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童年》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童年》是前蘇聯(lián)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下面就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童年讀后感,希望你們喜歡。
《童年》讀后感1000字
本書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jié)束。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世紀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在這個小市民家庭里恃強凌弱的事情常有發(fā)生。阿廖沙的兩個舅母先后被兩個舅舅毒打致死,阿廖沙的父親也常毒打他的母親,就連年邁的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難逃外祖父的打罵。這種殘暴的行徑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然而,就在這樣一種可怕的環(huán)境下,也不乏溫暖與光明,以年邁的外祖母為代表,她的溫柔善良,聰明能干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敏感的內(nèi)心。另外,正直的老工人,知識分子都給過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是他在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中仍然保持著生活的勇氣與信心,使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文中有一處這樣描寫:大街上那些惡作劇和殘暴的行為,卻不得不叫人氣憤。有時竟達到了瘋狂的地步。一看見小孩子虐待貓,追趕猶太人的羊,嘲弄喝醉酒的乞丐,我就氣得發(fā)瘋,很好地表現(xiàn)了阿廖沙的正直和善良。
本書的語言生動活潑,場面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的場面描寫:突然間,兩個舅舅都站了起來,俯身向前,指著桌子對面的外祖父狂吼,像狗一樣齜著牙。外祖父用飯勺敲著桌子,臉漲得通紅,公雞打鳴一樣的叫到:“都給我滾出去,要飯去。”
外祖母痛苦地說:“行了,全分給他們吧,分光拿凈,省得他們再吵!”
“你給我閉嘴,都是你慣的!”外祖父個頭小,聲音卻出奇的高,震耳欲聾。
這段文字雖然不長,卻把一場激烈的打斗場面描寫的極有層次,把兩個舅舅的貪婪,不顧親情;外祖父的暴怒與威嚴和外祖母的無奈、心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而且《童年》在藝術(shù)上運用了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并主要從兒童的視角觀察描寫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動,充滿童趣。例如:他把茶葉放在手掌上,細細地數(shù),說道:“你的茶葉比我的碎,所以我該少放,我的葉子大些,多出茶色。”另一方面,作者偶爾又以成人的視角點評生活,使筆下的文字含義更清晰,富有思想性與哲理性。例如:透過玻璃窗上的霜花可以看見,染坊的房頂正在燃燒……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聲,大火燃燒的破裂聲,和嗶嗶剝剝的爆炸聲震耳欲聾。外祖母的行動令人心驚膽戰(zhàn)。她頭頂著一只空袋子,身上裹著蓋馬桶用的被子,沖進烈火之中,不停地叫喊道:“快搶出硫酸鹽,笨蛋們!硫酸鹽會爆炸的……”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總而言之,《童年》讀后令人感到悲哀但不過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輝,從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人們戰(zhàn)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童年》讀后感1000字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
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
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
就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他卻走過來了。
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
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
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xiàn)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再看看我們,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著。
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
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
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nèi)プ鰡?
高爾基這種堅強的品質(zhì)值得我們的學習,因為童年的艱苦生活,他獲得了堅強的力量,最終于成了一名偉人。
他的這種堅強不屈,敢于面對困難并勇于克服苦難的精神是我應(yīng)該好好學習的。
《童年》讀后感1000字
今夜,月光皎潔,我獨自倚靠在窗前回味今天剛讀過的高爾基的《童年》,令我不禁遐想連篇。一提起童年,相信所有的人都會欣喜萬分,因為童年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美好的,我們可以無憂無慮的玩,可以肆無忌憚的笑,因此,可以說童年時令人向往的天堂。然而,在高爾基的童年生活里卻讓我們見到了一個讓人一想起來就不寒而栗的新版人間地獄。
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黑暗的外祖父家,在這里,高爾基每天都得生活在舅舅們?yōu)榱俗约旱睦娑鵂幊车拿婕t耳赤的環(huán)境里,還得和自私小氣的外祖父交往。。。。。。。。因此,可以說,他的生活里除了黑暗就是渾濁,只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讓他看到了生的希望,在外祖母的言傳身教下,高爾基成為了一個善良,勇敢的大作家。
在這樣黑暗的環(huán)境里,高爾基竟能不被家庭環(huán)境所影響,成為一個偉大的人,這無疑是一個奇跡,然而我想,奇跡的塑造離不開外祖母的教導,更離不開高爾基能夠堅定立場,不受家庭影響的好品質(zhì)。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是生活在天堂的孩子,我們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我們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一個溫馨的家,然而,為什么我們卻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呢,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反省的問題。
是由于你不夠聰明嗎?但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是的,是由于你不夠聰明,極容易被身邊的不良風氣所影響,結(jié)果你由乖巧聽話的好孩子變成了社會上的人渣。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曾今有一個出來名的三好學生,在家時父母的好孩子,在校時同學們學習的好榜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孩子,看見社會上的一些小混混們抽煙,喝酒,覺的好帥,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便和他們一起玩,混,甚至逃課上網(wǎng),沒錢了,就頭家里的錢,學習成績下降了,他視而不見,最終由于出于哥們義氣,群毆打架,造成嚴重后果而被警察捉捕,那一刻,他后悔了,可惜,晚了。我想,如果面對生活中的不良誘惑,我們能像高爾基一樣堅定自己的立場,那么,生活中就會少一些這樣的悲劇。
古人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然,這句話不無道理,然而,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墨”時,如果能像高爾基一樣做到‘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那么你將能化黑暗為光明,化污穢為圣潔。
都說艱苦的環(huán)境是造就偉人的舞臺,而幸福的環(huán)境是摧殘人才的禍害,我想這大概就是為什么自古偉人多出在貧苦人家吧。我們是幸福的90后,可是,我們又有多少人能珍惜這大好的機會,好好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呢?在幸福的年代,我們更應(yīng)該繼承高爾基堅定立場,不說外界影響的好品質(zhì),用它去打造自己,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當我們結(jié)束童年生活,走向青少年時期的時候,我們必定會想起童年的美好時光:與父親去釣魚,和媽媽去游樂園,隨哥哥姐姐去穿街走巷地玩耍。還記得在前些年的一個暑假,叔叔伯伯和我們幾家人一起去了珠海,在那一個沙灘上,大人在岸上聊天,小大人嘗試著往更遠的地方有趣,小孩子就在岸邊撿小貝殼,大哥哥在耍小妹妹,一個大家庭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但是,在我們用心回味的時候,有一個伙伴正在努力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回想到兒時糟糕的生活,他是誰?他就是高爾基,高爾基是著名的蘇聯(lián)作家,他所寫的《童年》名揚海內(nèi)外,這是一本用真實生活為原創(chuàng)的自傳體小說,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知道:
這本書講述了小孩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段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他在幼年時期就失去的父親,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yǎng)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搬運工、守夜人、面包工等。他從小飽受痛苦的煎熬,受盡外祖父與兩個舅舅的虐待,幸好還有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的外祖母,把他教育成一個正直勇敢,充滿愛心的孩子。還有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在高爾基的童年中,我還知道得當時俄國腐朽的社會制度,黑暗現(xiàn)實和自私、愚昧的小市民氣息。
與高爾基有著同樣經(jīng)歷的人有很多,在我們的身邊就會有一個,先不說他們那些不普遍的,就說說生活在貧困山區(qū)的兒童,他們家境貧窮,好的還有好心人資助讀書,不好的從小就要擔起整個家,供弟弟妹妹讀書,每天起早貪黑,跋山涉水去學習、去工作,回到家還要做飯,自理。說實話,只要我們每個人捐獻一份愛心,即使不多,也可以幫助很多困難的人。
當我提到這些事的時候,我想很多同齡人都會說,如果我生活在當時那些惡劣的環(huán)境時,我也一定會自立自強,尋求到生存的方法。但是,又有誰會了解到當中的艱辛、悲苦呢?當我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時,相比之下,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長大的蜜蜂,從小就不用對生活擔憂,長輩會給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這些我自以為已經(jīng)吃厭了的父母的呵護。與貧困山區(qū)的伙伴相比,我們又是那么的幸福,我們現(xiàn)在有這么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長輩在身后作我們的精神支柱,給我們前進的動力。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在眾人面前脫穎而出。最后,我還想說一句,童年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可以回味,但我們不要老是想著以前,應(yīng)該要放眼未來,向著目標,往更遠的地方前進,創(chuàng)造出更加美好的前途。
《童年》讀后感1000字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我在暑假閱讀了這本書。我翻開了它。情緒也跟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當我們結(jié)束童年生活,走向青少年時期的時候,我們必定會想起童年的美好時光。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到專橫的、瀕臨破產(chǎn)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jīng)常挨外祖父的鞭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像還沒開的花蕾用花瓣護著花蕊一樣。在外祖父家,他熟悉了很多性格各異的親戚,可能讓阿廖沙壞印象最深的就是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了,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阿廖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chǎn),他就被趕了出來,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在《童年》這本書中,我十分喜歡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在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每次都用胳膊擋著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的樸實,盡管每次都會被抽得又紅又腫,像紅薯一樣,但他還是重復地做著這個舉動。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地壓死了……
本書中使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有一次,阿廖沙為了買書拿了家里一戈比。從某種方面來說,他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但在當時那么黑暗的社會里,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為此,他挨了外祖父一頓揍,但這對一個孩子的興趣來說,這不是扼殺又是什么呢?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現(xiàn)在的條件,我是多么的幸運呀!
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用擔心隨時會遭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厄運,簡直好太多了。在這樣沒有硝煙的和平社會里,我們難道不是更容易施展拳腳來為祖國的發(fā)展而努力嗎?難道我們不應(yīng)該更努力嗎?而且,我們大家?guī)缀醵际窃诟改傅氖中睦镩L大的,沒有吃過什么苦、受過什么累。有父母從小疼著、慣著,所以對于父母們體貼入微的關(guān)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了,不會想到要去珍惜,更不會想到要去感恩這一切,總認為自己擁有著的一切都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5聦崒嵎侨绱?,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當我提到這些事的時候,我想很多同齡人都會說,如果我生活在當時那些惡劣的環(huán)境時,我也一定會自立自強。但是,又有誰會了解到當中的艱辛、悲苦呢?當我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時,相比之下,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就是那只在蜜罐中長大的蜜蜂,從小就不用對生活擔憂,長輩會給你采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這些我自以為已經(jīng)吃厭了的父母的呵護。與貧困山區(qū)的伙伴相比,我們又是那么的幸福,我們現(xiàn)在有這么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長輩在身后作我們的精神支柱,給我們前進的動力。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在眾人面前脫穎而出。
看了這本書,我最大的讀后感是: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有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yīng)該悔過自己曾經(jīng)的浪費,我們應(yīng)該學會珍惜,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童年》讀后感1000字
每個人都有童年,并且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有高爾基那么貧苦嗎?不,我們沒有,我們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高爾基的童年沒有我們幸福,家庭也沒有我們美滿。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chǔ)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高爾基小名叫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fā)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書中的一個故事讓我記憶深刻,其中還夾著一點點的苦澀,還夾著做人的道理:高爾基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也能成才,真讓我佩服。
高爾基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數(shù)學。在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上,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考在班上的同學,題目是:“1+2+3+4+……+100=?”這可為難了很多同學,他們一個個都很著急,只有高爾基算出來了,等于5050。從此,老師不會再因為他們家窮而瞧不起他們,而是覺得他很有數(shù)學天賦。我們要向高爾基學習,孔子說得好:“見賢思其焉。”
而現(xiàn)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fā)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生命匆匆的交錯,它再短也盛開過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經(jīng)歷過,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相關(guān)文章:
6.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