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高中生范文
推薦文章
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高中生范文
《人生》一書敘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下面小編整理了路遙人生讀后感范文,歡迎參考借鑒!
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
最近利用晚上睡覺前的一些零碎時間看完了路遙的《人生》這部小說。小說不長,一開始很好奇,像路遙這樣的作家為什么會用“人生”這個看起來很大很空的詞來做為一篇小說的題目。不過之前看過《平凡的世界》題目所用的詞也給人感覺很大。便看了下去,卻感觸頗多。
我是個看書很慢的,一般很多書都是堅持不下來的,不過對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這類發(fā)生在農(nóng)村的小說卻能在不知不覺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發(fā)生在西北農(nóng)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選擇來展現(xiàn)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進而也對相關(guān)人物的人生產(chǎn)生了影響。
起初,高加林高中畢業(yè)做了民辦老師,這時,他想著轉(zhuǎn)成公辦老師。后來,村主任的兒子高中畢業(yè)就把他頂替掉了,苦悶的他回到地里,斷掉了以前的種種想法,開始做個農(nóng)民,這時一直暗戀他的未從認字的劉巧珍開始鼓起勇氣追求他,在自己準備在農(nóng)村扎根,與劉巧珍生活一輩子時,又一下子迎來了自己在縣勞動局當局長的二叔,最后被馬占勝走后門安排到了縣委當了一名通訊干事。這時已經(jīng)成為成為張克南女朋友的黃亞萍回到縣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對高加林的愛戀,毅然決然的和張克南分手。就在他在縣委宣傳部里干得紅紅火火,準備和黃亞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夢想時,又一下子被張克南的母親揭發(fā),不得不回到農(nóng)村,老老實實的當一名社員。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最后的人物關(guān)系是,張克南和黃亞萍分手,高加林和劉巧珍分手,而后,黃亞萍和高加林戀愛,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農(nóng)村,黃亞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這時,高加林真正愛的劉巧珍已經(jīng)在絕望中嫁給了一直追求她的馬栓了!
故事的發(fā)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選擇推動的!做農(nóng)民是覺得自己是農(nóng)民和不識字的劉巧珍安安穩(wěn)穩(wěn)的過一輩子邊上極大的幸福;當回到縣城工作了,覺得劉巧珍說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雞毛蒜皮的瑣事,應該和黃亞萍這樣讀過書的談的來,而且可以去南京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結(jié)果從農(nóng)村來又回到農(nóng)村,而且可愛體貼的劉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結(jié)尾,劉巧珍攔下了要在半路上攔住回村的高加林為她出去的母親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書再給高加林謀求一份民辦教師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淚點,特別是高加林提出和劉巧珍分手的時候,對白不多,卻整個場面讓人心酸。
也許,作者將小說命名為“人生”,是為了說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選擇組成,而每一次的選舉是否正確將會影響我們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吧!
讀完后,有兩個短語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雞飛蛋打,不作死就不會死。
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
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國西北年輕農(nóng)民,受困于農(nóng)村傳統(tǒng)觀念、社會飛速變化中的種種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懷才不遇、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故事的環(huán)境背景是西北農(nóng)村,與我生活的環(huán)境有很大差異,然而那種小人物的奮斗故事卻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僅是因為它和我喜愛的另一部路遙著名小說《平凡的世界》有幾分相似,更因為它與大多數(shù)讀者(比如說我)的心理體驗相貼近。
沒有人的人生路是筆直、順利的,從小到大,我們的生理與智力都由弱變強,沒有人剛剛降生時就強悍,面對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有絕對的自信。一句話,我們都曾經(jīng)是弱者,都是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努力,才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們無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能夠體會他被人頂替了民辦教師職位后的憤恨,能夠體會有知識有抱負的他,面對自己重新成為農(nóng)民這一現(xiàn)實時的苦悶,甚至當他獲得巧珍的愛情時,作為讀者的我,內(nèi)心也浸潤著清涼的感動,對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學作品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在制造距離的同時,也制造了關(guān)聯(lián)性,讓你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讓你與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覺地產(chǎn)生“同感”。
小說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卻為下半部的跌宕鋪墊著情節(jié)與情緒的背景。命運的不公與不幸、逆境中的愛情、冰冷中的溫暖、不屈不撓的自我奮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實現(xiàn)為小結(jié),然而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卻又來的讓人摸不著頭腦:一個幾十年不見的叔叔轉(zhuǎn)業(yè)回鄉(xiāng)在縣里任局長,被人輕視的家庭因此而揚眉吐氣,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邊的溜須拍馬者順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職業(yè),擺脫了他的農(nóng)民身份。
然而,為他高興之余,內(nèi)心總有些許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發(fā)展一波三折,來到縣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業(yè)平步青云,而他也收獲了新的愛情。在感情的兩難抉擇中,他衡量的標準不再是內(nèi)心的感受,而是現(xiàn)實的利益。為了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了從縣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語言”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騙了自己,放棄為他付出一切的淳樸的農(nóng)家女巧珍。他成為了另一個人,不再是那個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個看不清自己、為眼前利益放棄生活原則的迷途青年。
此時,讀者和看著加林長大的德順爺爺一樣傷心,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可是,在我們滿以為出賣原則的人將和新歡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將成為淳樸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悲劇時,作者又借命運之力和所有人開了個玩笑:受傷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門”獲得職位的秘密,剛正不阿的叔叔沒有袒護親屬,春風得意的青年即將再次面臨成為農(nóng)民的命運。急轉(zhuǎn)直下的故事進展不僅驚得主人公半天回不過神兒,連對他由同情、贊許到憤恨、不齒的讀者,也無法不感到錯愕。
路遙并非故意玩弄情節(jié),事實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說,人生無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討,無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數(shù)。這聽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個比方:
人們常說“足球是圓的”,但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場球賽,偶然因素幾乎可以主宰比賽、決定最終的勝負,而如果將探討的范圍擴大到一整個賽事,甚至某隊或某國多年的足球事業(yè)發(fā)展,我們看到的就不再是“足球是圓的”,我們看到的是“性格決定命運”,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黃亞萍父親說的,“生活永遠都是公正的”。而用時興的話說,就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點,加林重新回到農(nóng)村老家,成為農(nóng)民,只是他身邊已不再有大小姐黃亞萍那“高雅”的愛,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貴的寶貝給弄丟了——癡情淳樸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婦。
加林就是我們每個人,他和我們一樣,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們都有的弱點。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樣,為了達到目標,有時甚至出賣原則。德順爺爺對加林愛得深切,由愛而生恨,但恨是以愛為基礎,恨其不堅持,卻并不一棒子打死。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走彎路,跌倒了敢爬起來,人生還要繼續(xù)。
回過頭來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極致的。那不僅是因為小說中的她是農(nóng)村遠近聞名的俊女子、身體像白楊樹般苗條,更是因為她的純粹。她愛得純粹,沒有半點虛假,也不摻雜半點個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總是最懂,就連分手后她對自己婚事的決定,也是為了他——她知道加林仍然在內(nèi)心中愛著她,為了禁絕他對自己的留戀,讓他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順爺爺所說,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樣。她雖然斗大的字不識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堅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則,從未改變。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讀者,依然會被樸實、美麗的巧珍感動,會為她的善良以及為愛甘愿奉獻一切的純真而贊嘆不已,但已經(jīng)很少有人愿意以她為榜樣,只求付出不問回報了。追求結(jié)果而忽略過程,在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原本應有的微妙平衡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悲哀。
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yè)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柳青
《人生》是路遙的小說代表作,小說中沒有濃墨重彩浮夸的語言,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也沒有稀奇古怪的秘密,作者用質(zhì)樸簡單的語言,向讀者傳達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年輕人的忠告,發(fā)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這篇小說中,我感受到了幸福、美好,同時也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社會的黑暗,還有生活的不易。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漫長人生?面臨人生中的重大轉(zhuǎn)折點,又該如何把握?人生曲曲折折,時而得意,時而失意,該如何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起伏不定呢?讀完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
小說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yè)后沒有考上大學,在高家村當民辦教師,他有能力有才華,不僅關(guān)心時政,還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命運的第一次轉(zhuǎn)折很快來臨,因為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yè)了,書記要將自己的兒子安排到公家干活,所以高加林被頂替下來,(可見,那是的社會就已經(jīng)很黑暗了)一時間,生活的沉重負擔壓在高加林的身上。沒有了經(jīng)濟來源,他只能像父母那樣當個農(nóng)民下田種地。但一個堂堂男子漢,苦苦讀書的高中生怎會甘心呢?所以,遭受打擊的高加林一蹶不振。他悶在家里不出門,煩躁不安,但又無可奈何。最后他決定不能這樣窩在家里窩囊,要出去掙錢,當他鼓起勇氣帶著母親蒸的一筐饃去城里賣,本來就自尊心強的他又遇到了同學黃亞萍和張克楠,黃亞萍在縣廣播站上班,張克楠畢了業(yè)也是吃國家飯的,都是一個教室里的同學,他卻回農(nóng)村做起來農(nóng)民,高加林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后來一個饃也沒有賣出去,垂頭喪氣地回了家。
在路上他遇到了在大馬川道橋上等他的巧珍,巧珍是村里生意人“二能人”劉立本的二女兒,她家境好,人又標致,是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姑娘,巧珍喜歡高加林很久了,她沒有上過學讀過書,卻不俗氣,打心眼里喜歡文化人,所以一心想要找個識字的人嫁了,高加林是村里的民辦教師,懂得多,還經(jīng)常發(fā)表文章,所以村里人對他愛慕的姑娘也不在少數(shù)。這天,巧珍熱情地幫高加林把饃拿到縣城去賣,回來還給他帶了紙煙,并向高加林一訴衷腸,處于人生低谷期的高加林,,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質(zhì)樸大方的農(nóng)村姑娘,于是兩個年輕人就幸福地開始了戀愛。但高加林的心里卻有點矛盾,一方面是他不想一直呆在土地上,他有知識,向再翻身走出去,但現(xiàn)在他和巧珍在一起,就意味著要永遠在土地上不能翻身了。
這樣糾結(jié)矛盾一段時間之后,他決定適應新生活,拿起鋤頭,賣命鋤地,這個血氣方剛的男兒漢想要證明自己并不比別人差,便賣力干活掙工分,手全部都磨爛了,愛情給了他巨大的力量,雖然高加林還是不得不承受變身農(nóng)民給他帶來的痛苦,但他和巧珍每天都沉醉于愛情的甜蜜和幸福之中,也不再顯得那么憂愁了。
命運的第二次轉(zhuǎn)折又悄悄來臨,高加林的叔父當兵退伍,對國家貢獻突出,安排為地區(qū)勞動局局長,高加林一下又看到了一線曙光。但高加林的叔父堅持正義立場,說不能把高加林調(diào)走。之前把高加林從民辦教師位置撤下的高明樓和劉占勝害怕得罪勞動局局長,又讓高加林去縣委做起了通訊干事,高加林能寫,懂得又多,是塊材料。
高加林到了縣城,春風得意,工作干得又出色,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引人矚目,成了城里的一顆啟明星。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在縣廣播站,經(jīng)常讀高加林的文章,他們二人在學校就談天說地,聊國家大事,聊文學,很聊得來,當時就互有好感。但高加林畢了業(yè)回了農(nóng)村,黃亞萍不能跟著他一起回農(nóng)村,便和一直追求她的張克楠一起了。此時,高加林已經(jīng)來到縣城,她對他的感情又重燃了,向高加林表達了愛意。高加林猶豫了,善良美麗的巧珍怎么辦呢?他不能做昧良心的事,拋下巧珍不管;但經(jīng)過內(nèi)心的一番掙扎,他要為自己的前途考慮,他想去更大的城市發(fā)展,黃亞萍是干部子弟,又有文化,這時候,黃亞萍在高加林心里比沒文化的巧珍有意思多了。于是黃亞萍離開了張克楠,高加林拋棄了溫柔賢惠的巧珍,兩人開始了新的戀愛和生活。但這件事對張克楠和巧珍造成了巨大痛苦,巧珍每天以淚洗面,瘦了很多,但她并沒有意志消沉,反而很快堅強起來,之前一直上她家提親的馬栓還是愿意娶她,她就一狠心決定開始新生活,嫁給了馬栓。
很快,命運的第三次轉(zhuǎn)折又降臨這個年輕人頭上,黃亞萍要和張克楠分手,張克楠媽媽將高加林的來路調(diào)查的一清二楚,隨即將劉占勝走后門讓高加林在縣委工作這件事告發(fā),紀檢委嚴格重視,認真調(diào)查,結(jié)果是,高加林重新被打回農(nóng)村。他的叔父此時也支持將他調(diào)往農(nóng)村。高加林又一次受到打擊,他第一個想到巧珍,痛苦不已,此時巧珍已經(jīng)嫁給了別人,他把寶貴的“金子”丟了,也把自己的良心丟了。以前和黃亞萍向往的美好生活也隨即向泡沫一樣破碎了,他和黃亞萍撇清了關(guān)系,獨自踏往回鄉(xiāng)的路……
最后,德順老漢開導高加林,不要意志消沉,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還是要努力生活,熱愛自己的土地、家鄉(xiāng),他還從德順老漢嘴里得知,是巧珍求高明樓讓他還去當民辦教師,聽到這些高加林一下子撲到德順老爺爺?shù)哪_下,兩只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沉痛地呻吟著,喊叫了一聲:“我的親人哪……”
小說到這里戛然而止,作者留下想象空間,高加林有沒有當上老師,他和巧珍再見面該如何打破沉默,他們是否都幸福,這些只能留給讀者去想象。
讀完這篇小說我的內(nèi)心是唏噓不已的,為巧珍被拋棄而心痛,
為高加林的昧良心而氣憤,為人這一生的起起伏伏大起大落而感慨。
同時我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在以前以血統(tǒng)論英雄的時代,走后門更加普遍,一個高加林,村書記兒子要當民辦教師,就把他撤了下來,變身為農(nóng)民。后來又因為他叔父當了勞動局局長,莫名其妙又被安排到縣委工作,最后因被告發(fā)又被譴回農(nóng)村,對于這種社會的黑暗,普通老百姓是無力改變的,僅僅因為關(guān)系,就輕而易舉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現(xiàn)在的公務員事業(yè)單位的改革成了逢進必考制,相對于之前的時代公平多了,但誰又能保證沒有幕后表演呢?既然我們對于社會的陰暗面無法改變,那我們就努力做好自己,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這篇小說還啟發(fā)我們應該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不能因利益的誘惑就隨意改變自己的志向。如果高加林抵制住了黃亞萍帶他一起去南京大城市條件的誘惑,堅持自己的本心,不做昧良心的事,那么他將會和巧珍很幸福地生活,即時沒有很光鮮的生活,不能像和黃亞萍那樣談論國家大事,但是有巧珍的善良質(zhì)樸也足夠了!高加林自己不知道珍惜擁有美好品格的巧珍,最后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生活偶爾會和我們開玩笑,無論失意得意,都應該保持一顆謙遜低調(diào)的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高加林在縣城順風順水地工作生活時,他有點過分驕傲膨脹,他明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卻把虹當做橋,橋根本不存在,彩虹是出現(xiàn)了,而且色彩斑斕,但也很快消失了。如果他能認清自己的真實情況,堅守本心,或許小說就是另外一種結(jié)局。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xiàn)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點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吧!
有追求是對的,但是要以現(xiàn)實為基礎,更要走正道,不能通過歪門邪道去實現(xiàn),一旦摔了跤,反過來會給人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能毀掉人的一生,所以我們應該昂首挺胸走正道,傳遞正能量。
德順老漢在小說中是一位老者智者的形象,他雖然是沒文化的莊稼人,但淳樸的語言中透著生活的哲理與真知,閃爍著智慧的火花,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的陳道明飾演的老卓角色也有這一特點,他們作為長者智者過來人,能一眼洞穿你的心思,更能一語道破夢中人,指引我們走上歸途,走上正道。
以前父母經(jīng)常教育我:“人生很短暫,不要走彎路,要走正道”,讀完這篇小說,我更加明白了,人生是走不起彎路的,尤其是在關(guān)鍵的岔路口上,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現(xiàn)場直播,要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又想起以前讀的現(xiàn)代女作家李筱懿的一篇文章《你真的打算湊乎過完這一生?》里面的一段話和《人生》所表述的道理差不多:“當女人還是女孩的時候,不太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實只是由幾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組成——親情、學業(yè)、職業(yè)、愛情、婚姻、子女、朋友、伙伴,那些貌似漫長的時光,都在為這些要素積聚能量,在不該湊乎的事情上湊乎了,未來也就只能湊乎了;在核心環(huán)節(jié)認慫了,人生也就真的認慫了。”
希望我們都能認真踏實走好人生每一步,積極陽光,熱愛生活,永葆正能量。
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
路遙的《人生》通過小說的故事發(fā)展,展現(xiàn)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于慣性、本能、環(huán)境、也有欲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體背景我沒有查證,應該在改革開放萌芽期,小說主人公高加林以農(nóng)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xiàn),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xiàn)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任堅持努力去實現(xiàn)夢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虛榮充斥著他矛盾的內(nèi)心,并最終被沖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nóng)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于追求、熱愛生命、忠于現(xiàn)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著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里長大,但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高明樓的圓通、眼界和眼光,馬栓的圓滑,德順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劉立本的精明。
這本小說是朋友推薦的,總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nóng)田里對德順說“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嘗個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自己,最強大的是內(nèi)心的堅韌。
社會是現(xiàn)實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選擇也就很多。在面對成績,成功時要保持冷靜,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在給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來,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積累,只有在積累后才能抓住機會,如果高加林沒有才華,也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通訊干事。要有堅韌的性格,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jié)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熄滅,此段經(jīng)歷會成為他最為寶貴的財富。人要有夢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勞,要敢于折騰,敢于寂寞。
路遙《人生》讀后感1000字
《人生》這部小說中,擺在高加林面前有過無數(shù)個選擇,而他也就是在這些選擇中最后走向了悲劇的收場。不只是高加林,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人生的無數(shù)次選擇,也正是對問題不同的選擇塑造了我們一個個鮮活而各異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極力刻畫了激烈的矛盾與沖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中的掙扎刻畫的不夠,這也許是為了讓讀者對高加林最后的決定不那么的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學問、有抱負,這在當時的少女們心中應該是典型的白馬王子形象,這樣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愛慕這并不奇怪。然而對于高加林巧珍對他的感情他卻是在一無所有時才真真醒悟過來,他總是為巧珍與他之間的感情涂抹上名利與階層的色彩,如果不是因為教師職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對劉立本和高明樓的報復,他是否會正眼瞧巧珍,是否會心甘情愿的與鄉(xiāng)下沒讀過書的巧珍在一起,這些都是未知數(shù);即使在熱戀的時候,他也不忘劃清學問的自己和沒讀過書的巧珍之間的界限,他對鄉(xiāng)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黃亞萍出現(xiàn)時,他對巧珍徹底感到無話可談。他總是把讀書人和沒讀過書的人劃分的一干二凈,標榜著所謂的讀書人的清高,實際上卻是他愛慕虛榮、自負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遠大的抱負,不甘滿足現(xiàn)狀,一心進取,憧憬著繁華都市的美好生活,這一切都無可非議。然而在閉塞的鄉(xiāng)村,沒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運的擺弄,而他倔強的性格卻又絕不甘于接受命運,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貧窮,但他卻極度貧窮;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極盡風光,但卻總在人前丟盡顏面。這些都給高加林造成了無限痛苦。
然而事實上,這些痛苦的締造者正是他自己,因為他自命清高,他愛慕虛榮,他躁動不安,他對生活百般挑剔,他過于倔強而少了對于未來未知的應變能力,他只愿過一種生活而無法接受和適應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現(xiàn)有生活中處理得當、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現(xiàn)狀,任憑欲望無限度的膨脹,但卻又少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勇于承擔后果的決心。他智商雖高,可惜情商不足,一個不會應變、不負責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而與高加林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對他滿心歡喜、對他無限依戀的巧珍,巧珍專一、勇敢、堅定,她善良、寬容、堅強、豁達,她從不曾用金錢和地位衡量過愛情,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特別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她承受著內(nèi)心巨大的創(chuàng)傷卻依舊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既沒有因為高加林的拋棄而尋死覓活,也沒有因為別人的流言蜚語而對當初的選擇有過任何遲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職查辦后依舊不改我心,為他做著利于他而又不逾規(guī)矩的事情,她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決定都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負責,即便在高加林撤職后重回故土,她也不愿舍馬拴而重回高加林懷抱,因為她知道既已作出決定,便覆水難收。
其實,人生的確是矛盾的,試想如果我們處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們敢保證我們會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確的選擇嗎?當我們作為鄉(xiāng)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視時,我們就能保證自己仍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熱的舉動來嗎?恐怕到時候我們也會感嘆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選擇本就無關(guān)對錯,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難的是我們對每個決定負責的勇氣。有些道理總要跌過跟頭才會真正記在心里,人生總要面對挫折、失敗、無奈等種種不如意,可貴的是面對這些仍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亮,盡快調(diào)整心態(tài),學會自省和思過,最重要的是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的勇氣。《人生》不過是在紛繁復雜的人生游戲中某個人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縮影,該作何種選擇,該負責還是該逃避,我們就用我們的人生來回答吧~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