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讀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屈原》讀后感范文600字左右
屈原原本是一個官員,他甘愿為朝廷出力,愿為老百姓伸冤。他辦事公正廉潔。但因為當(dāng)朝皇帝聽信讒言,把屈原貶為庶民。最后,屈原已經(jīng)看不慣這個世界,就跳河自殺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屈原》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屈原》讀后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xué),胸懷大志,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眾人贊譽。大約公元前318年被任命為左徒,公元前314年(26歲)擔(dān)任三閭大夫之職,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lián)齊抗秦。后因他的才能及朝廷對他的重用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4年被流放漢北,他十分悲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于是,他寫下了《離騷》、《九章》等作品。后頃襄王繼位,屈原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公元前278年,秦國消滅了楚國,屈原悲痛萬分,寫下《懷江》于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一生雖懷抱著崇高的理想,積極用世,可惜君王不悟,群小妒賢,兩次遭到流放。但他面對君王的昏庸,無理的放逐,小人的污蔑,百姓的疾苦,楚國的危在旦夕,他雖毫無辦法,但復(fù)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他一直對楚國還抱有一線希望,一直期盼著懷王能夠醒悟。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而楚國的形勢依然十分危險。他越來越老了,對于楚國,他已喪失了希望。他把自己滿腹的憂愁憤恨都寫成了詩篇。他知道楚國已要滅亡,但他死也要死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
屈原的文化成就很高。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biāo)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詩經(jīng)》與《楚辭》并稱為“風(fēng)、騷”。“風(fēng)、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
屈原一生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我們敬佩他那顆愛國之心,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為了國家能富強,他嘔心瀝血;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絞盡腦汁……希望我們也能將屈原之愛國精神踐行在我們平凡的工作中來,忠誠黨的事業(yè),遵守法律法規(guī)!
《屈原》讀后感
從離騷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于自愛。屈原屬于楚國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經(jīng)深得楚懷王得信任,入則與王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以對諸侯。屈原作為一名外交家與軍事家,對內(nèi)他主張統(tǒng)一楚國,對外實行聯(lián)齊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認為得他兼具有著內(nèi)美與外才,是有資格象愛香草美人那樣愛惜自己得。
離騷中反復(fù)出現(xiàn)了江離,辟芷,秋蘭,杜衡,菌桂,胡繩等種種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離騷中又寫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過程,此中屈原還以美人自比與出懷王的關(guān)系。為什么這樣寫呢?咋一看還真是狂妄!誠然花草是天地間自然造化的產(chǎn)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說屈原就像這花草一樣預(yù)審據(jù)來就有著天然的芳香與美麗。而寫自己能上天入地則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經(jīng)歷。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國送給人間的禮物。原本生命是一種很偶然的誕生,但人來總是樂此不彼地給賦予它神秘而美麗地色彩。屈原也是這樣。屈原愿與荷葉為衣,芙蓉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蘭花的朝露,在夕陽的黃暈中采摘初開的菊花。因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聯(lián)系在一起。但現(xiàn)實不可能這樣美好。盡管想象中的事物這樣美好但這只能是一種非現(xiàn)實的浪漫。
非現(xiàn)實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里是容不下半點的污穢的,應(yīng)該在一片濃郁的花和同樣濃郁的花香里縱橫允吸著天地神明賜予的空氣,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擁有這樣芳香濃郁的莊園,心里期盼著美人的相伴。屈原愛自己,因此對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于天上人間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愛自己至此。
屈原得自愛又是和浪漫聯(lián)系在一起得。愛惜自己本身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美好情結(jié),屈原是個浪漫到極至的人,其浪漫情懷也是巍然獨立的。屈原之前沒有出現(xiàn)過象離騷這樣的長篇抒情詩,屈原的獨樹一幟就是浪漫。凡是人有兩種境遇,生活事業(yè)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里開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里開的失幽怨的花。自愛而又不得意的人雖然開的是幽怨的花,但卻依然可以美麗著傲視群芳。屈原是這樣的,雖不得志,但卻可以孤芳自賞。屈原對江而嘆:時間象流水一樣追趕不上,年歲匆匆不再等待我,內(nèi)心的憂思滾滾也如江水。屈原在離騷中表現(xiàn)了他愿意效法前人彭咸的意愿,屈原后來也的確這樣做了。為非現(xiàn)實的浪漫付出的代價同樣是詩意般的浪漫死亡。
《屈原》讀后感
讀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憤怒與惋惜。憤怒的是那些在楚國占有龐大權(quán)力,但為了個人暫時的利益而私通秦國,背地里說屈原壞話的佞臣小人。惋惜的是屈原這個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親小人,遠賢臣”的楚懷王這樣白白的斷送了。
屈原出生在當(dāng)時楚王朝一個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的貴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稱為幾百年也難得出現(xiàn)的良辰吉日。因此,屈原的父親從小就對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因為出生在一個有這顯赫地位的家庭,他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屈原十歲那年,父親伯庸戰(zhàn)死疆場,母親也因此改嫁。從此以后,屈原便于姐姐女嬃相依為命,在屈原父親生前為他聘請的一個老師的教育下,二十歲那年,屈原便告別親人和老師因在家鄉(xiāng)抗擊秦兵的卓越表現(xiàn)被太子熊櫆招入蘭臺宮,任文學(xué)待讀。他在這個薈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輔佐皇上統(tǒng)一天下的氣魄終于折服了太子,成為日后楚懷王的重要輔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職的時候,他進行了改革與變法。但會對貪官造成打擊,那些大臣便背地里說屈原壞話。使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一次,秦國國相對楚懷王實施了政治欺騙,事候屈原直言批評懷王,懷王不應(yīng)輕信了小人的讒言僅不聽還將屈原流放到了漢北。在漢北有一條河,河對岸就是韓國了。一天屈原從茅屋里走出來,只見一個人用斗笠遮住臉,從河那頭乘小舟過來了。那人恭敬的對屈原說道;"尊敬的三閭大夫,您既然在出國毫無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們韓國來吧,這可是我們韓國國君誠摯的邀請。"說完,指著身后的一輛馬車,“上車吧!”屈原聽了,擺擺手;"楚國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蘇秦、張儀’那樣的叛國賊。”那人聽了說:“我也是楚國人,你看我現(xiàn)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無憂,何必要留在一個對自己毫無意義的地方呢?”屈原聽完,直言拒絕。韓國使者只好搖頭回去了。韓國邀請屈原失敗后,其他五國連秦國這個楚國最大的敵人都以高官俸祿去請屈原,屈原都無動于衷。
后來,楚王因不中用屈原而導(dǎo)致勢力越來越小使秦國仗勢請楚王去秦國武關(guān)會盟。屈原聽說了,不顧王法規(guī)定,擅自連夜趕回都城跪著勸楚王不要去上了圈套。楚王仍然不聽屈原勸告去武關(guān)會盟。結(jié)果應(yīng)此命喪秦國。此后,頃襄王繼位,更加重用貪官污吏。還將屈原放逐到了沅湘。不久,由于頃襄王任意重用貪官,楚國國都被秦軍攻下了。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悲痛萬分,在一個電閃雷鳴,狂風(fēng)大作的清晨投江自殺了。屈原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那悲劇的一生。
《屈原》讀后感
如余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從你對他極微小的利益沖突著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絕不會起“留人一條生路”之想。何況屈原比較出眾,槍打出頭鳥的規(guī)律不會改。
打倒小人的辦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變成小人,看誰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這辦法在屈原身上沒用,“寧溘死以流亡”也“不忍為此態(tài)”,這就只有一條死路了。
再不然,設(shè)法不和小人起利益沖突,退出廟堂隱居山野。問題是屈原就算去國離家,也會“忽觀睨夫舊鄉(xiāng)”,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會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性格。這種性格多以悲劇收尾,至少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多不快樂,一片污濁他就偏作蓮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隱居山野時會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選上當(dāng)官了又說“忙日苦多閑日少”,流放了他馬上恨“云橫秦嶺家何在”,離家在外還得“望極天涯不見家”,就算什么都圓滿他還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頭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車回家喝大碗茶不識半個字的好。)他們清高、孤獨、敏感,像寄居蟹。他們可以選擇壯烈地死去,卻不能承受艱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種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夢化詩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強大的基礎(chǔ)。試想作為一國最上層最優(yōu)秀最具希望的知識分子,遇到打擊就縮回去“梅妻鶴子”,要不就“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叫什么事兒呢?從社會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現(xiàn)。
所以屈原又不該死。
對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確的。當(dāng)然,在今天,有傳統(tǒng)文人既剛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經(jīng)很少,但誰能在歌頌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向我們指明傳統(tǒng)文人的人格弱點?誰能在教授學(xué)生的同時,說明性格孤傲自閉的壞處?誰能在鄙薄輕視中國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國文化的兩極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認識它、理解它、愛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錯誤。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澤雜糅時,昭質(zhì)未虧。“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間,手指撫弄那時飛揚的冠帶明滅的燈火豎排的書卷清朗的陳詞和浩然的長嘆,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時候已經(jīng)淚下。
《屈原》讀后感
《屈原》這部作品是我看了兩遍現(xiàn)在就跟大家說說我對這部作品的讀后感。
借著臺燈那微弱的白光,用了兩個多小時就看完。其實每次靜下心來看書,就會把書中所描繪的情節(jié),在自己的腦海中放入一張幻燈片,讓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來.屈原,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個高大而雄渾,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書以《橘頌》開始,極力地塑造屈原詩意的靈魂,表現(xiàn)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從高的德行。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瀾的時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被張儀他們陷害,致使被革職,又被他們稱為瘋子。在向風(fēng),雷,電的吶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樣,心潮澎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那是反抗的吶喊,戰(zhàn)斗的召喚;那是對黑暗的猛烈攻擊,對光明的熱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獨白,是凜然氣節(jié)的贊頌。最后,屈原與衛(wèi)士甲一起到漢北去抵御強暴,捍衛(wèi)祖國。
“最毒婦人心”。也許我不該說這句話,因我是一個女孩。但是看到南后這一形象,我又覺得我說這句話沒有錯。她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陰謀家,在輕佻,妖艷的軀殼里,藏著放縱和x蕩,身居高貴,榮耀的皇后之位,卻陰險,冷酷,兇殘,為鞏固寵位,不惜殘害無辜,誣陷忠良,與亂臣狼狽為奸,愚弄國王,把楚國和百姓推向覆滅的深淵。
相信大多數(shù)人和我一樣,都喜歡里面的嬋娟。嬋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個心地善良,剛強不阿的女孩。當(dāng)屈原被蒙冤時,她卻發(fā)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在與南后見面時,她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兒畏懼,南后要割她舌頭,她沒有臨陣脫逃,相反,她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被南后關(guān)進檻里后,宋玉和子蘭來救她出去,但是她沒有出去。最后,由于誤飲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敵人企圖謀害屈原的陰謀。一個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國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繼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若曾說嬋娟在斗爭中“化為永遠之光明,永遠之日光”。
屈原,嬋娟的形象是偉大的,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陰險毒辣,亦是如此。
相關(guān)文章:
1.《屈原》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