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
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精選5篇)
楊絳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jīng)度過了動亂年代,她在追憶動亂年代遇到的這些善良的人們時更容易忽略苦難,而是突出苦難年代里人性的光輝。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年P于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 ,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1)
為什么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么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fā)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癥,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蜌?,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么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楊絳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經(jīng)讀過。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過,滿心的感覺就是一個“好”,但究竟好在哪里,我卻說不出來,那時的感覺真的就像性急的豬八戒狂吃人參果,大嚼大咽,還來不及細品其中的滋味。
第二遍是聽說有人要用此文來上公開課,翻開借來的課本,細細地讀了一遍,然后洗耳恭聽。不能說別人上的不好,但當上課人充滿激情地說,“楊絳先生對勞苦百姓的同情……”,心里卻總覺得有什么不對勁?!巴椤笔鞘裁匆馑?同情往往是居高臨下的,帶有某種先天的心理優(yōu)越感,說句不中聽的的,是一種施舍的情感。楊絳是何許人也?她會用這樣的情感來對待別人嗎?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夜深人靜之時,又一次翻開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也許是寂靜的夜終于沉淀了紛亂的思緒,心弦被悄悄地撥動了。一個問題泛上心頭:“楊絳先生為什么要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個“愧怍”從何談起?回想公開課上,授課老師也提及這一句,并由此引申出了對主題的探討:“對普通勞苦民眾的同情”。我卻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這一句的確是理解此文的關鍵句。但引申的具體內(nèi)容我不能同意。這種“愧怍”并不是源自于“同情”!
那么到底是源自于什么?心頭似乎一瞬間涌現(xiàn)了千言萬語,待要捕捉,卻又在一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到底是什么呢?我長長地嘆了口氣,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什么楊絳先生會感到愧怍?愧怍就是慚愧,她為什么會慚愧?不可否認的是,老王的苦難、不幸與她并無關系,況且她自己也并不是一個“幸運”兒!苦思之下,突然一個詞躍入腦?!盁o辜負疚”!就是它了!
那樣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
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緩緩地合上楊絳先生的《老王》這篇文章,望著遠方陰暗的天空,我心中感慨萬分。
老王,一個社會底層的卑微人物,一個不幸的人:自己沒有親人、只能住在破敗的屋里。家,沒有。自己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一輛破爛的三輪車上??上?,因為他一只眼瞎了,另一只也有病,連別人都不愿坐他的車,甚至誹謗他。
即使這樣,也不能影響他人性的光輝,生活沒有讓他屈服,他沒有一輩子做生活的`奴隸。反而幫楊絳家送冰,送作者丈夫去醫(yī)院又不肯收錢,逝世前一天,也靠著僅有的一點意志拖著重病的身子向楊絳表示謝意,最后才安然離世。
老王盡管命運坎坷,卻不忘關心他人,其它車夫的那些惡習他都沒染上,或者根本沒想到。在文中,錢,成為一面鏡子,照出了老王不慕錢財﹑忠厚老實﹑知恩圖報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像金子般閃耀在他的身上,成為老王的財富,是任何人不可劫掠的。
老王只是一個平凡的人,然而正是這種平凡才讓我們覺得真實,倍感不凡。他一生充滿了苦難,然而,他用自己的雙手,活出了人生的尊嚴,贏得了楊絳一家的尊重。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靜。“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崩贤醯钠焚|(zhì)如金子般地發(fā)光發(fā)亮,照亮了作者的人生,也照亮了我們的人生。
盧梭說過: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我們也要像老王那樣,把這份財富用來修復人與人心中的隔閡。想到這里,心中的塊壘不覺悄然逝去。
遠方的天空中出現(xiàn)一顆微小而明亮的星星,我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今天我們學習了《老王》一課,學完之后,使我記憶猶新。
《老王》講述的是一個勞動階層蹬三輪的故事。老王從北京解放后,就蹬三輪。因為是單干戶,所以生意很淡,靠活命的就只有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的家境非常貧寒,沒有什么親人,只有兩個沒出息的侄兒。
他的一只眼是瞎的,所以很少有人來坐他的三輪車,只有作者不嫌棄,每次坐他的三輪。老王替別人送水時比別的人送的多一倍。從這兒就仿佛看見老王,那淳樸、善良的身影。后來三輪車已經(jīng)太舊了,老王只好改運貨物。這樣他的生意更差了。
雖然這樣,可命運就是折磨人,他生病了。有一天,他來到了作者家,給作者家提了許多雞蛋和一瓶香油。第二天老王已經(jīng)永遠地走了……讀到這兒,我的心為之顫動。想到老王一生命運坎坷,到臨死,卻還不忘別人的恩惠。試問一下,世上又有多少人像老王這樣呢?很少受到社會眷顧的人卻能夠想到關心別和感謝他人。在老王的眼前,我們似乎都很渺小。
當今社會,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運者更是對不幸者不屑一顧。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每個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則受盡命運的捉弄。但社會不可能顧及到每個人,所以我們這些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讓像老王這樣的人越來越少。
有句歌詞唱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明天……”就讓我們伸出關愛的雙手,給像老王那樣不幸的人送去溫暖。
楊絳先生老王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楊絳先生筆下的老王,可謂是中國解放初期底層人民的典型:樸實善良,真誠熱情,卻又無法擺脫命運的羈絆,只有貧窮地終其一生。這些人不被關注,猶如墻角連根拔起的苔花,在生命垂危之際,散發(fā)短暫的芳香。
在作者的眼中,老王是不幸的。他無依無靠,疾病纏身,窮苦卑微。但他卻不絕望,因為有像作者這樣的少數(shù)人為他著想,給他幫助。一個最不起眼的幫助,都能夠讓老王充滿感激。在文章的結尾處,老王縱使身患絕癥,也要堅持到“我”家,送來香油和大雞蛋。這既體現(xiàn)出老王憨厚真誠、知恩圖報的可貴形象,又不禁令人感嘆,尊重的力量,是多么強大。
確實,尊重他人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大山,帶給留守兒童生活必需品;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志愿清掃活動,為清潔工省下不少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敬老院,為老人獻一份力……這固然是好事,但是,當我們大聲呼吁著“走進基層,帶來溫暖”時,是否想過,所謂的“溫暖”有時只是物質(zhì)的幫助,卻沒有真正給人心帶來慰藉。我曾看到一次慈善晚會的直播,當老板豪氣沖天地遞出支票時,那樸實得只知農(nóng)作的大漢,在無數(shù)人面前,猶如敗兵一般,低頭接過它。在熱烈的掌聲中,我嘆息,貧苦的人接受了物質(zhì)的援助,卻又因此,喪失了尊嚴。他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與珍貴。
其實有時,我們的做法并無惡意,但卻無意中給他人帶來了傷害。那么,當你伸出援手時,請仔細斟酌: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幫助”他嗎?心靈的'充實與幸福遠比綺麗的衣服,可口的食物來得珍貴。當我們默默付出,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時,依舊是那么可貴;而那些受幫助的人,也會因此永遠銘記你的高尚。
所以,彎下你的腰吧,珍惜那些渺小卻又堅強的生命。你的尊重,是最好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