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5篇
推薦文章
從編劇技巧上來說,《起跑線》花了太多篇幅表現(xiàn)拉吉夫妻為升學而不斷犧牲的緊迫感,卻并未注意到父母與小孩的互動關系,對女兒皮雅身上的性格特征的塑造幾乎為零,著實有些遺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范文(1)
《起跑線》是一部喜劇電影,輕松歡笑之余也深深地觸動到內心深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看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學會了去觸摸編劇所要表達的深意。
一開場,精明的時尚衣服店老板銷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時候被老婆一個電話召回,讓人對這個老板有了一個精明卻并不視金錢和生意至上的親近感。
主人公在面臨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的擇校問題上大傷腦筋,先是買“學區(qū)房”,然后報“補習班”,從孩子到父母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就連面試都提前進行了演練,可是在面試的時候還是被殘酷的拒之門外,理由是“作為生意人,不能足夠的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錢人才有資格上私立學校,而就算是你有錢,不會說英語,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被“學區(qū)房”社區(qū)的鄰居嘲笑說“你是做生意的,你們的孩子不會說英語沒關系,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為了體現(xiàn)所謂的公平,學??梢越o貧民孩子一些指標,而這些指標是用抽簽來決定的,作為有錢人的他們不甘于讓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就住進了貧民區(qū),來裝扮貧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學校上學的最后希望。
一踏進貧民區(qū),善良熱情的人們熱情迎接,噓寒問暖、幫忙提包,送上自己親手做的小吃,而作為有錢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了和他們的距離感。導致和貧民區(qū)居民的隔閡,而后又因為和一個貧民朋友有著讓孩子上私立學校的共同目標,他們熟悉了起來,因為工作人員上門調查,主人公夫婦兩個才真正地融入了貧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貧民。終于,主人公的女兒如愿以償,走進了私立學校,也是他們無情地剝奪了給予他們很多幫助的貧民的孩子上私立學校的權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資資助了公立學校,使公立學校煥然一新,那些可憐的孩子們有了自己的課桌,英語書等。
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同時,那個可憐的貧民爸爸,懷著感激之情登門道謝的時候才知道曾經跟他一起生活過的所謂的貧民其實是一個富豪,也正是這個所謂的貧民剝奪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學校的權利。對于他們來說翻身的唯一機會就是讓孩子上好的學校,將來走入上流社會,在這個殘酷的真相面前,貧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體現(xiàn),當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兒的時候放棄了揭發(fā)他們的想法。
主人公慚愧至極,主動向校長說明情況,可是同樣出身貧苦的校長卻因為忘本,因為自己已經成為上流社會中的一員卻棄真相于不顧。于是主人公通過學校里一位充滿正義感的老師,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讓公立學校的貧民孩子們參與了節(jié)目的表演,他們用掃帚、用桶,用盆作為道具,在舞臺上盡情地展現(xiàn)著自己。這一刻,那些天真無邪,無辜孩子盡情地展現(xiàn)著青春。主人公也在臺上道出了實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聲音,他的吶喊,在那個空曠的大禮堂里顯得多么無力,就像那些貧民,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掙扎,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面對他的坦白和吶喊,在坐的家長默默地放下本應要鼓掌的手,因為這樣的吶喊會觸及他們的利益,碩大的禮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個人的掌聲,在鴉雀無聲的大禮堂里回蕩……
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存,生活卻有著天壤之別,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應該享受最好的社會、教育資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于命運的眷顧,他們寄希望那一點點運氣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就是那一丁點機會或許都有可能備無情地剝奪。在那樣的國度里,除了嘆息,還能做些什么呢?
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范文(2)
《起跑線》明明是一部喜劇電影,可是卻讓人悲傷到淚流滿面。
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吧!印度德里(最好的學校)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招生即將開始,這個學校的入學名額相當緊俏,好多家長們都想盡各種辦法搶占名額,服裝店的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也開始為女兒搶占名額,他們的經歷簡直就是現(xiàn)代版的“孟母三遷”。他們從普通居民區(qū)搬到富豪區(qū),又裝成貧民到了貧民區(qū)。為了女兒想盡辦法進入好學校,最后如愿以償入學。但得知是占了貧民區(qū)好朋友家孩子的名額后,他選擇了退學,并讓女兒轉到了公立學校。
看完這部電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不僅僅是印度的現(xiàn)狀也是中國的現(xiàn)狀。想想身邊的例子,前段時間,有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徹夜守在學校門口,這則消息都已被登上了新聞;還有我們鄰居,他們一家省吃儉用,賣掉自家房子,只為買學區(qū)房,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每個人都應該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競賽,你們覺得呢?
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范文(3)
《起跑線》再度發(fā)揚了印度電影觸及社會痛點,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優(yōu)點。與本片沉重的主題不同,《起跑線》用繽紛的色調和詼諧的調侃連接了教育不公、貧富差距、數(shù)典忘祖、社會歧視鏈、子女培養(yǎng)目標和人性異化等主題,結尾的處理讓人驚喜連連,諷刺意味十足。 看完此片,才知中印兩個完全不同的大國,在國民教育領域居然又如此相似,比如連夜排隊入學、高價購買學區(qū)房、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課等高強度超齡教學、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天壤之別、教師和校長的勢利庸俗、教育腐敗等。
印度的教育體系與中國一樣,從老師到學校,從孩子到家長,彌漫著一種強烈的焦慮和浮躁氣息??蔀槭裁粗袊说墓适拢偙晃覀兊泥従拥嗡宦┑闹v出來呢? 《起跑線》在敘事手法、鏡頭運用、人物塑造等方面中規(guī)中矩,故事也簡單的很:一對“暴發(fā)戶”夫妻拼盡全力讓子女入學。然而小人物的命運卻牽動著整個社會,給觀眾強烈的帶入感。 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教育施行雙軌制,在曾經的西方殖民地,這種制度的影響尤其深遠。資本家(上層社會、富豪)的孩子自出生開始可以享受豪華教育資源,最終升入名校,但工人階級的孩子只能在普通學校就讀,最后上職業(yè)高中。也就是說,資本家的教育是為社會培養(yǎng)領導者,而中產階級和底層群眾的孩子只能被培養(yǎng)成工人,為資本家服務。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富人的孩子,盡管資歷平平,但也可以通過良好的教育資源,打造一個完美的未來,而窮人的孩子就算無比聰明,也只能子承父業(yè)。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無論貧窮富有,都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一前提,反而指責其他孩子不夠努力。須知,學校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家庭教育,教育資源的好壞取決于家庭經濟實力。而家庭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雙方的教育背景所決定。當美女學霸獲得國外20多所知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書時,這種新聞把拼命活下去的普通家庭當成了傻瓜:她們的經驗完全沒有推廣價值,因為就算培養(yǎng)出完美的人才,也是教育畸形的產物。 資本家為利潤而生,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說: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也就是說,富人在一定程度上靠掠奪窮人的本就不多的資源才變得更加富有,而正因為窮人無力反抗,加之利潤驚人,富人才明目張膽,大肆為之。這一點在《起跑線》中也有鮮明的展現(xiàn):“富人掙走我們的錢,地產開發(fā)商掠奪我們的土地,就連我們子女受教育的權利,也要被你們無情的剝奪!可你卻說,你做了你認為正確的事情?!?/p>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最高、消費力最強的社會形態(tài)為紡錘形:少數(shù)窮人階級和富人階級和多數(shù)中產階級。然而20%的富人擁有80%的社會財富,而出于種種原因,階級跨越越來越難。需要說明的是,階級的固化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階級流動越劇烈,說明社會越動蕩,而一個社會進入穩(wěn)定和繁榮的發(fā)展期,必須要經歷階級穩(wěn)定的過程。但階級不流動,容易導致貧富差距增加,并導致社會動蕩。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反對階級固化,而是創(chuàng)造階級之間相互流動的合理渠道。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受教育是實現(xiàn)階級跨越的一個重要途徑。
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世界各國的階級跨越都越來越難。在中國,有人希望通過婚姻一步登天,所以在婚戀市場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相親鄙視鏈。
這種歧視,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也展露無遺。《起跑線》中,富人的孩子申請好學校非常容易,走后門托關系輕輕松松。即便不行,正式審查中家庭背景占很大比重。而普通家庭就要連夜排隊領取申請表。這一切與中國何其相似! 《起跑線》中還有這樣一段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階級的象征。”
又說:“你的女兒是服裝店老板的孩子,以后肯定子承父業(yè);而我們家孩子就不一樣,出來以后一定要開拓一番事業(yè),所以我們只說英語?!甭犅牥?,這段言語多么的輕巧,好像窮人就活該窮一輩子,自己就應該永遠富足一樣。我還覺得印度這個國家真的很可悲,印度人連自己的母語都不要,反而卻把侵略者的語言當成至高無上的榮耀??珊髞砦也虐l(fā)現(xiàn)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至少在一線城市,不會說英語的孩子就找不到玩伴的事實就與《起跑線》中完全相同。 《起跑線》最滑稽的一段是主角一家為了裝富人,去照相館拍假照片,顯擺自己出國旅游。
而笑點的擔當則是男主角,每到關鍵時刻,男主身上的市井痞氣就戳穿了“富人”的謊言。人們總是說,培養(yǎng)一個真正的貴族,需要三代人的時間?!镀鹋芫€》則真實的告訴我們,原生家庭和經濟背景給一個人留下的烙印,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也是任何謊言所不能掩蓋的。這就好比從沒學過英語的男主角,就算無比努力地翻爛了字典,寫的推薦信也是亂七八糟;從未體驗過富人生活的男女主角,就算渾身名牌也絲毫不像貴族。 《起跑線》第一次讓我驚訝的地方在于,影片不僅滿足于裝富很難,反而進一步展示了裝窮更難。正如臺詞所說:“貧窮這門課程,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學會的。”看看印度社會吧,富人的社區(qū)干凈整潔,豪車豪宅;窮人社區(qū),一下腳就能踩著牛糞,到處是蚊子,沖廁所的水都沒有,吃水靠搶,吃米要靠分配。但無論貧富,都把英語當成了階級的象征,只不過富人歡迎英語,而窮人則對英語表示強烈排斥。
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歧視?原因無非是,人們急切的想與自己曾經的階級劃清界限,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上層階級,獲得更豐富的社會資源。還記得我剛上初中的時候,只要一提及小學就說:“哎呀,一群小屁孩兒”。我急切的標榜著自己已經長大了,正如剛剛脫貧的中產階級標榜自己不再貧窮一樣。中產和窮人都是無產階級,卻把自己當成資本家,為富人代言。須知中產階級只是剛剛擺脫枷鎖的窮人,一場大病、一次失業(yè),甚至一次經濟危機就能重新打回原形。 長久以來,富人階級和多數(shù)的中產階級忽略了一個道理:窮人之所以窮,并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而是因為他們?yōu)榛钪幢M全力。
“批判之前,請想想對方有沒有你所擁有的資源。”中產和富人把懶惰、貪婪、道德綁架、不知羞恥、恩將仇報、我弱我有理等當做貧窮的“特色”,把起早貪黑、風餐露宿的底層人民打入了“活該滅亡,孩子都別生”的冰窟?!氨臼峭?,相煎何太急?” 英國人也曾經認為貧窮一種源于懶惰的罪惡,為激勵窮人自食其力,《貧困法》要求接受救濟的窮人必須在貧民工廠干活,工作條件極為惡劣,薪酬也很低??墒墙洕C一到,很多“體面”家庭破產,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罪惡”生活。他們終于意識到,貧窮是一種需要救助的不幸。楊絳在《老王》中說:“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多吃多占)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p>
《起跑線》用鮮明的對比有力地回擊了這些毫無根據的鄙視。男女主角雖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學的問題上卻不擇手段,以偽造貧困證明,欺騙學校,犧牲窮人入學資格為代價,獲得了德里文法學校貧困生入學名額。這在中國也不鮮見——汶川地震時期,富豪子女假扮地震遺孤轉學至沿海發(fā)達城市;大學獎助學金往往不能發(fā)給真正需要的人。 然而與中產階級的臆斷不同,《起跑線》展示了底層群眾擁有的閃光品質。富人對孩子的培養(yǎng)偏向能力和知識,而下層群眾以身作則,讓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更有意思的是,片中有幾個鏡頭,讓我還真的以為窮人要哄搶行李、恩將仇報,卻往往在最后時刻畫風一轉,凸顯群眾的樸實善良。尤其是隔壁的大叔一家,不僅在男女主角需要幫助時多次施以援手,分錢分糧,還為男主女兒的學雜費“碰瓷”訛錢,渾身擦傷在所不辭。
“我們雖然窮,但銀行的錢,絕對不能偷!”即便識破騙局,大哥的善良還是征服了怒火:“你的女兒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兒子名額被占,我不能再讓另一個孩子上不了學?!闭f著放棄了舉報。卑鄙與高尚,和財富多寡沒有關系。正是在不斷折騰和深刻對比下,男主最終幡然醒悟,選擇向校長自首,準備放棄女兒的入學資格。 實際上,本片笑料的來源,從本質上講是夫妻二人對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這正是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間離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堅持認為無論在哪所學校,關鍵要讓孩子快樂,對新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屑一顧。女主則更加實際,與其有一個快樂童年,她認為更重要的是一個美好的未來,進行高強度超齡學習。
總之,一方讓孩子遵從個性發(fā)展,另一方則注重孩子的服從與認同。我認為這兩點完全可以兼顧。我們總說先做人再做學問,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連知識都講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家長則把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兩頭都落空,把孩子耽誤了。好在夫婦二人最終達成了一致,在學習知識與階級教育面前,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做一個健康而陽光的人。 第二個驚訝之處在于:《起跑線》杜絕了同類型電影的大團圓結局,反而一浪高過一浪,結尾布滿驚喜,主題不斷深入。在探討教育不公,底層差距和貧富懸殊在探討教育不公和貧富懸殊之后,電影并沒有在夫婦兩人捐助學校之后立刻結尾,反而讓老大哥去尋找自己的恩人,男主與老大哥在豪宅中的沖突進一步揭露了所謂貧窮原罪論的可笑之處,構造了為富不仁,窮善其身的鮮明對比。
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范文(4)
在歐洲、美國,人們偶爾說錯一個英語單詞并不算什么。這是顯而易見的??墒?,到了印度,英語的地位便被抬高。如果一個印度人說不好英語的話,那么,他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會為別人打工。
這部電影講述了拉吉和米塔這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皮雅從小能夠受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費盡心血,甚至躲進貧民窟里裝窮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已是深夜了,但皮雅幸??蓯?、天真無邪的笑容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貧民窟里的人情味兒也使我熱淚盈眶。
印度同我國一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也讓印度的貧富差異漸漸拉開。窮者窮入地下,達者優(yōu)越如天上,極度的落差感讓人連連嘆息。人們瞧不起公立學校的孩子,認為和他們在一起固然會學壞。
他們歧視他們,在聽到臺上精彩的表演竟是公立小學的孩子們帶來時,戛然停住了掌聲。而德里文法小學的校長洛達,因為出生低微而在讀書時的名校里受盡冷遇。她渴望著被人看好,而實際上卻是一個披著剛正不阿,不收賄賂的外衣,將教育經營成一門生意,把手中的權力當作報復工具的表里不一的人。我覺得她比不上公立小學的老校長,因為她根本不愛孩子,也并沒有享受教書育人的快樂,使權弄勢,早晚都得接受牢獄之災。
而正如電影中所說,富孩子瞧不起窮孩子,我也覺得“富人”應當覺醒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財富,亦沒有永久的貧瘠。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祖上。就像醒悟過來的拉吉夫婦那樣,一起為別人的成長而盡一份力吧!
其實小男孩也是幸運的,雖說他出身貧窮,可他卻有一個在落選時鼓勵他的好家長,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
許多時候,窘迫中總能流露出溫情。同樣貧困的希亞姆一家對拉吉一家無不關愛,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人情之味,如沐涸澤。
如楊絳先生《老王》中,幸運者有責任幫助不幸者,而沒有嘲笑他們的權力。幸者應盡自己所能去幫扶不幸者,從而改變他們的處境,同時不幸者也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人平等,我想世界正是這樣的,不計貧富。
起跑線中小學生觀后感范文(5)
印度的電影一般不太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起跑線》。
這部印度電影講述的就是現(xiàn)代版的“孟母三遷”,一家人為了自己的孩子皮婭可以上最好的幼兒園,他們一家從普通居民區(qū)搬到富豪區(qū)。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德里文法學校招收貧困學生,于是又搬到貧困區(qū),最后如愿以償?shù)厝雽W了。
看到這部電影后,我很不是滋味。上學難不只是印度的現(xiàn)狀,也是中國的現(xiàn)狀。
上周,正是許多學校一年級報名的時候,許多爸爸媽媽為了能讓孩子進入優(yōu)質學校,徹夜守在學校門口,下雨了也不回車上,連去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生怕自己走了把位子給弄沒了,使孩子失去了進入學校的機會。
有一個家長,一見到人就問,可以把他家的孩子進入好學校嗎?聽說有了學區(qū)房就可以順利送進好學校,那位家長二話不說,就下定決心去買學區(qū)房,節(jié)衣縮食,還得還30年的房貸……想到這里,我真想說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站在起跑線上去競賽,取得公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