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推薦文章
人生讀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tǒng)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人生》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人生讀后感1500字
讀小說讀的是什么?讀的是作者對文字的運用和對提出問題的探討。
從文字的層面看,路遙的《人生》,文字是樸實的,易讀的。讀路遙小說不像讀魯迅,張愛玲小說那般吃力。也側面說明了三人對文字的追求的不同。魯迅文字文白夾雜,文字使用準確而精煉。文白的切換還被用在新舊對比的區(qū)別上。比如狂熱人日記中序言寫狂人已經病好是文言寫成,代表舊的。日記正文是新思想是用新白話寫成的。張愛玲的文字則來自明清小說舊白話。人生的文字中看不出路遙加工的地方,我想可能正是他想要做到的。因為從后面內容和時代上看,路遙應該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農村有更大影響力。加之當時受教育的知識分子仍不算多。
從探討的問題上看,路遙要討論的問題很明確,就是農村的知識青年該怎么奮斗?是一心向往城市,關心國家國際大事,還是熱愛吾鄉(xiāng)吾民,扎扎實實為家鄉(xiāng)做貢獻。顯然,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后者。
和兩個女主角的愛情就是象征。巧珍在高加林低谷的時候給了他安慰,但卻無法和他溝通思想,只能和他討論莊稼地里的事情和母豬生了幾頭小豬。但她又是如此善良,即使在高加林拋棄他轉而愛亞萍的時候,還只是偷偷自己傷心不愿意憎恨高加林。亞萍正好相反,她可以和高加林討論國家甚至國際大事,甚至在新能源的問題上看法讓高加林都感到佩服。她也是真心愛著高加林,但她也有自己的問題。她對農民的身份有歧視的一面,雖然她最后表示即使高加林一輩子是農民她也愿意跟隨,但那明顯有沖動的成分。這也是為什么在高加林沒有成為記者前她沒有表露對他的愛。另外她有小姐脾氣,會因為小事情發(fā)脾氣。當高加林面臨兩份愛情選擇的時候,他選擇了亞萍。從結局作者對這個決定是批評的。因為選擇亞萍的一個理由是亞萍和高加林說她們家要去南京發(fā)展,而且通過她父親的關系可以把他也調到南京去。他們一起憧憬著去南京后一個做主播,一個做記者。可惜到最后高加林被打回農村,得到消息的時候,他才發(fā)現他真正愛的是巧珍,他拒絕了亞萍跟他去農村的提議,并明確表達自己愛的是巧珍。
《人生》中描述了兩段不同的生活經歷,一段是農村勞動的生活經歷,一段是城市的生活經歷。在農村,水是臟的,自由愛情是不被允許的,勞動是苦的(手腳被磨出泡),人們的觀念是陳舊的。在小說結尾前都是這樣,直到最后再次被打回到農村。而城市則是干凈的,是充滿希望的,人們是有文化的,戀愛是可以自由的。要說城市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城市人對農村人身份的歧視,還有城市人好像比農村人更有心計(這點似乎站不住腳,高明樓也有心計)。高加林在成為全縣矚目明星后,自認為前途一片光明。而且也極有可能跟著亞萍一家到南京發(fā)展時,突然被打回現實。這是作者的設計,因為高加林的往上爬,根基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他叔叔的下屬給他走的后門。計劃著去南京發(fā)展,也需要亞萍的爸爸的關系。我覺得這是作者要反對的,不靠自己的努力而通過走后門,往上爬卻忘記了根植的農村。到了最后,高加林發(fā)現他真正愛的是巧珍,是作者希望讓農村青年看到他們真正的對家鄉(xiāng)的愛,家鄉(xiāng)永遠不拋棄他們。就像高加林被打回村,迎接他的不是嘲笑是安慰。
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人生》也很有意思。小說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就是巧珍和亞萍。巧珍是農村姑娘,但卻對自己的愛情大膽追求,面對父親的責問時候也是敢于反抗。然后來自父親的的壓力很小,因為很快父親就被村干部說服了。她的壓力來自村中群眾的閑言碎語,這點壓力也被她勇敢的和高加林一起騎車逛縣城的行為給粉碎。小說不再是寫傳統(tǒng)封建家的青年反抗了,而是新中國農村中農村青年的愛情。亞萍也有自己的挑戰(zhàn),她面臨選擇克南還是高加林的時候,有點猶豫。因為她和克南戀愛有幾年了,縣城人都知道她們的關系,而且雙方父母關系也已經很好了。這時候她的選擇也很需要勇氣,而她也有這樣的勇氣。“我是我自己的”,魯迅傷逝中子君喊出的這句話亞萍也喊出了??梢钥闯鲈凇度松分?,青年女性都已經能勇敢選擇自己的人生和愛情了。
人生讀后感1500字
一共兩個多小時吧,把路遙先生的《人生》看完了,薄薄的一本。晚上開始翻閱的時候,有段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是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而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深以為然又覺得無限悲哀。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封面早已破損,找了好久才找到。第一頁算是一幅淡雅的畫吧,一男一女,低頭相顧無言,頓時覺得有一股悲涼的氛圍。接著就看下去了,真的是很厲害的作家,看的停不下來了。關于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天氣的描寫,都讓人看的入迷。其實整個小說描寫的比較簡單。第一章就是主人公高加林被辭退了,他高中畢業(yè)就去村里當老師了,然而三年之后,村里的干部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yè),高明樓想讓其當老師,名額有限,加林自然就“失業(yè)”了。大時代背景就是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加林雖是農民,可是也不曾出過太重的體力活。在家里頹廢過一段時間以后,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讓他去縣里賣饅頭,他自命清高,怕見到曾經的同學丟了面子,所以天空都黑了饅頭仍然沒有賣出去,這時我們的女主出現了,說要幫他賣饅頭,后來兩人一起回村的路上,巧珍大膽的表達了對加林炙熱的愛,加林接受了,然而回到家心里又惴惴不安。但是,巧珍卻為她心愛的男人作出改變了,她刷起了牙,這在當時的村民眼中真的是一件稀罕事,因為整個村子里只有上學的人才刷牙,而她呢,文盲一個,也配學人家刷牙?這又引起了一連串的事。巧珍長得美,心靈手巧,莊稼活做得也好,為了加林,每次見他都特意穿上最好看的衣裳,不過兩人的戀情是在地下,當被小孩子撞見的時候,整個村子都議論紛紛,巧珍父親極力反對,因為他家光景好,而高加林家破爛光景,他根本瞧不上。然而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兩個人頂著世俗的壓力最終還是在一起了,還算是一對幸福的小情侶。高加林這時候對外界的向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強烈了,他想,即使他讀過書又怎樣呢,現在還不是在農村種地?巧珍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她淳樸又善良,頭腦靈活又勤勞,以后一起日子也能過的不錯吧,至于外面的世界,不想也罷!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去,高加林叔叔的一封信改變了加林的農民的身份。她叔叔轉業(yè)回來坐了縣上的領導,叔叔是軍人,不會對自己家人開后門,而且有嚴格的紀律規(guī)定。但是扛不住他的下屬拍馬屁啊,加林到縣里當通訊員了,做記者工作出色,做的風生水起,他每天每時每刻都充滿了自豪的感覺,但是他又自省,警告自己不要太張狂,他有更大的想法和抱負,不能再滿足于在這個縣城所達到的光榮,所以他收起自己的自負。然而他高中時期一直聊得來的女同學在廣播站當播音員,朗誦他的稿件,兩人高中就是同學,莫名的情愫因為各自的身份差距并沒有發(fā)生什么,現在不同了,加林現在在縣里有工作了,而且工作出色,他能配得上黃亞萍了,而且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話題,聊世界局勢,聊文學,而且可以和亞萍一家隨著她父親工作的變遷到南京定居,那是一個多大的世界啊,然而,巧珍呢?將來除了是一個優(yōu)秀的農村婦女,再也沒什么發(fā)展了。以后和巧珍結婚,聊的只能是一些婆婆媽媽的事情,他就一輩子被栓在這個縣城了?,F在,亞萍和之前在談的男友分手了,在狂熱的追求自己,只需要自己一聲愿意!他盡量使自己的心堅硬,他咬牙切齒的警告自己:不要軟弱,為了自己遠大的前途,必須作出犧牲!他就那么狠心的和巧珍分手了,痛不欲生的巧珍,她在愛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她覺得悲劇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她和她親愛的加林哥差距太大了。多么好的姑娘啊,這個渣男!傷心過度的巧珍就這么把自己嫁了,嫁給一個不愛的人以后就是他們兩人努力過光景了!而高加林呢,由于是屬于走后門有的工作,被亞萍前男友的老媽舉報,也丟了工作,再次回到農村,亞萍是不可能跟他回農村的,巧珍已嫁人,他才發(fā)現自己最愛的是巧珍!后悔去吧渣男!其實這也是時代的悲劇!
加林的父親和德順爺爺知道加林見異思遷的時候,特意來縣里教訓他,那時加林說,他就是想脫離農村,哎,沒法說對錯,但是道義上我嚴肅譴責他!德順爺爺是個老光棍,一直沒有結婚,因為年輕時候喜歡一個姑娘,最后沒有在一起,所以相當于為她守身了吧!這么一對比真的諷刺!
這部作品是路遙先生的成名作,個人覺得和《平凡的世界》相比,是真的遠遠比不上??赡苁瞧。愿杏X人物形象并不是那么的鮮明,高加林就是低配版的孫少平,當然也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不喜歡高加林,一個人應該有理想,可是不能脫離現實去盲目追求他得不到的東西,這對于剛踏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認識!小說中關于高加林父母的描寫,關于村里領導的描寫,關于淳樸的村民的描寫,真的很到位,沒有特別完美的人,也沒有十足的壞人,關于人性的描寫直入人心。人是要扎根在泥土里的,干干凈凈不占污泥的,只能是無依無靠的飄在空中,如果你是高加林,你該如何選擇?每個人在做選擇時,都是身處其中,怎么能置身事外看這件事呢,再說選擇的結果牽涉未來,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怎么知道做了另外一種選擇的未來呢?又怎么能拿來比較呢。其實對高加林同情高于譴責!
路遙在結尾寫了并非結尾,不知道高加林的命運會走向何處?千千萬萬的高加林們呢,1982年發(fā)表的這篇小說,引起轟動,那個年代的人們,努力的想改變命運,被各種障礙阻擋,是不是就要改變自己的本心?年輕的高加林受到生活起起伏伏的打擊,當然有些是他自找的,以后的人生還長,他會走向何處?是就像德順爺說的那樣,農村也大有天地,還是最終會遠離家鄉(xiāng)外出闖蕩?高明德因為撤下了加林的教師職位,而一直忌憚著他,因為加林年輕啊,有潛力,明德害怕他的兒子們整不過加林,這段描寫也是很真實了。我感覺加林在這段消沉的日子之后,應該還是會選擇外出的吧,畢竟他現在一無所有,又在外面見識了失眠,理想主義,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他應該還是有機會的吧。
道阻且長,唯有一直向上!堅守本心。
人生讀后感1500字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fā)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xiāng)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這樣一個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fā)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取的杯具。一向以來,我都比較喜歡看有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農村青年高中畢業(yè)后沒能走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滿期望的職業(yè),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里的通訊干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里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顯身手。但是最后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發(fā)了,他要應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云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應對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理解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后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對于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對于高加林的感情我卻不明白該說什么好。正如小說中描述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臺,失意無奈的時候,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心靈的天平就一下子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取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復思考后,他最后理解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深愛著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取后,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含淚理解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勸他在外照顧好自己,但是淚水卻流下了臉頰。我被這無私的愛而感動著,也被巧珍那堅強和豁達而感動著。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個性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能夠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能夠影響一生’’這是寫在《人生》扉頁上的一段話,路遙借用柳青的這段話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當然,也啟發(fā)了我們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時候依然點燃理想的火種,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之后,他憑著真才實學平步青云了,但在感情這個岔道口前,他走錯了——他拋棄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愛人巧珍。
是的,在未來的生活里,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持續(xù)生活熱情的時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遙寫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話,讓我們共勉,同時這也是我要對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樣處境的人要說的話。
我們要有堅強的性格。一個軟弱的人不能長期勝任艱苦的勞動。性格的堅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堅定的基礎上的。一個人要對社會、事業(yè)等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堅定性。而一個經常動搖的人怎樣可能去完成一項艱難困苦的事業(yè)?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構成的。我們不僅僅要在工作實踐中,更重要的是就應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找困難,在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性格。不要羨慕安逸和享樂,不要陶醉在一時的順利和勝利中,我們應不斷的強迫自己自找苦吃!對生活就應永遠持續(xù)熱情!……”
人生就如一陣風,它是能穿越荊棘的。只有穿越過荊棘,這陣風才能吹綠萬山遍野,才能吹來萬紫千紅,才能迎來人生的春華秋實!
人生讀后感1500字
《人生》是由路遙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xiāng)生活為時空背景,以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一種歸鄉(xiāng)模式作為故事結構結構,以他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fā)展的矛盾,對鄉(xiāng)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個體生命的兩難抉擇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靜靜地看完路遙的《人生》,讓我的心無法平靜,一直深思領悟著那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人生是什么?有人說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后都會是一場幻滅;有人說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品嘗;而我想人生是一盤棋,每個人只能下一盤,但是誰都不能保證全盤運籌帷幄,步步為贏,但是我們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我們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滅,更不要被動地品嘗命運強加的各種滋味。
《人生》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xiāng)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yè)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fā)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看有故事情節(jié)的作品。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曲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些什么,主人公高加林是陜北農村高中畢業(yè)的文化青年,他聰明、博學、懷著一腔大展宏圖的熱血,本來他的理想就是在村上當個民辦教師,在農村人看來那是份高尚的職業(yè)。但是他的教室資格竟被村支書的兒子擠下去了,他只能成為一個跟他父母一樣,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為此他郁悶憋屈,甚至連到集市上賣個面饃都難于啟齒吆喝。就在他人生的低谷時期,他遇上了一直暗戀他的劉巧珍,她美麗善良溫柔,雖是個文盲,但熱烈地愛著這個“文化人”。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在巧珍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度過了人生的陰霾時期,準備踏踏實實做一個農民,跟巧珍過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運來了,加林常年在外地當兵的叔父回家鄉(xiāng)了,并且當上了縣勞動局的局長,于是逢迎拍馬的下屬趕緊走后門,為加林安排了縣委通訊員的職位,加林終于能夠走出黃土地走進他夢寐以求的縣城工作了!他的勤奮、聰慧、上進讓他迅速成為縣城了人人稱贊的人才,在他事業(yè)平步直上的時候也遇到了感情的糾葛。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一個典型的新時代的女青年,她活潑開朗,博學健談、家境富實、跟加林像高中一樣一起探討人生、討論國際大事。有著很多的共同話題。黃亞萍也愛上了高家林,不顧家人的反對和世人的眼光,毅然與現在的男友克南分手了,加林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終于決定狠下心與深愛他的巧珍分手。他的心也很痛,但是為了未來的前程,巧珍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姑娘在與黃亞萍對比中,不平衡顯而易見。就這樣加林和亞平開始了羅曼蒂克的愛戀,亞平的愛是大膽炙熱的,她對加林有著很強的占有欲,這點跟溫順可人的巧珍根本不一樣,為此他們也時常有矛盾,雖然現在的日子讓他有點飄飄然,也是他夢想中追求的,但時常會想起巧珍那可愛親切的臉,讓他內疚后悔。于此同時,傷心欲絕的巧珍答應了別人的求婚,急匆匆地嫁給了一樣沒文化的農村人,但她的內心還是深深愛著加林哥,她永遠也不會忘記他。
正當加林事業(yè)愛情春風得意的時候,一場災難似的打擊向他襲來。??四系哪赣H出于報復,揭發(fā)了加林工作走后門的事,加林被縣委撤去職務,變成社員,他又要回去當農民了。這對正滿懷熱情、想闖出一番事業(yè)的他是天大的打擊,他無法面對生他養(yǎng)他的黃土地的鄉(xiāng)親,無法再和亞平戀愛,也失去了巧珍,最終還是無法擺脫農民的命運,這到底是生活跟他開了個玩笑還是他跟生活開了個玩笑?
但是鄉(xiāng)親們并沒有像他想的那樣多他冷嘲熱諷,而是同情熱心地伸出了一雙雙粗實的大手,鼓勵他安慰他,正如德順爺爺說的“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個死狗了。”最終加林深受感動“一雙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飄蕩起亮點火星”撲到在這片土地上。
其實同樣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能理解加林的追求和抱負,作為貧窮落后農村中少有的讀書人他想擺脫農民的命運、走出大山、闖出一番天地這本無可厚非:對于他對愛情的選擇,選擇了對他發(fā)展有利的有共同語言的亞平,拋棄了深愛他的單純善良的有著金子般心的巧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情有可原的,最終他也發(fā)現了自己真正愛的還是那個可愛美麗的姑娘巧珍,只可惜為時已晚。高家林人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個別現象,這個人物的原型是處于一個時代的廣大的青年人,他們血氣方剛,靠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生活總不是一番風順的,有很多的岔道口要去抉擇,無論選擇的結果怎樣,都要自己去承受,痛苦、輝煌、愛情都是人生道路上必須承受的必修課。《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正如路遙引用柳青的話所說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事業(yè)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能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在這個繁雜、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須與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吳哲一樣,時時懷著一顆平常之心。這樣我們才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
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人生本沒有意義,是我們給它按上了意義。
人生只有一次,正如《童夢奇緣》中馮小剛的那句經典臺詞所說的一樣: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悲的是它不能夠重來,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來。所以我們要把握人生,把握人生的未知性,把握人生的抉擇,把握人生美好的愛情、把握人生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懷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揣一顆事事平常心,走好奇妙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讀后感1500字
《人生》這本書已經讀了好幾遍了。每讀一次,都會被感動一次。一次次地讀,一次次地感動,從感動進而到感悟。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甚至影響一生。
在一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里,知識青年高加林身處窮鄉(xiāng)僻壤,卻一新向往著城市里美好的生活。在他最落寞最孤苦無助的時候,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劉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深深地愛著他,用似水的柔情溫暖著他那顆冷漠的心,給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然而他們如膠似漆的日子并不長久,一個意外的驚喜,高加林有幸進了縣城,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又遇到了昔日的同窗黃亞萍,兩個人一拍即合,很快打得火熱。最終高加林無情地拋棄了劉巧珍,善良的巧珍面對現實,只好在山村里找了一個農民嫁了。天有不測風云,正當高加林與黃亞萍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時候,正當他們熱戀得難舍難分的時候,高加林“走后門”進城工作的事情被告發(fā),他被辭退了,只好無奈地與黃亞萍分手,卷了鋪蓋卷灰溜溜地回到了山村。這部小說寫得很好。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反映的都是現實生活,不像瓊瑤的小說似乎離我們很遙遠。
讀完這本書,你會感覺到書中的人物好象就在我們身邊,高加林似的人物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見過,我們不是通常把他們稱作“陳世美”嗎?這些忘恩負義背信棄義的“陳世美”實在可惡!好在老天有眼,這類人物往往沒有好下場。高加林的人生經歷發(fā)人深思。人生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重大的選擇,這是現實生活給我們出的“選擇題”,在“選題”時一定要三思而后選啊!選錯了往往沒有改正的機會了,高加林就是因為選錯了“題”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后果。當他被辭退后,與黃亞萍分了手,回到了家鄉(xiāng),此時深愛著他的巧珍已成為人妻。他變得一無所有了,當他站在大馬河橋上,手撫著橋欄桿,想起第一次賣饃返回的時候,巧珍就是站在這里等他的;想起在這同一個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斷絕了關系……眼下他又在這里了,可是他現在還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來在大城市生活的夢想破滅了,黃亞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遠景上;親愛的劉巧珍被他冷酷地拋棄,現在已和別人結了婚。他真想一縱身從這橋上跳下去!這一切怨誰呢?想來想去,他現在誰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他為了虛榮而拋棄了生活的原則,落了今天這個下場!
他漸漸明白,如果他就這樣下去,他躲過了生活的這一次懲罰,也躲不過去下一次懲罰——那時候,他也許就被徹底毀滅了……當高加林再邁步向村子走去的時候,感到身上像吹過了一陣風似的松動了一些。他抬頭望著滿川厚實的莊稼,望著濃綠籠罩的村莊,對這單純而又豐富的故鄉(xiāng)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種深厚的情感,就像他離開它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才回來……當他從公路上轉下來,走到大馬河灣的分路口上時,腿猛一下子軟得再也走不動了。
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著從縣城回來時,就是在這個地方分手的——現在他們卻永遠地分手了。他也想起,當他離開村子去縣城參加工作時,巧珍也正是在這個地方送他的。現在他回來了,她是再不會來接他了……他坐在一塊石頭上,身上像火燒著一般燙熱。他用兩只手蒙住眼睛,頭無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過呀?他嘴里喃喃地說:”親愛的人!我要是不失去你就好了……”淚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從指縫里淌出來了……他后悔了,可是此時已經后悔晚矣,太晚了!劉巧珍,那是多么好的一個姑娘啊,除了沒文化幾乎挑不出什么毛病。用得順爺爺的話說,巧珍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他卻把已經到手的金子又給扔了。當巧珍聽說加林被辭退了工作,還去村長家為加林說好話,求村長給加林謀個民辦教師的位置。當得順爺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加林后,加林身受感動,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更加后悔了。
小說的最后一段這樣寫道:……“噢,我倒忘了給你說了!我剛才去明樓家,正碰見巧珍央求明樓,讓他去公社做做工作,讓你再教書哩!巧珍說得鼻子一把淚一把!明樓當下也應承了。不知為什么,他兒媳婦巧英也幫巧珍說話哩。你不要擔心,書教成教不成沒什么,好好重新開始活你的人吧……啊,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樣……金子一樣啊……”德順老漢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哽咽得說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撲倒在德順爺爺的腳下,兩只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
小說寫到此處戛然而止,給人留下深深地回味。這一聲“我的親人哪”是一聲發(fā)自肺腑的懺悔,也是高加林心底痛苦的呻吟。此時高加林非常后悔,假如上天能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一定會選擇巧珍,只可惜這種機會再也不會有了!在我們的人生中很多機會往往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能把握好這稍縱即逝的機會,就會留下永久的遺憾。
相關文章:
4.城南舊事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