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8篇
想必都讀過《狂人日記》吧?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讀書筆記應該怎么寫呢?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供大家閱讀和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1
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已經(jīng)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個敢于向現(xiàn)實的世俗社會挑戰(zhàn)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征形象。
將狂人這個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卻并不是要表現(xiàn)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狂人的形象具有“狂”與“不狂”的兩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對傳統(tǒng)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則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認識,說出了當時人們不敢說或根本還沒有想到的話。如同歷史上凡是反抗傳統(tǒng)、反抗社會現(xiàn)存秩序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視為“瘋子”一樣,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jīng)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著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發(fā)生的吃人現(xiàn)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著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袢藶榇硕Щ?,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2
滿篇盡是“吃人”,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因為對于一本小說來說,恐怕故事xing的東西會更加地吸引人,在貼近現(xiàn)實的話語中描述。而偏偏這本小說中會出現(xiàn)“吃人”的字眼,不但如此,很多讀者也會一樣地把“吃人”和小說名字中的“狂人”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到底是不是這個“狂人”在“吃人”呢?
在小說中,采用“我”這個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對于情節(jié)的描述更加生動,更加引人入勝。通過描寫“我”和“我”周圍的人或事物之間的關系,人人畏懼他人“吃”自己,而實際上人人卻都在“吃人”。小說中“狂人”的形象是一個充滿著恐懼,但是卻又有著平等自由思想的人,他不希望別人“吃人”,但是也正是因為,只有他“不吃人”,反而顯得他成為了個體,成為了為眾人所排擠,所孤立的存在。
從小說創(chuàng)作背景不難看出,正值十月革命后的中國,第一批有著新思想的人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希望改變當時的社會?!靶挛幕\動”的爆發(fā),也正是這批有著新思想的人有力的抗爭。然而,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中國,不光是制度,其實連老百姓也一樣,在幾千年的思維慣性下,想要扭轉過來是非常困難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封建社會統(tǒng)治下的時代,儼然成為了魯迅筆下“四千年吃人的時代”,“狂人”之所以叫“狂人”,是因為他和別人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是瘋狂的,是不為周圍人所認同的,但是確實新思想萌芽的一個真實縮影。
小說最后發(fā)出的呼喊,也正是新思想的人群對舊中國發(fā)出的呼喊,向傳統(tǒng)保守文化發(fā)起沖擊,“吃人”的人終將不被接受,“吃人”的時代也終將結束。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3
認識魯迅便是從這本書開始?!犊袢巳沼洝肥囚斞傅牡谝黄唐≌f,也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這本書以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角度來看這個社會。文章的主人公思緒不清,疑神疑鬼,整天臆想每個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旦不久之后由于醫(yī)生的治療又回歸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文章中有大量的醫(yī)學成分,也充分顯示了魯迅的醫(yī)學方面的才華。
從文章中不難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出魯迅諷刺中國封建傳統(tǒng)的觀點。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所以將此觀點作為文章的中心,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中通過狂人的角度闡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例如: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上面只有四個字:仁義道德。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中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其實文章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封建禮教的可惡,還告訴了我們在那個年代里,人與人之間只存在著猜疑,每個人每天都在想著吃人,卻又怕被別人吃了,于是每天便在這樣的猜疑之中度過。如果讓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那就是:時間就是金錢,我們不能用疑神疑鬼去消耗……可說是在那個信任感缺失的時代,沒有人注意這些東西,人們都在想著如何在保住生命的前提下“吃”別人。人們都用懷疑的眼光去看對方,面面相覷。于是,狂人開始呼吁讓人們和睦相處,放寬心做事。其實這只是一個關頭,只要邁出了一步,那么什么事都解決了??墒侨藗兌紱]有這么做,拼了命的也不跨這一步,到了最后,狂人只能發(fā)出最微弱卻最真實的呼聲:救救孩子……
狂人并不狂,相反他是唯一一個清醒的人??墒撬钤谝粋€狂世之中,但可貴的是,他并沒有被這個世界吞噬,他仍然保存著那份僅存的清醒和執(zhí)著。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4
《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它曾激勵了一代年輕的心反抗封建大家庭、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尋找自由愛情的勇氣?!都摇繁砻嫔鲜且徊恐袊蠹彝ッ褡鍧〉臍v史,其實是一部民族寓言,巴金用激昂、悲憤的文字抨擊腐朽的封建制度,就像他在序言里所說的一樣:“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痹凇都摇分形覀兛梢钥吹蕉嗌偃嗽谶@里作威作福、淫逸、墮落,又有多少人在這里受苦、掙扎、死亡。
巴金在《家》的第一章中就對高的宅邸做了這樣的描述:“有著黑漆大門的接連地,寂靜地并排立在寒風里。兩個永遠沉默的獅子蹲在門口,門開著,好像一只怪獸的大口。里面是一個黑洞,這里面沒有什么東西,誰也望不見?!闭沁@只怪獸的大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這個巨大黑洞到底要“吃”掉多少人才能填滿?這不正是魯迅先生《狂人日記》里的吃人現(xiàn)象嗎,狂人生存的家庭和社會都對他張著血盆大口,甚至兄弟也想吃他幾片肉,在看似寫滿仁義道德的封建禮教里卻橫豎都是“吃人”的字樣。被他人當成是精神病的狂人卻用比任何人都還要清醒的頭腦看到了從古都有“食子為食”、“食肉寢皮”的荒唐事例,五千年的華夏歷史在狂人眼中是血淋淋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吃人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像一條吐著信子毒蛇,啃噬著狂人及高家年輕的一代。在《家》中表面上沒有“陳年流水簿子”的種種倫理綱常,沒有瞪著吃人眼睛的趙貴翁和他的狗,也沒有吃過妹妹或喝過人肉羹的兄長,更沒有寫著吃人字樣的歷史,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家》中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zhì)。
鳴鳳是《家》中最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鳴鳳之死的有關章節(jié)也是《家》的及其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字巴金寫得情感飽滿,凝聚著他對封建專制主義與一切摧殘人的不合理制度的強烈斥責。鳴鳳出身窮苦人家,九歲失去母親后被送到高里做丫頭?!奥犆?,做苦事,流眼淚,吃打罵”,是她在高的全部生活,她灰色生命里唯一的寄托就是她對覺慧的愛情。她沒有世俗利益的打算,決不是為了做“三少奶奶”,她只求一輩子服侍覺慧,做他忠實奴隸,一生一世陪在他身邊。但是就連她這樣卑微的要求也無法得到滿足,階級、身份是他們之間的鴻溝,在那個等級森嚴的高以及社會里,他們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袄咸珷敺愿勒f,要你到馮家去,給馮老爺做小”,老爺就是高家人命運的主宰者,何況鳴鳳只是一個丫環(huán)。她的哀求和眼淚沒有人看得見,她就像黑夜的一盞孤燭,她知道覺慧沒能力為她遮風,唯一能逃出罪惡控制的辦法就是自我熄滅。在投湖之前她喊了一聲“三少爺,覺慧”,她是多么的留戀這個帶給她恐懼的黑夜,死是她沒有選擇的選擇,她死的不甘心。是高老太爺這個封建制度的衛(wèi)道士沒有給她活路,如覺慧所說:“我們這個家,我們這個社會都是兇手。”
鳴鳳的死讓我們感動,她的死激烈的反抗了封建大家庭的制度,維護了自己尊嚴與愛情的完滿。丫環(huán)只能任由主子踐踏,小姐、少奶奶是不是能做自己的主人呢?讓我們來看梅和玉玨。梅是高覺新的表妹,與覺新青梅竹馬,兩人早就心心相印,本來是讓人羨慕的雙飛燕,最后卻被拆散成了苦命鴛鴦。他們之間沒有階級、身份的阻擋,但“父母之命”葬送了他們的愛情。由于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在牌桌子上發(fā)生過一點糾紛,梅的母親“自以為受了委屈”,便“拿拒婚的事報復”,拒絕了高家的求婚,隨意把梅嫁給了別人?;楹笠荒?,梅的丈夫就死去了,她“青年孀居”,過著整日以淚洗面的“尼姑庵式”的生活。她“一生讓命運擺布”,“不能做一點主”在專制禮教的毒害下,梅精神麻木,神志昏昏,再也無力自拔了,她只能在經(jīng)受長久的精神上的摧殘與折磨之后,在憂郁痛苦中孤獨地死去,成為封建禮教的殉葬品。梅的母親就圖一時痛快,而把自己的女兒推向死亡。在母親理所當然的“父母之命”中,女兒的幸福與生命輕如鴻毛,在封建制度下女人無權言愛,梅的生命悲劇是母親親手策劃的。她只能聽命于母親,自己的生命與青春由“父母之命“摧殘、香銷玉損。
作為少奶奶的玉玨,從某些方面來說她比前面兩個女人幸福,至少她有過一段不算完滿的愛情,有過一個看似和睦的家庭。玉玨是《家》中我最愛的形象之一,她善良、柔順,即使以封建大家庭對媳婦的要求標準來看她也是無可挑剔的好媳婦。她知道丈夫愛梅花,不僅在家里的桌上插著,連帳檐上也費心畫著,她不知道這梅花在分割她的愛情,我想即使她知道她也還是會那樣做,因為“愛屋及烏”,因為賢惠,因為溫婉……后來玉玨見到了梅,對梅如對摯友,兩人推心置腹感情甚好。梅死后她更是為梅傷心落淚,同為女人她同情梅的遭遇,而不是裝模作樣的表現(xiàn)自己的寬容、善良。
《家》中沒有狂人,沒有人喊出我們的世界在吃人,但是這么多人的犧牲究竟換來誰的幸福?吃人的人還繼續(xù)殘食鮮活的生命,甚至自以為沒有吃過人的人竟發(fā)現(xiàn)自己也像狂人一樣無意中“吃了妹妹的幾片肉”。封建禮教這張巨大的網(wǎng),搜捕著每一只想逃出去的魚,它要吃掉每一個對他說“不”青年,封建綱常名教扼殺的不僅僅是狂人和《家》中的年輕一代,它的毒浸染了每個嗜睡的國人。封建制度雖然在走向腐朽,但是這匹惡狼還在捕獲更多的“食物”?!熬妓?,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彼朗欠饨ńy(tǒng)治者屠戮、奴隸、刑辱、最直接的方式。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5
《狂人日記》是出自魯迅之手的白話小說,他把日記與精神病病人的內(nèi)心獨白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所想的內(nèi)容。
狂人是一個癥患者,懼恐多疑,邏輯思維不健全。魯迅通過對一個癥患者進行內(nèi)心獨白的描寫,不是為了拍出下層勞動受到的,也不是寫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封建禮教的無知愚昧,哀嘆民族的黑暗墮落。
魯迅抨擊了當時吃人的社會現(xiàn)實。他巧妙地借用“我”這一角色,描繪了人性的丑惡與社會的殘缺。實在的說,文章色彩過于晦暗,當著晦暗中又透著逼人的灼光?!俺匀恕保娴氖浅匀嗣?魯迅這樣說,只不過是在說明在社會現(xiàn)實的無情和吞噬下,人性一點點泯滅。他說“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誰部位兄弟啊?所以,這里的“我”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適能覺醒,何時能認清魯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發(fā)泄著憤懣。但是,社會的黑暗之深之廣,湮滅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殘守缺,向著蒼天不斷地發(fā)泄著。
小說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筆墨寫出了當時沒有友誼、沒有關愛、沒有親情,唯有戒備之心的社會現(xiàn)實。那時的人們在腐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不會互相合作,不知道奮發(fā)圖強,也不知道怎么叫“團結友愛”,跟不會去幫助別人,怎么會懂得團結起來那個的社會?
魯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發(fā)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號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長。也許這只是“我”無助的呼喊,但“我”代表著一類人,代表著內(nèi)心充滿著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一類人。那些無憂無慮生活的孩子們,原來可以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兒現(xiàn)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他們骯臟的心靈再也洗滌不清,無法再回到以前純真的模樣。
但是!他這一聲“救救孩子……”的呼喚,讓我們看到魯迅那寧可燃燒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給孩子的企盼!因為那不僅僅是孩子,不僅僅是生命,更是希望!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6
《狂人日記》是一篇象征性和寓意很強的小說,當時,魯迅對中國國民精神的麻木愚昧頗感痛切。
對現(xiàn)實的失望是魯迅感到了喚醒覺醒的困難,他經(jīng)常在紹興會館里以抄古碑來打發(fā)無聊的時光。魯迅對中國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著急,這就是他的這篇小說體現(xiàn)出深厚的憂憤,而精神的愚昧又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密切相關。
這篇小說也采用了自述式的手法,通過一個患有“狂癥”的人內(nèi)心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禮教對人的。正是由于“狂人”對外界的極度敏感,才使得他能夠感受到普通人在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下無法感受到的東西。
在這些看似可笑的言語中,隱含著小說深刻的寓意。比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惫啪孟壬词侵阜饨ǘY教對中國的長期統(tǒng)治,這句話也暗示了封建禮教的腐朽和對人們反抗的壓制。再如:“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弱,狐貍的狡猾……”表現(xiàn)了封建禮教強大兇惡的形式下其內(nèi)在虛弱的本質(zhì)。
總之魯迅的每一句話都耐人尋味,需要讀者用心細細地品讀其中的深意。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7
《狂人日記》寫于一九一八年,那時的魯迅受新思想啟蒙,清楚的認識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決心用文學的形式喚醒中華民族,于是,他創(chuàng)作了《狂人日記》,該小說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個性”矛頭直指中國封建禮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犊袢巳沼洝肥且徊咳沼涹w小說,小說透過敘述一個狂人身處“吃人”的社會隨處可見“吃人”事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迫害癥的“狂人”形象,以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
就敘述資料而言,敘事就是講故事,是透過必須的情節(jié)再現(xiàn)某幾個事件。而故事中最重要的便是情節(jié)和人物。《狂人日記》作者透過敘述一個迫害妄想癥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揭露了從家族到社會的“吃人”現(xiàn)象抨擊了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最初的覺醒意識。從作品表面來看,狂人確實是個瘋子,他具有瘋子的癥狀,如,混亂的思維邏輯,變態(tài)的心理,以及虛幻的幻覺。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的笑,這是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再比如,第二則中“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了,精神分外爽快。才明白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留意。不然,哪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趙家的狗是沒有情感的,況且跟狂人是沒有聯(lián)系的,而狂人卻硬要把狗的眼神看成是有特殊好處的。這是不貼合邏輯的??袢瞬粌H僅僅是心理變態(tài),邏輯混亂,他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幻覺,而這些幻覺又是不自然的。比如“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長著嘴,同那伙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明白是魚是人”當陳老五送飯來時,狂人看到的不是可口的飯菜,而是幻想成吃人的人的樣貌,這是荒誕的。再比如“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狂人日記讀書筆記議論文精選篇8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說來估計讀了不下五次。從高中第一次在課本中接觸開始直到現(xiàn)在,我覺得我還是沒有辦法完全領悟這篇小說。高中的時候,老師跟我們分析的很詳細,但那時的我體會不了老師口中的“沉重”。如今再次看這小說,我也是來回看了三遍,思考了許多,但我始終沒搞懂,這狂人真的“狂”了嗎?
從日記中的胡言亂語看??袢怂坪跏钦娴目窳耍驗橐粋€精神正常的人怎么可能會有這么混亂的思想與言語,甚至后來漸漸覺得別人對他的一顰一笑都是為吃他做的準備?從現(xiàn)在的醫(yī)學角度上看,這應該屬于“被害妄想癥”吧。但是,如果套在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下,我又覺得他并不是“狂”,更不應該是他哥口中的“瘋子”,因為他看到了那個封建社會中黑暗的審處,而且他的一言一辭都在暗示著些什么。特別是那句“你們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著這世上”一直在我腦海里縈繞著。它似乎在預言著些什么,強而有力的。
我不曉小說具體是怎樣對封建社會的多面地揭露和反抗。但我認同小說承載著一種特定社會的內(nèi)涵。而狂人的思想也造就于那個年代,那個社會。我覺得,狂人是社會壓迫下底層人民的代表。所以他感覺有人要“吃”他,或許他也是知道的,其實背后是這個社會在“吃”他?;氐疆敶?,以前的那種“吃”表面上似乎沒了,畢竟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也已有一個世紀之久。但是,這種“吃”人的事情也不復存在了嗎?似乎不是,它將會一直存在著,直到社會能達到數(shù)千年前古人所描述的大同社會。不過,“吃”人的東西隨著年代的改變也改變了,而且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難以解決,因為現(xiàn)在要改的是思想的東西,是扎根了五千年的民族的劣根性。這絕不是一次辛亥革命,一次新文化運動,一次五四運動能夠徹底改變的東西。社會上太多真真假假了,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辨別,因為當知道紅十字會的那些些丑事之后,我不知道那些黑暗角落里的人還有沒有心。他們用自己的貪婪在“吃”那些等待被救助的可憐人。社會上太多生離死別了,那些有權有勢的黑了心的“李剛的兒子”在以我也不知道的方式在“吃”我的同胞。社會上太多意外了,高鐵的,公路的,校車的……這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我沒想到,連“他們”也在悄悄地“吃”我們……想到這,我似乎可以感受到當年的狂人為什么會不自覺地從頭冷下了腳尖上。
現(xiàn)在的人不會蘸著別人的血去吃饅頭,但并不代表這“吃人”的事情在現(xiàn)在沒有。只是他們變聰明了,他們知道這“吃人”的人是不能活在這世上的,但是他們改不掉“吃人”的習慣,所以他們在背地里“吃人”。他們啃食著我們的生命,甚至啃食著我們的靈魂。他們給我們看見很多負面的事情,他們讓我們沮喪,他們似乎想讓我們都變成狂人。實際上,我感覺我們最終是會成為這個社會所孕育而來的“狂人”,因為如果我們發(fā)出抗議,發(fā)出不滿的聲音,他們會說我們是有“強迫癥”的狂人;如果我們相信了他們,以為自己有了“強迫癥”,以為自己真的想太多,那么我們會漸漸地對這些黑暗的事情無所謂,我們會默認會順應甚至會跟隨,然后加入“吃人軍團”成為突然清醒過來的那一代眼中的“狂人”。相對于前者,后者更是可悲,那是真正的狂,是直入骨髓的狂。
魯迅先生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希望可以救救孩子。但顯然,他的這個愿望沒有實現(xiàn)也無法實現(xiàn)。當所有人都在瘋狂地“吃人”的時候,孩子的命運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抱著自己純潔的心靈被他們“吃掉”;要么跟著他們一起去“吃”,以保存自己的驅殼。到底要怎么去改變這個“吃人”的社會,到底要怎么救救孩子,救救自己?魯迅先生窮其一生也沒有得到答案,而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有人也試圖在尋找這個答案,也有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反而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