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列車電影觀后感
“壓迫和反抗”是《雪國列車》的核心主題,影片中的角色維爾福德和柯蒂斯分別代表了壓迫者和反抗者。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雪國列車觀后感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雪國列車觀后感1
難得的一個周末休閑下午,雖然天氣不是很給力,但是絲毫不影響小資情調,拿著兩杯奶茶和室友去看了雪國列車,本來聽說是動畫片,想著放松下,看了才知道心里反而更加壓抑,不寫點抒發(fā)下感覺晚上都會睡不著的。
生活在惡劣環(huán)境的末節(jié)車廂的人們在革命領袖柯蒂斯的帶領下,為了生存一節(jié)車廂一節(jié)車廂的向前突進,掀起了一場向車頭進軍的“革命”。
看完這個影片后,其中其實有不少語句讓人有深刻的印象的,可能亞洲導演都不想讓觀眾太動腦筋,所有的寓意都是一個拋一個接,直接告訴你,不像歐美大片讓你猜,比如上次那個重返地球的怪物應該象征一種恐懼把,恐懼其實只是在心里,你要是不怕,他就不能拿你怎么辦。另一方面還是永恒的主題父愛,母愛,timmy的媽猶記得他在最后說的,望著窗外17年,原以為捆著他們的是一道墻,其實只是一道門而已。還記得那個帶著牙套,梳著知情似得頭發(fā)的女人發(fā)表的演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是頭,你們是鞋,鞋是不能帶在頭上額,be on your place ,keep your place。感覺現在追求的一種安穩(wěn)就是be on one place,keep one place.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柯蒂斯就帶著人反抗了,到了最后終極大boss告訴他其實一切都是我和吉列姆,我從容暴動,甚至給你們提示幫助就是為了維護一個平衡。感覺就是孫悟空不滿意自己在社會下層,一路闖南天門,戰(zhàn)天兵天將,打敗二郎神,怒砸蟠桃會,最后終于打入靈霄寶殿,見著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說,猴子,別鬧了,這些都是我跟你師傅跟菩提祖師一手策劃的,其實,我打算讓你來接我班,我很孤獨,來來來,你先感受一下。然而,更讓科蒂斯震驚的是,威爾福德竟要將列車的控制權交給他!也就是說,他從一個革命者,居然一躍成為極權統治者的繼承人!千辛萬苦地走到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失去了一切的他,孤家寡人地坐上了不勝寂寞與寒冷的最高位置,卻發(fā)現自己當初的信仰竟然全部破滅了。革命成功與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無論成功與失敗,一切都仍繼續(xù)沿著既定的軌道前行,一切都只是個不變的循環(huán),宛如巨大而洶涌的漩渦,將科蒂斯卷入其中,使他幾近崩潰,甚至妥協……
五臟俱全,該有的都有了,列車里面出現了餐廳
嚴峻的考驗與挑戰(zhàn)。可以想見,要想生存和發(fā)展下去,人類必須繼續(xù)進行不懈的探索與艱苦的奮斗!既要與生存環(huán)境和其他生命競爭,又要與之和諧共存。在解決上述永恒矛盾之路上,人類任重而道遠??赡芩麄兊囊娊飧由羁贪?。
雪國列車觀后感2
《雪國列車》一個字形容:贊!我心中韓國電影的最高峰是《熔爐》,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一部電影的播出,推進了一部法典,虛幻世界,改變現實法律世界。但《雪國列車》也不遑多讓。
去年《雪國列車》韓國的片花播出,我就很期待,昨天終于抓緊晚上最后一班播出看了,真心覺得很贊,推薦大家去看。
如果把電影當做文章來剖析,電影開篇切入點很微妙,幾句簡單的旁白介紹了典型的科幻式大前提,“人類滅絕”這幾乎是這幾年的大熱議題,在這個議題下電影首先就“叫座”了。在這個切入點,片中編者賦予了很多自己的對社會或稱為現狀的看法,看過的人應該知道,雪國稱得上一部感情濃郁的商業(yè)電影,除了片中人物冰火兩重天的內心掙扎,充盈全片的就是編者的情感。
電影中部描寫柯蒂斯的革命,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這里成為革命或許不恰當,稱其為“反動”或許更好。編者也似乎想通過每個車廂來縮影現實社會的苦難,一門之差,天堂地獄,不過慶幸編者中段并沒有過分贊揚柯蒂斯這種平民英雄主義,這是商業(yè)電影最難能可貴之處!畢竟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就在于非一人之力可變。同時,編者也借由柯蒂斯的嘴自述了自己只是毫無經驗的“領導者”,確實柯蒂斯行為無處不昭彰他只是一只"有勇氣的憤怒公?!埃且粋€領導者,用《樹大根深》里面一句話評價就是”竹子雖直,卻不能成為棟梁“??碌偎怪皇菍ψ约罕黄哿鑹赫サ牡匚徊粷M,而非想推翻這一切,因此本片我個人最鐘愛南宮民秀,隱忍,智謀,還合理善用柯蒂斯這張牌,最終炸開了通往未來的大門。至少列車的權勢階級從沒想過引誘民秀接班而是把他控制起來,全中段也有兩處敗筆:一是柯蒂斯得知自己食用的蛋白塊是蟑螂做的,惡心的想吐。仔細想想如柯蒂斯這般細心至能夠掐秒救南宮的斗士,怎么可能一點都猜不透這些食物的來源,所以此處為突出末節(jié)車廂的苦難,寫的太過矯情。二是,在頭節(jié)車廂前回憶往昔,所述內容梗太老,比起前段”冰凍手臂“的創(chuàng)意和給人的震撼顯得過分老掉牙。當然中段還有很多值得細細品味的細節(jié)如:學校車廂,桑拿室制止尤娜殺人……都是很精妙的設定!
對于尾端,就不多做陳述,畢竟劇透是除了拉屎不帶紙之外最痛苦的事情。不過尾端充分的表達了編者的中心思想,但柯蒂斯與威爾福對話內容張力不如中段。
一句話總結編者的傳單的思想就是:我們并不是不滿體制,只是憤怒于在這個體制下我們不是受賄的那一方,所以對于自己的無能與無力感到悲憤!
雪國列車觀后感3
《雪國列車》事講述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讓地球上大部分人類滅亡,在一列沒有終點、沿著鐵軌一直行駛下去的列車上,載著地球上最后幸存的人們,“雪國列車”成為了他們最后的歸宿、最后的信仰也是最后的牢籠,在這里,受盡壓迫的末節(jié)車廂反抗者為了生存與尊嚴向列車上的權利階層展開斗爭。
這部電影自始至終都強調著位置、平衡。
什么是正確的位置和平衡呢?
一、關于位置和平衡
"位置"和"平衡"是本片最為核心的兩個詞而"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位置",末節(jié)車廂的人們在社會最底端的位置,他們吃著蟑螂做成的蛋白質塊,過著底層的貧窮生活,他們有著自己的位置,而前車廂的人們過著上層社會的富足生活,他們也在自己的位置上生活。末節(jié)車廂的人不愿過著被壓迫的生活,不愿意守在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有了反抗和暴動,有了殺戮和死亡。影片強調的一點就是位置,借用梅森之口:鞋只能在腳上,不能在頭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改變,為了整體的和諧,只有犧牲小部分人才能達到真正的穩(wěn)定。
電影的開始,溫室災難實質就是對于現實環(huán)境惡化平衡缺失狀況的一種示警,并且通過捏造"CW-7"這種用來扭轉氣候卻打破自然平衡造成毀滅性后果的事物來警示世人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而為了維持列車的平衡,人口平衡、封閉的生態(tài)平衡、資源平衡,這個系統的平衡,對末節(jié)車廂的貧民的殺害、還有一系列的暴亂,其實都是為了保持平衡。萬物只有在平衡的狀態(tài)下才能穩(wěn)定。
二、罪惡感和清白感
柯蒂斯講訴了一個他被抓進列車王國的沉痛往事,在被抓進來的頭一個月,威爾福德以及統治的人不為末節(jié)車廂的人提供食物,他們沒有食物,便開始了相互屠殺,一個男子帶領著一群人追逐一個婦女和孩童,男子殺死了婦女,此時一位年長者走了過來,他說:“把刀給我”,所有人都以為他要親自殺死孩子,而年長者用手截下了自己的胳膊,對面前這些餓得面無全非的人們說:“先吃我吧,放過孩子”,男子沉痛跪下,他們吃了女人??碌偎雇纯嗟貙χ险f:“殺死女人的人就是我。
柯蒂斯一直活在罪惡感里,他痛恨威爾福德,他認為是威爾福德造成了這一切。讓他生活在無法自拔的痛苦中。而推翻威爾福德,是讓柯蒂斯從罪惡感走向清白感的唯一一條路,這樣也促使著他從末節(jié)車廂最終走到了引擎車廂。當尤娜意外闖進,她翻開地板,柯蒂斯才發(fā)現被放進地板里為永久引擎工作的孩子們,為了救孩子,柯蒂斯最終舍棄了自己的手臂,去拯救了引擎里的小孩,完成了自我救贖。
三、生命的希望
最后柯蒂斯和南炸毀了列車,列車被摧毀后,只剩下南的女兒尤娜和一個黑人孩子,他們走出了列車斷層,他們望見綿延的雪山。在影片的最后,他們看見了一只北極熊,這只熊代表著生命的希望,或許他們會死在雪地里,但我們卻看到的是希望,是生命的重生和再次繁衍。
雪國列車觀后感4
《雪國列車》是一部講述人們在對抗全球氣候變暖之后發(fā)生的事,故事從世界成為一片冰天雪地開始,踏上這趟列車的人就好比登上了諾亞方舟,但問題是,踏上這趟列車并不等于生活就有了保障,整個列車就像人類社會一樣被分為不同的等級,最前面車廂里的人就是所謂的領導者、決策的制定者,象征著權威,而生活在最末端的車廂里的人則毫無疑問的成為了要注定遭受一切貧困和苦難的弱者,向像人類社會所有的歷史一樣,統治者的殘暴、專斷激怒了底層的奴隸,那么這個階級就要開始反抗,并擁護一個領導人,也就是curtis,影片的最后curtis知道了這場革命不過是當權者為了平衡整個列車的系統而策劃的時候,悲傷過度的他卻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并救出了小男孩。
看過《雪國列車》之后,這部電影給我最直觀的感受與體驗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所有人類都應該反思的問題,為什么全球的氣候會變暖,為什么整個世界會變成冰天雪地,而人類又為什么只能躲藏在一輛小小的列車上?人類一直都是自私自大的生物,我們自以為控制了世界掌控了自然,我們?yōu)槲覀兯l(fā)明的叫做科技成果的東西感到驕傲和自豪,可是,當自然真正爆發(fā)出他自有的威力的時候,人類就像螞蟻被掀翻在大海中,一波巨浪襲來,就灰飛煙滅。所以,這樣的電影看過之后,人類也該反思,高速發(fā)展的科技究竟是為了滿足當代人的野心,還是為了造福子孫后代。
第二個方面則是這部影片體現了人類社會進化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人類的出現至今,一直都遵循著弱肉強食的規(guī)律,對于群體來說,強大的群體要統治弱勢群體,而被逼迫的弱勢群體最終爆發(fā)也可能戰(zhàn)勝本來強大的群體,然后統治者更替,人也是一樣。一個體格健全四肢發(fā)達的人和一個四肢不全軟弱無力的人搶同一塊蛋糕,勝負自然不用說明,就連影片中的老人也說,雙手不管怎樣都是有用的,最起碼抱女人的時候會舒服些。所以,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要想獲得最好的資源,首先至關重要的一點不是等別人來施舍你,而是自己要為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而爭取甚至是斗爭,否則你就注定是要失敗。影片或許看起來有些殘忍,有些不近人情,可是仔細想想,他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角度來描寫而已。
雪國列車觀后感5
隨便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吧。列車內部人類大致分成兩種,車尾到車頭可以理解為野蠻人向文明社會的各個歷程體現,但很明顯,這個文明社會是偏移了正常發(fā)展方向的。正因為人類被自己困在了列車內,失去了外出的希望,所以人們都開始專注于享樂,不再探求車外的世界。而掌握引擎的boss一直都在說著同樣的一句話:“人們都應該專注于自己的位置。”但我有一個疑問,人們自己的位置究竟是由誰來決定的?如果是由人們自己決定的,我會覺得這句話沒有問題。但很可惜,后車廂人們的地位并不是他們自己決定的,而是被“神們”壓迫才產生的社會隔閡所導致的,這些位置并不真正屬于他們自己,列車頭的人是在進行一場“造神”運動。
這使得我想起阿西莫夫的一本書《神們自己》,雖然我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我依然能稍微猜到這本書的內容究竟是在講一些什么。在雪國列車里,一部分人因為生存在人性中往復掙扎,一部分人享受著不需掙扎而放大的享樂主義所帶來的一切,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也就放棄了人性。
縱觀整部電影,人類社會內部的爭端一直沒有停歇,就連主人公最后也差點成為“神”的同伴,但看到電影最后我們會發(fā)現,神們的想法無疑是錯誤的。第一,他們并不是神,不應該為了自己的觀念而私自決定所有人的命運,沒有敵對聲音的世界是危險而可怕的。第二,神們放棄了對外部探索的希望,從無數萬年的進化歷史來看,一個民族一旦全然不顧外界,那么勢必就會面臨內部的沖擊從而漸漸瓦解,然后這個文明會繼續(xù)擴大,循環(huán)往復。這就是宇宙中的鐵則。
我們決然不能徹底喪失希望和尋找希望的勇氣,人類就應該像那只北極熊一般,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直面困難(不是指不躲避寒冬)。雪國列車不可能是永遠的港灣,人類遲早有一天是要走出去的。等到春來冰消雪融,列車的鋼鐵之軀也會被從其內部打開,人類終將擁抱整個世界。哪怕世界是雪白的,前進的熱血也會將其融化,露出泥土之下大地的種子。
說起來也挺奇怪的,我似乎能在這段時間看過的所有的科幻作品中,都找得到我在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終結》里第一次看到的那個觀點,即重要的不是戰(zhàn)勝困難,而是面對困難所散發(fā)出的勇氣?!叭祟惖馁澑瑁褪怯職獾馁澑??!被蛟S是因為有些重要的東西會不斷地被人類所講述吧,也或許是我自己的理解習慣。但我有理由相信,這種勇氣會一直帶著我們向前。
雪國列車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