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徒勞讀后感范文5篇2020
推薦文章
愛的徒勞讀后感
《愛的徒勞》是莎士比亞早期格調(diào)最為明快的喜劇之一。以下是要給大家介紹的關于愛的徒勞讀后感,歡迎各位的參考!
篇一
莎翁的作品我在大學前多的不多,大部分都是來自課本教材,比如《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的節(jié)選。想必那句經(jīng)典臺詞“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也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在最近我又翻找了一下莎翁的名作。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篇作品叫做《愛的徒勞》,有人說它是一流作家的三流劇本,因為作品中表現(xiàn)的劇情甚至有些老套,文中也只能讀出一些精彩的句子。但是莎翁卻能在其中挖掘新的東西。他給我們展現(xiàn)的人生愛情觀到現(xiàn)在仍然能耳目一新。最近在網(wǎng)絡上爆火的“真香”可以說是讓人有著很深的共鳴,就是指一個人狠下心決定不去做一件事,但是后面因為動搖又去做了而這部戲劇中的國王和他的三位大臣也可以說是“真香”的代表了。他們在劇情一開頭就開始立下誓言,尋找知識,不近女色,甚至要把宮廷變成一個學院。但是等到法國的公主帶著三個女侍從到來的時候。他們又把自己曾經(jīng)的誓言拋到了九霄云外,開始追求各自的心上人。從中可以看出真正的真理是需要實際生活來檢驗的,一切理想或者夢想拋開了實際就可能落入舍遠求近的尷尬境地。人們大概都喜歡立誓言,像什么“今天開始我一定要開始跑步健身”“今天開始減肥”之類的。我想大部分的這樣的話最后都沒有實現(xiàn),而文中的國王的誓言那開的就更大了,他們一面想追求知識而棄絕愛情。大概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吧,寺廟里的僧侶整日修行,而沒有對愛情的執(zhí)念。大概古代有很多時候都是主張禁欲的吧,東西方都是這樣的。然而我們都知道,愛情并不會阻擋對知識的汲取,很多時候反而是愛情促進了知識的進步。
約翰列儂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人之一,他的紀錄片里和妻子小野洋子喜歡在家里的院子里散步聊天,有時候列儂寫歌靈感也是來源于洋子的意見。他們最后寫出的的我也很喜歡聽,披頭士樂隊的歌里總有一些與愛情與世界相關的東西。我實在羨慕這樣的愛情生活,我實在是不懂禁欲的目的所在。在黑塞的小說《悉達多》中,主角悉達多一開始選擇了做苦行僧的日子,背棄自己的家人,也不要榮華富貴,但是他走入社會的時候,卻又無可避免的過上了入世俗的生活。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立過誓言,對于一切物質(zhì)的東西總是理性的看待。他賭博,經(jīng)商,和妓女談戀愛,終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有關愛,有關世界。而《愛的徒勞》中國王的大臣俾隆也是一個能言善辯的狡黠的人,他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不可能遵守這個荒唐的誓言的,也是唯一一個看中內(nèi)心而不是外表的男性。我想這也許是最美好的愛情之路。而國王毀約無數(shù),把誓言當做兒戲,把沖動當做愛情。公主讓他再等一年的過程中,他真的可以不變他的心嗎?我覺得這樣是站不住腳的。莎翁的落點非常好,究竟是沖動還是愛情,這一點只有冷靜下來才能明白。
然而這部戲劇的質(zhì)量與其他莎翁的作品比起來仍然不是很好,劇中人物雖然都有著自己的性格特征,但是顯得過于慘白無力,這也得益于莎翁的文學水平,他把很多至理名言穿插進其中,但是卻又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從自己現(xiàn)實實際出發(fā),顯然這個故事與實際是有些脫節(jié)的。他想表現(xiàn)的也是對女性的智慧的贊美以及對禁欲主義的抨擊,這一點是值得學習的。在當今社會中彌漫著一種“讀書無用”的氛圍,反智主義大行其道,可以說是一種悲哀了。而劇中的女性卻都是非常理性的,沒有因為外界而沖昏頭腦,與以往的文學中女性都是愚昧和沖動的象征恰恰相反,這難道不是當今社會中某一些打著女權(quán)主義的反智者應該慚愧的嗎?
所以我認為很多學者致力于莎士比亞后期作品中悖論性語言的研究,比如《麥克白》、《李爾王》中的悖論性語言。事實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莎士比亞式的悖論性語言在他的早期作品《愛的徒勞》中早已有所體現(xiàn)。盡管這部作品不如莎翁的四大悲劇一樣被視為文學界的瑰寶,但不可否認的是,《愛的徒勞》就如同莎氏悖論性語言的溫床,為典型的莎士比亞風格語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篇二
那瓦國國王和三個貴族朝臣,發(fā)誓三年不近色,不料法國國王派公主帶三名侍女前來談判某地歸屬問題,四名男子很快放棄初衷,各自墮入情網(wǎng)。于是四對男女演出了一系列風流滑稽戲,最后法國使者忽然來報法國國王去世,公主必須立即回去,公主 代表女方規(guī)定。男方必須等待一年,以觀是否變習,四位女士飄然離去,盡管劇名為“愛的徒勞”,但從劇情來看,該劇所表現(xiàn)的是愛能成戰(zhàn)勝一切。 莎翁在劇中以巧妙的情節(jié)創(chuàng)造出許多使觀眾 捧腹的笑料,嘲笑了摒棄愛情的禁欲主義,也嘲笑了愛情的盲目性。全劇到處都是文字游戲和雙關語,劇中所包容的社會各個階層,從國王、大臣到農(nóng)業(yè)、小丑,其語言無不各具特色,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此劇還穿插了不省清新、優(yōu)美的歌曲和民歌,這些民歌都富有詩意,散發(fā)著英國鄉(xiāng)間泥土的清香,充分表現(xiàn)了莎士比亞的語言天才。
篇三
真奇怪,也是在火車上讀完這本書的,并且在火車上重讀了第二遍。文章通篇浸染了一種美麗而悲涼的調(diào)子,最后凝成兩個字:徒勞。從一開始男主角島村就感嘆車 窗外美麗的暮色-如同幻景,之后與駒子發(fā)生的種種也都鋪設在這個幻化的背景之上,在荒蕪的雪國里,面對駒子驚人的淳樸之美,島村也只是欣賞著,心里面卻說著 那兩個字:徒勞。
其實不僅僅是愛情,愛情是在著個潔白寒冷的背景里一抹暈染的色-彩。人太無奈了,要依賴愛情來尋求一點希望。島村和駒子,莫不如是。島村生活富足,但他的性- 格太缺乏激-情,有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是匍匐在宿命之下的心如止水,他用短暫的熱情去愛上一樣什么東西,然后迅速忘記。如同他對日本舞蹈的研究和對西洋舞 蹈的癡迷。他最大的悲哀在于自己太了解自己,把徒勞兩個字看得太清楚,于是生生地把自己從嗔叱愛怨中拔離出來,圖得一時的解脫,卻也使自己的生命慘薄無 力。所以他明知道駒子對他的愛和寄托完全是一種虛妄的東西,他還是對此欣然接受了,并且精確地選擇一個時間離開。對于駒子,文章里有很多暗示性-的詞句來描 述她的狀況:精致的針線盒子和直桐木的柜子,是她在東京生活的一絲殘留;她的三弦琴彈的很好,但那也只是在村子里是最好的;城市的敗北者;諸如此類。 是她有意無意地引誘了島村,但島村的淡定卻使她先投入了他的懷抱。島村不僅是一個男人,他更是從東京來的一絲訊息,是駒子全部向往的一個象征。作者從頭到 尾都沒有透露過駒子的意圖,最后卻借葉子的口說了出來,是的,駒子想說的難道不就是這句話嗎?請帶我去東京吧!請好好照顧駒子姐。島村的回答僅僅 是,對不起,我不能為她做任何事。誠然,駒子用女子特有的激-情愛著島村,她的愛建筑在她的希望之上,她從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么徒勞的,只要有一點模 模糊糊的希望她就會竭盡全力,然而她的錯誤卻是,她將獲救的希望寄托在了一個根本沒有自救能力的男人身上。
一直疑惑葉子這個形象存在的必要性-,對著窗外發(fā)了很久的呆,最后隱隱約約感覺,葉子根本就是另一個駒子。島村第一次遇見駒子的時候駒子還只是酒店的女侍, 生活困窘,島村對她第一眼的感覺就是干凈總覺得這個女子的腳趾彎里也是干凈的,這和聽見葉子純美甘冽的聲音的感覺,以及看見她清麗脫俗的臉龐時心 中升起的贊嘆之情完全相同。當島村第二次去見駒子時,駒子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于是葉子出現(xiàn)了,將從前的駒子保留下來,過清貧的生活,幫他照顧駒病重的 未婚夫,未婚夫死后則不間斷地去上墳。駒子則穿上藝妓的裙子沿著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前行,愛上島村,癡纏著,在自己的悲喜里恣意地活著,等到島村離去,她 將像任何一個普通的藝妓一樣年華老去,在雪國這樣一個荒涼的地方漸漸忘掉所有關于東京的妄想。駒子愈行愈遠,葉子則承受重壓日見瘋狂,葉子并不是為自己瘋 狂而是她看清了駒子無望的愛情,文章里寫島村,說他可憐駒子,也可憐自己。他似乎覺得葉子的慧眼里放射出一種像是看投這種情況的光芒。到葉子乞求島村 帶她去東京,企求他好好照顧駒子時,已經(jīng)是一種很清醒的絕望了,她早就知道島村的回答,她只是做最后的努力,在死亡只前再盡力掙扎一下而已。葉子從火災現(xiàn) 場墜樓死亡完全是一種宿命,從前的那個駒子完整地死去了,島村和駒子的愛情也走到盡頭,島村的銀河傾泄下來,那是他無法企及的美麗,他虛妄地追求過,但終 歸于無。
篇四
——讀莎士比亞戲劇《愛的徒勞》
1.
讀莎士比亞全集,按照順序依次讀下來,從前面一部戲劇《馴悍記》轉(zhuǎn)入《愛的徒勞》,就像是突然從一個偏僻貧瘠的小山村,突然進入了美麗富饒的世外桃源。
之前的三部戲劇《維洛那二紳士》《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馴悍記》保持著一樣的風格,帶著濃郁的市井氣息,刻意的逗笑,簡單的情節(jié),扁平的兩條線,像是同一個模板制作出來的工藝品,然后在細細打磨成藝術品。
雖然結(jié)構(gòu)也算精巧,故事也算起伏,但仍然是一個三流導演的小制作,讓我不禁想起了九十年代潘長江老師的一部電影——通過張果老懲治惡霸帶來喜劇效果的電影。
但是《愛的徒勞》一下子不一樣了。就像是剛剛看到了一個十一二歲聰明的孩子,聰明歸聰明,但是依然是個讓人居高臨下去贊美的孩子。但是一轉(zhuǎn)身,就變成了一個二三十歲精壯俊美的青年,渾身散發(fā)著讓人仰慕的魅力,并且你再也看不透他。
2.
那瓦年輕的國王為了專心學習,叫上自己的三位近臣一起簽下了一份誓言,并且昭告全國:不準任何女子進入皇宮,不準與任何女子交談。
作為燥進的青年偏執(zhí)的決心,這似乎也無可厚非,畢竟是情竇初開的時候,總覺得女子,尤其是年輕女孩子會擾亂他們的心神。
誓言剛剛簽訂,問題就來了:法國公主作為使節(jié)前來洽談國事,并且?guī)Я巳齻€女侍臣。并且已經(jīng)到了宮門外。
國王為了遵守誓言,讓法國公主住在宮外的心里帳篷里。但是只能找一個堂皇的公務借口,自己去見公主。
這一間,簡直是相親大會。國王喜歡上了公主,他的近臣分別喜歡上了公主的近臣:俾隆喜歡上了羅瑟琳,朗格維喜歡上了凱瑟琳,杜曼喜歡上了瑪利亞。
3.
四個墜入愛河的男人都為自己的愛人寫了情詩,一個接一個到蘋果樹下吟誦,發(fā)現(xiàn)有人來就趕緊躲起來,一個接一個躲起來,然后就聽到了下一個人的心聲。于是秘密不再是秘密。
四個人坦誠布公,相互鼓勵,并且找到了一條可以違背誓言的理由:這樣的誓言是對絢爛青春的一種違背和背叛。
于是四個人先托人給自己的愛人送上了禮物,然后一起戴上假面具去向自己的愛人表白心聲。但是四個姑娘也戴上了面具,并且交換了禮物。四個男人憑著自己送的禮物去找自己喜歡的姑娘,結(jié)果就認錯了,“自己喜歡的姑娘”都說著高傲冷酷拒絕的話,但他們都還堅持著對著“自己喜歡的姑娘”說了露骨的情話,發(fā)了只愛她們一人的誓言。
在這里,戲謔達到了高潮,“愛情是盲目的”,并且讓一個聰明的男子變得不安,變得多疑,變得癡呆,變得可笑。
當他們知道被公主和女近臣戲耍了之后,明白自己再一次發(fā)了終將毀棄誓言。但是愛情的力量讓他們又折回來了,承認了自己的過錯。
故事的結(jié)局還算溫馨,四個女孩子分別給四個男人一年的時間,如果一年后他們還沒有變心,那么就接受他們的愛。
4.
故事也許簡單,甚至比之前三部戲劇中的三個故事還要簡單,但是故事本身已經(jīng)在探討兩個終極的哲學命題:誓言究竟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違背;愛情究竟能不能抗拒。
《愛的徒勞》中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出現(xiàn)了大量的獨白,通過獨白也表現(xiàn)一個人的內(nèi)心。一個人有了心理活動,人物形象一下子就豐滿起來,不再是單純的在講故事,而是將觀眾帶進了舞臺上的生活,讓觀眾參與其中,設身處地的體會戲劇人物的悲歡離合。而這在之前的三部戲劇中是很少的。
最大的變化是,戲劇的語言突然不一樣了。之前三部戲劇的語言比較扁平,縱然有精彩的語言,也只是偶然冒出來的火花,對白絕大部分都是短句和單句,詞匯量比較少,運用的形象比較少,就像一條清澈的小溪,人們可以在里面玩耍嬉戲,不用擔心危險,因為小溪很淺,并且清澈見底。
但是《愛的徒勞》突然就不一樣了,每一個人一開口,就是抒情化的長句,華麗鋪陳又不顯得臃腫,妙語連珠而又潔凈明麗。千匯萬狀,汪洋恣肆,讓人覺得是到了望不到邊際的大海之上,俯仰之間都能見寶,但是你完全看不透他。
5.
莎士比亞是在他去世百年以后才逐漸被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挖掘出來,逐漸為世人所熟知的。
他也像一個謎一樣,從一個名字逐漸有了完整的人生,并且將一部部戲劇劃歸到他的名下。
現(xiàn)存的莎翁的三十多部戲劇,究竟真的是他一人所作,還是同時期的不同的默默無聞的戲劇家做所,然后用抽象化的“莎士比亞”來命名?
學者們在詳細考證,但是依然是個謎。
篇五
那瓦國國王和三個貴族朝臣,發(fā)誓三年不近色,不料法國國王派公主帶三名侍女前來談判某地歸屬問題,四名男子很快放棄初衷,各自墮入情網(wǎng)。于是四對男女演出了一系列風流滑稽戲,最后法國使者忽然來報法國國王去世,公主必須立即回去,公主代表女方規(guī)定。男方必須等待一年,以觀是否變習,四位女士飄然離去,盡管劇名為“愛的徒勞”,但從劇情來看,該劇所表現(xiàn)的是愛能成戰(zhàn)勝一切。
莎翁在劇中以巧妙的情節(jié)創(chuàng)造出許多使觀眾 捧腹的笑料,嘲笑了摒棄愛情的禁欲主義,也嘲笑了愛情的盲目性。全劇到處都是文字游戲和雙關語,劇中所包容的社會各個階層,從國王、大臣到農(nóng)業(yè)、小丑,其語言無不各具特色,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此劇還穿插了不省清新、優(yōu)美的歌曲和民歌,這些民歌都富有詩意,散發(fā)著英國鄉(xiāng)間泥土的清香,充分表現(xiàn)了莎士比亞的語言天才。
相關文章:
1.愛的徒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