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五篇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天堂地獄,僅在一念之間。包法利夫人在面對欲念時,也曾推卻過,但最終還是沒能守住初心,讓罪惡的惡魔掙脫了牢籠,鑄成大錯。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栋ɡ蛉恕纷x后感心得與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1
愛瑪的人生中,最愛她的男人,除了她爹,就是夏爾了。但愛瑪卻不懂得珍惜這個在生活中處處包容她、滿足她、愛她的男人,一次又一次的傷著夏爾的心。
愛瑪先后愛上了萊昂和羅多爾夫,過程都很甜蜜浪漫,但他們對愛瑪都是始亂終棄,沒有一個愿意給愛瑪一個家。愛瑪只顧著一次又一次的傷心,卻始終看不見身邊一直默默陪伴著她的丈夫。
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就該及時止損。
但愛瑪顯然并不懂得這個道理。她只顧著沉浸在自己美好的對愛情的想象中,忽略了丈夫,也忽略了女兒,這些在她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人。
愛瑪被羅多爾夫的甜言蜜語哄騙了身心;愛瑪坐上了萊昂的馬車,和萊昂在馬車里做著不可描述的事;愛瑪一次又一次淪陷在漂亮的包包首飾里,欠下了難以負擔的高利貸,陷入了生活的沼澤。
所有自身負擔不起的放縱,都會迎來生活最猛烈的打擊報復。
愛瑪被勒侯追債,被萊昂和羅多爾夫拋棄,被鄰居熟人所鄙夷。唯獨夏爾,依舊用著自身那份略顯遲鈍的愛情呵護著愛瑪,時刻都在關心著她,從來也沒有想過放棄她。
夏爾雖然在生活中,顯得很平庸無能,但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丈夫,好父親。夏爾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給愛瑪一個更好的人生。
和愛瑪一起參加舞會、為了愛瑪搬家到更大的地方、替愛瑪還清債務......愛瑪身邊的男人,只有夏爾是真正不計較得失的愛著她的,但她卻不懂得珍惜。
如果愛瑪改過自新,她依舊可以迎來閃閃發(fā)光的人生。
如果愛瑪能夠看清渣男的本質,回歸生活本身,珍惜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那么她的人生,也不會那么凄慘。如果她在發(fā)現愛錯了人的時候,能夠及時止損,該有多好。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2
《包法利夫人》講的是平庸的人物和平淡無奇的生活,女一包法利夫人是現實主義里面的庸人,浪漫主義里面的怨婦,盡管她喜歡閱讀,盡管我喜歡熱愛閱讀的人,但是她讓我厭惡的一點是她對書中的人物和現實生活中的人抱有太多的幻想,這樣只會陷入泥潭,不能靈活地切換。她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命運,自己既然沒有嫁給一個有地位或者富裕的人,就應該好好地做好自己本職,三心二意或者移情別戀只會讓自己非常痛苦的,何必呢?
我個人認為夏爾在他所在的那個地方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人了,他有的榮譽和能力已經是讓我很羨慕了,因為夫人每天只要負責美和讀書就夠了,想要什么,夏爾都會滿足她,這該是多么優(yōu)越的生活,還有什么奢侈的想法呢?在包法利夫人死的時候才明白夏爾是唯一讓她愛和讓她依戀的那個人,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真的晚了。
夏爾雖然是平庸,但是人老實,善良,正直,忠厚,大方,愛一個人就會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這個人,書中每每寫到他要出門,要離開夫人和即將要見到夫人的那種撕心裂肺的愛與夫人不耐煩的表情的時候,我都是那么的心痛,為夏爾感到不爽。在艾瑪死后,他寧可負債累累,也不肯變賣房里的東西,反而要厚葬亡妻,當時他的那種傷感的情愫真的讓我的心有種絞痛的酸楚感,而另外兩個算是情人的人,一個唯利是圖,一個膽小怕事,艾瑪根本就沒有走進他們的.心里,他們只把她當做自己的玩物,玩完就會像垃圾一樣扔掉,這是多么的可憐和可恨。
說到這里,又想到夏爾,這個人真的好好啊,如果女孩子遇到這樣的人,那就請你嫁了吧~癡情又善良的人是多么的難以遇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誓自己一定要忠心于自己的感情,一旦結婚,我的感情只屬于那個與我同甘共苦的人,沒有別人能夠干預到我,而阻撓平靜生活的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排除掉,靜靜地喜歡一個人就好,也已經足夠。書的結尾,也讓我安心了,夏爾在一片祥和中逝去,而不是被逼債,破產,浪蕩中歸去。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3
在法國浪漫的田園中,本是夫妻相互嬉戲相互放松的好去處,但就是在這么浪漫的一個地方卻發(fā)生了一件讓人永不能遺忘的悲慘故事。這就是《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的這部小說讓人再一次意識到人性的冷淡和殘漠,在故事中,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愛瑪對于愛情的幻想和貪慕虛榮的現實,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中中她慢慢走向了出軌,最后又在追求理想的愛情中走向了最終的毀滅。
雖然會有很多人覺得,愛瑪的結局是她自己用自己的雙手親手毀滅的,她幸??梢砸揽康募乙彩亲屗约簹У舻?,所以愛瑪看似可憐但是她并不值得我們去可憐去為她傷心。
但是在我看來,愛瑪的結局,也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自己的不珍惜,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結果在她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在那個虛無縹緲,任何時候都需要金錢和權力去支撐的時代,任何一個人可能都有過要通過任何方式去獲得金錢獲得權利來滿足自己那貪慕虛榮的心。
但是在故事的后半段,在愛瑪死后,我看到包法利先生為了他死去的愛妻的一些遺物而與自己的母親發(fā)生了決裂后,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包法利在愛瑪葬禮上的唯一一次浪漫后再一次用他的真情打動了我。雖然包法利他不懂浪漫、膽怯、木納,沒有一點情趣,也不能給愛瑪帶來她想要的高端的上層生活,但是他對愛瑪的真心卻是別人所不能相比的,別人對于愛瑪只是出于一種玩弄、游戲的心態(tài),而包法利對于愛瑪是真的喜歡,也許愛瑪是被愛慕虛榮給迷了眼所以才自覺屏蔽掉了對她真心真意的包法利。
而很多人都在看完這本書后,對于出賣愛情、背叛婚姻的愛瑪,大家大多數都選擇一種批判、說教的態(tài)度來對待愛瑪的愛情觀,但是大家從來就沒想過,也許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批判去說教,而是借用這個例子來正確自己對待愛情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
我們要切記,不要讓虛無縹緲和虛幻迷掉了自己的真心。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4
剛剛讀完《包法利夫人》,作為一名單純享受閱讀的讀者,我更多地感受到愛情的無關緊要。
身為與艾瑪同樣患有浪漫狂想癥的女生,對于她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與此同時,我又十分慶幸與她相比,我尚有那么一絲理性存在。
1、認清愛情的樣子,摒棄文字的蒙蔽。
首先,一定不要和自己不愛的人結婚。
讀完全文,在我看來艾瑪所有的不幸皆歸結于她對愛情的懵懂。在她不諳世事之時,未經歷戀愛的過程,誤把最初的新鮮感當作愛情,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步入婚姻。后來幡然醒悟,才發(fā)現為時已晚。
為什么她會如此堅定執(zhí)著地向往愛情呢?究其原因,還是受到書本里對愛情大肆渲染的文字的蒙蔽。
荏苒冬春,誰還沒有體驗過過年少懵懂的青春,誰還沒有幻想過初遇心上人之時的悸動?但很不幸,并非所有人都是那么幸運地擁有自己的命定之人。
匪夷所思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文字的熏陶,從童話故事到散文小說,這些讀物絕大多數都在放大這少有的幸福,為我們勾勒出虛幻縹緲的完美愛情,并且堅定地種下種子,告訴我們,一定會遇到的,愛情就在前方,它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冷靜想想,真的是這樣的嗎?追根溯源,寫出這些動人愛情的作者們真的擁有能與其筆下之物相提并論的愛情嗎?我看未必。
2、生命只有一次,為你想要的生活而活。
其次,一定要找到自我的價值。
為什么艾瑪會任憑自己沉浸在虛無縹緲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如果她立志于鉆研音樂,或者沉浸于自我提升,那么愛情在她的生活中就居于次位,與之相應,那些虛幻的奢侈行為也會隨之淡化,至少不至于最終被高額的借貸逼得服毒自盡。
我一向認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么最終你會被迫過上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生活。最初的那些想法會被不斷地擠壓在心里的某個角落,直到消磨殆盡,到這時,你尚且還能稱之為“你”嗎?至少對我來說,這樣的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與死亡無異。
3、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微不足道。
最后,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在生活和金錢面前,愛情真的不堪一擊。
要說全書中唯一的愛情,我相信那就是夏爾對艾瑪的感情。他一心一意地付出,最終換來了什么?是那永無止盡的借條還是艾瑪臨終前對他的感激?
至少在我看來,沒有一樣回饋可以與他的付出相提并論。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5
這周剛好看完了《包法利夫人》,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本書,但一直嫌太厚,沒啃下來。
恰好看到了一篇叫《無聊會殺死一個人嗎》的推文,發(fā)人深省,立馬去找了這本書來看。
全文講述了一個女人如何在追求刺激的過程中香消玉損的故事。
一部分人認為這是追求虛榮的惡果,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是精神空虛的悲劇。我也比較同意后者的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空虛?
我想講一個例子,大概兩個星期前,我的一個好朋友跟我說她辭職了。我問她為什么辭職?她說她接受不了不用帶腦子上班的工作。并接著說她一個月的工作,一周是復制黏貼,一周半是撕紙塞紙,一周是整理憑證,半周是對一下數據。
我說,聽起來很豐富多姿呀,我的才是重復的,每天求人借錢和催人還錢。
前幾天誠品給我發(fā)了一封招聘邀請郵件,我第一時間特別感動,甚至開始蠢蠢欲動。
誠品是我一直以來的夢,像是我人生最崇高的使命。我猶豫了良久,最終沒有去。我怕真的有幸去了誠品,不久我也會乏了倦了。
這么多年來,我太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總是以為算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就能有一個全新的開篇,能迎來人生新的希望。但是在上大學時已經離開了那個讓我覺得壓抑的高中后,我仍然抑郁得不能自拔,盼望離開廣州。而在工作后逃離了交通讓我窒息的廣州后我在二線誠市又安逸得發(fā)慌,我實現了年頭向曹植許的愿:一份走路能去上班的工作。但我依舊心頭烏云重重。
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挪換了幾個地方還是抑郁寡歡。我明白了那場東奔西走同樣無法掃除我的虛無之感。事實上地方和環(huán)境是沒有任何需要改變的,需要改變的反而是我自己。
過了幾天我問那位好朋友,你找到工作了嗎?她說沒?我問你想找什么工作?她說不知道。
現在有這樣一股風氣,很多人在鼓勵大家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單調無趣地度過一生。我也曾經堂而皇之對別人灌這碗雞湯,但我現在不敢這么做了。
那些所謂的理想最后就像《布魯克林有棵樹》里寫的:“我把一生要做的事一條一條寫了下來。我發(fā)誓要一條一條去實現。然而這些計劃根本沒有實現。我成人后,大部分時間得去拼命工作,養(yǎng)家糊口。”
我想說的是:跟我的朋友一樣,我也渴望著激情澎湃、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畢生的理想是什么。這才是最致命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夢想,卻高舉實現理想的旗幟。大概這就是所謂的精神空虛。
《包法利夫人》讀后感心得與感悟相關文章:
★ 麥琪的禮物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