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镀つ摇返淖x書筆記800字左右,希望大家喜歡!
《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1
看完了蔡崇達老師的《皮囊》一書,不禁為其中的細膩感情而震驚,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shù)《母親的房子》一篇了。
在《母親的房子》這一篇中,他的父親在迎娶他的母親時許諾給她買下一棟房子,并以兩人的名字命名。他買下一塊地,并以兩人的名字寫了對聯(lián),掛在上面。后來父親因為工作不順,頹廢了,在家里也不出去掙錢,只剩母親一人養(yǎng)家,可她也沒說什么。后來父親又因不慎跌落,生了一場大病,最后落下了個左半身癱瘓的下場,使本就貧窮的家更加不堪一擊。
可母親從未放棄過父親,一直暗暗支持、寬慰他,即使父親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這種幫助。父親去世以后,她把對父親的愛轉(zhuǎn)到了房子上,即便知道房子馬上就要被拆掉了,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她仍然不顧別人的反對,一有閑錢就去改建房子,最后以她和父親的名字命名了這座房子。蔡老師雖然知道在他人眼中這是件怪異的事,可他也支持著母親建完房子,因為他知道,這是母親對已逝的父親的一份濃濃的愛。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家之間的那份濃濃的親情,是在父親身患重病時仍不離不棄,打氣加油;那份濃濃的親情,又是母親堅持替父親修建好房子;那份濃濃的親情,還在于母親四處奔波,只為讓父親的靈魂在天堂過的更好;那份濃濃的親情,是蔡老師愿意用自己用來買房的錢去替父親修好那棟房子;那份濃濃的親情,是蔡老師在閑暇之余會去翻動地圖,只為找到母親的那棟房子,讓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濃濃的親情,是家人對父親老小孩的任性的寵溺;那份濃濃的親情……
我同情他們的不幸,不能有一個健全的家,要承擔比同齡人更多的東西,甚至苦苦付出,到頭來卻被人誤解的無奈,卻又羨慕他們雖然過得清苦,但是有著許多人沒有的親情。如果讓蔡老師再重新選擇一次,他會選這個家嗎,我覺得他會,因為我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對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濃濃的、無法割舍的、無比看重,值得他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愛。
十分感謝蔡老師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親情可貴,更是體會到了他們家中那份可貴的濃濃的親情……
《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2
《皮囊》,在我看來,是一本很樸實的書。本書作者蔡崇達,通過冷靜、細膩的描寫,將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一件件刻骨銘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靈。每一篇故事都給人以心靈的啟發(fā)……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書,它的兩個序者,一位是少年輟學獨辟蹊徑走出一條成才之路的文壇新秀韓寒,一位是影視歌三棲明星勞模劉德華。
一開始看《皮囊》,其實有些茫然,我?guī)缀蹩床欢@本書在寫什么,不就是說家常、寫日記嘛。但是仔細看下來,發(fā)現(xiàn)整本書其實極具哲理。
本書一直是以"皮囊"兩個字為中心展開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說法,皮囊,就是包裹人們靈魂的東西,也就是指人們的肉體。阿太,從來都不珍惜自己的?;騽e人的肉體,總是隨意、大膽地使用——反正這只是包裹自己靈魂的皮囊,也可以說是自己生命的累贅罷了??傊痪湓挕?quot;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說要虐待自己的肉體,是不是應該多加磨煉自己的肉體呢?本來,肉體對自己的生命來說就夠累贅了,那是不是應該讓自己的肉體更靈敏、更具有存在的價值呢?應該讓自己的肉體成為自己生命的強大依靠,而不是累贅。讓自己的肉體吃點苦,體會世間種種磨難、困難,逐漸讓自己活的價值體現(xiàn)出來。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虛的人,他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香皮囊,是活得有價值的人,他們或多或少都為他人、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司馬遷有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想必大部分人還是更傾向于香皮囊的。
讀完《皮囊》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努力做個香皮囊的。
《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3
閱讀完蔡崇達的《皮囊》,讓我認識到,人的肉體也就是“皮囊是拿來用來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寫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還有一次,在那看似強悍的皮囊下,她曾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在揮別女兒時看見一只從菜刀下逃生,灑著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边@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fā)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舍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里去。
作者父親去世以后,母親認為他父親在世有沒有還清的債務,就去各種寺廟氣球禱告、“通靈”、“請父親”,表面上是母親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母親對父親的一種愛,也是在最迷茫的時候找到了一種心理安慰,顯示出在那個時候一種無助的表現(xiàn),這些細節(jié)被作者刻畫的淋淋盡致。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蔽覀円捕荚摻o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4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么?
也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他們在忙著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補欲望?看過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投胎、轉(zhuǎn)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達寫的這本書,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對皮囊有著自我的理解“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崩先说脑?,似乎透著人生的哲學。
書中對父親的感情,由仰視、尊敬到審視、反抗的對象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父親的形象,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著,全力爭取尊嚴,然后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后的離去。蔡崇達揭開內(nèi)心的傷疤,重新歷數(shù)過去的家庭經(jīng)歷,把自己的心再傷一遍。
“生活從來不是那么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么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么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p>
就像如今的人們,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會與他人。卻找不到靈魂所歸何處。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們從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腳步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尋求真相。
生活像一張龐大的問卷,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全文,我是帶著感動讀完,給我最大的收獲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愛,就算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擁有曾經(jīng)最真摯寶貴的記憶!”
《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5
青年作家蔡崇達的處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閱讀視野中最真誠的一本書。
一本好書總要討論一些普遍、永恒的話題,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歸根到底體現(xiàn)的都是人,一個代表了人類的“人”。全書14篇作品,作者用平實而真誠的筆觸訴說著他對父母和家鄉(xiāng)的懷念,對朋友的感謝和關切,以及對一些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問題的思考。
這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最讓我動容的一篇就是《母親的房子》。初讀時,我覺得作者寫得有些“過”,因為人物的行為讓我這個旁觀者覺得不可思議——母親為什么只為“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這樣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撿菜葉,全然不顧家人反對,歷經(jīng)艱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后就會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母親在門口奠基的石頭上寫上了父親的名字。看到這里我才明白,母親所有的努力不過是想讓這個由她和父親撐起的家看上去更圓滿。細細品味,正是這些真實又近似癡狂的行為和想法,赤裸裸地將人的本性曝光。
我們每個人都偏執(zhí)地活著,雖然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嚴和價值。這些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們確實能支撐我們的生活,證明我們沒有白活。物質(zhì)總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樣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蔡崇達,讓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讓我學著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家。
《皮囊》的讀書筆記800字左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