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體會
主持人崔永元:“《看見》不僅是個人的記憶,也是一個群體的記憶,甚至有可能成為民族記憶的一部分?!边@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看見讀書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1
看完柴靜的《看見》,心里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采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nèi)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zhì),感悟人生的真諦,內(nèi)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jīng)歷,她的采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就像歌詞里唱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風彩虹”,就像她的導師所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其實一路走來,回首我們每個人走過的軌跡,哪個不是曲曲折折,而哪個人的經(jīng)歷不是一首百轉(zhuǎn)千回的歌呢。所以想想自己,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間蹉跎歲月了,就像白巖松對柴靜所說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就像她在報道監(jiān)獄女囚時所表達觀點一樣:“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愿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么活著,我來到那兒,那么活著,都是偶然。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當中,采訪是什么?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逼鋵嵾@些放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嗎!感謝自己經(jīng)歷的一切,認識自我的渺小和偉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為,很多人你可以不認同他的價值觀行為處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當成一個和你一樣對等的人來看待,去理解他的邏輯。不能理解的部分,應留有疑問,而不是劈頭蓋臉的質(zhì)問。因為人對幸福的愿望是一樣的。
《看見》這本書還教會我用客觀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問題。無論對我們來說是好還是壞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問題存在,首先我們要像柴靜報道“非典”一樣,為了“真相”深入其中,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真正了解問題本身;其次就像“藥家鑫”報道一樣,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性,但深層折射出的是現(xiàn)在家庭教育問題。所以,一個事件產(chǎn)生,它深層折射的問題,它的源頭在哪里,我們還是要多問問、多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不沖動、不盲目、不求急,有時“慢”也是一種效率。
相信《看見》給我們的啟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態(tài)度,不止是與人溝通,不止是看問題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一種“打破重組”的快感吧!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2
我很喜歡柴靜,她知性優(yōu)雅,她的文字渾厚大氣,讓人悠然神往,加上朋友推薦,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看見》。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fā)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在《看見》中,我讀到了一名記者從早期的懵懂、青澀到后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淀。她的文字樸實無華,令人感動,同時透過文字又展示了她作為一名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我雖不是“柴迷”,但從內(nèi)心尊敬她,也渴望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jīng)歷中完善自己,變得獨立自主。
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處于愛美的階段,關(guān)注的是青春時尚流行,“深度”對她們來說,更像“偏門”。但看看李凱京是怎樣評價柴靜的吧——知性優(yōu)雅、渾厚大氣、獨立自主……尤其是她說:“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fā)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這讓記者甚是吃驚,一個孩子的思想竟如此成熟!
記者的評價,也得到了語文老師的確認:有想法,勤奮踏實,從不認輸。李凱京說:“喜歡讀書,最喜歡契訶夫的作品,還有最近看的柴靜的書,這些書都有深度有思想……”
這,是一種成長,就像一株小草獲得了額外的陽光,優(yōu)秀于同伴。
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這樣一本書,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我們無法判斷,一本書、一個靈魂、一個思想對孩子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大是小。但我們堅信,當你說出“渴望像她一樣”,渴望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時,這種影響一定是良性的,也是有益的。青春年少,壯懷激烈,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很重要。對于一個人來說,遇見一本好書,無疑是在迷茫的時候,一個最好的指引。
或許,她會成為第二個柴靜,成為一名思想深厚的記者,即便不能成為和柴靜一樣的人,這樣深邃的浸潤,也一定會使她成為一個自立而堅強的人。
一本書的厚度真的無法量度,但書的厚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深度,所以書讀得越多,眼界越寬闊,看得越高遠。
讀書,讓稚嫩的心智逐漸豐盈,也讓成熟的心性有所扶正和升華。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這個工具,無形也無價。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3
工作整十年,不知道該怎樣對過去的十年進行定義、歸位以及新的籌劃。那天書城里偶遇柴靜的《看見》,不薄的書本,細細密密的字句,吸引我走了進去,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有好多東西讓我去想,去理解,裹挾著我這十年里的困惑和迷茫、驕傲和失落,身上流淌出好多感悟和體會,是成長道路上共有的一些小小感悟吧。
大概五年前,輾轉(zhuǎn)得到一位學妹左林的消息,那是個極有個性的優(yōu)秀女孩,得知在北京成了一名記者,看到她博客里的那句話“不知道記者的未來在哪里”,也許是她職業(yè)生涯中對自己的一點小小拷問,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之前一直困擾著我,并在之后讓我時時糾結(jié)的問題“我的未來在哪里”,該怎么做?該如何做?如何讓自己在道路上不迷失前進的心?
《看見》這本書記錄了柴靜的成長足跡,讓我們一起見證了初為記者的她曾有的茫然和徘徊,讓我們體會到她經(jīng)歷失敗時的低落和成功時的雀躍,也讓我們目睹了一名記者褪去青澀,逐漸豐盈,走向成熟的歷程,閱畢這些對我解答長久淤積心中的人生質(zhì)問多少有些啟發(fā)。柴靜的表達總是很理性,包括她的用詞,包括她的語速,但這種字里行間的平實卻讓人很深地感受到她克制的感性和柔情。對非典的采訪,她在書里描述了她直面死神的戰(zhàn)栗,通過柴靜的眼,我們看到了彼種環(huán)境下面對死、眼神里透露出的空白,這種貌似對死的理解,以及包括那場對于十年前的記憶,多少能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些警醒。非典的采訪讓柴靜躍入大家的視線,很多人記住她的勇敢和作為,我總感覺柴靜此舉不管是出于她對職業(yè)的責任感還是對歷史的認真態(tài)度,都是源于她內(nèi)心最質(zhì)樸的力量驅(qū)使,這應該才是柴靜打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說非典的采訪讓我們看到柴靜的職業(yè)“堅硬”,那么雙城的采訪讓我們看到柴靜的另面“柔軟”。那個叫雙城的小村莊發(fā)生了7名孩子集體自殺事件,柴靜不經(jīng)意間以母性的觸角深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但輕輕的,不去觸疼,不去打開,不去完全坦露,因為孩子的世界真的是神話世界里的潘多拉盒子。在我們不懂孩子的標準和定位時,在我們不能判定誰對誰錯的當下,我想尊重和理解是最好的平衡,柴靜并沒有為堅持記者的職責而去生硬地傷害那幫孩子,誤導人們對孩子的理解,哪怕是一點點。是的,柴靜讓我看到“剛?cè)嵯酀保鴬W運會瞬間這期節(jié)目,又讓我看到了柴靜視角的獨特,真的讓人拍案。對于奧運,柴靜的視角并沒有停留在金牌的獲取者,她拍攝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奧運的另面,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奧運更強烈的人文沖擊:訓練的路途要穿過“槍林彈雨”的伊拉克短跑選手達娜、比賽前因為左膝傷痛只能單腳站立的臺北跆拳道選手蘇麗文、一手舉金牌、一手握亡妻照片的德國舉重選手施泰納,她或他們也許是奧運會邊緣化的案例,或者說是殊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精神沒有背離,反而是更突顯了奧運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奧運故事,不僅是吸引我,更是打動我,打動我更深刻地工作和生活,努力將生命的精彩演繹至極致??陀^是《看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包括柴靜看同性戀的視覺,嘗試以理解、感知的角度去看他們、寫他們、報道他們,而不是反之,讓社會去唾棄他們。柴靜的客觀也包括了她看瑞典志愿者盧安克,他對自由的追求,對人生的價值評定,以及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教山區(qū)孩子,甚至于在盧安克有了自己妻子和家庭后,改變了人生走向之后,柴靜作為一名記者或者是老朋友,繼續(xù)以客觀和理解的態(tài)度去想,去看,去完成她對他的報道。
也許這就是柴靜,全面、客觀,這就是《看見》給我們的感觸和感悟。是的,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眼里只有好人和壞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眼里只有對和錯,而今的我終于明白其實“正”不是一個立方體,方方正正,棱角凸立,真正的“正”應該是圓潤的,這個理解讓我醒悟了這十年的路,不是我心中價值標準不對,不是我心中堅持的“正”不對,只是方式和呈現(xiàn)的模式有時會誤導了最初的標準模式,生活不可能調(diào)整,但我們需要微調(diào)。
《看見》也解決了這些年一直縈繞心間的問題“我的未來在哪里”,《看見》讓我想起了左林,一開始提到的女孩,還讓我想到了法琳,另外一個萍水相逢的優(yōu)秀導游,也許僅是幾日相處,卻能讓人想起,眼前是明亮的。是的,包括她們,包括柴靜,之所以優(yōu)秀不是因為她們完美,而是因為她們一直在調(diào)整,努力朝好的方向調(diào)整,之所以優(yōu)秀,是因為她們懂生活,愛工作,把感性和真性情同時賦予工作中,把突破和激情也賦予了生活。真的很好,柴靜讓記者看到未來,看到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們不是記者的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更確切地說,柴靜的《看見》是面鏡子,讓我看見了自己,更理智地看待十年間走過的路和遇見的人??磿g歇的這個元旦,下了一場好大的雪,走在雪地里,能聽到感覺到踩下去“咯吱”的聲音,路燈下,雪花飛舞灑在揚起的臉……也許這就是我、是我們想要的、有質(zhì)地的生活,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美好從未消失,只是在于你有沒有去用心感受。路還在延伸,與書中陳虻老師的那句話共勉,“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4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gòu)成,它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shù)遍。
然后開始關(guān)注她的節(jié)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guān)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fā)行時就已經(jīng)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jīng)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xiàn)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jié)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xiàn)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yè)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jīng)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nèi)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jié)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xiàn),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fā)現(xiàn)知識結(jié)構(gòu)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nèi)容,然后呈現(xiàn)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5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于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么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采訪,是關(guān)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里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zhì)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么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后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么,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于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zhàn)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里發(fā)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yè)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guān)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guān)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看見讀書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