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
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范文
人的苦難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罪。解決苦難和罪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圣經(jīng),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無一不是表達了這個主題。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罪與罰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關于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1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在世界文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xiàn)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偸窍褙垉簶訌臉翘萆锨那牡剡^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聚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盡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jié),可是穿著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xiàn)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ń萘漳壬踔翆⑵洚敵杉依锏目可胶途刃牵竿軌驇椭_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nèi)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關于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2
剛好之前讀完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納,這兩個人都是堪稱小說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相比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利寧娜,罪與罰是十分入味好讀的,罪與罰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個情節(jié)緊湊,跌宕起伏的偵探故事,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納真是半天才能翻一頁紙,常常一個普通情景的描寫有紅樓夢細節(jié)描寫般的繁瑣冗雜即視感,里面的主要出場人物傳說有150位,而且名字加上姓非常長,看起來不把讀者給淹死不罷休之感。但是讀完后真?zhèn)€畫面感非常震撼,給人以深刻的思考。由于罪與罰里面男主角具有像分裂人格般的雙重人格,自然而然對罪犯的心理和人性描寫也比較多,總體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語言功底還是比托爾斯泰要扎實。
兩者的共同點我想就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沒有考慮太多語言上的問題。剛好也讀到了毛姆對這兩位作家的描述:’人們總就寫作分風格小題大做,我們想要寫的再好一些,我們努力把文章寫的簡單,清楚,精煉,我們力圖句子的平衡,有節(jié)奏。大聲朗讀,看它們聽起來好不好。然而事實上,從古至今,最偉大的四個小說家:巴爾扎克,狄更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的時候根本不關心語言,事實證明,如果你會講故事,創(chuàng)造人物,設計情節(jié),而且如果你真誠,具有激情,那么你的語言如何根本無關緊要?!斎唬矣X得毛姆也是一個把故事放在語言形式前面的作家,但是同時他的語言也非常簡練,生動得令人喜愛。
里面和安娜卡列尼那一樣有很多宗教的問題,關于人性與救贖的主題是換湯不換藥。 但罪與罰比較側(cè)重的是探索一個人的靈魂。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有一點人格分裂的傾向,他內(nèi)心是非常善良的,但是他的行為體現(xiàn)出來有時候讓人覺得他的軀體是被惡魔占領著的。他的善良體現(xiàn)在:他明明非常貧窮,但是卻可以去救助寡婦卡捷琳娜,他也會為了救火,燒傷自己也要去搶救一個小生命。所以以至于他殺了債主老太婆都是那么顯得那么冠冕堂皇,因為老太婆常常壓榨窮人的錢財,因為他家中有著貧窮得不得不犧牲自由,要嫁給一個狼心狗肺的彼得洛維奇的妹妹還有為了要讓他順利完成學業(yè)不得不砸鍋賣鐵的老母親,剛好他也病得厲害,神志不清,他毫不猶疑拿了斧頭砍死了老太太,老太太的無辜妹妹偶然遇上這一幕,也被他砍殺了,殺了后。他以為可以拿到很多錢,可是老太太只有很多珍貴的首飾和珠寶,他搶到了又不敢拿去換錢,只好藏在一個石頭底下,然后接下來一直都活在惶惶不安的日子中。故事有他和警察波爾菲力斗智斗勇,還有他發(fā)病起來陷入噩夢中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世界里,善良的朋友拉祖米欣怎么照顧患病的他,還圍繞著和他一樣貧窮的階層發(fā)生的故事(遇上貧窮得不得不賣淫的妓女索非亞,幫助她并愛上了她),最后,在親友灌輸了一些列的宗教教條下,不信教的男主角還是去自首,獲得最后的安寧與救贖。
首先讓我感嘆的是,惡與善真是一念之間的選擇,而不是一個人固有永恒不變的性質(zhì)。男主角在常人看來是非常善良和崇高,以至于連警官波爾菲力在面對一些很明顯指向兇手是男主角線索的時候,他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懷疑錯了,所以最后即使他已經(jīng)知道男主角是兇手,他也只是勸他去自首,因為他是從心底覺得男主角是個很善良正直的男人。其實,現(xiàn)實中很多變態(tài)殺人案件里面有很多在親朋好友看起來是老實淳樸的人,絕不可能做這件事的人。所以,也許,善不能保持在一個比較連續(xù)的狀態(tài),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善良的人不可能偶爾做出一個在常人看起來非?!瘣骸氖虑?。那如果一不小心沖破了那條線呢?就要否定以往全部的善了嗎?所以這也大概是為什么法律之外還要有人去審判,有人文關懷在這里面吧。
人間苦難至極,這里作者提供了兩種的造福人類的方法:1.改造社會。2.完善自我。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憎恨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厭惡社會的不公,決意親自改造社會。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在一個雜志上發(fā)表了一套理論,在他看來,歷史由兩類人創(chuàng)造,一種是超人,他們通過流血建立新的一個社會新的秩序,而讓社會上另一種人,常人,去遵守,常人的義務就是遵守規(guī)范。比如歷史上的拿破侖就是屬于’超人’,他在血流成河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國家,他的功績無疑是被后代人所歌頌和贊賞的,雖然可能他手上沾滿了無數(shù)無辜人的鮮血。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覺得自己也是屬于像拿破侖一樣的超人,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沖破社會常規(guī)道德的束縛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但是,沖破那層社會所強加給人的約束的代價是沉重的,其實一個人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下能夠做的事情很多,個人的發(fā)展空間很大的,如果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能從自身出發(fā)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社會,或許他一想從自己的缺陷著手也許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惡不是像通俗的人一樣的本性的惡,他是思想的惡,他做惡首先是本著一個美好的愿想,但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就是,無論是出于善還是惡的目的,都不能去做惡,因為在書里面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雖然由那套自己自以為合理為善的準則去做惡,沒有受到任何一點良心的譴責,但后面的罰無疑也是存在的。愛他的人時不時守著煎熬,還有無辜的人作為他的替罪羊,他最后進監(jiān)獄導致母親病逝。為了制造善而引發(fā)一系列的惡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主角最后從沉湎幻想回歸現(xiàn)實生活的歷程就是他最后的救贖。他從‘改造社會’走向‘完善自我’。
我會給這本書80分的書,不讀也沒什么損失。
關于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3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在世界文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xiàn)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偸窍褙垉簶訌臉翘萆锨那牡剡^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聚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盡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jié),可是穿著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xiàn)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ń萘漳壬踔翆⑵洚敵杉依锏目可胶途刃?,指望著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nèi)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關于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4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厲的筆鋒,在《罪與罰》中無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狡詐。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因窮困而輟學的法律系大學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內(nèi),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據(jù)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 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jīng)很久沒交房租,房東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應。在這樣一種窘迫窮困潦倒的狀態(tài)下,他對生活的一切厭倦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放高利貸的老寡婦阿廖娜,老寡婦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傷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婦無情,冷酷,對社會毫無用處,是吸人血的虱子。殺機,在他第一次見到老寡婦時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其實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就在掙扎。他并不是一個習慣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這個犯罪的念頭,他都覺得骯臟,卑劣,可惡。可是社會處處可見的不公平又不斷推動著他的犯罪動機。最終,他向老寡婦舉起了斧頭,順便也殺掉了老寡婦的妹妹麗莎維塔。這個妹妹的出現(xiàn)是個意外,他并沒有想過要殺她,只是她出現(xiàn)在了一個不恰當?shù)臅r間。 麗莎維塔是個善良的人,她熱愛上帝,與人為善,她的死不斷拷問著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良心。殺死老寡婦是為民除害,仿佛有一個正義的目的,而殺死麗莎維塔卻僅僅是因為害怕罪行暴露。 拉斯科爾尼科夫不管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內(nèi)心始終都無法回避善良的麗莎維塔。盡管他很聰明,狡猾詭詐的與波爾費利斗智斗勇。但對罪行敗露的恐懼,對人生的絕望,時而亢奮,時而頹廢的復雜心里卻讓他幾乎精神崩潰。殺人,并沒有改變他糟糕的現(xiàn)狀,并沒有實現(xiàn)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絕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風格非常銳利,特別對人物復雜的心里從來不吝筆墨,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內(nèi)心如同一個不可揣測的深淵,包含著人類所有的善良與殘忍、誠實與虛偽,痛苦與微笑、平靜與瘋狂、忠誠與背叛、聰明與詭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內(nèi)心,只是很多時候,生活的美好粉飾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看自己過于美好了。
整本《罪與罰》,充滿了絕望和掙扎,但如果只是這樣,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與罰,還有妓女索尼婭的愛和接納,除了罪與罰,還有十字架的救贖。當拉斯科爾尼科夫不顧一切的向索尼婭吐露了實情后,他問索尼婭:“你為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索尼婭說:“因為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當他問索尼婭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么?索尼婭給他念完了圣經(jīng)中拉撒路死而復活的故事。當他問:“你覺得我卑賤嗎?”索尼婭說:“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nèi)心因一個妓女的愛,在不自覺中走向了救贖之路。他自首了,并向社會承認了他的罪行。索尼婭是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這種美好的背后,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xiàn)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起受苦”的象征,是基督救贖人類的象征。拉斯科爾尼科夫自首前,他問索尼婭:“你會離我而去嗎?”索尼婭說:“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跟著你。”當拉斯科爾尼科夫向索尼亞要十字架,索尼亞給了他自己帶的十字架,而她帶上了麗莎維塔的十字架。他說:“這是一個象征,意味著我將要背十字架了?!边@個一直不相信上帝的人終于愿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耶穌說:“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人的苦難究其原因是因為人的罪。解決苦難和罪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圣經(jīng),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無一不是表達了這個主題。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從心里懺悔他的罪行,從愿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經(jīng)脫胎換骨,象拉撒路一樣復活了。
關于讀罪與罰的讀書筆記5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情節(jié)不是很曲折。主要線索是主人公以一種不平凡人可以殺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會),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但是當他殺死她之后發(fā)現(xiàn)了自己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其中有很多讓人感到刺激的地方。里面的心理描寫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特別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時候,那種智斗,更是讓人驚嘆。
但是看完這本書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們那種受苦的精神。我們經(jīng)常說中國人艱苦奮斗,能忍能吃苦之類的。從某一方面也許是這樣。但是和這本書里面的那種“受苦與忍受”卻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本書里面的人,或者說俄羅斯人的忍受與受苦精神主要是來自一種道德和宗教精神。他們“渴望”受苦,因為這樣能夠讓他們心安,讀后感《《罪與罰》讀后感》。
也許心里的安慰比來自物質(zhì)上的安慰更讓人愿意接受吧。當然還有宗教精神所在。但是,我所想到的中國人的那種忍受與受苦更多的是來自于一種生存的“智慧”。一種隱忍,一種“獨善其身”的想法,一種為了生存,可以放棄放棄很多東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好比我們一直推崇韓信的胯下之辱,甚至還將其放到教科書里面。它一直在告訴我們,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怪不得中國人的那種“拓荒”能力那么強。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國華人都能很好的生存著。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獨善其身”。個人各掃門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以至于我們能夠圍觀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甚至還當做娛樂來看。無事生非,惹來一身騷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