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
推薦文章
《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五篇
《在細語中呼喊》這一本書是作者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对诩氄Z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希望大家喜歡!
《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1
從各式人物中,有些感受到了命運的嘲弄的譏諷,有些習以為常,甚至對于這些厄運再不起反抗,好似一枚石子投入潭水,絲毫漣漪不起,平靜如鏡。
“總之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有時候看一些犯罪類型的電影,到最后揭開殺人兇手的身世,總會歸結(jié)到家庭原因。原生家庭在近些年來討論很多,像是看見一棵大樹,就不自覺地去尋覓他扎根在何處,是否陽光足夠、是否水分充沛。
孫廣林的人生初始于父母的長凳之交,出生后曾被送往孫蕩的養(yǎng)父母家,后來養(yǎng)父王立強出軌、養(yǎng)母李秀英棄他而去?;氐郊抑械膶O光臨看著漫天大火,重新開始他的人生,兄弟不和、父親不慈,懵懵懂懂的性意識夾雜著死亡和流言如洪水洶涌而來,被老師折辱、暗戀對象的墮落,又如遮天的幕布緩緩地落下。
在余華的這本小說中,很難找到一個人能擁有相對來說還不錯的命運。出軌的出軌、貪婪的貪婪、入獄的入獄、死亡的死亡,漫無目的游蕩的絕望之神擎著他的刀劍,殺死每一個遇到他的身上所殘存的希望和光明。
當?shù)艿軐O光明在水波中載浮載沉,伸出手去抓最后一句陽光,終以失敗告終。那一縷希望也隨之消失。
因不能來好壞來判定人性,所以才蓋棺定論的說法。讀者能做的是于他們的憂傷和掙扎中去窺見他們的人生罅漏,在他們的孤獨和絕望里去豐富他們的時光底色,為自身謀取到一刻一時、一方一寸的時間和地界享受這細雨帶來的寒涼。
《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2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jīng)典文本,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和心靈歷程。通過記憶的拼湊給我們呈現(xiàn)一個少年的內(nèi)心世界還有那個年代的人情世故。
如果往事就像一杯美酒,那么回憶就該是一場華麗的宿醉。余華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就像是一本敘寫一篇篇與回憶約會的場景的漫漫長詩。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本關于記憶的書,它的結(jié)構(gòu)來自于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
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quán)利?;貞浀膭尤酥幘驮谟诳梢灾匦逻x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聯(lián)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全新的過去。而且還可以不斷更換自己的組合,以求獲得不一樣的經(jīng)歷。余華的這本小說是用記憶貫穿起來的書,里面云集了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感受和理解,那里不僅有幸福,也有辛酸。誰的年少不曾輕狂,誰的青春不曾彷徨。當作者遠隔七年的距離和曾經(jīng)的人和事相遇,便不可避免的將自己的情感加之與上,去揣摩他們的內(nèi)心,傾聽他們的嘆息,試著去重新理解他們的命運。
在語言里的現(xiàn)實和虛構(gòu)中,運用七年的沉淀去理解,去理解小說里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發(fā)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去理解那個名叫孫廣才的父親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他隨時都準備著踢開他們,他在妻子生前就和另外的女人同居,可是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漸靠近他的時候,他不斷的被黑夜指引到了亡妻的墳前,不斷地哭泣著。
孫廣才的父親孫有元,他的一生過于漫長,漫長到自己都已經(jīng)難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總是大于悲傷。還有孫光平、孫光林和孫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地有過重疊,隨即就叉向了各自的方向。孫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他讓父親孫廣才膽戰(zhàn)心驚。
而孫光林,作為故事敘述的出發(fā)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jīng)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孫光明第一個走向了死亡,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最先完成了人世間的使命,被河水淹死,當他最后一次針扎著露出是水面時,他睜大眼睛直視了耀眼的太陽。還有那些兒時的伙伴,一個個都在人生的軌跡上繼續(xù)著自己的成長,有了各自的歸宿。
余華的這部小說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記憶的碎片穿插、結(jié)集、拼嵌完整。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有一個少年所認識,所體會到的世界,也有對那個年代的最真實的感情流露。
或許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的感情平淡卻又豐富,他可以平淡的看待弟弟的死亡,可以平平淡的看待父親對母親的不忠,但是他卻不能冷靜的看待成長帶來的變化,他的感情因為不知道而豐富起來,我們可以更多的看到他的內(nèi)心獨白,看到他深深的恐懼和不安。透過主人公的成長,我們也能看到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些以宣揚自己親人的死亡為成名代價的人,那些有知識的下鄉(xiāng)青年卻沒有抵抗住誘惑落得不良名聲的人,那些因青春的沖動獲得罪名的人……
或許在主人公的童年記憶里,成長是心酸的,在他的童年里,永遠羨慕著哥哥,不受父母重視,沒有太多的朋友,每天都要忍受父親,哥哥和陌生人的嘲笑奚落。但是在繼父母家里,他還是擁有親情和友情,擁有那種愛的感覺。青春是無知無畏的,而正是這種無知無畏才更顯得可貴,當我們已經(jīng)長大后回首翻開記憶的相冊,便會無比懷念當年什么都不知道卻無所畏懼的傻傻的自己!
記憶是最美好的東西,當人生的歲月所剩不多時,那些往日的虛名,榮耀都會隨著光陰逝去,自己所能把握的,擁有的也只剩下獨屬于自己的回憶。待夕陽的余暉灑在陽臺上,我們坐在躺椅上,品著清茗,細細回味往事,未嘗不是人生一樁樂事,是已經(jīng)平靜下來了的人生又一朵鮮艷的牡丹,溫暖著最后的光陰。
《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3
如果說余華寫《活著》是眼含淚水,《細》中則變得保持一小段距離冷酷地看著生活,在《兄弟》中,余華笑了。如他在序言中引用賀拉斯的話“我們的財產(chǎn),一件件被流失的歲月?lián)屪??!?/p>
那些人們經(jīng)歷過的苦痛和遺憾,在回憶時終于不再帶來傷害,有什么能阻止我們微笑呢? 生活算得了什么?余華的語言沒有牽強的假幽默,沒有自我感動的煽情,總是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如“他的喊叫像破碎的玻璃片一樣紛紛揚揚?!北热?,“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闭髌芬蝗珙}目《細雨中呼喊》,成人世界是陰天的灰,而少年與朋友間短暫的友誼和童年游戲是其中白,間或的陽光是那個晦色年代人性的呼喊和渴望。
《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4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許三觀記》和《活著》,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后,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nèi)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xiàn)在眼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xiàn)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xù)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xù)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xiàn)實里的人的暗示?!?/p>
這一段關于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xiàn)于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說,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余華在書中這段關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貞泴τ诂F(xiàn)在的我們來說,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xiàn),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敘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余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jié)、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么下一部余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在細語中呼喊》讀書筆記優(yōu)秀書評5
十多歲之時,看過余華的《活著》體會到那種攝入心骨的冰涼后,對于他的書,即渴望又害怕,不敢再看。時延至久,依舊不敢再次去看那種撕裂的痕跡。感覺中似乎都在逐漸忘卻了。那天突然“模糊”提起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那種熟悉的冰涼又帶著少時的記憶襲了過來。猶豫之下,還是讀起了這本書。
雖然在文界的評論中,余華早期的《活著》和后期的《在細雨中呼喊》是兩種截然的風格和筆觸,但通篇讀下來,冰涼而熟悉的感覺仍舊翻涌過來。在讀這本書之前猶豫的時候,曾想過,好些年了,五六年了吧,這五六年里我變化了,對那樣的冰涼也應該有不同的體會吧。而今這種熟悉的感覺讓我發(fā)現(xiàn),沒有變,真的沒有變。
一樣的,真誠是覆蓋在被現(xiàn)實麻木的面孔之下,一樣的,美麗最終總是被現(xiàn)實撕碎、撕裂,然后,所呈現(xiàn)的畫面是一雙雙空洞洞的眼睛,看著靈魂留下的缺肢碎臂,鮮淋淋的趟著血。在這滿眼的血泊中,身體會產(chǎn)生一種由心臟漫延到全身的一抽一抽的疼。
無論是夕陽下孤苦老去的福貴,還是被隔離的孫光林,在時世的生活上面,他們將人性交給了命運,將人生遺忘在角落。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吧罹驮撌侨绱耍@樣已經(jīng)很好了。”這樣的話,是他們?nèi)松淖毅?。他們活著的的意義是,見證那些逝去的時間,一片一片的帶走他們感覺到的,恍若天邊的流星一樣短暫的真誠。然后老去,連想去抓住的手都還沒有伸出,他們就如同沒有出現(xiàn)過一樣,不見了。
那些來自靈魂的本能、來自身體的本能,那些由本能出發(fā)而去行動的人,讓為我他們的真誠與勇敢而流淚,為他們由靈魂之處剜出來的閃閃發(fā)亮的東西而高興的流淚。可同樣,當這些閃亮的'東西,被現(xiàn)實的黑洞所淹沒,我同樣流淚了,是不同于前的流淚,悲痛的,氣憤而傷心的。
一個人寫作的動機可能出于愛,也可能出于恨,但很少有人能用一把刀子,對準自己的心口,一點一點的剜,剜出血和肉,剜到自己的靈魂干嘔不止。余華的書做到了,他總是想將人痛死,然后期望著置之死地而后生,期望讀者看過、痛過后的涅盤。也正因為如此,總讓太多的人對他的書避之而無不及,因為多數(shù)人總是趨樂避苦的。也還有些人,痛著痛著就死去了,掙扎盡了最后的力量,痛到失去力氣后就死去了,不會再重生了。而我亦如此,也因此以往的五六年里,去書店時總對他的書瞄兩眼,卻總不會帶回家中品讀。因為,還沒有那種揭起疼痛傷疤的勇氣,還沒有完全對現(xiàn)實麻木說不的勇氣。小的時候,能為了心中的偶像而把一篇文章重寫三遍,而等我們長大了,手里的玩具刀換成鋒利的匕首的時候,我卻對自己說,算了吧,血流盡了,人還怎么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對自己越來越柔軟?我不知道。
當再次讀到,并不表示我就有了這種勇氣,只是旁生了那種世俗的圓滑之氣再看到這些時,能談然些,能不那樣痛楚一些。可痛楚終還是有的,一種來自對書中人物的悲憫,一種來自對現(xiàn)在生活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惆悵。所以當看到出現(xiàn)在婚禮上的馮玉青、獨自到七橋的魯魯、靜默的蘇宇。我眼前又閃到了那愛舞蹈的福貴之女,那至死不棄的福貴之妻,和天真獻血而亡的福貴之子。
人生的路似乎太長,而苦難卻總充斥著大部分的時間。只有棺材板蓋上的那一剎那,那不孝子孫廣才才會不知何故的在家門檻上,為未盡孝道的爹流下了唯一真誠的淚。而我們也是一樣?也要一樣么?
這樣的書總讓我想起那個年代,并越加的累積了對那個年代的恨意,那個完全沒有光明,人人都是滿臉麻木的生存的年代的恨意。而眼光流轉(zhuǎn)至今,這一切的麻木似乎沒有因為物資生活的相應滿足而消逝,而是將表面的舞臺轉(zhuǎn)站到了內(nèi)心的深處,相比前者這將會是更大的災難,而這一切卻是這樣的讓人不知不覺,然后潛移默化。
我曾問過一個人:“如果給你一碗孟婆湯,你會選擇忘記什么?
他回答說:我想,真有得選擇的話,你就讓我忘了我這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樂吧!因為我的靈魂告訴我,我是有原罪的,每個人都應牢記自己的原罪忘卻這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樂,就能在下一世里,繼續(xù)背負著原罪去面對這世間所有的蕓蕓眾生,忘卻上一世所有的幸福和快樂,才能真正地、不摻任何雜質(zhì)地去悲其心憫其情。這一世我已經(jīng)沒有資格作那樣的希望了,也許下一世的我會希望:可以行走在恒河邊,踏著甘地的足跡,跟著佛祖的足跡,去愛這個世界,去愛這些世人——要有資格做那樣的事情,不忘卻前一世所有的幸福與快樂,又怎能做得到!
我想余華的小說要告訴我們的也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