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被看見的力量》讀后感讀書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推薦文章
快手《被看見的力量》讀后感讀書心得5篇2020最新精選
《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是一部由快手研究院編著的書籍,詳盡介紹快手的發(fā)展、成長和成功之道的書,也可以看做在新媒體形態(tài)不斷涌現的背景下,以快手公司豐富的案例為基礎,詳盡介紹了快手這樣一種小視頻生產的社交媒體的書。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被看見的力量》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讀后感【篇1】
在快手上,桂花并不是一個孤例。雖然各自的人生故事不盡相同,但是“千千萬萬個桂花”中,每個人都能基于自身定位,輔以技術媒介,改變自己,走出重山,做到更令自己滿意。
小遠,一位來自安徽鳳陽的姑娘,家境不好。2016年,宿華在快手上知道了她,彼時,她正在合肥的大排檔里唱歌。
一晃4年,宿華看著她一點點地變化著——
最早的時候,有粉絲在評論里問她:“小遠,你的理想是什么?”她回答:“我的理想就是今天能夠唱10首歌,差不多能掙兩三百元,養(yǎng)活自己。”
到2018年的時候,又有粉絲問她同樣的問題。她說,“我要給媽媽買個房子。”
從養(yǎng)活自己變成孝順媽媽。
4年間,她最大的變化是自信了,宿華注意到,這個自信寫在她的臉上、流露在她的言談舉止中,“有時候粉絲說,小遠,你今天眉毛畫得像毛毛蟲一樣。她就知道自己畫得不好,第二天就畫細一點;有時粉絲又說,小遠,你這條連衣裙不錯,看著挺苗條的。她就知道什么樣的衣服會顯身材、適合自己。不覺然間,她變得越來越自信。”
快手上有很多名校大學生、高學歷的博士,還有國外名校的畢業(yè)生和老師,身份標簽光鮮,多為人見。“但這不具有代表意義,這些故事其實才是如今普通人的縮影,他們是對社會真正有借鑒意義的代表案例,其人生百味,生活千般最值得關注。”宿華說。
桂花和小遠可以從“扶貧”的角度來解讀,宿華用兩組數字說話:
一組是,最近一年來,全國范圍內,從快手上超過1900萬獲得收益;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用戶超500萬人;國家級貧困縣區(qū)在快手賣貨人數約115萬人;國家級貧困縣區(qū)記錄生活的視頻總數超11億條;深度貧困地區(qū)和國家貧困縣每5個人里就有一個快手活躍用戶。
另外一組數據,“更有意思”,國家級貧縣地區(qū)的特產銷售在快手上2019年超過200億元。我國地域遼闊,橫跨幾大溫度帶,鄉(xiāng)村資源“八仙過海”,立足實際,適當挖掘,對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中等收入群體而言,就是詩和遠方,可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比如成名前的桂花就是逐步摸索間,一聲“芝麻開門”,叫開了自己鄉(xiāng)村無垠的“寶藏空間”。
快手所做的,就是給這些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者一個舞臺,比如2018年發(fā)起的“幸福鄉(xiāng)村帶頭人計劃”項目,啟動至今,已入選了來自10個省份的21個鄉(xiāng)村地區(qū)的43位帶頭人,一年以來,他們在快手端內粉絲增長近700萬,累計粉絲超過1400萬,提供在地就業(yè)崗位120余個,帶動貧困戶增收1000余戶,在地的產業(yè)全年總產值超過1500萬元。
未來,這項計劃還將在全國發(fā)掘至少100位有能力且愿意帶動鄉(xiāng)親們一起脫貧致富的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者,通過提供線上和線下的商業(yè)和管理教育資源,流量和品牌資源等,促進帶頭人的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進一步推動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增加在地就業(yè)機會,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有了快手這樣的平臺,農產品無論量大量小,都可以在每天活躍著2億多快手網友的智能大市場直接展示,找到合適的買家,交易被直接簡化為從源頭到消費終端。”快手研究院《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一書有鄔賀銓、張志東、何道寬、劉守英等四人寫序。前三人是技術(傳播)大牛,宿華覺得不夠,得加上知名“三農”學者——快手有技術,但更有底層溫度。在序中,劉守英提到了技術力量帶給扶貧攻堅的想象。
《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讀后感【篇2】
快手對自身定義是扶貧“新農具”、學習教育普惠推手、一家以短視頻、直播為載體的電商賣貨平臺,以及以人工智能算法支撐的科技公司,但唯獨不是一家純粹的短視頻公司。
12月20日,快手官方發(fā)布了首本圖書《被看見的力量》,這本書試圖通過30個案例展現快手的生態(tài),涉及生活、電商、教育、音樂、企業(yè)、扶貧、非遺、快手村、MCN等領域,向外界重新“定義”快手。
在《被看見的力量》一書中,快手表示自己“不是一家短視頻公司”:“很多人說快手是一家短視頻公司,其實并不是很準確。視頻或者短視頻并不是一個行業(yè),只是一種新的信息載體。正如雖然文本是一種承載信息的方式,但沒有人把文本當成一個行業(yè)。”
新書發(fā)布會現場,快手科技副總裁宋婷婷及運營總監(jiān)涂志軍等對包括時代財經在內的媒體對快手做出了新闡述。
快手對自身定義是扶貧“新農具”、學習教育普惠推手、一家以短視頻、直播為載體的電商賣貨平臺,以及以人工智能算法支撐的科技公司,但唯獨不是一家純粹的短視頻公司。
互聯(lián)網分析師丁道師12月22日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快手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讓業(yè)界改變對它之前固有的印象,出書也是為了系統(tǒng)性地概述這家企業(yè),它提供了什么價值,這種價值是務虛層面的價值,快手需要輸出新的價值來講故事。
《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讀后感【篇3】
快手每天活躍著2億以上的用戶,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縣長劉建軍,是目前在快手唯一實名注冊的縣級行政官員。他在快手上直播時長超過平臺99%的用戶,短視頻平均每天更新3條以上。街頭巷尾直播、下鄉(xiāng)調研直播、坐車外出直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直播、幫農民賣菜直播、晚上休息直播……直播毫無隱瞞地暴露他每天的行程。
翻看他的快手視頻:從北京正北、多倫最美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的隨手拍,從貧困戶、殘疾人到致富農戶、干凈人家的隨便聊,從早市商販、夜市燒烤到環(huán)衛(wèi)工人、高齡黨員的即興訪,當然也有不良行為的自曝光……短視頻幾乎覆蓋了他工作的多倫縣各個角落。
他說,領導要學會與媒體打交道。凡是與他聯(lián)系過的媒體朋友,他都會拉入自己組建的媒體朋友群??偸窍M讯鄠惖恼芰客ㄟ^媒體宣傳出去,讓“北京正北,多倫最美”叫得更響。
有人調侃他,一個人組建了一個電視臺,他說,對了,快手就是一個移動的衛(wèi)星電視臺,要把快手當做工作助手。”也有人揶揄其“不著調”,他說,著不著調看效果,就像中醫(yī)看病,看療效。”從實際效果來說,劉建軍覺得以快手為媒,與轄區(qū)居民直接對話,可助當地政府樹立了一個高效親民的形象。
如今,用好快手等新媒體,已經寫入了多倫縣政府工作報告了,“不要求他們直播,也不要求他們發(fā)多少短視頻,但至少得在上面觀察老百姓們在想什么、關注什么、做什么,自己時刻回應著,不能和老百姓脫節(jié)。”劉建軍說。
多倫縣從6月底首開“快手問政”先河,工作日下午會有包括縣長在內的政府各個部門、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機關單位負責人在多倫縣人民政府和多倫縣長劉建軍的快手號直播問政,直接回答或者解決群眾關心的切身問題。進入11月份,多倫又開通了“多倫諾爾助農直播間”,每天晚上邀請包括農民在內的與三農有關的人士直播,已經越來越火。
新時代,新技術、新媒體。他說,新時代,必須緊跟新技術,會用新媒體,否則政府工作就會慢半拍甚至落伍??焓值榷桃曨l,就是傳統(tǒng)媒體的升級,不應該叫“玩快手“,而是叫做“用快手“。民間用得很好政府沒有理由遠離、甚至談快手而色變。
他在會議間隙向宿華建議,快手能不能和農業(yè)農村部合作,把“農廣校“辦到快手上,引入一些“三農”領域的知名的專家,利用直播和短視頻讓這種農技知識更有效,更大范圍內推廣給更多的鄉(xiāng)村用戶;一些科普的知識,能不能在線免費提供給一些鄉(xiāng)村的留守兒童。
劉建軍的故事其實有很多共通性,也給扶貧攻堅、基層治理、宣傳家鄉(xiāng)打開了更廣闊的的想象空間??焓挚萍几笨偛?、扶貧辦公室主任宋婷婷說,“最開始人們玩快手覺得有趣,現在越來越多人發(fā)現快手在變得有用,很多人可以通過快手掙到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能夠帶動周邊的鄉(xiāng)親們共同脫貧致富。”
《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讀后感【篇4】
今天我們或許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更熱衷于自我表達,也更迷戀影像——不論是自我的還是他人的。其中關鍵在于,我們第一次真正擁有了熱衷與迷戀影像的機會,也獲得了更為下沉、更低門檻的影像表達方式:短視頻。短視頻的觀看不受年齡、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影像的記錄與發(fā)布只需要一臺智能手機。視頻成了新時代的文本;影像,成了我們的存在方式。
在中國短視頻社區(qū)“快手”的第一本書《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之中,普通人的表達力量得以凸顯。作為一個高度下沉的短視頻平臺,快手上活躍的人與作品可被視為普通人如何利用最新媒介書寫生活和延展人生的時代樣本。
注意力經濟為王的時代,
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可見?
快手創(chuàng)始人兼CEO宿華在2016年的一場演講中曾厘清,短視頻不是行業(yè),直播也不是一個行業(yè),行業(yè)早就已經存在,視頻只是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再過五年,視頻的重要性或許就會替代掉文本。這里講述的是媒介的更替。
移動視頻時代的崛起,是對紙媒時代以精英為主的發(fā)聲渠道的大反轉?;蛟S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追溯,普通人在網絡上的表達欲是如何演變的,2005年左右,博客開始流行,由專業(yè)新聞記者壟斷的發(fā)稿渠道被更為多元的發(fā)聲者所分散。普通人可以在博客中表達思想、展現個性;生產的內容變得駁雜,作者可以面目不清。
2009年,140個字的微博出現,再次降低了記錄與分享的門檻。不擅長寫文章的普通人,也可以記錄和分享生活或是討論公共議題。2011年微信面世,隨后推出語音對講和視頻功能,讓人們可以擺脫文字進行自我表達。
2016年,圖文時代的紅利期告一段落,視頻時代讓先行者嘗到了甜頭。以快手、抖音等為代表的純粹的視頻社區(qū)出現,推動了全民記錄和分享的實現,也推動了網紅經濟、直播經濟等新媒介模式。
正如此前印刷術的發(fā)明,增加了識字人口和書籍的流通,讓思想更為自由地生產、傳播和交流。視頻技術同樣是一種普惠技術。近十年,學術界發(fā)展出一整套用于分析圖像、文本及語音內容的工具。給出一張圖像,即可分析出場景;智能配樂及 AI 生成音樂技術的成熟,降低了用戶創(chuàng)作視頻時選擇音樂的門檻,讓普通人贏得了創(chuàng)作影像作品的自由。
我們會發(fā)現,短視頻社區(qū)幾乎毫不費力地就下沉到低下階層、偏遠地區(qū)村民以及那些此前被視為最沉默的社會人群當中。他們青睞這種民主化的先進表達方式。
不過,在發(fā)聲權不斷從精英下放到普通人的技術普惠過程中,眾聲喧嘩,我們被越來越多的信息與資訊所淹沒。在注意力分配的過程中,流量會向頭部聚攏,大多數人的自我表達處于劣勢。如今也是大數據的時代,它帶來了新一輪的規(guī)訓與篩選。
數據科學家凱西·奧尼爾的《算法霸權》提到這一點,算法和大數據的公平性是難以保證的。大數據算法做的事情常常只是錦上添花,有時甚至是落井下石。算法的世界,是被意識形態(tài)所具體決定的。流量為王的產業(yè)競爭是一座黑暗森林,誰掌握用戶使用時間的話語權,誰就能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被看見的力量》一書提出了“注意力鴻溝”的概念。這本書將“注意力鴻溝”視為數字鴻溝的重要組成。
1990 年,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提出的“數字鴻溝”一詞,我們已是耳熟能詳。他指出, 擁有與未擁有信息時代工具的人之間存在鴻溝。不過,在“寬帶中國”、“互聯(lián)網 +”戰(zhàn)略、數字中國,乃至接下來的 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戰(zhàn)略之下,中國的數字鴻溝在基礎設施和硬件上不斷被消減。然而在注意力經濟的壓力之下,如何把注意力的鴻溝填平,讓更多的普通人被關注,又成了一個難題。
平等同樣是一個技術問題,因為技術本身存在立場和理念上的選擇??焓值钠降绕栈堇砟顝娬{每一個普通的視頻生產者,每個人生產的視頻都有機會被分發(fā)出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被看見。這種技術背后是分配結構上的平等,用經濟學上的基尼系數控制平臺上用戶之間注意力上的“貧富差距”。每個人都值得被記錄,無論是明星還是大 V,不管在城市還是鄉(xiāng)村,每個人都擁有平等分享和被關注的權利。
互聯(lián)網的核心是連接一切,而透過視頻創(chuàng)作被連接起來的普通人,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同的生命景觀,一種“存在即完美”的狀態(tài)。繁重工作下的無奈、交友的快樂、無法抹除的孤獨感等日常抒情,都透露出基層草根蓬勃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以及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表達欲和交流欲。
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普通人的影像書寫在今天引爆出驚人的能量與效益,創(chuàng)造了強大的社區(qū)與共情。
《被看見的力量——快手是什么》讀后感【篇5】
歷史上中國社會結構,草灰蛇線,其中最大特點是在意“民心”,這個“民心”不是網上的“民意”,而是基層的生活。
日活過2億的快手用戶中,70%以上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10年乃至20年之后,他們正值當年。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眼界、視野之開闊,知識、文化之儲備,直接決定著其命運流轉的同時,還與國家、社會變遷息息相關。
基層的生活,理應不容忽視。
何為基層?或許很難定義,但借助一些數據,我們能依稀窺見其一。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2018年,中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為13%。社會分配資源的時候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如此惡性循環(huán)?;鶎訉儆?ldquo;少者愈少”。在當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這種資源分配不均的程度可能比其他資源更嚴重。
傳播學上有名的“數字鴻溝”概念,在這里同樣適用。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看似人人是出版人的時代,但是輿論話語權依然被社會精英把握,暗含其中的“知溝”并不會消失。他們是容易被忽略的“大多數”。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世界不該如此,至少是可以改變,不至如此。
快手反其道行之,倡導普通人記錄和分享他們的日常生活,在平臺算法中第一次引入了國際上用于避免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照顧長尾用戶,讓即便是零粉絲的用戶在快手發(fā)布的視頻也能被一定數量的人看到。
“快手70%以上的流量是分配給普通人的。”宿華說,我們非常在乎所有人的感受,包括那些被忽視的大多數人。“希望注意力作為一種資源,能夠像陽光一樣灑到更多的人身上,不是像聚光燈一樣聚到少數人身上。”
關注基層,某種程度上,對這些群體而言,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扶貧”,更具視野,更富遠見。
目前,快手擁有海量注冊用戶,日活超過2億、月活用戶超過4億,用戶每天上傳的視頻量超過1500萬條,原創(chuàng)視頻庫存數量超過130億。宿華期待,快手在幾百年以后成為一個“記錄博物館”。希望讓今天的人能通過快手,關注中國基層,關注中國社會發(fā)展大邏輯。“經常有人會問我說快手上的記錄什么時候最有價值?我說,60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