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
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五篇
讀后感是對于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讀后感應(yīng)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xué)修養(yǎng)上的一次升華。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韺γ疃冉庾x的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歡!
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1
高中六冊語文書,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我所喜愛的為數(shù)不多的文言文之一。每讀到其中“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就能感覺到這種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真的讓人很感動,這種來自內(nèi)心的寧靜是多么難得,作者成年之后恐怕再難尋得這樣的心靈的寧靜。而讀到家事變遷,更加讓我感覺人事不可把握的無奈。我非常能夠理解“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的作者心中的傷痛。八歲喪母的作者,之所以對祖母和母親有如此深的懷念,或許正是因為那短暫的愛永遠無法再重來。
為什么人總是愛回憶過去,因為過去的事太美好。過去我很幸福,過去我有完整的家庭,有父親的疼愛,有無憂無慮的學(xué)生時代;過去我有陪伴在身邊的老公,有自認(rèn)為很好的一大群朋友。在時光的流逝中,有很多東西都變味了。家,沒有了,親情變得像可有可無的白開水。一些朋友也沒有了,原本的默契消失了,剩下的是彼此的小心翼翼和成長后的隔閡,我想與其這樣,不如不再聯(lián)系,還能保有我心中那一點最美好的回憶。看著一些舊物,我常在想,朋友之間為什么不能像最初那樣單純澄澈,為什么時間長了,我們之間的戒備隔閡也多了呢。所以,永遠不再相見。相見不如懷念,也許,在回憶中,所有的才是最美好的。
有時想想,自己真的是像有些人所說,心好硬的。
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2
初一時,讀了一本叫《項脊軒志》的書,初次讀時,覺得它平淡無奇,第二次讀時,覺得它耐人尋味,第三次讀時,激動不已,不禁為它的內(nèi)容拍案叫絕。
文章的作者先寫出項脊軒的破,漏以及修輯的過程,然后以一句“然余居以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點出主旨,承上啟下,開始對往事的追憶,表達了作者對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懷戀之情。其中所記載的無外乎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事,然而卻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孕于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dāng)嬰兒時的作者在乳母懷中呱呱啼哭時,居于另室的母親“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寥寥數(shù)語使人物形象逼真,讓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一位慈母的形象。
為什么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描寫可以產(chǎn)生電影的功效呢?我閉眼沉思后,頓覺有所感悟: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價值并不取決于它的大小,瑣事雖瑣,小事雖小,但往往蘊含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瑣事之稱,只不過是與大事相對而言。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并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譬如說,買菜做飯事家庭瑣事,然而正是鍋盆碗灶組成生活的交響曲。對zf而言,家庭瑣事便成了宏大的“菜籃子工程”。這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又有哪位領(lǐng)導(dǎo)敢因為它是“瑣”事而輕視它呢?聯(lián)合國有位大員來訪問,經(jīng)過一番考察后,不無感慨地說:“了不起,能解決十三億人的吃飯問題,真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這不正是對瑣事價值的肯定嗎?可見,小中有大,瑣事可以變成大事,瑣事的價值不正在此嗎?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一件 小事可以體現(xiàn)人的偉大的人格高尚的品質(zhì)。當(dāng)我們想起周總理送 工人一件襯衫的故事,當(dāng)我們回憶起毛主席為和全國人民共度難關(guān),拒絕吃紅燒肉的時候,我們又怎能不為之感動呢?這不都是瑣事的價值嗎?這樣的瑣事舉不勝舉?!俄椉管幹尽分愿腥?,是因為它以小見大,在普普通通的家庭瑣事中寄予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列如,在文章最后,作者想說明痛悼亡妻的意思,卻沒有寫一個“悲>
”字。只緊扣項脊軒與亡妻有關(guān)的瑣事稍動筆墨,看似流水記敘,其實字里行間溢散著觸物傷情的悲痛。尤其稱道的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它意味著雋永,更加表現(xiàn)出那份淡淡的悲傷,引起讀者的興趣。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見,“一屋”乃是“天下”的有機組成部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輝煌的人生正是由這些小事瑣事所構(gòu)成的。高樓大廈是由一磚一瓦所建造而成的。雷鋒這個不朽的名字之所以在華夏大地廣為傳頌,正是這些瑣事體現(xiàn)了雷鋒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不也是瑣事的價值所在嗎?
“小”可以見大,“瑣”正是大的組成部分。這就是《項脊軒志》給我的深刻體會。作者之所以能夠?qū)懗鲞@傳世之作,除了寓請語言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注重了瑣事的價值。
現(xiàn)在,我們高考,時間緊迫,但是我們并不能為此忽視瑣事的價值,拒絕智育之外的一切“瑣”事。讓我們?yōu)榱嗣魈?,為了希望,踏踏實實地從身邊的瑣事做起,走向人生的第一個制高點吧!
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3
這個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時間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當(dāng)我讀完這本教育人們怎樣做人的好書,我深有所感:
這本書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小學(xué)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的生活狀況已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么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guān)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許多作者的小伙伴,他們是可愛講道理的孩子雖然有的貧窮,有的富有,有的殘疾,有的學(xué)習(xí)落后,但作者他從不計較,與他們玩得開心,學(xué)得快樂,并從開心和快樂中得到了教育,《愛的教育》這本書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卻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鐵匠,賣炭人的兒子,少年鼓手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許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
我,一個泛泛之輩,有許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數(shù),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讀完《愛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對好朋友不應(yīng)該分貧窮貴賤,更不能因為自己朋友的學(xué)習(xí)差了而認(rèn)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為真正的好朋友應(yīng)該在朋友困難是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這樣才算是好朋友.正如我們班的王思睿他助人為樂,經(jīng)常幫助同學(xué),因此他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羨慕.我要向他學(xué)習(xí).
這本書還教育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時間來讀完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令我收益匪淺,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4
“愛好比一個環(huán),把一顆顆心聯(lián)系在了一起?!?/p>
這是《愛的教育》的卷首語。看完了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全書共有花了近十年完成的。小說通過一個四年級小學(xué)生的日常生活,講述了一個個普普通通的故事,但“愛”卻無處不在,感人肺腑。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們曾學(xué)過一篇課文《爭吵》,就是從這本書里節(jié)選出來的。不過,最令我感動的是其中的一篇小故事-《意外的事件》,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感到十分震驚。一位小學(xué)二年級的學(xué)生-羅貝蒂,看見一個低年級的小朋友不幸被馬車撞倒,她竟奮不顧身地沖向奔馳而過的馬車,救出了那個孩子,而她自己卻被馬車壓碎了腳骨。她這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不僅僅讓在場的人驚呆了,也讓我感到震撼。誰都不會想到,面對危險,那么小的孩子竟能如此從容不迫。當(dāng)我讀到這里的時候,我不禁被羅貝蒂的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動了,對她高尚的品質(zhì)產(chǎn)生了深深的敬意。她這一勇敢的舉動,不正是愛的體現(xiàn)嗎?
讀了這本書,我感悟到:在生活中,愛的力量無處不在!
只要大家熱愛生活,關(guān)愛他人,世界將因為愛而美好!
對名著深度解讀的讀后感5
《羊脂球》是法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小說反襯鮮明,故事情節(jié)生動,揭露了法國上流貴族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的丑惡嘴臉,同時也贊頌了羊脂球的愛國主義和無私的犧牲精神。
小說主要描寫了在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期間,一輛法國馬車在經(jīng)過敵占區(qū)時被一個普魯士軍官扣下。馬車上坐的都是法國上流社會的貴族,除了兩個修女和一個名為“羊脂球”妓女。普魯軍官一定要車上的羊脂球陪她過夜,否則就不讓他們通過。羊脂球出于愛國斷然拒絕,但經(jīng)不住車上的人的苦苦哀求,只好用以。第二天要出發(fā)時,那些昨天還苦苦哀求的乘客們卻突然換了副嘴臉,個個疏遠她,不屑再與她講話。當(dāng)初,他們犧牲她,像利用工具一眼利用她,之后又把她當(dāng)作一件骯臟的廢物。羊脂球又憤恨又無奈,她只能一直哭泣……
同樣是人,法國各階級的人在占領(lǐng)者面前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揭露了貴族資產(chǎn)階級的自私、虛偽和無恥,卻從另一面突出了小人物的高貴品質(zhì)。法國上流貴族自認(rèn)為自己是高貴的,所以不屑于與羊脂球這樣的小人物為伍,殊不知他們他們只是有個看似高貴的軀殼而已,他們的靈魂骯臟不堪,低賤無恥。相反,羊脂球的身份是低賤,但她卻有著高貴而純潔的靈魂。這不禁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在當(dāng)今的這個社會里,有太多這樣典型的例子了。有權(quán)力、有地位的官員們徇私枉法,貪污受賄,但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時就推三阻四,要么就示意性的掏一下腰包。但無數(shù)的不知名的小市民們卻慷慨解囊,愿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小小力量。當(dāng)今的社會就是如此,不論過多久,都難以改變,因為人性是無法改變的。外表高貴的上流社會實則骯臟、低賤??此频唾v的貧民窟也會有著高貴的心靈。
所以,高貴與低賤并不取決于外表,而在于靈魂和人性,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高貴與低賤,人性的善與惡,正與邪在當(dāng)今社會就是如此?!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