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說邊城的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
《邊城》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它所呈現(xiàn)純凈的感情帶給人們恒定而久遠的感動。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磉叧亲x后感,歡迎大家參考!
篇一
《邊城》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語言古樸清新,故事凄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畫面,而細膩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久久牽動著內心的一角,在不經意間早已情隨文牽。
湘西擁有純凈的風光:清澈的河水淌過過水底凌亂的碎石,發(fā)出悅耳的叮咚聲;微風拂過竹林,發(fā)出沙沙的奏鳴;乳白色的霧靄漂浮在靜謐的黃昏,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遠離都市的喧囂與繁華,湘西擁有不一樣的安寧與美好。沒有鳴笛,沒有尾氣,沒有喧鬧,更多的是一種與世隔絕的絕對的寧靜。陶淵明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湘西可能就是世外桃源吧!看慣了高樓大廈,見多了車水馬龍,我內心更加憧憬沈從文筆下的湘西!
人們常說:“世態(tài)炎涼,人情如水”。在當今年社會又有多少坑蒙拐騙,敲詐勒索呢?“人之初,性本善”,或許每個人在牙牙學語的時候都有念過。可是,誰又能避免世俗的污濁之氣?這份心底最初的“善”終是被遺忘了。人性至真,人性至善,人性至美,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才成了多少人的理想國。
《邊城》中的人情亦如水,卻又不似水那樣淡薄,而是像湘西的河川那樣清澈。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滿滿的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翠翠與爺爺守著渡船相依為命,爺爺覺得自己老了,擔心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沒人照顧翠翠。而十五六歲的女孩心里不免有些羞澀與靦腆,爺爺不便直說就只可遠遠地觀望,小心翼翼地探問??蔂敔斣趺匆矝]想到是自己過分的關心耽誤了翠翠的一生。
這使我想到了我們,父母對我們愛得太深,我們被保護的太好,如若有一天需要我們自己走出他們的羽翼,面對屬于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應該怎么辦?記得小時候常聽爸爸說自己的童年:因為家在農村放學后要拾豬草,回家喂豬;決不能在晚上寫作業(yè),要不然會被家長說點燈熬油……我很愛聽爸爸講自己的故事,因為我沒有經歷過,我不知道那種感覺。他還常說自己自己小時候經常到河邊抓魚,在河邊烤著吃,可是在現(xiàn)在又有多少河流可以抓到魚呢?
鷹在出生后不久就要學會飛翔,小鷹也有害怕,可是鷹媽媽還是會把它推下山崖。難道鷹媽媽就不會心疼嗎?會,它當然會,可是如果小鷹不會飛翔怎么去尋找食物。所以,我認為在我們年輕時要經歷一些必要的磨難,這樣在我們步入社會的時候會少一些不適應。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說實話,我們不可能被保護一輩子。
三年的美麗中秋是三年時光的縮影,大佬與二佬都愛上了翠翠,之后發(fā)生了許多凄涼的事情——大佬和爺爺相繼離世,二佬也因傷悲踏上了尋找前途的道路,而河中的渡船上只剩翠翠一個孤寂的背影。
文章寫得很淡,沒有波瀾壯闊,我讀的時候卻感受到了說不出的悲涼。原來離與散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擁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一瞬化為烏有。時間的長河不允許我們逆流返航,只允許我們向前遠航。任時光流逝我們回頭再看滿是回憶,眺望遠方,未來充滿了期望與等待!
篇二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yōu)秀的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為揹景,以兼具情詩和小品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靈的清澈純凈。
如此詩意的文章,略帶悲情的人物。從?喜萬分到悵然傷心力交瘁的老船伕,從情竇初開到常年為人擺渡心中充滿等待的翠翠,從頗有名望的少爺到不幸落水斃命的天寶,從非卿不娶到不愿再提婚事的儺送,人物之間的關系似乎混亂,卻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對愛的執(zhí)著,使硪深受感動?,F(xiàn)在開放的社會,使人的意識更加清楚,但人似乎并沒有更加清醒。結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離婚更是成了一個十分輕松的決定。似乎大家都忘記了老人家常說:千世脩來共枕眠??梢娨环莞星槭嵌嗝凑滟F,作者通過寫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xiàn)實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詩一般的文筆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對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攷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xiāng)湘西的鄉(xiāng)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邊城的文字是優(yōu)美鮮活的,只有深沉的愛才會孕育出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蛟S應該說,每個人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邊城隨這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們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篇三
湘西是那樣的美麗,青山綠水。翠翠,又是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她的羞澀是純正的、不做作的,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憨厚的老船夫,也無法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xiàn)出的渴望、焦慮、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個時代在較量,他怎能跨越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也無法能夠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在原地等待幸福,無法自己選擇。沒有第二條可以選擇通向自己幸福的路。
這條通向自己幸福的路難道就是翠翠一個人的路嗎?顯然不是的,這也許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正在發(fā)生的故事。那每日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美麗的邊城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人性的淳樸在那里保持的非常干凈,但另一方面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紛爭的地方卻也說明這里經濟文化的落后和信息的閉塞。翠翠的愛是真誠的,但似乎從某個角度來說,卻是無比的卑微。
不過對于整篇小說,那種人性美和自然美倒是可以讓現(xiàn)在的人深受啟發(fā)和感動。
從美的角度來看,沈從文的筆下無處不美,山美,水美,人美。他無限深情地為讀者展示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畫,和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
篇四
讀罷《邊城》,腦海里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于油畫家筆下沉穩(wěn)厚重的墨綠,也不同于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fā)亮,翠得瑩潤,翠得仿佛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仿佛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想必是沈老先生難以忘懷故鄉(xiāng)的蔥翠,所以他賦予女主角同樣秀麗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條靈巧繡絲,烏黑油亮的發(fā)辮透露出青春的氣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現(xiàn)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她一笑,白絹上就現(xiàn)出了一座玲瓏的吊腳樓;她走得越遠,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當她拿起那支古舊的船槳時,一座湘西邊城的全景便躍然展示在讀者眼前。
發(fā)乎情,止乎禮。翠翠的愛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復一年的渡船上何時才會重現(xiàn)當年那個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筑起一道看不見的橋梁,被橋梁生生分開的愛人可還能重聚?年復一年執(zhí)著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終允準這段姻緣的順順也不知道。若是回來,便是愛情戰(zhàn)勝了死亡;若是沒有,那么倫理終究高于情感;無論結局如何,茶峒里的人們都真誠地活著,他們不愧于天地,無悔于自己,淳樸而高貴。
這本書寫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兵荒馬亂的時代之殤仍然在中華大地延續(xù),古老的中國在外來侵略下被迫經歷著一場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形態(tài)的變革,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潰的邊緣。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繼承的部分也在分崩離析,正義與邪惡的界限開始模糊。在這樣動蕩的時代,個人的存在幾乎沒有意義,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無情的碾壓。沈從文歲出身在民風剽悍的湘西,性格卻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識到在革命狂熱背后的隱憂,并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難以適應的情緒。所以他以筆代畫,“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xiàn)方式,繪制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筑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哆叧恰纷鳛樯驈奈牡拇碜?,可謂命運坎坷。沈從文自建國以后,飽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證據就是以《邊城》為代表的“頹廢”作品;然而身后,《邊城》又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世事反復無常,再對照著《邊城》里宿命式的愛情悲劇,令人喟嘆。
讀《邊城》,除了主人公的故事,最讓人感懷的,無疑是作者筆下那個安然而純美的湘西小城。妓女與水手間獨特的愛情、渡客和管船人在金錢上的相互禮讓,都帶著釅釅的溫情。 人與人之間赤忱相待,沒有金錢和人情的紛擾,互相體恤、互相尊重,與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遙相呼應。如果說桃花源是熏染著微微桃花色的人間仙境,那么《邊城》就是暈染著青翠之色的洞天福地。茶峒的地名里帶著綠色,翠翠的名字里帶著綠色,還有作者不吝筆墨描寫的青山綠水,以及茶峒人民熱情淳樸的生命之色。綠色象征著和平與生命,茶峒里到處流露的溫厚人情猶如豐肥的土壤,孕畜出健康自然的人性,孕育出一處獨屬于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烏托邦。這座美麗的邊陲小鎮(zhèn)將伴隨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為永恒的天空之城。
篇五
話說,為什么第一篇會寫《邊城》呢?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這是我能看下去的、看完了的、嚴肅文學的、好像是第二本書。
第一本是賈平凹的《極花》。因題材太過沉重,所以結尾我只是匆匆掃完。這里就不提了,喜歡的也可以看一下?!哆叧恰返淖髡呤巧驈奈?,關于他的頭銜我就不多作描述了,度娘一下啥都有。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對靠渡船為生的爺孫倆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的年代在筆者看來不可取,因為無論在哪一個年代,都會有這樣義無反顧護犢子心切的長輩。主人公之一的爺爺靠渡船為生,是個性格耿直、熱情的老人。他有一個女兒,愛上了一個當兵的,后來同當兵的一塊兒死了,留下一個小孫女給他撫養(yǎng)。
女兒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爺爺護孫女心切,最終耽誤了孫女的幸福。爺爺在大佬和二佬之間周旋,舉棋不定,不也正是因為想給孫女一個幸福的未來么?
可是事情往往弄巧成拙,大佬的死去,二佬對孫女的不冷不熱,讓爺爺郁郁寡歡,最后郁郁而終。結局并沒有寫小孫女有沒有和二佬終成眷屬,這個已經不重要了。
看到爺爺死去的那一章,我的心就開始沉重無比。他和現(xiàn)在無數的長輩一樣,干預孩子的選擇,打著為孩子幸福的口號,摻和孩子的生活。
到底這樣是好,還是不好?我無從知曉,也無從回答。我只知道一顆心沉在底下,用多大的勁都無法浮上來。
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一個多星期,但是爺爺始終壓在我的心底,我對整本書唯一還牽掛的也只有爺爺。
所以,我寫得很片面。
如果你們有誰也看過這本書,可以留言在評論區(qū)和我討論。
相關文章:
6.小說邊城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