāng)。不知故鄉(xiāng)是否風(fēng)貌依舊?他是否還能找尋舊日住所?闊別多年的父母還能否接受他?但無論如何,他心中還燃著一絲希望的火光。于是背起重重疑問和沉甸甸的希望,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踏上了返鄉(xiāng)尋親的路。一路群山逶迤,靜水流深,他已顧不得欣賞,心中尋親的信念取代了一切。細雨中,追尋兒時記憶,一路演繹著兒時嬉戲歡快的場面,因為只有想著這些,才能銷蝕心頭的恐懼。突然,他看到遠處有一處活,這更是燃起他心頭的希望,心中對家的呼喊越發(fā)強烈。走進一看,他的哥哥和弟弟正批著床單跪在地上,周圍擺著的物品像是剛從大火中救出來的,一個女人和一個瘦骨嶙峋的男人也跪在那里,男人的嘴里不斷的說著:“這活真壯觀啊,真壯觀!只不過這代價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說:“我要找孫廣元”!(他的爸爸)
親人相見已不相認,“物是人非事事休”!故事就在這似完非完中結(jié)束了,留給人無盡的思考。最終他依舊面對被親人拋棄的慘局,故事雖沒直接寫出,但從整個家庭的遭遇中我們可以推斷,雖然他歷盡艱辛,心懷希望的找到了親人,但親人依然無法承擔(dān)養(yǎng)育他的責(zé)任,他又一次被拋棄,被命運拋棄!
起初的我無法理解這種命運的捉弄,孫光林似乎是那個時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讓我心痛,憐惜。是時代將這個孩子折騰的遍體鱗傷,像惡魔一樣吸蝕著他身上的營養(yǎng),使他心力交瘁,一個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就這樣自我消逝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或許多年后他會走出這段陰影,但他走不出這個時代!一個將愛包裹,人性偽裝的時代!
整本書都深深的壓抑著我,悲劇的結(jié)局,往往給人最深沉的感動。拋棄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拋棄,你就會永遠的被接納。不要太過奢求,因為人總是難以滿足。知足常樂!當(dāng)歲月的痕跡已悄無聲息的在你臉上雕琢,當(dāng)你的內(nèi)心已擁有足夠的豁達和睿和,你會霍然發(fā)現(xiàn),早有一朵圣潔的小花在你心頭靜靜綻放,發(fā)出圣潔的光芒!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余華的書是在大學(xué)時候了,《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guān)、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后,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nèi)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xiàn)在眼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xiàn)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
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xù)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xiàn)實里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關(guān)于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xiàn)于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說,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余華在書中這段關(guān)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貞泴τ诂F(xiàn)在的我們來說,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xiàn),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敘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余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jié)、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zhǔn)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么下一部余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1000字
有人說余華的《活著》令人揪心難忍;《許三觀賣血記》使人在精神上堅韌向上;而《兄弟》則是幽默和慘烈交相輝映。而這些在我的腦海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余華的第一本書,是關(guān)于童年記憶的《在細雨中呼喊》。
每個人都有關(guān)于童年、關(guān)于往事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也許因為年齡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歡欣與純真。但是余華書中的“我”,卻承受著孩童本不應(yīng)該面對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可奈何。書中的“我”,仿佛如一個旁觀者,與世無爭,冷靜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講述著一個個事不關(guān)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盡管忍受著身旁各種看起來怪異的人的辱罵、毆打、欺詐與恐嚇,但自己始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尋覓友情,成為自己疲憊內(nèi)心停歇的港灣,蘇宇、魯魯、鄭亮、國慶都是“我”身邊的一個個過客。
書中的“我”身處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父親孫廣才是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夸張的動作,與其說是強硬的表現(xiàn),倒不如說展現(xiàn)了其悲哀、虛偽的人生;哥哥孫光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終也難以偏離平庸的軌道;而作為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則以孤寂的眼光觀察著周遭一切,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jì)張牙舞爪,卻是第一個走向死亡;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界的失望和憤懣。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孫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帶有些許傳奇的色彩,年輕時放蕩不羈、敢作敢為并且奮發(fā)有為;后來年老時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依舊沒有喪失去挑戰(zhàn)命運的勇氣,哪怕是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樣如此。
書中人物眾多,線索也錯綜復(fù)雜,故事的敘述發(fā)展沒有固定的模式,余華采用了多種敘述手法,直敘、倒敘、插敘的相互穿插讓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漫天紛繁的花朵,洋洋灑灑。猶如一條寬大的馬路上支生出無數(shù)分岔開口,每一條路都看不見盡頭卻都有屬于各自獨特韻味的風(fēng)景,或令人流連忘返,或令人厭惡,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其中的人物活著的時候是多么有趣亦或是痛苦纏身,在時間的長河里無論他們選擇何條道路,但走到終點每個人卻出乎意料地發(fā)現(xiàn),結(jié)果都只有一個。這里邊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點,從哥哥、到弟弟、到孫有才再到各種小人物,反映出現(xiàn)實中人性的丑惡。自然地,他們最終都只能極其苦惱地接受死亡,他們夾帶著不同的幻想,或平平淡淡,或轟轟烈烈,最終都奔赴向那盛大的死亡宴會,只是消逝的方式有千萬種不相同。其中弟弟被水淹死的場景,余華的描寫令我震撼: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
最后我想說,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磨難,但我們要不斷從經(jīng)歷中感悟出: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書中“我”的祖父孫有元,一個看似窩囊了一輩子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挺直腰桿站著,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從未被打倒,依舊是一個勇敢面對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經(jīng)歷太多磨難,但“我”仍然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空間的一方凈土,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卻是自己的心。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