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東野圭吾小說放學后讀后感范文
《放學后》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早期創(chuàng)作的推理小說,是他的成名作。下面請看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小說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
之前好一陣忙碌,隔了好久,終于靜下來可以好好看看書籍,剛剛看完的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放學后》,他憑借這部作品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之后便正式專職寫作,為我們帶來了風格迥異,卻都很好看的懸疑推理小說,可以說這部《放學后》的成功,開啟了東野圭吾作為一名作家的一道大門吧,話不多說,接下來開始正篇講解。
男主前島在女子高中教書,最近在放學后莫名的遭到暗算,他懷疑有人想要殺他,這時正好學校老師有人被殺害了,是密室殺人,被害人在用粗木棍抵住的更衣室被毒殺了,另一個門的鑰匙確定被管理員保護的很妥當,正當警察對作案手法百思不得其解時,有一個學生指出了一種可能,就是在管理員進入更衣室時,把原來的鎖頭更換成一個同樣的類型的,這樣密室就不存在了,現(xiàn)場的一些細節(jié)也同樣證實了這種可能性。
在校園祭的化妝表演上,又一起兇殺案件發(fā)生了,這名老師在表演前,提出要和我互換角色,結果被毒殺了,和之前密室被害的老師中的一樣的毒。經(jīng)過調(diào)查,作為化妝表演道具的酒,在表演前被人掉包了,尋找到掉包人經(jīng)過審訊發(fā)現(xiàn)也是被威脅這樣做的,線索到這里就斷了。
“我”是經(jīng)過女同學的提示才發(fā)現(xiàn)的個中的蹊蹺的:密室的門不是被粗木棍擋住的,而是一根箭,這樣就可以在外面布置成功了,之前推理替換鑰匙只不過是兇手構成不在場證據(jù)的手段罷了。在于兇手交流時,才明白了她的作案動機,原來這兩名老師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這名女生在自慰,之后在別的場合女生一直在覺得像是在嘲笑自己,青春期的她受不了這種目光,結果和班級的另一名女生想到了這個手法來殺害者兩名老師,“我”只不過是一個障眼法罷了。最終真相大白的時候,在回家路上的公園里,被妻子的出軌對象給刺殺了,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
在結尾,主人公被殺害的時候,其實有些懵的,后來看到一些解讀,才了解故事的原委:前面的一些暗算只不過是兩個小女生為了傷害老師所作出的障眼法而已,到最后妻子得知了有人要殺害自己的丈夫時,便將計就計,讓自己的駢夫把主人公給殺害了。果然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不合理的地方,在最后總能找到相應的安排,其實妻子出軌的事情,書中在前有些交代的,只不過當時沒有在意罷了。還有啟示呢,就是注意細節(jié),有時自己的不經(jīng)意的言語眼神,可能就會傷害別人,遇到想不開的。說不定就在心中記恨上了,雖說沒有像書中的這么極端的情況,但也要小心謹慎一些,如果真遇上了,也沒有辦法,坦誠交流,問心無愧就好。
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
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xiàn)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xiàn),并且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xiàn)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xiàn),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xiàn)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nèi)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jù)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nèi)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nèi)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jù)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xiàn)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shù)谝幻勒弑缓χ?,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jīng)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jīng)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jīng)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chǎn)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jù)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nèi)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xiàn)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xiàn)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xiàn)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出現(xiàn)。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并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fā)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并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fā)現(xiàn)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里轟然一響,我的頭腦里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fā)當時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來。
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于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并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后終于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
我感覺讀完東野圭吾的其它作品,再讀這本《放學后》,總有點吃不飽的感覺了。但這卻是他成名的作品吧。從閱讀體會上說,較之“嫌疑人”“白夜行”確實差了一些激動和興奮的情緒。而且我逐漸發(fā)現(xiàn),東野圭吾的作品的一些特點就是,他布下了許多未解的東西,但最后他只管解決主要的,那些次要的零碎的問題,仿佛他壓根就忘記了。比如這本書中,石原同學找到主人公我,要求早上去車站陪伴,但主人公我失約。但究竟為什么要去車站?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貌似沒有讀到。而小說最后,身為主人公的我,被妻子的情人襲擊,卻是感覺突然冒出來這么個情節(jié)。仿佛跟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并無太大關聯(lián)。我不知道是否有讀者,能告訴我,這是啥原因??
不過,意料之外的推理,總是東野圭吾作品的特點。他的小說,總是像奧特曼打小怪獸一樣的固定結構,而且有一些風格性的特點:1,命案的發(fā)生,肯定是言不由衷的因由,不論是之前暴露的案情(如嫌疑人X的故事),或是逐漸揭開謎底的故事(如白夜行),都不能單純說這個殺人事件的動機是不好的,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逼無奈”的殺人案,這點跟柯南很像;2,命案的推理過程,總是由警方和涉案人一起完成,而警方總會處于被動位置,會被認為白癡一樣,而這些涉案人往往卻能發(fā)現(xiàn)重大線索;3,兇手總是隱藏在這些原本無辜的涉案者中間,不到最后一刻,是不會露面;4,案件的真相大白總是非公開的場景下完成,就是警察不會涉及其中,或涉及其中也不會公開披露真相,最后案件的破曉總是在一兩個人或三個人之間進行,因此只能算真相“小”白;5,兇手最終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且往往會成為大家為其哭泣的對象;6,案件的推理起先都會朝著錯誤方向走,雖然合理,但完全是陷阱,總有一個謎題解不開,99%就能完成的完美推理,就差這一個情節(jié)的缺失,最終引出了真正的兇手和真相;7,小說中會有許多遺留問題,雖然這些遺留問題不會影響整個斷案的流程,但是卻影響讀者的情緒,因為感覺就像吃了一桌子飯,都吃完了,卻忘記了剛才吃了點什么東西。
不過作為不同以往的推理小說,這本小說還是比較能抓住人的眼球??梢宰x一讀。
我很想讀他的《分身》。《惡意》據(jù)說也不錯。會在近期購買。不過讀完這兩本,東野圭吾的小說閱讀之旅應該算告一段落了。最近真的很想讀一些好故事。所以,能夠吸引人的故事都在我的搜索之下。希望,東野君的這兩本作品,別讓我失望就是了。其實,要說故事的寫的好的日本作家,我還是推薦渡邊淳一。
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
偵探小說是我抹不去的愛好,《放學后》是我看的東野圭吾《神探伽利略系列》外的第一本,不得不說,兩者都太棒了。
對于情節(jié)方面,總體感覺后半段相對于前半段精彩許多,尤其是結尾。雖然猜到了一個兇手,然后就是裕美子有外遇會是最后的BOSS,但是讓我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幫兇主謀居然是我一直認為可以信任的惠子,這個讓我感覺到相當意外。其實在快要結尾,真像浮出水面時,我一直有個期待,希望東野圭吾寫的結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樣,要讓我有點大吃一驚的感覺。最后證明,作者做到了這一點。就像看懸疑電影一樣,結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測全盤否定,然后再推出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真相。這種感覺有點像過生日時,朋友給你準備的一個驚喜,非常享受這種感覺。雖然是1985年的小說,但是作為東野圭吾的成名作,并且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的作品,現(xiàn)在看來也是比較有意味的。給我的感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恨是因為他所擁有的美麗、純粹、真實的事件被另一個人所破壞,那么恨意就產(chǎn)生了。若是彼此不溝通,開導不順利,那么恨意就會變?yōu)闅⒁?。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p>
東野圭吾放學后讀后感
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閱讀完了,這是一篇十分細膩的文章,文字中間透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與一般偵探小說的冷靜風格迥然不同,這也是東野小說的特點:除了推理與偵破之外,他的文章中總是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xiàn)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xiàn),并且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xiàn)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xiàn),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xiàn)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nèi)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jù)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nèi)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nèi)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jù)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xiàn)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shù)谝幻勒弑缓χ螅魅斯木栊苑潘闪?,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jīng)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jīng)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jīng)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chǎn)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jù)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nèi)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xiàn)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xiàn)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xiàn)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樣的結論,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著大谷刑警被謀殺——意外的是,這種情形并沒有出現(xiàn)。當高陽原子證明了密室更換鎖頭一事的確是障眼法,并且將此事告訴了主人公時,我為她感到非常擔心——因為她的目擊更加證實了我的推斷,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兇手”的主人公一定會將她殺害以滅口——然而,意外又發(fā)生了,主人公雖然隱瞞了她的口供,卻并沒有殺害她。這讓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當主人公在射箭場發(fā)現(xiàn)了那支箭的事情時,他頭腦里轟然一響,我的頭腦里轟然一響,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確包括惠子,但是與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學生——這從他們在案發(fā)當時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來。
案件就這樣被偵破了。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差生深思。
而關于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并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后終于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相關文章:
5.放學后東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