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小學生讀后感400字范文5篇
推薦文章
三字經(jīng)小學生讀后感400字范文5篇
三字經(jīng),一本傳統(tǒng)知識的教育重點;一本歷來備受推崇,稱之為“袖里通鑒綱目”,“千古一奇書”;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啟蒙教材。接下來小編整理了2020年三字經(jīng)讀后感400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三字經(jīng)讀后感400字1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jīng)》。透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jīng)》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jīng)》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fā)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jīng)》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fā)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了解;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就明白了我們中國以前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務必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為祖國爭光;又比如,我讀了書里講孝敬那一部分,明白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jīng)》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先后三次搬家,讀到那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yōu)榱四茏屛易x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里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在這薄薄的《三字經(jīng)》中,蘊涵著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小學生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
三字經(jīng)讀后感400字2
我們上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發(fā)給我們一本《三字經(jīng)》。我打開一看,就讀了起來。可是不管我怎么讀就是不懂里面的意思,后來經(jīng)過老師的講解,我這才明白《三字經(jīng)》中的意思。從那以后,我就越來越喜歡讀這本書了。因為它告訴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觸。“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讀書時,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愚,有不滿,則進步”……
書上還有“勤有功,戲無益。節(jié)旨在,宜勉力”。這兩句已成為我的座右銘,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事業(yè)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我常用這兩句告誡自己:抓緊眼前的光陰,好好的學習。我也常想起這樣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杵。李白問:“老奶奶,您磨鐵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疑惑地又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了,后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后來成為大詩人。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學習要勤奮,要持之以恒。經(jīng)過讀《三字經(jīng)》我知道了:學習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讓別人去為你努力。學習是需要有耐心的,總有一天你會從這里面脫穎而出。
讀了《三字經(jīng)》后,我更喜歡這本書了,因為我還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質(zhì)。
《三字經(jīng)》真是我的好老師、好朋友!
三字經(jīng)讀后感400字3
從一年級開始,爸爸就讓我朗讀《三字經(jīng)》了。雖然我那時不知道其中的含義,但是讀起來依依呀呀的倒是別有一番韻味,朗朗上口。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能將其背得滾瓜爛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從中悟出了些道理,也慢慢明白了爸爸一直鼓勵我背《三字經(jīng)》的一片苦心。
《三字經(jīng)》中有很多讓人感人的故事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曾子殺豬傳千古”。有一日,曾子和他夫人要一塊去趕集,曾子的兒子死活不讓自己母親走,母親就哄孩子說:“回來給你吃豬肉!好不好!”。兒子聽了母親的話,就松開了拉著母親的手。趕集回來后,曾子磨刀霍霍,準備殺豬。其妻看見了說:“我是哄孩子的!”“哄孩子?以后孩子長大了哄你、我,怎么辦?如何了得!”說完曾子一刀便把豬殺了。曾子是《大學》的作者,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言而有信,即使是對一個小小的孩子。這讓我很感動。
讓我感悟甚深的是這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玉在工匠的雕琢下,才能盡現(xiàn)它的光彩,成為一塊稀世美玉。人也一樣,不經(jīng)歷磨練,很難成才。所以呢,從小就要刻苦讀書,長大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我從這段話中明白了自己做為兒女的要孝順和敬愛長輩,盡自己的能力。所以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為媽媽分擔家務活了:擦席子、擦家具、拖地,晚上睡前給媽媽敲腿,按摩肩膀。讓媽媽睡得香香的,我才開心。
《三字經(jīng)》是古代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值得我們讀一讀的'國學經(jīng)典。一個人要多讀書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那就趕快行動吧!
三字經(jīng)讀后感400字4
今天看了一本書,名字叫“三字經(jīng)”。同學們你們對三字經(jīng)應該都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給你們朗誦一段吧。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同學們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為人們總是把墳埋在山下做喪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墳人做喪事。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鎮(zhèn)上,可是鄰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個賣肉的,孟子又跟著學起賣肉來。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孟子這才跟著學生們學起讀書來。有一天,孟子從學校逃學回到家,孟母正在織布,她一氣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機子上的線剪斷了,以此來教育孟子。
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覺得孟子這么做是不對的。以前有的家里因為太窮沒有錢上學,那些人其實都非常想上學。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努力終于變成了有用的人。我們現(xiàn)在有那么好的生活環(huán)境,有的同學還不愿意圖書。我們現(xiàn)在就應該好好讀書,認真讀書,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說: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孫,東漢時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當他四歲的時候,懂得謙讓之禮。一天別人給他家送來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覺的把大的放到一邊,挑了個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給哥哥們吃。大人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他說:“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的,而我是弟弟,應該吃小的。”大人們又接著問:“你還有一個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應該吃大的嗎?”他說:“我比他大,更應該讓著他。”
同學們,我們都應該像孔融學習,把好的、大的讓給比我們大的哥哥姐姐們。這樣我們才是懂事的好孩子。
三字經(jīng)讀后感400字5
今年的寒假作業(yè)里有要求誦讀國學經(jīng)典,我和媽媽在書店里買了《三字經(jīng)》。以前也背過其中的幾段,也不是很有興趣,但拿起這本書時,我發(fā)現(xiàn)里面內(nèi)容豐富,讀起來瑯瑯上口,還有明確的注釋和小故事,里面含意無窮,有些故事讓我很感動。
“香九齡,能溫席。”在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她懂得為父母減輕負擔,還細心地照顧父母,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小女孩??纯此?,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別。我今年也是九歲,卻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幫忙,有時還會對媽媽發(fā)點小脾氣,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也需要媽媽幫我檢查。雖然有時候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于好玩……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把大梨讓給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給自己。這是我們這些獨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們在很多長輩的呵護寵愛下成長,所以養(yǎng)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謙讓,特別是同學之間??戳诉@個故事,我覺得同學之間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相互關(guān)愛,有事情相互謙讓,就會少很多的爭執(zhí)。
《三字經(jīng)》古代人們智慧的結(jié)晶,是文學的寶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進我們的知識和見聞;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請和我一起去讀讀這本好書吧!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