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滿分讀后感
這本書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語氣來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錢鍾書和兒女錢媛。描述他們這幾十年來走過的人生道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奈覀冐頋M分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滿分讀后感篇1
楊絳先生的大名早就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也是我讀過四五遍的書,這本《我們仨》也是很早之前就知道了,特別是前兩三年前楊絳先生去世的更是網(wǎng)上鋪天蓋地。我對楊絳先生的記憶更深的是她回復讀者那句“你的問題在于想法太多而讀書太少”。她這句話還被我自嘲過說自己是“想法太多而行動太少”。
這個月開始想好好讀幾本實體書,就入手了這本書,今天放中秋節(jié)假,在這個傳統(tǒng)的團圓節(jié)里讀完這本書,甚好。
整本書讀下來,感受到的不是傳說中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實際上,這會讀下來讓我對這個說話相當懷疑,甚至鄙視,感覺是文人圈里文縐縐的奉承。)我無意詆毀楊絳先生,對于她,我是尊重之情。不過,我覺得從這本書里讀出來她最令人羨慕的是和錢鍾書先生心心相印,相濡以沫,兩個人在精神上高度同步,在性格上有些互補,在是非對錯上和教育女兒態(tài)度上又非常合拍,確實是非常棒的組合。在他們三個人的小家里,每個人都非常率真單純,又各有優(yōu)點,相互照顧。家庭氛圍真的是輕松到讓讀著的都想結婚生娃。這樣的家真是令人眷戀的心靈港灣。一個三口雖然每人都是學富五車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家里卻一點那種清高冷談的狀態(tài)都沒有,反倒是非常的活潑天真,像三個長不大的孩子。最后一節(jié),那種淡而久的懷念和悲傷,讓我想起了,“庭前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好希望自己也有一個這樣的小家庭,溫暖,輕松,關心。
我們仨滿分讀后感篇2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不復早父母庇蔭之下,都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說是又節(jié)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于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于是為了節(jié)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并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jié)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后,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滿分讀后感篇3
看《我們仨》這本書也是兩個月前,一直準備抽空寫個感想,但擱置懶得動筆。隨著楊絳先生的離去,重又拾起《我們仨》。
這本書就是她寫的她們家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就如一張張老照片在慢慢隨光陰重現(xiàn)。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一個老者每天奔波于丈夫和女兒的病榻前,充當一個聯(lián)絡員,把丈夫的消息帶給女兒,又把女兒的情況傳遞給丈夫。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作品,我總體感覺很淡很淡,幾乎沒有艷麗的辭藻做打扮。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楊絳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變成了一條項鏈。她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是《我們仨》的歸納。 這本書談不上喜歡,但字里行間滿滿溢出來親情如清泉使我的心變得溫柔起來。楊絳先生給我最多的感受是平和,對待動蕩時代的平和心態(tài),對待名利爭奪的平和心態(tài),對待丈夫細致入微照顧的平和,對待女兒教育的平和心態(tài)。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看她對爭吵的反思,我學會怎樣對待夫妻意見不一;看她對待對丈夫的包容,我學會怎樣潛心去改變并適應愛人的習慣;看她對家庭氛圍的調節(jié),我學會聰明地處理瑣事;看她處理丈夫和一些朋友之間的交往,我學著做個對愛人有幫助的妻子。但楊絳是個幸福的女子,她本身出身名門是個基礎,她聰明好學,漂亮才情,但錢鐘書對她寵愛一生,錢鐘書為她做的最大的事似乎就是早飯,做早飯雖然不難,但對于錢鐘書來說就是因為她是楊絳;錢鐘書是個講話非??瘫〉筱@的人,但對楊絳卻是百般溫和就因為她是楊絳;錢鐘書在楊絳生活中經(jīng)常如孩子,一個男人在妻子面前如孩子一樣撒嬌,這是對一個女人最大的信賴?!段覀冐怼?,就是如一滴一滴水隨屋檐瓦片滴落,透亮宜人,而這生活的細滴,更如一顆顆小小散落的珍珠,晶瑩光澤,楊絳先生把這散落的珍珠輕輕拾起,連成了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珍珠,一個珍珠不起眼,但若串成項鏈就是珍貴的。而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著串珍珠,一旦學會串珍珠,我就擁有了項鏈。
我們仨滿分讀后感篇4
或許,現(xiàn)在只要一提到世紀老人,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冰心老人。是啊,冰心老人的兒童文學確實伴隨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成長。她的詩在字里行間無聲滋潤著我們的生活。這世界上總有這樣一群作家,他們或許出名或隱于市井,但只要你讀他們的作品,天長日久總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激發(fā)你心里向好向善的本心。讓你在紛繁雜亂的世間,留下一塊心靈的伊甸園。“我之所以寫詩做詩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為了傳世,而是為了洗滌自己的靈魂”。像一位哲人說的那句話一樣。
好了,言歸正傳。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人,也是一位世紀老人,但我更想親切的稱她為百歲人瑞—楊絳先生。
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因為有幸讀完了錢鐘書寫的《圍城》,讀完之后看到楊絳先生寫的后記和錢鐘書先生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時種種生活瑣事。他們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氛圍吸引了我,事后知道楊絳先生還有一本隨筆,叫做《我們仨》,寫的是她們一家三口六十來年的生活。當時我的心中早已有所向往,想要再拜讀一下楊絳先生的這本隨筆。只可惜學業(yè)緊迫,這種想法也就一直存放于腦海深處。直到一切都結束,才想起來。就從網(wǎng)上買到了這本書。書十分的便宜,也可在閑暇之余一覽百年人瑞的文筆。楊絳先生博學,她翻譯的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公認的國內翻譯最好的版本,楊絳先生對知識也是一絲不茍,通常為了搞懂一個字,就要反復查三至四個字典,這種對知識的執(zhí)著,是我們之間鮮有人能夠做到的。
《我們仨》這本書的封面充滿磨砂的質感,像是落在地上的楓葉。摸著這本書的封面,就像握住了奶奶粗糙的手,書中楊絳先生的娓娓道來,就像是奶奶或姥姥平時與你聊天。書中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也沒有坎坷曲折的情節(jié),更沒有乘風破浪的快意人生。讀后感·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傷感、溫馨、有趣的故事。斷斷續(xù)續(xù)地寫的她們一家三口的平凡且純粹單純樸素的生活。這是一本貼近生活,貼近我們這個平凡的世界的隨筆。
書中吸引我的還有那種種的生活的細節(jié),手稿、照片和楊絳先生在書中所說的:“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只要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的非??鞓罚晕覀冐硎遣粚こ5挠龊??!?/p>
而在我們之間流傳甚廣的,就是錢鐘書先生對楊絳先生說的那句話——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后,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楊絳錢鐘書式的愛情,帶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如果你沒具備愛一個人的條件,那你就得先把自己變得優(yōu)秀;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了,那你也得明白到底是珍惜喜歡,還是只是在孤單寂寞的時候找一個人來作伴,不要讓喜歡最后變作與煙酒相伴的故事。
人海茫茫,相遇已是不易,相識更是難得。最終能走到一起那更是修來的緣分。說的話有人聽,你的愛有人懂,你愛一個人就愛了一生。
我們仨滿分讀后感篇5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書,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書。開篇即是三人走散,讀來頓覺悲涼。我一直覺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點,即便事實并非總是如此,所以當看到錢先生和錢媛相繼離世,便跟著楊先生一起心痛。當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楊先生萬分之一。
不帶感情色彩地說,這本書記錄的不過是楊先生一家?guī)资陙戆l(fā)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間的濃濃愛意是當今愛情小說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特別是楊先生說:“阿媛是我生平杰作?!币郧奥犖覌寣氊愇視r還覺得肉麻,但看到楊先生特別認真動情地寶貝錢媛,并且例舉出阿媛杰出的事跡,我突然理解了我媽。這么認真的夸女兒的楊先生,真是可愛極了。
其實楊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從前便知道錢先生調皮用墨筆給楊先生和錢媛畫花臉的故事。大多數(shù)時候楊先生是比較端莊的,只有爺倆特別沒正經(jīng),從兒時的玩鬧被錢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頓,小的也揍一頓”,到長大后趁著楊先生不注意就不疊被子不收拾屋子,被發(fā)現(xiàn)了只好像個孩子一樣嘀咕一聲“被發(fā)現(xiàn)了”趕緊去整理房間。大約是他們都是鼎鼎有名的學者,生活中的這些調皮的點滴,讓他們有一種“反差萌”。這大約是我最近愛讀名人傳記的一個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睍凶x得這種痛失所愛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輕拿輕放”。世間有很多“我們仨”,但愿所有的“我們仨”都能像楊先生一家一樣有趣地、和諧地、開心地過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