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小說讀后感1000字
張愛玲《半生緣》小說讀后感1000字
《半生緣》是張愛玲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小說,世鈞、曼楨或許已經(jīng)注定了只有半生的情緣,卻要用一生的情來記憶。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半生緣》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半生緣》讀后感篇1
回首半生如夢,何處停留,住在心里的那個人,藏在淚中?;厥装肷掖?,恍如一夢,你像風(fēng)來了又走,我心慢慢留空。
“世均,我們回不去了。”
多少的激動,多少的情感,多少的過往,在此時竟只化成了這一聲回不去的嘆息。我的心被深深揪緊了,多么盼望兩人能在歷經(jīng)劫難之后,重新牽起對方的手,重拾那份純真的愛,然而我無法否認,命運中的他倆,只有半生緣分。
曼楨與世均相識的那一幕,平平淡淡,只透著些微的局促,但命運的齒輪卻在此刻開始轉(zhuǎn)動。他們堅持著對愛的信仰,甚至規(guī)劃著久久遠遠的未來,他們仿佛可以永遠這么幸福下去,但總有些事不會盡如人意。
曼楨的姐姐曼璐,仿佛是一個夢魘,硬生生的將他們的愛情折斷,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心情來對待曼璐。說她是一個可憐人吧,她的確是,為了家,她犧牲了自己的名聲與愛情,淪為一個妓x;然可憐之人自有可恨之處,為了丈夫,她可以狠心將自己的妹妹推入火坑。但她最終得到的是什么呢?只是一個人孤苦的病死在床榻而已。
曼楨撕扯著喉嚨喊著救命,渴望沖破這黑色的牢籠,沖進世均的懷抱,向他訴說著害怕與憤恨。她將窗戶打破,卻只傷了自己的手而已,黑暗依舊籠罩著她,漸漸奪去她所剩的希望。多年以后,曼楨就是在世均發(fā)現(xiàn)她手上這道疤痕的時候,向他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的。她的語氣很平淡,仿佛那是別 人的記憶。但曼楨不朝他看,仿佛看見了他就說不下去似的,那些歲月怕是已經(jīng)深深地裂開在她的的心底,無論多少年也無法撫平了吧。
我那時竟是氣狠狠地罵著世均,罵他軟弱,罵他為什么不能去救出曼楨,卻跟另一個女人結(jié)了婚,也許后來的世均也是這么深深自責(zé)的吧。我現(xiàn)在也不那么偏激地一味站在曼楨的角度去想了,站在世均的角度想想,其實他也沒什么錯,他的家庭給予他的壓力,使得他不得不放棄在外的工作而是回家繼承祖業(yè);使他不得不顧慮曼楨的姐姐是妓x這件事,而因此引起兩人的爭吵;使他在多年以后重遇曼楨卻再也回不去了。他也是這么莫名其妙的被曼璐欺騙了,說他笨也好,說他無能也好,卻始終無法改變他是一直愛著曼楨的事實,愛情中沒有對錯,只不過他們的愛情中多了許多錯過而已。那是命運給他們安排的不得不走下去的愛情悲劇。
我只嘆命運捉弄人,人世間有多少段姻緣竟也是就此散了。人世間的許多東西,都值得我去感慨去深思,就如命運這東西,我卻是無論如何也摸不透的啊!
《半生緣》讀后感篇2
提起筆,又放下;思緒許久,居然有種無從下筆的感覺。因為太喜歡張愛玲了,她的作品也看了不止一部,有的甚至是反復(fù)地看,可卻是頭一回有勇氣來記自己讀她作品之后的感覺,好想寫好它——至少還能安慰自己尚能理解偶像的思想;但說實話,寫她的作品的讀后感真的挺難——盡管,這是我反復(fù)地看、最為鐘意的一部《半生緣》。
曾經(jīng)不止一次向周圍的好友訴說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是一種享受,我在享受美好事物的同時,是十分注重情調(diào)的,特別是在讀張愛玲作品的時候。在一個陰陰的雨天,拉上窗簾,打開昏黃的臺燈,獨自依靠在大沙發(fā)上,一邊享受濃濃的咖啡,一邊捧讀《半生緣》。感覺真不錯,會讓我更快地融入這本小說,心都慢慢地跟著墜入、下沉,有時合上書居然無法很快恢復(fù)。因為,書的整個底色是:荒涼——一種悲觀的感嘆,一種女性化的敏銳細膩的感嘆。但,這確是我喜歡的味道!
《半生緣》是典型的張愛玲式的小說:基調(diào)是建立于對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而且是對日常細節(jié)的不厭其煩的描述上。所有的大題目都被濃縮在了生活的一幕或一角,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歡,其間的曲折、跌宕成了生命的底蘊。
并不大喜大悲的文字承載著大喜大悲的感情。驀然回首,18年間所有的愛恨喜悲都悄悄地溜走了,曾經(jīng)愛過的人都只是站在記憶里遠遠地望著你。18年前是如此的相愛,都已是逝去的云煙,所有的曲折遺憾就像玻璃盒里的鮮花,變得不再真實了。生命,一點點磨蝕;靈魂,一天天萎縮?!耙磺袑τ谌松幕\統(tǒng)觀察都指向虛無。”
能將男女之間的“愛”還原的如此透徹明白,恐怕也只有張愛玲了。
外柔內(nèi)剛的曼楨,優(yōu)雅含蓄的世鈞,滄桑、自私卻又凄涼的曼璐,“既像老鼠又像貓的”的祝鴻才。不論曼楨的遭遇究竟是誰造成的,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人物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更沒有“愛”——或者說,曾經(jīng)有過但終又逝去。
人的本質(zhì)始終是自私的,這也許是張愛玲的觀點。因為一個個人物總是那么寒冷、荒涼。一顆一顆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單的。
當我合上《半生緣》最后的那一頁,久久地陷入憂郁,綿長而不絕,銘心而無法自已。我明白,它是籠罩著作品的揮之不去的霧靄,也是重重劃過作家心靈的刀鋒。
荒涼劃過心靈時是痛苦,變成文字后就是唯美!
《半生緣》讀后感篇3
半生情緣,塵埃而已,只是依偎于塵埃落定時,生命的輪回中,太多的巧合和誤會,情緣的迷離疏散在其間演繹了各種缺憾的人生。
三十年代的上海,世鈞和曼楨是同一個工廠做工的戀人,曼楨早年喪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當舞女維持。后來曼璐沉醉于糜爛的燈紅酒綠的生活,失去了節(jié)操,當了妓女,最終嫁給了有婦之夫祝鴻才。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種怨毒的心態(tài)于夫合謀,令其欺負了妹妹,曼楨為姐姐、姐夫生下了一子,卻葬送了自己與世鈞的愛情。
姐姐死了,得世鈞結(jié)婚后,面臨崩潰的曼楨選擇嫁給自己的姐夫,十多年后,世鈞與曼楨再度重逢,當世鈞希望再續(xù)此段半生緣時,曼楨卻靜靜地向他訴說此情不再,并且為了自己的兒子和姐夫結(jié)婚已是難改的事實。從此,怕是回不去了。 讀到這里,我的心隨著曼楨的決絕而落定,相識,是一種緣,分離,又何嘗不是一種緣分。世鈞與曼楨終有分開,幾次命運的捉弄,幾次擦身而過,或許他們已經(jīng)注定了只有半生的情緣,卻要用一生的情來記憶。《半生緣》是我唯一讀過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動,他們雖然只有半生的緣分,卻用一世的情分,這是何等高尚的愛情啊??上н@樣的愛情沒有根基,一個個消失在當時的制度中,泯滅在當時的世俗中,可嘆又可惜。
他和她,步入命運的迷宮,走進現(xiàn)實的迷譚,就此錯過了。認識的時候,相愛的時候,分開的時候,連代價都沒有計算過,喜歡的時候,怨恨的時候,都那么不顧一切。曼楨,一個有新思想的女性,一個自食其力的女人,一個對愛執(zhí)著的女人,去一再被現(xiàn)實所逼迫,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我們常說緣分是天注定的,可有多少愛依照緣分而來呢?又有多少原以為緣分而等待?緣這個東西,猜不透,看不穿,錯過了,就不在了,人生如戲,看戲的人圍得密密麻麻,他依然覺得孤單,即使是喜劇,她也能從別人的美滿中看出淚花,他用前半生換來了那段緣分,卻用后半生惘然。
半生情緣,塵埃而已。
《半生緣》讀后感篇4
在世上有許多相愛的人最終沒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個說不上愛的人度過了一生。在《半生緣》中有這樣一句話“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戀,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話未免有點無奈的味道,但問世上有多少男女結(jié)了婚,卻過著沒有激情、沒有熱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對方當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這樣死寂般的生活著,索然無味,但也就這樣湊合著度過了一生。
當沈世鈞向他的家人屈從,辭掉了上海的工程師工作,其實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就已經(jīng)注定,就算顧曼楨沒被姐姐無恥的出賣,沒被祝鴻才,沈世鈞和顧曼楨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沈世鈞的家人是瞧不起顧曼楨這種家境的人的,顧曼楨的姐姐顧曼璐做著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們這種自視清高的家庭又怎會沾上這種親戚,因為顧曼璐的工作他們就斷定顧曼楨也會像她姐姐一樣,她們一家人都是“不干凈”的人,所以顧曼楨和沈世鈞的婚事就如同鏡花水月,看不到一點希望的。我并不喜歡沈世鈞這樣的人,有點懦弱,有點小氣。如果沈世鈞可以為顧曼楨不顧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們兩個還會有一點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說中可以看出沈世鈞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就算勉強在一起,這么多人的阻撓,也不會生活的幸福,還是會悲劇收場。
顧曼璐是個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說如果不是她姐姐滅絕人性的出賣,顧曼楨就不會這樣不幸了,但我認為事實并不是在這樣的,剛才我已經(jīng)說了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悲劇是有著必然性的,顧曼楨人生的不幸,實質(zhì)也是有著必然性的,顧曼楨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沒有父親,如果沒有顧曼璐犧牲自己去賺錢,養(yǎng)活這一大家人,顧曼楨可能今后的命運會更加的悲慘,顧曼楨能接受教育,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賣肉”換來的。顧曼璐曾經(jīng)也是和顧曼楨一樣的人,單純、善良的女性。她本來有著光明的未來,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張豫瑾結(jié)婚,但為了弟弟妹妹和母親,她甘愿放棄這一切,能有這種犧牲精神的人本性又會壞到哪里去呢?顧曼璐是被這個社會,被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扭曲的喪失了人性,顧曼璐的出發(fā)點是多么的高尚,但社會上不會有一個人同情她,甚至連自己的家人也有點瞧不起她,只有顧曼楨沒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顧曼璐的犧牲換來了什么?就換來了別人的輕視和蔑視,我相信任何人碰到這樣的境遇都會心理失衡吧!顧曼璐開始知道祝鴻才對自己的妹妹不安好心時,她是想保護自己妹妹的,所以她還有意識的和家人疏遠,讓顧曼楨不要像自己那樣落在祝鴻才這個流氓的手中。但是后來顧曼璐和祝鴻才的關(guān)系越來越來差,她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本身就被別人瞧不起,所以她就像捉住救命稻草似的,想捉住祝鴻才,如果祝鴻才這種人都不要她了,還會有誰要她呢?再加上她誤認為自己的妹妹也像別人一樣看不起她,還搶了自己最喜歡也是最放不下的人張豫瑾,所以產(chǎn)生了嫉妒之心,激起了已埋藏在心中扭曲的人性,沒有一點人性的把自己的妹妹“賣”給了祝鴻才,但最終顧曼璐也受到了懲罰,悲慘的死去。
在小說中顧曼楨的堅強、獨立、勇敢的和命運做斗爭的精神是那樣讓人為之動容,特別是小說中顧曼楨千方設(shè)法逃出祝鴻才和顧曼璐魔爪的描寫,感動的可以讓人流下眼淚,顧曼楨在被他們倆囚禁的那段時間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是她一直對沈世鈞是抱著希望的,她盼望著沈世鈞會來救她或者自己逃出去還是能繼續(xù)和沈世鈞結(jié)婚,過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的生活,雖然被祝鴻才有了孩子,她覺得這算不了什么,她始終相信沈世鈞是愛她的,沈世鈞在知道她的遭遇后會更加的愛她、保護她,但她的幻想從始至終也沒有實現(xiàn),當顧曼楨費勁千辛萬苦逃出來時,得到的卻是沈世鈞已經(jīng)結(jié)婚的消息,這對于顧曼楨絕對是致命性的打擊,但顧曼楨依然堅強的生活著,靠自己的雙手,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墮落。顧曼楨為了自己孩子不受虐待,也選擇了犧牲自己,嫁給了祝鴻才。她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難道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去死。
雖然《半生緣》是一個悲劇的故事,但張愛玲還是給顧曼楨設(shè)置了能看得到希望和光明的結(jié)局,最后顧曼楨成功的和祝鴻才離了婚,也得到了兒子,她又可以重新開啟一段新的生活,或者在今后她還會遇到自己很想和他結(jié)婚的那個男人,但這個人絕對不會是沈世鈞,沈世鈞的家庭和性格已經(jīng)決定這段愛情會是悲劇,顧曼楨被姐姐出賣,被祝鴻才這只是他們之間的小插曲,也就把他們倆拆散,但顧曼楨的心中和沈世鈞這段讓自己刻骨銘心的愛從始至終都是美好的,她也沒有去憎恨沈世鈞,這一切并不能全怪他,顧曼楨就留守著這份愛獨自的堅強的生活下去,況且愛一個人并不是要得到對方,從對方那里獲得什么,只要知道對方過得幸福這已足夠。
《半生緣》讀后感篇5
張愛玲是一位怎樣的女子,為何能寫出如此空靈的作品。之前很早就聽說張愛玲,但不知為什么心里總是拒絕她。但看完她的作品我深被她的內(nèi)涵和平靜所震攝。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口古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越淘越有。今天讀來,真有此感。
不知現(xiàn)在還有沒有《半生緣》中讓人有淚難流但心情比流淚還難受的無從發(fā)泄的愛情故事。他們雖只半生的緣份,卻有一世的情份,這是何等高尚的愛情,可惜這種愛情沒有根基,一個個消失在當時的制度中,滅跡在當時的世俗中,可嘆可惜啊!但是他們那種發(fā)自心底的愛,那種曠日持久的愛又怎能與如今速成愛情同日而語。我總是很欣賞和向往那種天長地久的愛情,那種為了愛人能犧牲一切的愛情,那種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遇到什么罪都深知對方會憐惜自己不必去自憐自卑的愛情。小說中的惠楨,一個有新思想的女性,一個自食其力的女人,一個對愛執(zhí)著的女人,卻也一度被社會世俗所迫害,當她驚醒的時候,卻只能面對愛情無能為力,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不知道現(xiàn)在還沒有沒如此剛烈的女子。
我總是對現(xiàn)在的愛情抱以懷疑?,F(xiàn)在的愛情沒有相識相知的過程,大體是一認識了就有了肉體的接觸,哪里能有心的碰撞與靈魂的結(jié)合,這種能稱為愛情嗎?他們省去了心靈溝通的過程,難怪現(xiàn)在把結(jié)婚離婚當成兒戲的人不少。不知為什么,我非常羨慕小說中的惠楨和世鈞,雖然他們無緣結(jié)合,但是他們可以用思念來溫暖自己的一生,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在他們通訊不發(fā)達的時候,只能以書信來表達情感,甚至各自走進婚姻連書信都不能有,他們就惟能用思念和回憶來維系自己的愛情,這是何等的艱難卻又是何等的感人。物欲橫流的今天,不知還有沒有如此感人的故事。
張愛玲《半生緣》小說讀后感1000字相關(guān)文章:
★ 半生緣讀后感
★ 半生緣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