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罪與罰讀后感1500字
當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后,心中不時感到震撼與感動。在《罪與罰》中,男主角拉斯科納夫以其聰明絕頂、卻與世隔絕的頭腦,建構出一個學說:超凡偉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為他需要建構新制度,這種建構勢必帶來毀壞;也因此,偉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僅建構這個學說,并且身體力行。在寫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罪與罰》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罪與罰》讀后感1
天道好輪回,人皆有宿命。也許,在某些世界的角落,有人背負著罪與罰,在塵世苦苦地掙扎。
剛開始接觸到《罪與罰》時,我為它的長而感慨。但看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它的故事并不冗長:一位原本是大學生的落魄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罹患了精神病,在生活的重壓和諸事不順下,他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憤慨——他殺死了一位七等文官的老太太。后來,他因現(xiàn)實的原因,選擇去自首。乍一聽,這個故事可能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最后應該是經(jīng)歷了什么感人肺腑的事情,讓主角幡然醒悟,決定通過自首來贖罪??闪_佳(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愛稱),并沒有認為自己有罪。他只是認為,自己成不了如同拿破侖一般的英雄,所以才去自首,其中并不摻雜任何贖罪的想法。
為何會如此呢?這得追溯到剛開始他發(fā)表在雜志上的第一篇文章《犯罪》,此文在結尾時曾暗喻:一些有著豐功偉績的人物,即使殺掉一些人,那也是微不足道的。此外,在這篇文章中,他將人類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循規(guī)蹈矩的普通人,他們用來繁殖;另一種是智商超群的人,他們有著反抗精神,被允許打破社會規(guī)律。而羅佳正是因為不甘心做第一種人,所以走上了第二種人的追求道路。
他原本是個大學生,雖然家里貧窮,但有著深愛自己的母親和妹妹,后來也找到了教書的工作。他原本只要用盡全力,執(zhí)著地去掙脫命運的枷鎖,便可以打開那一扇美妙生活的大門。但是他只是拘泥于自己所租賃的那間只有沙發(fā)的房屋,每日每夜精神恍惚,絲毫不信教,只愿與人隔絕。他傲慢,自尊,為何能允許自己手沾鮮血?因為他其實非常討厭自己,討厭自己不能變成拿破侖,但因為傲慢和自尊,他不允許自己自殺,所以他就開啟了“投射”機制,殺了一位老太太。而在他看來,他不過是殺死了一只虱子。
那么,羅佳真的是一個極端主義者嗎?《罪與罰》中,對羅佳的心理描寫十分真實:他不是一個變態(tài)殺人狂,也不是冷血動物。他只是人,只是一個病態(tài)又偏執(zhí)的人。他親手結束了一個人的生命,他也會恐懼,也會厭惡,也會在內(nèi)心中在道德和行為上做一番爭執(zhí)。他害怕他要永遠背負上罪惡,害怕被制裁,所以他開始疑心周圍的一切,以至于出現(xiàn)了幻象。其實,羅佳只是個無助的青年,過早地蹚了渾水,一步步地被自己的深淵裹挾而不自知。他惘然若失,卻忘卻了躲閃。
那么,直接促成他自殺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因為他遇見了所愛之人愛索尼婭,至使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仰。其次,是因為他所認識的地主斯維德里蓋洛夫。斯維德里蓋洛夫也是一個傲慢而病態(tài)的人。他和他的妻子法爾瑪結合后,喜歡上了羅佳的妹妹,并對她展開了追求攻勢。后來法爾瑪死后不久,他就來到了彼得堡,與羅佳相識。在文中雖然沒有明確指代,但憑著他如此傲慢的性格,想必也是他殺死了法爾瑪。在此之前,他就殺死了一位少女,進了監(jiān)獄后,是法爾瑪將他贖了出來。這樣一個手染鮮血,不知感恩的人,最后卻因為羅佳妹妹對他戀情的拒絕,他便走到了瞭望臺,當著士兵的面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正是他的自殺,讓羅佳內(nèi)心起了波瀾。在他看來,斯維德里蓋洛夫的死是一種英雄般的解脫。他面對著涅瓦河,卻無法直接跳下去,他覺得天地間都冰冷刺骨。他不想死,他還不想像《圣經(jīng)》中的拉撒路一般復活。
他選擇活著,那么就應該承受命運的審判。上帝為他關閉了一扇門,也為他打開了一扇窗。他身邊還有深愛他,又用一生去救贖他的索尼婭。遇見索尼婭之后,他的心如同堅冰遇見暖陽一般開始消融,露出年輕人應該有的一面。雖然不夠熱情洋溢,但他也在一步一步的走出深淵,擺脫桎梏。
這時,想起尼采的箴言: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我們也應該避免踏入深淵,背負上罪與罰。
《罪與罰》讀后感2
《罪與罰》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極其窮困的大學生,因痛恨當鋪老板娘的盤剝,憤而行兇——殺了老板娘,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飽受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最后,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其實那位大學生有正義感是好事,可我認為他用了一種最極端的方式去伸張正義,結果事得其反。變成了殺人兇手。有時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這些事該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學生正是因為太恨老板娘,頭腦發(fā)熱,才殺人行兇的。
但主人公畢竟是受過教育,有良知的一個人。他在殺人后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這時,我想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即使逃脫了,也會不安地度過一生。于是,大學生首先把殺人的事實告訴了自己的愛人、親人、朋友。并最后告訴了警官。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道理:在你犯錯后,一定要勇于去承擔責任,而并不是去逃避。因為這樣,你的一生都會充滿恐懼。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大腦思考后才能做事。哪怕做錯了,也要敢于承認事實。這也就是《罪與罰》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罪與罰》讀后感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蹲锱c罰》是他的一部最深刻最富于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是一部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是一部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小說。他以犀利的筆觸無情的剖析那個時代俄國的社會現(xiàn)實,深入地觸及社會底層的各個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無路就是小說的主旋律。種種社會的原因把窮苦無告的人們逼到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的困境。
故事發(fā)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貧民區(qū),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著一個窮困的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學,但因困輟學,靠著母親和妹妹從拮據(jù)的生活費中節(jié)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交房租了。房東停止供食,催租甚緊。這個時候他遇到了馬爾美拉陀夫,他是個因失業(yè)而陷入絕境的人,他的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尼科夫聽了,他不想像這樣任人宰割,他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有一個心狠手辣放高li貸的老太婆,尼科夫計劃著要殺了她。一晚,他趁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闖進老太婆的房間,將其殺死。但是這時她的妹妹正好從外面趕來,尼科夫在慌亂之中也將其殺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傳票十分恐懼,當知道是追繳欠款才松了一口氣。事發(fā)后,他病倒了,幾天不省人事,后來并有所好轉(zhuǎn),但是內(nèi)心卻一直處于更痛苦的矛盾沖突中。馬爾梅拉多夫因車禍身亡,尼科夫?qū)⑸磉厓H有的錢接濟孤兒寡母。律師盧仁因為沒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懷恨在心,想要誣陷索尼婭偷錢,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無恥行為,因此索尼婭十分感激他。殺人事件之后,雖然他沒有露出痕跡,他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恐懼,感到美好的感情泯滅,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他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揣著痛苦的心情來找索尼婭,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并且在索尼婭的勸說下,說出了犯罪真相和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說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之后,索尼婭也來到這里和他相聚。他們決心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然后獲得精神上的新生。
書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里描寫。他具有典型的雙重人格,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有天賦、正義感,但是同時擁有陰郁、孤僻的性格。他在馬爾美拉陀夫被撞后,看見他們連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可是這些錢是他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了。但他又讓人捉摸不透,他蔑視一切,有時候卻非常注意細節(jié)。正是這種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沖突,使得他不斷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做“平凡的人”還是“不平凡的人”的肯定和否定之間。
“罪”是開頭,只占了一章,后面寫的全是“罰”。“罪”是貧困生活和觸目皆是的社會不公。“罰”,他現(xiàn)實逃避懲罰,再來接受精神上的懲罰和折磨,也是指自首后的服刑。最后把“罰”導向救贖,從索尼婭一人認罪,到向廣場上的人認罪,尼科夫靈魂擺脫煎熬,走向解脫和救贖。
通過尼克爾,作者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chǎn)接濟知識份子的毒害,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zhì)。
小說場面轉(zhuǎn)換很快,場景的推移很迅速,主要情節(jié)過程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的鮮明。小說的結構方面,因果到歷史敘述模式的退場和以對話和獨白為中心的新的結構的建立。在對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推進,盡量不脫離人物自我意識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潛意識的心理描寫,以“復調(diào)”對“獨白”的超越。
《罪與罰》讀后感4
我最喜歡的課外書便是《罪與罰》,這是一部俄國小說,作者是費奧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該小說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讀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生,但由于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他的妹妹杜涅奇卡為了讓他從新走進大學校園,不得不試圖嫁給一個比自己大10多歲的在彼得堡開辦律師事務所的名叫盧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傳統(tǒng)思想和拿破侖的影響,用斧頭砍死了一個放貸款的窮兇極惡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見,被迫之下,他又用斧頭將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殺人之后,拉斯科爾尼科夫意識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認為那個放貸款的老太婆作惡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與惡·罪與罰,兩極之間苦苦掙扎,良心備受譴責......最后,經(jīng)過強烈的思想斗爭,他終于選擇自首。
主人公在殺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懼如同一個黑洞將他吞噬。更諷刺的是他所做的夢:他夢見自己又回到了那個殺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舊。但是地板上的一灘血跡,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個被他殺死了的老太婆又復活了,她猙獰猙獰著面孔,大笑著,拉斯科爾尼科夫舉起斧頭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頭砍在老太婆頭上,頭都會復原,老太婆依舊獰笑著,拉斯科爾尼科夫手拿斧頭瘋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總會復原......最終,他在夢中驚醒。
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當時極度緊張的情緒,以及在良心譴責下他痛苦地掙扎。
拉斯科爾尼科夫無時無刻不處在罪與罰的深淵中苦苦掙扎,這種源自內(nèi)心的懲罰,使他的精神幾近崩潰,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救贖。
那我們又能從他的經(jīng)歷中得到什么啟發(fā)呢?我們所獲得的啟示就是:永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壓力,而去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觸犯法律的事,因為那將會讓你走向罪與罰的無盡煉獄之中,你會因為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而幾近崩潰,墮入深淵!
《罪與罰》讀后感5
如果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命運便會罄其所能向你展現(xiàn)他的殘酷、冷漠及復雜性。
你有多猶豫,他便會有多復雜。
只因生命不過是一場反抗與追捕的游戲,其主角分別是靈魂與命運。
生命以靈魂屈服于命運而終結。
在簡單的頭腦中,命運總會施舍一條狹窄的小徑,小徑伸向并不遙遠的遠方;對于一個敏感、聰慧且不甘被愚弄的頭腦來說,命運陡然化作無法逃逸的迷宮。
拉斯科利尼科夫〈羅佳〉便不幸長有這樣一顆不甘平庸的腦袋。
自他了解了思考的妙用后,無情的命運便站立在其對立面,毫不吝惜的向他施舍貧窮和痛苦。
然而命運低估了羅佳的頑強和忍耐力,第一次追捕也隨之宣告失敗。
羅佳殺死了老太婆——這是命運的第二次出手。
不知不覺中,羅佳陷入了命運的奸謀——殺人犯、劊子手的罪名似乎意味著命運即將可以唱起歡樂的頌歌。
然而世事難料,羅佳幸運的逃脫了——沒有目擊人,沒有物證,什么證據(jù)也沒有。
想要治羅佳的罪門都沒有,除非他主動自首。
一切就這么順順利利、簡簡單單的完成了,命運只能空歡喜一場。
這可激怒了他,命運注定不會讓羅佳盡享天年。
但對于這顆頑強的靈魂,命運卻苦無對策。
怎么辦才好呢?命運的詭計無所不能——一味的追趕既然不能把靈魂逼上死角,那么就該換一種聰明的方式——誘捕。
于是命運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制定了法則——反抗命運本身就是一種罪惡。
正直的人應該反省并付出相應的代價,理應接受命運的懲罰。
這一法則立刻顯現(xiàn)了致命的效果。
羅佳這只可憐的小蟲子想到自己曾經(jīng)因為逃命而損壞了蜘蛛的羅網(wǎng)。
這是多么沉重罪惡啊!猶如泰山壓于胸口一般沉重的感覺——無奈、煩悶、憂郁、內(nèi)疚、苦惱、悔恨所有這些無從宣泄的情感頓時接踵而至。
如果靈魂不堪此重負,自殺對羅佳來說可能是唯一的解脫。
命運從未如此接近成功,似乎已禁不住要吶喊歡呼拉!
然而一個人的出現(xiàn)打碎了命運的美夢——索菲亞——一個天真善良、純潔無瑕的女孩解救了羅佳。
她為羅佳帶來了天使的福音——罪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贖罪的勇氣。
由此羅佳獲得新生!命運的第三次追捕隨之煙消云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之路,如果是傻瓜拿破侖代替羅佳的話,那注定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zhàn):要么作為劊子手死亡,要么作為暴君而登頂。
與他不同的是,羅佳的靈魂是善良而高貴的,他最終選擇的是條不傷害任何人的自我犧牲之路。
這并不能理解為對命運的屈服,恰恰相反,這是一條勇者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