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
經典讀后感的第一段把書里面的一些主要的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些什么,想表達些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篇1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zhàn),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一部好的歷史小說,真實而又不真實。真實,在于其歷史事件上,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說白了,就是將大框擺好后,向其中豐富細節(jié),刻畫人物。能寫到《大秦帝國》這樣高度的作品,寥寥無幾。唯有《明朝那些事兒》可與其一決雌雄。它雄渾,沉郁,而又輕松,熱血,青春,它的魅力不在于用詞有多美,而在于細節(jié)刻畫的細膩。大秦的逐步崛起,令人興奮;秦風低回,又使人沮喪。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一句誓詞而熱血沸騰,為商鞅的慷慨赴死而又感慨萬千。
秦國地處西北,經濟文化落后,六國又步步緊逼,然而這個被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一統(tǒng)天下。根源在哪里?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zhàn)的精神,在于法制,更在于君臣之間的絕對信任。
六國會盟,企圖滅秦。國難當頭,秦孝公繼位后,當即發(fā)出招賢令,正是這種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才使秦國身陷重圍而國不滅。于是,商鞅出現(xiàn)了,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zhàn),刑無等級,不赦不宥;最終使秦國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改革之后,前景一片大好,賞罰有制,清除陋習,走上了崛起之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正是櫟陽宮中的那場君臣合璧,才使商鞅盡公不顧私。最后,商鞅為了護法,慷慨赴死。
在變法的過程中,一次,因為水源問題,兩族發(fā)生械斗,不僅傷亡慘重,而且還導致了河水決堤,這件事,觸動了朝廷,商鞅在渭水刑場殺了七百余人,震驚了六國。墨家總院當即派出殺手,誅殺暴政秦王。后來,秦孝公親自前往墨家總院,與墨巨子交涉,功身而退。不僅君臣之間絕對信任,商鞅為了變法,也是言出必行。徒木立信想必大家都聽過,那位少年后來成為秦軍中的一名小將。
自秦國崛起以來,歷代人才幾乎絕大部分出于六國。而反觀六國,人才濟濟卻被秦國逐個擊破。齊國有著名的稷下學宮,那里是人才圣地,可是,為什么還是國滅了呢?六國君王務虛不務實,只聽那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道無邊,就算是今天,也并未實現(xiàn)。拿魏惠王來說,他表面上禮下賢士,可是卻放走了多少人才呢?先是不聽公叔老臣遺愿,放走了商鞅,因為商鞅當時只是個中庶子。接二連三的,再就是孫臏、張儀、樂毅。他只接待像孟子那樣的圣人。當時,魏惠王出城打獵,還未出城便聽說孟子來了,雖然覺得晦氣,但也只好回宮了。適值張儀求見,于是乎,張儀與孟子兩人便在魏惠王面前罵了起來,孟子慘敗。因為這件事,本應受到重用的張儀卻被逐出宮門。此時,在秦國碰壁的蘇秦也鎩羽而歸。兩個人,靜修三年。最后,張儀志在秦國,蘇秦志在六國。受到秦國重用的丞相張儀以連橫大計,對抗六國丞相蘇秦的合縱大計。最終,張儀成功退隱,蘇秦死在鄒忌所派的刺客劍下,合縱破裂,六國如同一盤散沙。本來,合縱一成,秦國必亡無疑,可是,六國君主聽信讒言,不用能士,合縱失敗??尚Φ氖?,合縱的陣腳先從盟主楚國站不住了。楚王派一無知王子為六國主帥,竟能想到用云梯觀景。并且,秦國特使收買王后鄭袖,楚王就是因為在王后鄭袖那里做了兩天大男人竟然聽信秦國以退出合縱換交割房陵之約,可笑之極,螞蟻之見。合縱一敗,即便那戰(zhàn)國四公子再有通天的本領也救不回來了。
所以,治國務實,唯才是用才是硬道理。法家商鞅,縱橫家張儀,戰(zhàn)神白起,水家李冰,技然家蔡澤,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有這些人存在。
當然,讀這部書不宜動真感情,那些真性情的人會讓你痛哭流涕。當你看到車裂商鞅,宣太后自殺謝罪,白起被賜死等片段時,如果你是用真感情讀書,你會悲痛不已,肝腸寸斷,于身體無益。秦趙兩國的長平攻防戰(zhàn),長達三年之久,秦國不僅斷了趙軍糧道,而且使計令趙王命趙括為將。沒錯,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用人之不信,自毀長城。沒有善守的大將廉頗,趙軍敗得一塌糊涂。趙括沒有辦法,兵士饑餓,無力作戰(zhàn),于是就擺出了車轅圓陣,只守不出,簡單而又有效。一天夜里,趙括忽然聽到了慘叫聲,心想那最不該發(fā)生的,竟然發(fā)生了;便率衛(wèi)隊前去,果然看到有人吃傷兵。趙括當即下令斬首,并命令殺戰(zhàn)馬,羿日死戰(zhàn)。他對將士們說,秦國有首描寫士兵感情的歌,叫《無衣》,感動了所有人。直到那一刻,他才有資格被稱為趙將軍,最后一戰(zhàn),他終于成長了。第二天,帶著必死的決心,中箭身亡,咽氣前,他終于展現(xiàn)了屬于將軍的風采,下令投降。然而,這二十萬降卒,令白起不知所措。留著?消耗太大;殺了?自古將士忌殺降。此時,當了二十年國君,卻未掌實權的秦襄王想要專政,就在白起的信到達后,回書殺降。自此白起背上了殺降的黑鍋,讓二十萬降卒吃了頓好的,便送他們上路了。白起的噩運也從這里開始,先是染了惡疾,然后便一意專權的國君不聽勸,該發(fā)兵時不發(fā)兵,等六國聽說殺降而聯(lián)合起來時,卻要發(fā)兵。幾次失敗后,國君又怪罪到白起頭上來了,國君以為:你白起出征便能勝利,你不上陣就算了,你還不讓我發(fā)兵,你白起幾個意思?誰掌權?誰老大?于是乎,白起這個不聽話的老頭又上了幾次書。此時,國君殺意已決。于是,在白起退休返鄉(xiāng)的路上,將其賜死,離老家只有幾步之遙。白起死前悲呼:趙軍降卒,老夫還命來了!臨死前,還要問老侍內,國君是否聽從他的意見。
說到這里,又不得不提到范雎這個人。當初,為了打天下,羋冄掌內,白起掌外,好生和諧。自從范雎來了以后,先是流放丞相羋冄,而后又因與上將軍白起的私人恩怨,向國君進讒言,使得白起最終被賜死。趕走羋冄固然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但陷害白起的行為實在令人深惡痛絕。一代名將,沒死在戰(zhàn)場上,被自己人害死,這是恥辱。范雎這一輩子舉薦過三個人,鄭安平與王稽的先后叛國令他無地自容,于是他選擇了退隱,在確立好太子后,他向國君舉薦了蔡澤。他幫帝王完成了封建統(tǒng)治中專權的一步,這也算是他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吧!由此看來,大秦的大良造,做不得!商鞅被車裂,白起被賜死。
當三尺利劍高懸于秦的頭顱之上,秦孝公與商鞅便如那雷公與電母的兵器。發(fā)出了一道改革的春雷,觸發(fā)了一場法的大火,燒出了一條崛起之路。那個年代里,秦國是先進的,是改革的先驅,唯有法制才是立國之本。從先秦的經歷來看,儒學會讓他們亡國。這種推崇仁,義,禮,智,信的學說,只能用于安邦。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并非人力。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這是歷代入秦士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此言一出,任何困難都成了空話這是一句比命還重要的誓言。這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群體思想的延續(xù),在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及演化中,變化為民俗文化,還有的,就是我們骨子里有的東西,即骨氣。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些東西在不斷淡化,褪色,甚至消失。作者在開篇前言中這樣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民族精神,是國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蘇醒,民族才有希望。
何以國立,唯有法制:何以報國,唯有自強??v觀全書,剔除個人恩怨,宮闈陰謀,情感發(fā)展,便是一個大國成長史。法使其生,法使其滅。用法得當,國家方可長存。那老秦人本色是我們這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必須找回這些東西。
秦已大出,霸絕天下。而今我中華,國強乃為法強,觀我中華子弟,皆懶惰。若使我中華子弟盡操秦人之風,大出天下,當指日可待矣!
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篇2
就像這段話一樣,文學在當今社會上已占有了高大的地位,是我們青少年必讀的書集,它將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影響。
前不久我剛看完了一本《歐也妮葛朗臺》是由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是諷刺作品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
讀完了這部小說,使我知道了:葛朗臺他是個貪婪、狡猾、吝嗇的人,金錢是他崇拜的上帝,獨自觀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為了錢,他可以六親不認:克扣妻子的費用;要女兒吃請水面包;弟弟破產無動于衷;侄兒求他置之不理。直到他知道可以花費小筆資金解決弟弟破產的事情,同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后,才肯出這筆錢,甚至臨終前也不忘吩咐女兒看住他的錢。雖然,他是個守財奴卻與別人不相同。他不僅熱衷守財,還善于發(fā)財,精明計算,平時不動聲色,看準時機果斷出擊。索漠城里,都嘗過他的厲害,反倒佩服他,把他當成索漠城的光榮。
通過葛朗臺使我明白了:金錢在當時社會具有無邊的影響力,同時也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社會活動中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而歐也妮,葛朗臺的女兒,天真美麗的她喜歡上了破產的表弟夏爾,為了資助夏爾,她把父親給的金幣贈給他,這樣的舉動激怒了愛財如命的葛郎臺,父女發(fā)生激烈的沖突,而她的母親卻因此一病不起,但最終歐也妮等到的卻是個發(fā)了財?shù)呢撔臐h。與此同時,在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金錢的奴隸。為了得到她的錢,拼命地在她的身邊包圍著。
使我同情她,為什么生活在這樣的社會,“金錢“這東西的怨恨是那么深,那么重。
每個人都覺得她是一個吝嗇鬼,因為她同她的父親一樣省吃儉用,精打細算。但是,一個個虔誠的機構,一所養(yǎng)老院,幾所教會小學……卻給了責備她愛財?shù)娜艘挥浻辛Φ亩狻?/p>
從這本書中使我明白了:當時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就如上帝一般,讓所有人侵倒,甚至六親不認,但有的看似吝嗇的人卻不是一個吝嗇鬼而是一個慈善的人。讓我知道,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多看人內心的世界……文學永遠是全世界人民的無價之寶,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知識還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加強修養(yǎng),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陽光與滋潤心靈的雨露。
今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條是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能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yǎng)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線中的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zhèn)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著愛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fā)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須答應他;既然求我肯
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助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jié)省,可是只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里還有錢我就一定會借。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后來,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xiàn)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相互提高。學會幫助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fā)現(xiàn)天堂里的人同地獄里的人一樣都是圍著一口鍋,拿著兩米長的勺子喝著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里的人卻精神煥發(fā),滿面紅光,地獄里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地獄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著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別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別,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發(fā)現(xiàn)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里像圣經里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恒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fā)展的無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于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yǎng)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并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fā)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蹦悄?,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U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篇3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著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度纸洝穬热葚S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guī)、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打開,天??!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小學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閱讀來充實自己,當我打開書柜,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打開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边€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么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笔俏易钕矚g的一句。對于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么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么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fā)芽。
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篇4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習了《大學?!愤@本書。讀了《大學》后,我雖然不太懂其中的奧秘,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大學》中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我理解這三綱領就是去惡從善、改正缺點,弘揚光明的德行,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止于至善的目標呢?諸葛亮告訴我們要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恬靜才能修身,只有儉樸才能涵養(yǎng)品德,只有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高瞻遠矚。
《大學》這本書總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我國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劉蓉少年時在屋子里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在屋子里走來走去。這屋有一處洼坑,每次經過,他總要被絆一下。剛開始,感到很別扭,走著走著也就習慣了。有一天,父親看到他被絆一下也沒感覺,就很生氣,大聲說:“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國家呢?”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這就是《大學》這本書教給我們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事業(yè),就必須從修身開始。比如,你將來想做什么工作,而現(xiàn)在卻不努力、不學習,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對現(xiàn)實,到最后還是一事無成。只有一直向著一個目標出發(fā),不斷努力,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從一開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標!要在家孝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不為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名利所困,對朋友要守信。我學《大學》,感到很有收獲,今后,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小學生經典讀后感600字篇5
在這一次的寒假讀書計劃書單中,我選擇了《簡愛》這本書。打開書架,取出爸爸送給我的那本《簡愛》翻了起來。在朦朦朧朧的迷霧中,出現(xiàn)了一個弱小的身影,慢慢地走近了。
簡愛的第一個身份是里德太太的侄女。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愛她并領養(yǎng)她的舅舅又過早地棄她而逝。她從小受盡兩個表姐和表哥的欺負,總是待人受過。而且“無論怎么討別人的歡心,都有人從早到晚地罵我淘氣、陰暗、討厭、鬼頭鬼腦”。這種強烈的不公終于在簡的心中激起了她的反抗。她鼓起勇氣教訓了約翰,并且沖破了長期以來一直束縛著她的那個服從長輩的觀念。她勇敢的站起來,訴說心中的不公平,控訴以恩人自居的舅媽的罪行。她一針見血地罵她是偽善的女人,把她斥責得抬不起頭。面對強權,她開始反抗,也開始走向成熟。她學會了獨立。
當走出舅媽的家時,簡愛的心情是陰暗的。因為她從種種蛛絲馬跡中已經領悟到第二個住所——勞渥德慈善學校對她不可能會輕松。果然,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傷害了她的自尊心。但她并沒有下決心與全世界作戰(zhàn)。她對譚波爾小姐和好朋友海倫彭斯都有極大的熱心和熱愛。在勞渥德,她學會了寬容,學會了區(qū)別對待。這給她的反抗蒙上了一層是非和正義。她以別人對待她的方式對待別人,她成熟了。隨著成長,簡愛的反抗精神真正的散發(fā)出光芒。
簡愛一生的轉折發(fā)生之處便是桑菲爾德府。她來到這里,做了一名家庭女教師。而18歲的她,漸漸地與主人羅切斯特產生了愛情。羅切斯特家召開宴會,簡愛以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與貴族的小姐太太們相處,為自己贏得了尊嚴。她對羅切斯特的愛情是炙熱的,也是強烈的。但她決不會因此失去原則。當她誤認為主人要娶一位貴族小姐,又要同時把她留在身邊,使她成為無足輕重的人時,她憤怒地反駁了羅切斯特。在這個時候,她的憤怒的斥責,正是使我們感到敬佩的。
而命運似乎還要考驗簡。在她與羅切斯特的婚禮上,她才發(fā)現(xiàn)羅切斯特早已娶妻。她不顧內心的反抗,情感的痛苦毅然出走。她用法律的條款約束自己,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光明的天堂。她是自立而獨立的。她為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首華彩的樂章!
命運是公正的。簡最后與羅切斯特獲得了幸福的結局。而她的精神也如經久不衰的珍寶,永不褪色。
最后,倫敦的迷霧又加深了。那個瘦小但堅強的身影遠去了。我合上書。19世紀的英國漸漸如一艘航船從思緒的海洋中退去。
簡愛的一生,從幼稚到成熟;從柔弱到堅強;從懵懂到智慧,她改變了許多,成長了許多。而我們,也在成長,也在從幼稚變成熟,從懵懂變智慧。
簡愛的一生,不變的是她的反抗,她的精神。而我們,讓我們保留一點不變的精神,總有一天,它會像金子一般發(fā)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