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推薦文章
黃大發(fā)一心為民、埋頭苦干、百折不撓,為解決草王壩村缺水嚴重的問題,建成一條“生命渠”,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
黃大發(fā)所居住的團結村(原草王壩村),曾經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方,由于深處大山腹地,山高巖陡,雨水一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最少也要走兩個小時。
因為缺水,地里種不出水稻,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碾碎后蒸熟了吃,村民們稱其苞谷沙。對于這樣的苦日子,很多人干脆認命,可黃大發(fā)卻不這樣想。
1935年出生于草王壩的黃大發(fā),自幼父母雙亡,四處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飯,住的是滾草窩。
1958年,23歲的黃大發(fā)光榮入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為拔掉缺水的“窮根”,意氣風發(fā)的黃大發(fā)立下誓言,一定要想辦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白米飯。
他經過多次實地探勘,發(fā)現幾公里遠的螺螄河是理想水源,只要想辦法把河里的水引過來,問題就解決了。
然而,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原來,螺螄河雖然只有幾公里遠,但這幾公里并不是平坦大道,中間隔了三重大山??粗矍暗拇箅y題,有人曾勸他放棄。
“我一定要把水引過來?!秉S大發(fā)心里暗暗打定了主意。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
年近九旬的黃大發(fā)依舊耳聰目明,走起路來步伐穩(wěn)健,有時候甚至能把年輕人甩在身后。他告訴陳曉彤,這輩子習慣了,當初修渠路途遠,走得快些才能早點把渠修好。
前幾年,他依舊堅持著每天上山巡查水渠,現在隔三差五也要上去看看,只不過不再去到那些被柵欄鎖起來的危險路段。
那天下午,陳曉彤走進黃大發(fā)家里時,他剛從屋后頭進來,腳上還穿著一雙下地干活的草鞋。老伴和外孫相繼從廚房里端出來一窩米飯和三兩小菜,黃大發(fā)笑著招呼陳曉彤一起吃。
白米飯對于黃大發(fā)有著特殊的含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吃頓白米飯對于村里人來說還是一種奢望,為了讓大伙兒吃上白米飯,他和大山較勁了一輩子。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3
去年10月,仁遵高速團結特大橋引橋雙幅貫通,這座位于團結村、與“大發(fā)渠”相交的世界級大橋建成通車后,從遵義市區(qū)到團結村的車程將從目前的兩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同時,一條從團結村村委會至仁遵高速團結村下道口的硬化路已破土開工。這與黃大發(fā)的努力爭取分不開。
這幾年來團結村的游客很多,黃大發(fā)常常給游客講課。已經86歲的黃大發(fā),一邊當好“大發(fā)渠”的解說員,一邊為村里的發(fā)展不斷奔忙。作為老支書,在他的號召下,團結村已經順利成立了兩個合作社,為發(fā)展集體經濟打好了基礎。
據多彩貴州網報道,如今的團結村(原草王壩村),水稻產量已突破80萬斤,全村現有核桃5200多畝、柚子650畝、辣椒2000畝,牛羊養(yǎng)殖大戶超過30戶,村民再也不愁吃;以前的窮山溝變成了旅游景點,不少村民把閑置的房屋打造成鄉(xiāng)村旅館、農家樂。
談到扶貧工作,黃大發(fā)在一次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說道,基層干部與扶貧有很大的關系,主要是干部要帶頭,要能吃苦,不要放棄。小康主要靠干部來領導,群眾在扶貧攻堅這上面不能放松。
“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這個機遇如果放過了,我們老百姓以后就可能掉隊,干部要敢于擔當,要甘于奉獻。干部不要怕苦怕累,要打好脫貧攻堅這一仗。我們要取得勝利,就要我們干部舍得流血、流汗,光嘴上吼不行,發(fā)展是苦干來的,不是敲鑼迎來的?!?/p>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4
1935年出生于貴州遵義播州區(qū)原草王壩村的黃大發(fā),自幼父母雙亡,四處流浪的他,吃的是百家飯,住的是滾草窩。1958年,23歲的黃大發(fā)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草王壩村地處深山腹地,嚴重缺水,最近的水源地來回就要兩個小時。因為缺水地里種不出水稻,人們過著窮困的日子。黃大發(fā)立下誓言,一定要讓大家通上水,種出水稻,家家吃上白米飯。他想把水引到村里來,經過多次實地探勘,他發(fā)現幾公里外螺螄河是理想的水源地。困難是,雖然只有幾公里的距離,但是中間卻阻隔了三座大山。
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黃大發(fā)便帶領村民開鑿水渠。由當地公社牽頭,草王壩大隊、健康大隊、勝利大隊共同開建“紅旗大溝”,黃大發(fā)任指揮長。
中間一條116米的隧道,技術難度很大,黃大發(fā)用農村最土的方法,豎起竹竿測量,人眼兩邊“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時候,黃大發(fā)用耳朵貼著山聽,指揮群眾往聲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繭。最終,隧道打通了。
1976年黃大發(fā)決定再次修水渠,他還被調到楓香區(qū)水利站學習。為了資金的問題,他一次次步行往縣城跑。1991年,在縣政府財政困難的情況下,黃大發(fā)終于向政府爭取到了6萬元現金、38萬斤玉米折抵為工程款以及水利局的技術指導。為了湊齊水利局要求的1萬元押金,黃大發(fā)家家戶戶地勸,錢終于湊齊。1992年春,水渠正式動工。
黃大發(fā)帶著200多人的隊伍進山,為了搶進度,他們不分晝夜寒暑,每天堅持苦干到天黑后,才打著火把回家。終于在1995年端午節(jié),這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大渠竣工。草王壩人創(chuàng)造了絕壁引水的奇跡。
一泓清水終于流進草王壩村,慶功大會上,山村沸騰了。原本指揮部寫了四頁的總結報告需要黃大發(fā)宣讀,可黃大發(fā)激動得一個字也讀不出來。水渠通了以后,村里的坡地被改為梯田,稻田從240畝增加到720畝,人均糧食增產到千斤。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5
上世紀60年代是一個火熱的年代,河南林州“紅旗渠”工程轟動全國,相似境遇下的草王壩人備受鼓舞,黃大發(fā)第一時間響應號召,也帶著鄉(xiāng)親們開始修建“紅旗水利”,計劃將附近一條水量豐富的螺絲河水引進村里,工程總計15公里。
但放眼全村,沒有一個人有修渠經驗。沒有測量設備, 就靠豎起幾根竹竿、兩端用眼睛瞄來定高程;不懂技術,就依地形挖下寬窄不一的溝;沒有水泥,就用黃泥巴和著石灰來糊溝壁和溝底,不懂也更想不到還要修建導洪渠等必備的配套設施。
由此產生的結果,便是渠道取水量小、滲漏嚴重、極易被大雨沖毀。從1962年到1975年,“紅旗水利”修修補補了十幾年,水還是沒能引進草王壩。
再聊起這段失敗的往事時,黃大發(fā)的眉眼間已察覺不到什么別樣的情緒,只是順著陳曉彤手指的渠道照片,反復說了句:“失敗了還要干,失敗了還要干”,聲音越發(fā)響了些。
籌備三年后,修渠工程再次啟動。常常天還未完全亮,黃大發(fā)就和村民們穿上草鞋,揣幾個紅薯、炒點苞沙飯裝在包里,提上壺水就上山去了,累了就滾草窩睡一會,醒了再接著干,直到星星掛上了天。
工程最難的地方在三處懸崖絕壁間,其中尤以擦耳巖最為險要,村里不少年輕小伙子站在崖上往下望都有些發(fā)怵。年近六十的黃大發(fā)沒太多猶豫,帶頭在腰間綁上繩子,吊下去測量。
渠修好了,黃大發(fā)又帶著大伙兒改造了400多畝梯田,種上了水稻,2001年和2005年,草王壩等地遭遇旱情,但在大發(fā)渠的滋潤下,村里的水稻仍獲得了豐收。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6
從修渠造田,到后來的通電、修路、發(fā)展產業(yè),幾十年下來,黃大發(fā)心里裝著的全是老百姓的事兒,而他自己的生活則過得像那渠水一樣清儉。
2018年以前,黃大發(fā)一家還住在梁柱已經發(fā)生歪斜的老房子里。2017年村里開始實施分批次危房改造項目,黃大發(fā)總是把改造的名額一讓再讓,硬是把自家拖到了最后一撥。后來這間老房子被征用作為文物進行保護,老兩口這才搬進了在屋后坡地上新修的房子里,屋內只有些簡單的家具電器,基本還都是從老屋搬來的。
對于黃大發(fā)而言,老房子承載了鄉(xiāng)親們太多的恩情。身世坎坷的他自幼吃著百家飯,在鄉(xiāng)親們的幫襯下一點點長大。24歲那年,黃大發(fā)家的土坯房坍塌,靠著大伙兒“眾籌”來的100塊現金和出的力氣才蓋起了新房子,一住就是大半輩子。
現階段,團結村邊除了那條盤亙在靈寶山間的長渠外,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工程,當屬那座兩山間正在逐步合龍的高速公路橋,名為大發(fā)渠特大橋。大橋奠基的那天,黃大發(fā)特地去橋上看了看,把目光投向老遠,似要把那山看穿,要看見鄉(xiāng)親們更遠的未來。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7
20世紀60年代,草王壩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黃大發(fā)帶領下,第一次大規(guī)模修渠,卻因技術等原因,耗時10多年也沒修成。
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黃大發(fā)不肯服輸。1989年,年過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邊幫工一邊學習。3年多時間里,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從基礎學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許多水利知識。
1990年臘月,天寒地凍。為了修渠資金,黃大發(fā)趕了兩天山路。等找到原遵義縣水利局領導時,已滿身是泥,一雙舊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凍得發(fā)紫的腳趾?!安萃鯄未蠛?,地里顆粒無收,我要帶領群眾修渠引水?!秉S大發(fā)從破爛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項申請報告。
當時,遵義縣一年的水利資金不過20萬元。據初步測算,從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壩要經過大小9處懸崖、10多處峻嶺,水渠需要從離地幾百米高的大土灣巖、擦耳巖和灰洞巖的懸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萬個工時。草王壩才一兩百個勞力,怎么完成這么大的工程量?
黃大發(fā)撂下一句話:“一年修不成,修兩年;兩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換,也要干成!”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8
草王壩村山高巖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需走兩個小時。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縣里的干部到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里,滿是渾黃。
地里也打不出多少糧食。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上直打轉轉。村民一年四季連飯都吃不飽。
然而,距離草王壩幾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險阻。
村子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黃大發(f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當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話”,要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村里人都覺得他“瘋了”。
“窮就窮在缺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大米飯?!秉S大發(fā)下定了決心。
榜樣6黃大發(fā)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