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學生讀后感
《青春之歌》是一篇長篇巨著,整整用了一個多月才看完。這個故事描述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經(jīng)歷,既有她生活的迷惘、她對愛情美好的向往,又有她懷著一顆熾熱的心跟敵人戰(zhàn)斗的場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那啻褐鑼W生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青春之歌學生讀后感篇1
余永澤是小說《青春之歌》中的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的開場給我們一個很善良正義的形象,但是隨著小說的進展,我們看到了他阻礙革命的一面。他自己不支持革命,進而想讓林道靜也順從他去過平靜的生活。我們總是說,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每個人都不就應沉默。但是余永澤卻不是這樣,他死讀書,讀死書,只為自己畢業(yè)后將去哪工作著急,于是便央求羅大方讓羅大方的父親引薦自己給胡適,好為自己的將來做準備。再之后,我們又看到大部分的同學都南下請愿,抗擊軍警的暴力,而他卻在圖書館研究著古文。對于余永澤我們的批評家從來都是毫不客氣,認為這樣的人雖于革命無大的危害,但中國人如果都像他那樣,那亡國只是遲早的事。
《青春之歌》是楊沫50年代的經(jīng)典作品,小說的格調(diào)就是革命,抗擊侵略,抵制暴政。書中給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還有許許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們?yōu)榱烁锩膭倮瑸榱嗣褡宓纳?,將自己個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懼怕把牢底坐穿,堅強地應對強悍的敵人。同時小說中也有許多反派的人物,像那個胡局長,還有那些特務,當然還有那個黨的叛徒戴渝。除去這兩種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對反動者低頭的人。這類人也許經(jīng)過革命的宣傳會加入革命的陣營,也許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著。我們此刻所說的余永澤就是這第三類人。
余永澤出生在地主家庭,這并不能夠說明什么,畢竟有那么多的地主家庭的青年最后成為了革命的先驅(qū)。余永澤生性懦弱這卻至關重要,他順從父母的安排,娶了一個有缺陷的女生做妻子,可沒過多長時刻就死了。他看到林道靜在小村無依無靠,就主動去幫忙她,進而兩人產(chǎn)生了感情,結為夫妻。但是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參加革命,認為這只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關心。他也害怕自己的妻子因參加革命而遭遇什么不測,因此堅決反對。余永澤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動的統(tǒng)治者說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隊伍,而只能順著傳統(tǒng)的和平的路那樣走著。他是中文系的學生,從他待人接物,和林道靜討論文學,我們就應知道他也是有很強潛質(zhì)的人,但是他將他的未來定在了只為個人而生活的那一個狹小的信念中,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自己而工作。我們是否需要激烈的批評呢,我想大可不必,正因有人說,性格決定人生,余永澤生活在一個沒有斗志的地主家庭,構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在戰(zhàn)火紛飛,時局動蕩的革命年代,他的性格決定他只能沉默。
但我們始終沒有看到余永澤背叛林道靜,這一點我們就應看到,他沒有告密,沒有出賣道靜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觀著一切,但是一個原則卻是不倒向反動派。余永澤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對付黑暗的統(tǒng)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茍活于世,只能碌碌無為。在那個時代,其實像他這樣沒有革命的人其實是許多的,看過《圍城》的人都知道那上方發(fā)生的事也差不多就是抗日的時候,但是我們卻并沒有批評方鴻漸他們不革命,正因那只是一本描述普通生活的書。我們的社會什么樣的人都有,人的性格決定著他的行為,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是革命者,畢竟人各有志,也許是他的思想有局限性,也許是他生活的環(huán)境不允許他如此。我們所要批評的人是那些反動派,那些背叛革命的人,他們阻礙社會的發(fā)展,殘害我們的革命志士,是非正義之流。
對于余永澤我們還能看到他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封建宗法觀念根深蒂固。從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娶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女生,到他對待農(nóng)民的冷酷,再到他對待林道靜是否就應出去工作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出。國民黨是代表大地主在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集團,當然對中小地主也不會太差,作為地主家庭出生的余永澤不反抗這個不公平世界也就有了另外的理由,他并沒有受到生計上的威脅,他不需要透過革命的手段去獲得生存的權利。因此我們黨之因此團結農(nóng)民階級來進行革命就是正因他們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具有革命性。有人批評《青春之歌》說它描述的是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的小姐林道靜,也就是正因他們認為資產(chǎn)階級不具備革命性,林道靜從資產(chǎn)階級變成工農(nóng)階級的黨的一員,有點不切實際。
一部《青春之歌》讓我們看到了堅強不屈的革命志士,一個余永澤卻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復雜,人性的復雜。任何一個人物都是值得我們?nèi)ド罹?,去了解,我們不能正因片面的主觀性認識或別人的評論就去妄加批判。李魁是反叛的,但是卻殺人不眨眼,嚴嵩是有名的奸臣,但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一個博學好問,勤奮刻苦的青年。人性是復雜的,我們無法猜透一個人的所想,正如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有的人已經(jīng)位高權重,什么都有了,可卻還要以權謀私,打壓下屬?!肚啻褐琛访枋龅挠嘤罎捎肋h只能作為教科書的材料,在那里,我們能夠?qū)⑺鳛榉疵娌牧霞右宰C明革命年代不應沉默,而就應去應對不公平的世界。但在我們真正要去了解認識一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我們要加一些明白,不好苛求。
青春之歌學生讀后感篇2
青春就像早晨溫暖的陽光,讓人享受;青春就像是雨過后的彩虹,讓人驚奇;青春就像是夜晚的流星,讓人幻想……
有的人的青春是白色的,因為為它代表純潔,有的人的青春是綠色的,因為它代表生機,有的人的青春是……而她——林道靜的青春是紅色的,因為它代表革命,代表奮斗!
著名的紅色經(jīng)典——《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主人公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為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的曲折過程。她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了流亡之路。她逃離了那個令她憎恨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尋找表哥夫婦,誰知他們已辭職離開,沒辦法,只得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想把她嫁給當?shù)氐臋噘F,她走投無路,投海自盡,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救了她。
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因為余永澤愛情的感動,她與余永澤建立起了家庭。孤苦無依的林道靜因此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卻在許多實際問題上發(fā)生分歧后來,她遇到了盧嘉川,對革命產(chǎn)生了感情。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甚至導致盧嘉川被捕入獄。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初醒,她終于認清了余永澤的自私庸碌的本質(zhì),毅然決定和他分手。投身到抗日救亡中去。后來經(jīng)過一系列的磨練,讓她漸漸克服了軟弱,最終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
林道靜,是一個由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藝術典型,她純潔,善良,有時候執(zhí)拗,倔強,有的時候,又帶著惹人憐愛的淡淡感傷,她那感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對愛的熱烈追求都是獨有的,因為空前的民族危亡和激烈的學生運動,因為黨的教誨,因為親身實踐,她走上了這條紅色的革命之路。
看完這部作品,它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時期的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一片熱忱和真誠,對信念的堅持,忠貞。它塑造了以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在這特殊的時代,在黨的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擺脫封建思想和封建家庭的束縛,解放自己的思想的曲折過程。他們的青春,因為這而美麗,因為這而充實,因為這而煥發(fā)光彩!!
在那個時代,廣大的青年知識分子只有積極投身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斗爭中,才是唯一出路,才能真正的擁抱他們紅色的的青春。
因為《青春之歌》,林道靜走進了我的生活,走進了我的內(nèi)心世界。我克制不住自己,對她欣賞,對她喜歡,對她尊敬,甚至對她崇拜。她由一開始對待世上的萬事萬物的冷漠,再到后來對待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熱愛,林道靜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波一瀾,都在我內(nèi)心不停地翻滾,翻滾,久久不能平息。
合上書,閉上眼,深深地去感受她的那種革命的精神,她的那種堅強的意志,她的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處在和平且又科技發(fā)達時代的我們,現(xiàn)在的我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我們大家一個個都像是處在溫室的花朵,不會獨立,不會堅持,經(jīng)歷不起一點點的風吹雨打,什么事都要依靠父母,都要別人替你來完成,這就讓我們?nèi)鄙倭藞詮姷囊庵?。處在青春期的我們,總是抱怨父母,抱怨朋友,抱怨他們對我們這兒做的不好,那兒做的不夠的。但是,她們并沒有欠我們什么,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句話“對別人好點,沒人欠你的!”現(xiàn)在的我們,太缺乏奉獻精神了。
一些青少年,整天泡網(wǎng)吧,沉迷于網(wǎng)絡,逃課,打架,這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身心,也浪費了他們大好的青春吶,甚至有的對都已經(jīng)生活失去信心,只想著自盡,一了百了,失去了寶貴的青春……我希望這些少年能夠早日醒來,迷途知返,讓我們這些處在花季的青少年的青春之花更美好的綻放!
青春像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歌,雖然短暫,但卻美好!讓我們?nèi)フ湎啻?,去充實青春,讓青春之歌充盈我們生命的每個角落吧!!
青春之歌學生讀后感篇3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于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于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xiàn)了“九·一八”事變后,一大批愛國主義有志青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參加舉行游行、請愿、示威等活動的場景,細致的雕刻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將各種知識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過程清晰的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而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yǎng)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chǎn)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nèi)心,不畏強權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
作品中的林道靜是一個從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的典型。她的成長是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在曲折艱難的道路行走中,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chǎn)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的代表。她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佃農(nóng)生母,慘遭迫害致死。由于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因此從小養(yǎng)成孤僻倔強的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后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jīng)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并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的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回首看看現(xiàn)在,和林靜道相比,我們有著社會、家庭、朋友的照顧,不必為生存而擔心,物質(zhì)生活豐富;反觀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林靜道相比,顯得多么微不足道。雖然林靜道在一段時間中出現(xiàn)過內(nèi)心的彷徨與不安,但是她在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的引導下找到并堅定了自己的思想與信仰。而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卻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價值。
林靜道在那一段中華民族的特殊時期沒有選擇沉淪,反而選擇了奮斗,選擇了與命運抗爭。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貝多芬的不屈、看到了肖邦的倔強、看到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勇敢、看到了小仲馬的堅持。在相同的年齡段,我們的青春卻和她的有著極大的差別,她的青春在精神與困苦的洗禮下變得富有價值和意義。
青春是人生必須經(jīng)過的一段時期,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其一生中特殊的價值,并占據(jù)著特殊的地位。
正值青春的我們正應該無愧于青春的名詞,在這個人生的關鍵時期正是我們應該建立健全個人價值觀、世界觀的時期。可是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無愧青春呢,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網(wǎng)游的虛幻中,難以自拔;有些人把青春浪費在了頹廢的酒吧,醉生夢死;有的人把青春獻給了懶惰與放棄,忘記理想。
其實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自己的挫折與不順,只是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來,有的人就如脆弱的玻璃瓶經(jīng)不起挫折的磨礪。但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如此脆弱,又有什么理由沉淪與頹廢。青春期的我們有著鴻圖之志,但我們的理想?yún)s不堪一擊,理想的心在幾次失敗和教訓之后就變得軟弱與膽怯。玫瑰在破土而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里經(jīng)受寒冷與寂寞的挑戰(zhàn),才能沖破厚厚的大地,在陽關的照射下茁壯生長,綻放自己的美;雄鷹只有在雛鷹的時候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飛翔的嘗試,在懸崖上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生死考驗之后,才能歷練成為展翅遨游在天空的主宰;而上帝也不過是在痛苦而可怕的煉獄中走的最遠,歷練的時間最長的人。美好的東西只有在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錘煉之后才能展現(xiàn)美的一面,我們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斷錘煉下才能由普通的石頭變成河蚌嘴里發(fā)光的珍珠。
國家的昌盛需要我們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艱苦奮斗,而理想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與動力。林靜道的信仰是共產(chǎn)主義,她的理想則是完成共產(chǎn)主義革命事業(yè),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識到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從地平線下緩緩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開水中慢慢綻放;把我每天的午夜,聆聽來自遙遠星空的召喚。把握每一天的美好,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么猛烈,請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后就會有彩虹!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庇美硐胫瘘c亮奮斗之燈,用奮斗之燈照亮前進之路,讓我們在理想之火與奮斗之燈的指引下走在前進的道路上,成為時代的主人,將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
青春之歌學生讀后感篇4
“青春”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為他的短促方才顯得他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于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于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值得人們用最美好的語言去謳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最近,我看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記。展現(xiàn)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tǒng)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楊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灑灑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塑造了大量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靈動的文學形象。有在斗爭中茁壯成長的女主人公林道靜;爽朗熱情、堅貞不屈的盧嘉川;穩(wěn)健沉著、機智勇敢的江華;關懷戰(zhàn)友、視死如歸的林紅;積極向上的徐輝、羅大方、許寧;庸俗自私的余永澤;貪圖富貴享樂而淪為娼妓的白莉蘋……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說中塑造的這些眾多的文學形象中,最典型的還是女主人公林道靜的形象。作家在小說中刻意安排了各種各樣的人物來襯托林道靜這一人物形象的成長和蛻變,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龐雜,但卻安排得非常得當,把要表現(xiàn)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沒有給讀者眼花繚亂,雜亂無章的感覺,反而讓讀者覺得這樣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必不可少。
它塑造了林道靜這么一位由知識分子鍛造成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形象。楊沫以其女性的視角,敏感、細膩地描寫了小資產(chǎn)階級林道靜成長為革命者的全過程,對于五十年代的年輕人具有人生啟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林形象塑造規(guī)則化、樣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作品的藝術性,使小說更趨向于主流意識針對知識分子的一個思想教育讀本。
《青春之歌》塑造了小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共產(chǎn)黨員林道靜形象,曾經(jīng)激勵一代有抱負的中國青年主動靠攏黨組織,接受黨的領導和教育,自覺改造世界觀,抵制形形色色的非無產(chǎn)階級思想,樹立為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他們熱烈響應黨的號召,到工廠農(nóng)村去,到邊疆礦山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熱生活,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成長。
林道靜在成長過程中曾有過沉湎于個人瑣屑生活的纏繞,對理想感到渺茫的經(jīng)歷,她“像一只孤獨的駱駝,背著沉重的負擔,跋涉在無窮無盡的苦難的沙漠中”,在共產(chǎn)黨員的帶領下她終于看見綠洲。林道靜形象的真實可信在于其有一個逐漸完美的過程。她從一個舊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新人,這在中國文學史的長廊中是過去沒有的新形象。
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yè)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并沒有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盡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shù)?、大無畏的精神,在現(xiàn)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小說在女主人公林道靜形象的塑造上,真是地展示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長歷程,細膩地記錄了人物的前進軌跡,預示了作品人物在與工農(nóng)相結合的大道上,將會邁出更堅定的步伐。在作品人物成長前后思想言行的對照中,啟示人們,必須勇于否定和摒棄舊我,永不停歇地追求進步,樹立崇高革命理想,才會生活得更有意義,才會對國家、對社會做出切實的貢獻!這樣的一種暗喻,正是小說塑造典型的知識分子成長的形象的巨大意義。小說還較好地處理了作品主要人物與周圍人物的關系,將加入黨組織之后的林道靜置身于群眾運動之中,凸顯了黨和群眾的魚水關系。這些都充分證明了小說對林道靜這一形象的塑造是空前絕后的成功。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后,我感觸頗多,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xiàn)在家家戶戶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jīng)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煉,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fā)的走向未來!
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盡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沖勁,有干勁,還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xù)著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jié)。
青春之歌學生讀后感篇5
事實上,那個年代離我們并不遙遠,依稀地,身上似乎還留有那個時代的傷痛??墒?,那個時代的精神卻離我們遠去了。我們是健忘的。
可是,正如別人說,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比如:我們是怎樣一個人,相貌如何,生活在什么年代,父母親是誰等等。我們可以說我們有權選擇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又是不能選擇的,我們不可能都變成唐吉珂德去。更悲觀一點,若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壞的星球上。
我們依稀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名言,可是我們對著那段名言卻無言,卻又痛。
我是個易沖動的人,盡管在表面上看著很平靜;我又是一個極易冷卻的人,我的希望能和林道靜一起,并肩走在北平的大街上,去面對凜冽的寒風和閃寒光的刺刀。但是我沒有信仰,我不會再像她一樣,看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幾個字,就會像嬰兒見了母親一樣的親切和偉大,我們聽慣了什么黨性、原則性之類的話。對黨,也是另一種感受。在《青春之歌》中我領略到林道靜對黨的真摯的依賴的像孩子見到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他們那一群像火山一樣噴發(fā)的熱血的愛國之情;領略到那個動蕩的、轟轟烈烈的時代的風云。一星期以來,每個晚上,我都沉浸在那個時代中。但是畢竟我還是從那個時代中走出來了。書看完了,我看了楊沫的再版后記。這一本書,它經(jīng)過另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它聽見了眾多的意見改變了一點,增加了林道靜在鄉(xiāng)村農(nóng)民-運動中鍛煉的七章,這表明:革命者要與工農(nóng)商相結合的革命思想,也給整部小說展示更廣闊的天地。同時,林道靜的思想發(fā)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我雖然反感增寫的理由,但卻還比較喜歡這幾章。最喜歡的是開頭道靜和余永澤生活,和盧嘉接觸的一段,寫得很成功??墒呛髞?,卻是理解一個成功的革命者的真正的斗爭和革命的情書。這種內(nèi)部的左和右的斗爭,也許是因為某些人的批評,更也許,我自己天真的沒有預料到當時斗爭的復雜性。
總而言之,楊沫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有太多責任感的作家。作品不應該為歷史去背負沉重的包袱。我欣賞的是那種自由的作家,他沒有任何的責任和工作的目的去寫作,他的作品就應該是他自己最強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強烈最高亢的呼聲。楊沫的作品,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是畢竟寫出了,成功的寫出了一代人最壯美的青春!
楊沫用他的經(jīng)歷影響著人們,他的偉大將永遠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