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
推薦文章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五篇)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確保糧食供給,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首要任務。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篇1)
關鍵字:糧價上漲糧食安全
引言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近年來全球糧價飆升,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世界銀行相關報告顯示截止今年二月底,過去三年里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181%,食品價格上漲83%。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目前新的糧食危機正在形成已達成共識,面對糧食危機針對糧食安全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并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一、糧食安全的概念
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物質資料,糧食的生產和分配問題一直備受關注。1996年11月,《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和《世界糧食首腦會議行動計劃》中重申:“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在物質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yǎng)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事物喜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梢钥闯黾Z食安全包括:(1)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穩(wěn)定食品供應;(3)確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獲得食品。
二、世界糧食問題的現狀
世界糧食計劃署于2008年4月22日發(fā)表聲明說,糧價上漲就像一場“沉默的海嘯”,世界糧食計劃署正面臨著成立45年來最大的一次挑戰(zhàn)。自2008年3月27日,作為國際米價標桿的泰國,其B級大米出口報價從每噸580美元漲到每噸760美元,,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讓米價暴漲了30%,隨后4月17日,泰國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噸的天價。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發(fā)出警告,國際糧價上漲將使貧窮國家的1億人口更加貧困,而就在糧價節(jié)節(jié)上升的同時,全球糧食儲備降低到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際公認的安全儲量是至少滿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糧食最多還能維持53天。
三、糧食危機產生原因分析
引發(fā)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可以從需求供給角度來分析,這一輪全球糧價上漲的實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條:
一是全球糧食總產量因嚴重自然災害而降低。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災害嚴重。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給世界糧食生產造成巨大損失。而且,近年來世界糧食主要出口國減產量更多。二是全球糧食消費量因經濟復蘇而增加。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世界人口增加,各國GDP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民眾有能力消費更多的糧食和食用植物油。對肉蛋奶魚等動物蛋白食品消費量快速增長,從而導致消耗更多的飼料糧。
三是燃料乙醇異軍突起消耗大批糧食資源。出于應對“石油價格暴漲”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戰(zhàn)略目標,替代性生物清潔能源備受青睞。燃料乙醇是生物清潔能源的一大品種,一些國家利用大量玉米等糧食生產燃料乙醇。導致糧食消費結構發(fā)生變化,促使世界市場糧食價格上漲。
四是生物柴油迅猛發(fā)展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資源。生物柴油是生物清潔能源的另一大品種。歐盟是利用菜子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產和消費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區(qū)。由于歐盟各成員國對生物柴油生產的投資迅速增加,因而生產能力迅猛擴大。這自然會導致植物油料供應緊張。
五是全球糧食儲備量猛降。一方面,全球糧食總產量下降;另一方面,糧食消費量增長。兩種相反的作用必然導致全球糧食儲備量下降。迄今,全球糧食儲備量已減少到30年來的'最低水平,給世界糧食安全籠罩上陰影。
四、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對策
面對世界性質的糧食危機,中國在開放市場條件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來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一)調整和優(yōu)化糧食生產布局,努力擴大優(yōu)勢產區(qū)發(fā)展糧食生產。根據我國現有的自然條件和各地比較優(yōu)勢,加大對糧食優(yōu)勢產區(qū)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這些地區(qū)良種引育、農技、農機、信息等服務體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糧食增產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
(二)主攻單產,穩(wěn)定增加糧食總產。在穩(wěn)定基本糧田和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科技興糧戰(zhàn)略,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努大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大力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積極推進糧食向優(yōu)質化、專用化、綠色化方向發(fā)展,提高糧食質量。
(三)加大優(yōu)良品種和種糧技術的推廣,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是今后中國糧食生產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為增產糧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轉變農業(yè)生產增長方式,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最終依靠科技進步解決好中國的糧食問題。
(四)加強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生產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加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關鍵要加大對連接田間地頭的小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五)嚴格耕地保護,穩(wěn)定糧食播種面積。發(fā)展糧食生產,關鍵是建立起耕地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建立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長效機制,把耕地減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協調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為提高糧食產出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六)建立糧食生產抗風險能力的長效機制。糧食生產面臨著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建立糧食生產抗風險的機制,提高種糧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風險規(guī)避和損失補償機制。健全糧食期貨市場。規(guī)范市場交易行為,發(fā)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fā)現和風險規(guī)避作用。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篇2)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自古以來,水與糧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縱觀中國歷史,干旱年代里,老百姓食不飽則國動亂,故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干旱,天壇祈雨殿就是一個有效的例證。今年的世界水日主題為“水與糧食安全”,下面就由我來簡單介紹一下世界節(jié)水日。
世界節(jié)水日,也稱世界水日。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yè)和農業(yè)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于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fā)出嚴正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繼石油危機之后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發(fā)生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受季風氣候和地形條件的影響,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最大四個月的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總量的70%,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災。中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長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水資源量卻只占全國的19%,干旱缺水成為中國北方地區(qū)發(fā)展經濟的突出問題。自然災害,尤其是干旱,對中國的糧食生產造成較大影響。今年剛入春,云南就遭受了特大干旱,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251萬畝,水資源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小時候,看過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公益廣告,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廣告的大致內容就是:電視畫面上出現一個水龍頭,它正在艱難的往外滴著水,滴水的速度越來越慢,最后水枯竭了。最后在畫面上出現了一雙眼睛,從眼中流出一滴淚水。隨之出現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人類不珍惜水,那我們能看的的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
我們更應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珍貴的水資源。其實做法并不難,注重生產生活細節(jié),從小事做起,真正把水當作掌上明珠。
對于個人而言,要做到控制水龍頭的流量,及時關水;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一水多用;不向河道、湖泊里扔垃圾,不亂扔廢舊電池,防止對自然水資源造成污染;外出時,自帶水杯或容量小的瓶裝水,減少對剩余瓶裝水的浪費等等。
對于企業(yè)而言,應該做到提高工業(yè)生產用水系統(tǒng)的利用效率,通過實行清潔生產戰(zhàn)略,改變生產工藝或采用節(jié)水以至不用水生產工藝,以及合理進行工業(yè)或生產布局,以減少工業(yè)生產對水的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等等。
對于政府而言,大力支持節(jié)水型產業(yè)的發(fā)展,適當提高水價,呼吁廣大群眾節(jié)約用水,對污染水資源的行為嚴厲制裁,興修水利,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等等已經越來越緊迫。
看似我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然而若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那么就會積少成多了。把這些節(jié)約出來的水用到農業(yè)生產上,那么糧食安全危機就會大大改善。
有朝一日,也許你會發(fā)現,其實天藍藍,水悠悠,微風蕩漾蝶雙舞,莊稼漢們站在地頭,望著這片黃澄澄像狗尾巴似的農田,心里就像釀了蜜一樣的甜。
最后,為大家推薦一句節(jié)約用水的名言警句:擁有時不知珍惜,失去時方覺可惜。——請珍惜每一滴水!
祝天天好心情!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篇3)
這一刻,與金融、石油危機一起爆發(fā)的“大米危機”和糧食漲價潮已席卷全球;這一刻,作為糧食主產國的歐盟與美國在糧食產量連續(xù)多年豐收,庫存充足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外出口而用糧食生產乙醇;這一刻,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爆發(fā)糧食危機;這一刻,有人因搶購食物發(fā)生沖突造成死亡,有人開始用野菜、老鼠肉充饑;這一刻,世界上有一億人口“饑腸轆轆”面臨餓死……
而此刻的中國,由于近幾年糧食產量連續(xù)增產,加上國家頒布了“取消農業(yè)稅”“糧食補貼”等一系列積極的農業(yè)政策,在這一次糧食危機中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wěn)定。面對朝鮮,海地,秘魯等共缺糧的現狀,中國也只能說是鞭長莫及了。中國的糧食已由出口轉未內需。雖說糧食問題在中國遠像國際市場那么嚴峻,但由于國際市場那么嚴峻,但由于國際市場上糧食惜售,如果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爆發(fā)糧食危機,這將會使全球的糧食危機日趨惡化。其次,我國還有三千萬極其貧困的農民同胞,他們的溫飽問題尚待解決。再者今年初發(fā)生的那場堪稱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災及“五一二”特大地震對農業(yè)生產而言,無疑時致命的打擊?;趪楹妥匀粸暮Φ挠绊懳覀儜撜街袊Z食安全存在嚴重隱患不容樂觀。
那么,我們中學生該做些什么呢?
面對糧食安全問題,我們不可能置若罔聞,中國的中學生,數以百萬千萬計,在人數上可與某些國家相抵。如果我們能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將會減輕國家的很多壓力。
浪費糧食是中學生身上普遍才存在的不良行為。以每人每天浪費一兩糧食計,中國的中學生一個月就會糟蹋十萬多噸。我不明白學生浪費糧食的動機是什么。只是看到同學們就餐后學校餐廳每張桌子上堆成小山似的剩菜剩飯,我很痛心:高中生的素質就如此低下么?如果我們留意一下新聞,不會見不到這樣的報導:在一些缺糧國家的街頭,有這樣一群人走著,他們身上套著空的米袋,上面寫著“Wearehungry”(我們很餓)的標語。如果看到這些,我們還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心安理得地浪費糧食嗎?我們的良心何以安啊,十多萬噸,至少可以救助一些人維持最基本的生活。中學生如果不愛惜糧食,那么中國人明天的命運也如同這些套著米袋走的人。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中國爆發(fā)了饑荒,我們祖父輩的父母兄弟很多都餓死了。我的爺爺那是正值我現在的年齡,對吃不飽飯、餓死這些概念頗有印象,他的奶奶和爸爸就是在那個年代餓死的。所以每當聽說我們要把吃剩的菜倒了,爺爺便不依不饒地從“老子五八年的時候差點餓死”講起。我們的父輩肯定記得用糧票買米買飯的舊事,那個時代他們雖不致死,卻也都是餓著長大的。爸爸說他有我大的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以后我要天天吃白米飯”。這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是不可思議的。然而我們必須明白,中國在1994年才廢除了“糧票”制度,中國人吃上飽飯的日子才過了十幾年。及時是現在,中國也還有很多人沒有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不曾為饑餓受累過,我們的這份幸運,是幾代人的勞動換來的,中國并不富裕,我們有什么資本去揮霍呢?
所以我要說,節(jié)約糧食,杜絕浪費,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學生應該做好的。國家的糧食安全隱患刻不容緩。作為中學生,我們無權去評論發(fā)生這次糧食危機的原因,面對美國將兩家上漲的禍首推給中國的做法,我們也無權評論,我們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政客。但我們應該學會用大腦思考問題,明確什么是我們應該做好的,隔空喊話沒用,要用理性默默耕耘,節(jié)約糧食,從我做起。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篇4)
糧食安全中的“1+1>2”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奔Z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個裝滿的“糧罐子”,給予我們面對“大變局”的底氣。我們要深知“種子”與“耕地”在糧食安全中的關鍵作用,既要大力研發(fā)優(yōu)質的國產種子,也要嚴格保護耕地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兩手都抓,兩手都硬。然后善用“科研成果轉化”,以“合力”之勢產生“1+1>2”的神奇效果,把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牢牢抓緊。
抓牢攥緊“種子”這個“1”。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wěn)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yè)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大事。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由于種子研發(fā)需要經歷選種、育種、驗證等漫長步驟,這注定將是一場持久戰(zhàn)與資源投入戰(zhàn),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考量種業(yè)科技研發(fā)。要采用“政策輸血”與“資金輸血”相結合的方法,大力支持種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讓科研單位沒有經費的后顧之憂。要“下”好種子技術攻關全國“一盤棋”,打破科研院所之間的研究“壁壘”,實現研究資料共享,研究成果共享。要搭建全國性的種業(yè)研究平臺,建立國家種業(yè)科技“人才庫”,采用大科研團隊的形式,聯合攻關大豆、西紅柿、茄子等“卡脖子”的種子,早日實現關鍵“痛點”的“藥到病除”。同時也要針對種業(yè)研究的特殊性,建立科學的種業(yè)科研評價體系,給科研人員一個敢嘗試、能容錯的科研環(huán)境。
嚴防死守“耕地”這個“1”。4月1日,第7期《求是》雜志發(fā)表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文章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應當看到,保護耕地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最直接方法,這就要求在“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兩方面都有所作為。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耕地數量。要帶領群眾開墾合適的“四荒”土地,引導林果業(yè)、畜牧業(yè)上山上坡發(fā)展,落實土地占補平衡政策。要加強耕地保護的“科技化”水準,采取數字化、圖表化、科技化的耕地面積測繪技術,不斷監(jiān)測、研判轄區(qū)內耕地面積情況,切實保證耕地總量和糧食播種量穩(wěn)步提升。要加大耕地執(zhí)法監(jiān)督力度,對任何違法違規(guī)占用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并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guī),讓保護耕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嚴格保護現有耕地的“健康”狀態(tài)。積極宣傳綠色耕種的好處與意義,落實綠色耕種的相關獎補政策,從而引導群眾采取綠色種植模式,保證耕地長期的“生命力”。要加強環(huán)保督察力度與頻率,對于污染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做到從嚴查處。
善用“科研成果轉化”這個“>”,實現“1+1>2”。在經得起驗證的好種子研究出來后,要善于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刹扇≌咧С值男问?,縮短國產好種子的入市審批時間,宣傳好種子的優(yōu)良特性,加速種子上市??赏ㄟ^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國產好種子的購買價格,讓農民朋友們愿意選擇“中國種子”。要積極地培養(yǎng)具有專業(yè)知識的技術保障人員,及時解決耕作中的各項問題,保障作物產量,幫助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從而進一步打開國產好種子的銷路,構成“研發(fā)促進增收,增收反哺研發(fā)”的良性循環(huán)。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只要一步一個腳印,不懈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定能做好“保護耕地”與“攥緊中國種子”這兩件大事,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糧食安全現狀2022論文(篇5)
維護糧食安全 端牢中國飯碗
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自1981年起,有關國際機構、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圍繞發(fā)展糧食和農業(yè)生產舉行紀念活動,旨在喚起全世界對發(fā)展糧食和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今年世界糧食日的活動主題是“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xù),行動造就未來”,我國的系列宣傳活動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共筑全球糧安”,目的在于進一步喚醒全民的糧食安全意識,用實際行動端牢中國飯碗。
糧食問題一直是全球問題。當前,全球糧食緊缺問題是難以克服的“瓶頸”,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tǒng)計,全球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饑餓,相當于每9人就有1人在挨餓。在發(fā)展中國家里,每5個人里就有1人營養(yǎng)不良,有20%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均糧食占有率是無法保障的,全球大約每4秒鐘就有1人死亡,饑餓每年奪走上千萬人的鮮活生命。今年由于蝗災和新冠疫情的沖擊,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糧食問題關系著國計民生。民以食為天,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我國雖然糧食連年豐收,看起來供應充足,但中國的食物資源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安全問題仍是頭等大事,不得不慎。我國致力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推進全面脫貧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并在產業(yè)規(guī)劃、精準施策、細化服務、技術護航等各方面大力扶持,讓農村擁有大批能創(chuàng)業(yè)、懂創(chuàng)新的新農民,保住了耕地紅線,促進了農作物優(yōu)質高產,有效地穩(wěn)住了農業(yè)的根基。
糧食安全來自于政通人和。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和強農惠農政策,扎實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地端牢了中國飯碗,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贏得了戰(zhàn)略主動。我們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科技,實施藏糧于技,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跨上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今年以來,廣大農民群眾涉農企業(yè)響應號召,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戴著口罩”及時耕種,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農業(yè)生產兩不誤。全年我國確保谷物面積穩(wěn)定在14.2億畝以上,口糧面積穩(wěn)定在8億畝以上,糧食產量穩(wěn)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糧食安全得益于全民行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段時間以來,餐桌上、舌尖上的浪費現象嚴重,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也給糧食安全問題帶來極大隱患。作為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帶頭踐行“浪費可恥、節(jié)約為榮”的新風正氣,以自身的模范行動帶動全社會形成節(jié)約之風,杜絕奢侈浪費。要加強全民教育引導,通過各種宣傳形式,讓干部群眾自覺參與“光盤行動”,讓節(jié)約糧食入腦入心、付諸行動、成為習慣、形成美德。要充分發(fā)揮監(jiān)管力度,對嚴重浪費行為堅決懲處,對過度消費行為要正確引導。要守住耕地紅線,做到能種盡種,最大限度保證糧食生產的自給率,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