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后感2000字范文

    | 中國是部金融史

    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后感2000字

      本書的解讀線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貨幣制度。從西周到唐朝,小農(nóng)經(jīng)濟是中國經(jīng)濟的最主要經(jīng)濟關(guān)系,土地政策則是經(jīng)濟政策的核心問題。唐朝以后,貨幣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F(xiàn)選擇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亂世“三國”以及最輝煌的大唐“開元盛世”這三個時間點,來閱讀中國這部“金融史”。接下來小編搜集了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后感2000字,僅供大家參考。

      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后感2000字

      本書的解讀線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貨幣制度。從西周到唐朝,小農(nóng)經(jīng)濟是中國經(jīng)濟的最主要經(jīng)濟關(guān)系,土地政策則是經(jīng)濟政策的核心問題。唐朝以后,貨幣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xiàn)選擇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亂世“三國”以及最輝煌的大唐“開元盛世”這三個時間點,來閱讀中國這部“金融史”。

      我們知道漢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國基本都是在打仗,沒有哪一朝真正坐穩(wěn)了江山,秦朝雖然建立統(tǒng)一政權(quán),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漢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呂不韋等名相在金融實踐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也只是促進了局部的繁榮。直到漢朝,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集權(quán)政府。歸根到底得益于漢朝的經(jīng)濟金融制度,也就中國最早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關(guān)系,這一制度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jīng)濟崛起。漢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分田地的范圍擴大到全國范圍,讓普通老百姓獲得了土地這種生產(chǎn)資源,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同時,通過較低的稅賦,讓利于民,進一步調(diào)動社會勞動的積極性,讓財富得以不斷積累,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當時一個普通老百姓與一個漢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呂雉時代的稅賦叫做“十五稅一”,翻譯過來就是6.6%的所得稅)。這種政策,建立了皇權(quán)到官僚,再到小農(nóng)的三級經(jīng)濟社會關(guān)系,并以稅收作為紐帶聯(lián)結(jié)各個階層,在之后的朝代也被歷代帝王仿效。但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關(guān)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經(jīng)濟框架是一種單向的權(quán)力分級的機制(底層的小農(nóng)根本沒有能力和官僚講價,只能被動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權(quán)通過官僚對小農(nóng)進行管理,政令的執(zhí)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響,所以官僚階層會向上向下,雙向擠壓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皇權(quán)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階層對財富的掠奪,必然導致資源向官僚階級迅速聚集,這就容易造成“民窮國弱,官僚富強”的局面,從此走向衰敗。

      東漢末年,官僚已經(jīng)通過代代積累具備了相當?shù)膶嵙?,成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封建豪強,當國庫空虛、皇權(quán)衰弱時,這些豪強在對付外族的入侵過程中還逐漸掌握了軍事力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軍閥,例如袁紹、董卓、孫策、劉表等三國英雄。橫向比較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貨幣制度,來說明貨幣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國,進而影響三國最終歷史命運的。曹魏開放鑄幣權(quán),允許民間私鑄。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鑄造貨幣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貨幣數(shù)量就會常常跟不上,造成錢少物多,錢不夠用。通貨緊縮會導致交易的難度增加,人們的生產(chǎn)積極性和消費積極性持續(xù)低迷,失業(yè)增加,經(jīng)濟進入惡性循環(huán),全面衰退。所以歷史上有很多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朝代,都會允許民間鑄錢,通過開放鑄幣權(quán),來適應社會上不斷增加的貨幣需求。此外,曹魏還施行了較好的土地政策,逐漸擺脫了東漢末年的凋敝景象,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在這里逐漸恢復,商業(yè)、手工業(yè)、制造業(yè)也隨著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jié)u漸繁榮起來,為曹魏積累了財力和人氣。赤壁之戰(zhàn)之后,劉備三分天下,卻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為實現(xiàn)其匡扶漢室的夢想,故需要大規(guī)模地增強軍隊的實力,需要大量的軍費。到了蜀地,劉備立刻要官辦鑄幣,拿出了一套搶劫式的貨幣方案,他造了一種貨幣,叫做“直百五銖”,就是價值一百枚普通五銖錢的意思,但是這種直百五銖的重量只有五銖錢的3倍,官方非要強制按照100:1的價格,去市場上買買買,不接受,殺無赦。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透支社會的財富,切斷了經(jīng)濟良性發(fā)展的通路。孫吳則效法曹魏,推行了類似的土地政策,振興江南。但在貨幣制度上,孫吳和曹魏不同,孫權(quán)要自己鑄幣,鑄造了一種“大泉五十”,規(guī)定一枚大泉五十換五十枚曹魏和孫吳都通用的五銖錢。這也是用行政命令,規(guī)定新版一塊錢可以當五十塊錢花,想用不足值的貨幣去搶劫。其初衷,是想去搶曹魏,可是曹魏不是孫權(quán)的地盤,曹魏老百姓不接受該交易,但在孫權(quán)自己的地盤上,這種大泉五十還是可以換五十個五銖錢的,所以就有曹魏的百姓在自己的家門口先把錢一比一換成這種大泉五十,這樣到了東吳就變成五十塊錢了,最后反被曹魏的百姓占了便宜。蜀漢、東吳都沒有能夠設計出一套長效機制,短期雖然可以通過一些貨幣手段來透支社會財富,但長期看,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曹魏最終勝出毫無懸念。

      三國之后,經(jīng)過了兩晉南北朝的混亂和分裂,中國終于迎來了隋唐盛世。唐玄宗上臺以后,裁撤了官辦產(chǎn)業(yè)(壟斷),搞唐朝版的“國退民進”,全面放開市場的進入門檻,給市場松綁,去掉各種條條框框,就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頒布《檢田括戶》的政策,類似開元年間的“限購令”,要求官僚和大地主,只能按照一定的標準持有土地,超過的部分,立即沒收充公。面對通貨緊縮,建立了三政策,第一政府建立糧食收儲機制,以高于市價收購農(nóng)民手里的米,相當于現(xiàn)在的價格補貼。第二廢除義務徭役,變成雇傭制,給政府干活,政府就給發(fā)工資。第三取消府兵制,改為募兵制。這些政策都是有益于窮人,是切切實實地把增發(fā)的貨幣給到了窮人手里,給到了流通領(lǐng)域,大大提振了經(jīng)濟。讓利于民,藏富于民,讓社會勞動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這一政策將唐王朝推向了鼎盛的開元盛世??勺詈筇瞥臄÷?,卻也敗在了其身上。看著經(jīng)濟向好,唐玄宗對國富和民強的平衡發(fā)生了改變,政策也從讓利于民變成了搜刮和打劫。截稅收,建自己的大金庫。把原高于市場價買百姓的米,變成了打折買,差額進了大金庫。放棄了土地限購令,任由土地價格暴漲。對比唐玄宗前后的經(jīng)濟政策,讓人不得不感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經(jīng)濟政策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民眾的利益,國運就無法走強。

      中國是部金融史讀后感2000字

      《中國是部金融史》是《世界是部金融史》的姐妹篇,以歷史為線索,從金融的角度分析了盛衰的交替,歷史的輪回。上篇隨筆就說到,這本書不錯,但看完后,因為有點小小的瑕疵,感覺不夠完美,多少有點沮喪。第126頁有句原話“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子司馬炎逼迫曹操的曾孫曹奐退位,建立了僅有五十三年壽命的西晉王朝。”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是司馬懿的孫子。這里當然是筆誤,只是作為正式出版的書籍,校對應該非常嚴謹才是。另外,這書只講到唐朝,宋、元、明、清這四個朝代并未涉及,完整度不夠,但整體來說還不錯,可以拓展知識面,值得一讀。

      一、兩種封建社會體系

      西周時期采取的是一種簡單、高效的統(tǒng)治方法,采取“封君---封臣”的社會體系,即封而建之,就是周王給下屬或者子弟封地,讓他們永遠效忠王室。在這種情形下,封臣之間實力相當,都沒有能力背叛王室。后來,西部一個強大的異族---犬戎崛起,兩國經(jīng)常交戰(zhàn),為了對付犬戎,周穆王只得加強對西部諸侯的封賞,賜予的土地只能從王室土地中分割,封賞得越多,后續(xù)能封賞給別人的就少,王室本身的實力也下降,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到了周厲王前期,有的封臣的勢力已經(jīng)超越了王室。最后,在異族入侵的壓力下,西周被迫培育了強勢諸侯,一旦諸侯之間的力量失去平衡,西周也就很快失去了江山。

      公元205年,劉邦將秦朝王室公田、官田、池林分給自己的士兵,普通士兵每人大約能分到一百畝土地。后來呂雉繼承了劉邦的土地政策,帝國中央政府把授田范圍擴大到了全體臣民。整個社會實現(xiàn)了孟子的“百畝之田,五畝之宅”理想,也是無數(shù)人追求的大同世界夢想-----“耕者有其田”。這一土地政策奠定了此后兩千多年的社會體系,即“皇權(quán)---封建官僚---小農(nóng)”?;实凼巧鐣罡邔樱瑩碛兄粮邿o上的權(quán)力;皇帝之下是封建官僚,拿皇帝的錢逐級管理小農(nóng);最底層是千千萬萬的小農(nóng),用自己的血汗錢養(yǎng)活帝王和封建官僚。

      “皇權(quán)---封建官僚---小農(nóng)”社會體系成功取代了西周的“封君---封臣”體系,但也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皇權(quán)必須借助封建官僚來統(tǒng)治帝國,但封建官僚會借助自身的權(quán)力瘋狂掠奪帝國的財富,皇權(quán)無法徹底遏制這種掠奪,因為聯(lián)系皇權(quán)和封建官僚的紐帶恰恰就是掠奪財富的權(quán)力。

      二、管仲的治國之道

      齊桓公是第一代春秋霸主,本人屬于資質(zhì)平平,也沒什么大的抱負,但他一生做對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請,就是任命管仲為宰相,可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出身貧寒,在仕途上獲得的第一個機會是輔佐公子糾------一位被質(zhì)押在魯國的齊國公子;而他的朋友鮑叔牙則輔佐另一位公子小白,也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襄公死后,公子小白繼位,成了齊國國君。公子糾不服氣,就向魯國借兵和公子小白打了一仗。魯國看小白已經(jīng)繼位,就把公子糾殺了,并把管仲交給了齊國。接下來就是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故事:鮑叔牙舉薦管仲為宰相,齊桓公和管仲君臣結(jié)伴,成就了一代春秋霸業(yè)。

      管仲拜相時,面對的并不是一個清平世界。齊桓公是在高、國兩大世襲貴族的支持下才登上王位的,這2個貴族還是周王室的上卿,他們對國事的掣肘可想而知,但管仲最后還是一步一步地統(tǒng)一了政令,并將齊桓公送上了春秋霸主的位置。回顧管仲的治國之道,主要有三步。

      1.向貴族妥協(xié),取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

      高、國兩姓貴族雖然有權(quán)威,參與朝政,但也感到痛苦,因為他們要掏錢供養(yǎng)王室,提供軍需。管仲上臺后第一個策略就是免除了兩家對王室的供奉,王室支出來源于全體國民。歷史上有人把高、國兩大貴族作為反動勢力,批判管仲改革不徹底,沒有打倒舊貴族。其實反動勢力關(guān)鍵不是反動,而是有勢力。既然人家有勢力,又怎能讓你輕易把命革掉?管仲的做法比較務實,雙方在博弈時找到一個利益平衡點,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讓步,妥協(xié)不是投降,而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雙贏。這次改革,兩大貴族確實得到了實惠,但同時也失去了王室支撐者的政治地位。

      2.壟斷鐵鹽之利

      “官山海”是管仲賺錢的辦法,是“鹽鐵專賣”的雛形,由王室來壟斷鹽鐵之利。當時山(鐵礦)和海(食鹽)利潤最大,普通百姓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糧食,鹽、鐵也屬于必需品。齊國靠山臨海,鹽、鐵當然成了主要產(chǎn)業(yè)。經(jīng)測算,如果壟斷食鹽的銷售,每斤食鹽價格增加一錢,就相當于人頭稅提高一倍。相對而言,管仲做法比較溫和,官府只是壟斷食鹽和鐵器的銷售,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還是留給原來的鹽商和鐵商,沒有徹底斷掉這些人的財路,沒有過多地侵蝕私商的利益,但官府獲得的收入遠高于稅收。

      3.衡山之謀

      上篇隨筆已經(jīng)詳細寫過。是指春秋時期齊國為征服衡山國而發(fā)動的貨幣戰(zhàn)爭,使對方在經(jīng)濟和軍事兩個戰(zhàn)場都輸?shù)镁?,只好投降?年之中,管仲用“衡山之謀”又收拾了魯、代、呂等諸侯,而且是屢試不爽。

      齊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71年),齊、魯、宋、陳、鄭“同盟于幽”,周慧王“賜齊侯命”,齊國春秋霸主地位正式確立。

      三、奇貨可居

      戰(zhàn)國時代秦國的王子---子楚,被質(zhì)押在趙國當人質(zhì)。但秦國似乎不太在意這位王子,經(jīng)常派兵騷擾趙國的城池,趙國對這位王子當然不太恭敬,因此子楚混得不怎樣,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呂不韋。

      呂不韋遇到子楚后,回家興奮地和父親商議,認為投資封建權(quán)力最賺錢,而且要投資潛力股,從娃娃抓起。呂不韋的潛力股就是子楚,一開始就將子楚看做“奇貨”,并稱子楚為“異人”。

      通過一系列艱難的運作,呂不韋買通了現(xiàn)任秦王的正室華陽夫人,成功地讓子楚拜華陽夫人為嫡母。在子楚逃離趙國的時候,呂不韋還送給了他一位貌美如花的姬妾,最后子楚成為秦莊襄王,呂不韋拜相,封文信侯,那位美姬生下了“嬴政”。

      呂不韋是幸運的,這次生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子楚登位時已經(jīng)60歲,而且只待了3年就死了,繼任者嬴政只有11歲,當時秦國真正的主人是呂不韋。

      呂不韋是不幸的,因為當時的秦國已是滿目瘡痍。治理國家需要錢,呂不韋賺錢的法子就是“賣官”。為國家捐糧食一千石的人,賞爵位一級。有了錢后,呂不韋開始改革,振興農(nóng)業(yè),讓金融、商業(yè)、文化業(yè)都為農(nóng)業(yè)服務。秦國開始變得強大,統(tǒng)一六國只是時間問題。

      呂不韋的信仰不允許自己擅自篡位稱王,否則早就罷黜了這位未來的秦始皇。嬴政長大親政后,在通往封建集權(quán)的路上,秦國的權(quán)相、自己的仲父---呂不韋成了最大的絆腳石。

      嬴政21歲那年,也就是親政前1年,呂不韋拋出了《呂氏春秋》,并懸賞,說能改動一個字,賞千金。結(jié)果沒人能改,當然無人能增損1字,主要是懾于呂不韋的權(quán)勢。呂不韋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學術(shù)成就,而是借機告訴嬴政,自己的治國政策無可更改。此情此景,嬴政更下了決心,要除掉呂不韋。后來呂不韋被罷相,發(fā)配至蜀地,在流放的路上,呂不韋飲鴆自殺,終于死在了倒賣權(quán)力這門最賺錢的生意上,還用生命闡釋了“高收益、高風險”的真諦。

      四、王莽改革

      公元8年,王莽罷黜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王莽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可惜從政看起來多少有點書生氣,既沒有找對自己的朋友,也沒看清楚誰是真正的敵人。

      公元7年,王莽在攝政的時候就推出了第一次貨幣改革。在五銖錢外,增發(fā)“大泉”和“錯刀”兩種貨幣。每枚大泉可以兌換50枚五銖錢;2枚錯刀可以兌換一斤黃金,為期一年,過期不候,所有黃金屆時不再流通,一律沒收。百姓手里只有五銖錢,管家豪強手里才有黃金。新的貨幣制度,既保證了普通百姓不至于受損,又能掠奪豪強的財富。一年后,王莽弄到了70萬斤黃金,官家豪強的財富成了一堆無用的刀幣。

      王莽接著推出了第二次貨幣改革,廢黜所有流通中的錯刀和五銖錢,改為發(fā)行“大泉”、“小泉”作為貨幣,一枚五銖錢可以兌換一枚小泉,同時規(guī)定,天下繳納賦稅必須以小泉計算。

      有了錢后,王莽充滿信心,在第二次幣改的當年,推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土地公有制,也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王田制”:廢黜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歸國家所有,一律更名為“王田”;因此,任何人不得買賣“王田”;不滿八口的家庭占田不得超過百畝,其余田地要分配給鄰里鄉(xiāng)親;至于無田無地的流民,朝廷將按照漢初呂雉時代的制度每家授田百畝。

      “王田制”從好的方面看,遏制了土地的兼并,因為封建官僚、官家豪強就是通過賤買、強買霸占了大部分土地。從壞的方面看,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搶劫。王莽通過2次貨幣改革,搶劫了官家豪強的財富,根治土地兼并,又要搶走他們的土地。

      要推行新政,必須有人去執(zhí)行。王莽不太可能指望黎民百姓,如果他們有實力,就不至于成了流民。革命的對象是官家豪強,那么王莽必須培養(yǎng)一批有治世之才的封建官僚,去對抗實力相當?shù)墓芗液缽?,去?zhí)行新政。然而,這個儒生皇帝親自提拔的人大都毫無從政經(jīng)驗,基本沒什么政績,最后終究沒能培養(yǎng)出足以抗衡官家豪強的力量。土地在官家豪強手中,他們又是新政的執(zhí)行者,怎么可能去剝奪自己的土地?這樣的命令當然是互相推諉,行政立刻陷入癱瘓。

      搶奪官家豪強的財富,王莽徹底得罪了官僚;“王田制”沒能讓天下蒼生真正得到土地,王莽更是得罪了天下黎民。從此,改革只剩下敵人,再無朋友。

      同樣的故事在沙皇彼得一世身上發(fā)生過。俄羅斯土地廣,但經(jīng)濟、教育、文化比較落后,與歐洲的差距激發(fā)了彼得一世去留學的欲望,他遠涉重洋,匿名去游學,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學成歸來后就主導改革。彼得想要割斷整個民族與歷史的聯(lián)系,完全改革成歐洲發(fā)達國家的模樣;同時他還強調(diào)所有臣民必須毫無保留地奉獻一切,俄羅斯已經(jīng)沒有了自由人,除了農(nóng)奴,即使貴族也必須19歲開始到死,一直為政府服役。這樣的結(jié)果就是不支持他的人不能承受,支持他的人也不能承受,最后連太子都背叛了他,彼得一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喊了多年的改革,例如精簡機構(gòu)、官員財產(chǎn)公開、食品和藥品安全監(jiān)管的缺失等,為何沒進展?歷史是面鏡子,參照王莽的改革,就能大概知道原因。

      五、何不食肉糜

      西晉皇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頂級白癡,面對百姓挨餓的問題,居然提出“何不食肉糜”的建議,并因這句名言被中華歷史臭罵了2000多年。

      這里我主要想818西晉的奠基人司馬懿。司馬懿以前輔佐曹丕,當時楊修輔佐曹植。曹植非常聰明,有才華,深得曹操的喜愛。曹植那首著名的七步詩我這里貼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操生性多疑,但他非常愛才。他在《短歌行》有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可不是《詩經(jīng)》中的同一個意思,《詩經(jīng)》說的是心上人,而這里曹操指的是他想要的人才。

      曹操曾經(jīng)想要立曹植為太子,但最后還是立了曹丕,一來因為曹丕是嫡子,二來可能覺得曹植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素質(zhì),畢竟詩詞歌賦不能拿來治國當家。

      司馬懿和楊修相比,司馬懿顯得堅毅、隱忍、低調(diào),而楊修剛好相反,有點恃才傲物,高調(diào),好表現(xiàn),多次揣摩曹操的心理,并說出來,這是大忌,可謂有些事只能看破不能說破。楊修多次惹惱了曹操,加上政治因素,因為立了曹丕為太子,避免以后楊修煽動兄弟相殘就殺了楊修。而司馬懿呢,郭嘉臨終之前曾勸曹操殺了司馬懿,但司馬懿是何等謹慎,就是沒讓曹操抓著把柄。

      司馬懿具備了一個權(quán)臣應具備的所有素質(zhì),他謙虛低調(diào)、謹小慎微;他聰明能干、堅毅隱忍;他有格局有謀略;他善于玩弄權(quán)術(shù)還能曲意逢迎。他侍奉過四個皇帝,幾乎在每一朝都受到了重用。

      喜歡權(quán)術(shù)的童鞋,建議多學學司馬懿,最起碼讓自己能活得更長久,能熬得下去。如果喜歡玩弄權(quán)術(shù),那至少熟讀《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30遍,還要不斷加強自身修煉,贏要贏得體面、光彩,輸要輸?shù)糜袣舛龋凶饑馈?/p>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