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
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xiàn)人性之美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來閱讀。
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雨后,我坐在陽臺,讀著《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jié)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zhèn)的悠閑適意,爺爺?shù)臉阍G,翠翠的可愛以及字里行間的自然、優(yōu)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xiàn)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后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jié),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似乎愈發(fā)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么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shù)哪驹G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chǎn)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說里,最幸福的人應(yīng)該是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jīng)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伙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濕起來,不知是因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蛟S,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里卷過,留下了淡淡的凄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么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沖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哆叧恰肪褪侨绱税伞?/p>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jié)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么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這個時代,那么,她現(xiàn)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jīng)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后,活著的人還是要繼續(xù)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現(xiàn)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
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年少時讀書,便喜歡沈從文,喜歡他筆下煙云彌漫的湘西,喜歡那些似乎可以擠出水的青春和樸素得發(fā)不出聲音的愛戀。喜歡《邊城》,一條小船將一個女子的生命從純真的此案擺渡到彼岸未知而復雜的世界。
翠翠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是一個純粹的孩子,也會有恐慌嗔怪,也會有言笑晏晏。那是屬于她的,亦是整個湘西茶峒的清與翠,不帶一絲污濁,放眼望去,人景皆為天賜。
可是,流光奔逝得太快,從不等待笨拙的選擇,只是稍稍耽擱,就驚覺已被它拋下了太遠。翠翠是這樣,天保、儺送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場單純樸素的愛戀,翠翠不說也不清楚,天保、儺送不說卻十分清楚。兩人唱山歌,是他們第一次明確表達對翠翠的喜歡,只是后者仍不知情。
于是,便這樣的錯過,最終無法回頭。
在小說的結(jié)尾寫著:“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這個“明天”又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呢?有人說希望儺送回來,與翠翠終成眷屬。然而,天保的死,卻是橫亙在兩個人之間的鴻溝,填不平,也邁不過。其實戛然而止的劇情恰到好處,美滿或遺憾,都是一個很美好的夢。
我想問翠翠,寂寞嗎。翠翠的等待告訴我們,不寂寞。正如三毛所言:“寂寞如影,寂寞如隨,舊歡如夢,不必化解,已生共生,要割舍它倒是不自在也不必了?!钡却c時間無關(guān),它是一種習慣,自由生長,而她卻無力抵抗。
有時我們也在等待。幼年時固執(zhí)地站在窗前,只等擁有那個玩具;青年時等春花等秋雨,等一切美好的未來;中年時等一場眼光交匯的愛,等一個相濡以沫的人;暮歲了,等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等離開的日子。
佛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懼會,五陰盛。
翠翠這一生,也許是苦的,祖父離去,儺送不歸,孤身一人,在小船上擺渡往來的過客,他們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翠翠這一生,也許是甜的,那年的儺送,那年的端午,永遠刻入翠翠心里,生生世世流年碎影,天荒地老莫失莫忘。
但幸好,她能有那些回憶度過余生。如翠翠,如我們,這世界上總會有一個如儺送一般的人,能夠顛覆你的世界,如同南風掠過滄海,潮起潮落,此生再不能靜謐。
可南風掠過滄海,誰又忍心責怪?
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弊畛踅佑|《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里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么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圣手。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故事。小說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jié),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里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
這里的人們也都保留著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著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于一體化狀態(tài)。人們都如同老船夫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qū)的社會環(huán)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zhì)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說,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說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著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著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里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zhí)著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閑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說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
這對于一般人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說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我想這大概是由于沈從文先生不愿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里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里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么感受呢?應(yīng)該和現(xiàn)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獲,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后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huán)境,對于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里更多的是被那里美好的人性占據(jù)著,多么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樸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xiāng)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么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妓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yè)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于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斗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jīng):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jīng)那么美好?,F(xiàn)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么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里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并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閱讀邊城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著,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gòu)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能夠說是一本凈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我繁忙的學業(yè)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diào),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忙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jīng)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shù)。”而如今,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說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傷痕累累,而此刻的人們又十分向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xiāng)村,可惜這一完美的愿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并且在現(xiàn)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lián)絡(luò)。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肮芾磉@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盍似呤?,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yīng)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wù)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痹趯懙街魅斯浯涞臅r候是:“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蔽恼略趯懙秸乒芩a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yè)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jié)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jié)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jié),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薄@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期望這和風繼續(xù)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