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
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五篇
《勸學》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直到如今人被人贊頌,可知這篇文章有多金典。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碥髯觿駥W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1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秳駥W》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yīng)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qū)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p>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庇械虏拍苊鞯?。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zhuǎn)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圣心備焉”,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fù)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jīng)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2
荀子的《勸學》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
文章運生動的運用各種比喻告訴我們: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并堅持自我反省,用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不可不知天高地厚,貪圖安逸,才能學有所成。
文章教導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重行善積德,使我們變得聰明機智,心境明暢,這樣自然處事得體,進退有度。
本文還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各有其長處和用途,我們要學會善于借助這些事物(的長處)為我們所用。滄海能納細流故能成其大,我們只有通過各種不同途徑,用心專一,并持之以恒的學習、積累各種知識,才能積少成多,令終身受益。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提倡終生學習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荀子的論述極具現(xiàn)實教育意義。
當今社會,高度發(fā)達,競爭激烈,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學習各種專業(yè)知識和技術(shù)顯得越來越重要。例如:不斷推出的新產(chǎn)品、新機器、新設(shè)備等等一切新的事物,都是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和生產(chǎn)效率;乃至提高生活素質(zhì),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令我們的社會整體水平得以提升的工具和硬件設(shè)施,但是,面對這些新的工具,新的設(shè)施、新事物,我們首先要熟悉它,了解它,懂得操作它,應(yīng)用它,才能夠使它產(chǎn)生效益,從而更好的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服務(wù)。為了了解它們、應(yīng)用它們,我們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相關(guān)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想要在各行各業(yè)中保持你的競爭力,在優(yōu)勝弱汰的現(xiàn)實社會中永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學習、吸收新的知識、新的技能,在競爭對手面前,你的能力強一些,比你的對手懂得多一些,那你的機會自然就多一些。
另外,社會每天都在進步,原本所掌握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時,我們只有通過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培養(yǎng)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jīng)驗的習慣,為我們的進步和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接受新事物、認識新科技,提升自身價值;使我們時刻保持與時代同步。
再者,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堅持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積累,才能達至成功。
我們在不斷學習的同時,要時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和謹慎的態(tài)度;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懂得尊師重道,禮賢下士。對人處事,要合乎禮儀,不怠慢,不浮躁?!皩W無先后,達者為師”,只有不恥下問,廣納細流,才能積少成多,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最終成為德行完美,學識淵博的人,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更好的回報國家和社會。
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3
《勸學》是戰(zhàn)國后期儒學大師荀子的代表作。近來重讀,感觸頗多。
春秋戰(zhàn)國是經(jīng)濟基礎(chǔ)和社會政治新舊嬗變的動蕩時代。反映到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就是以“學士”階層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異?;钴S,他們或游說諸侯,或著書立說,新思想、新理論不斷萌生,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諸子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正是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荀子以他思想家的獨到眼光和鴻博學識,專門就為學的重要性以及治學態(tài)度、道路和方法進行論述,其中特別強調(diào)為學要循序漸進,持恒專一,力戒急功近利、朝勤夕怠浮躁之風。
荀子指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崩^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為例,說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弊詈?,他認為致志于學,要達到“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于有此治學精神,荀子才得以成為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響的大家。
荀子《勸學》篇之后,開一代文風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了一篇《進學解》,專門辨析如何在學業(yè)德行上取得進益。此文開篇兩句“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就是他對前人和自己關(guān)于治學、行事的總結(jié)。
當今,我國也正處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新舊交替、急遽變化的歷史時期。種種誘-惑影響著學術(shù)理論界。近年來人們批評較多的浮躁心態(tài),就是這種影響的反映。由于體制、政策、輿-論、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作用,有人身在學界,卻心在經(jīng)商、從政,魚與熊掌二者欲兼得。這就難免產(chǎn)生《勸學》中描述的“鼠五技而窮”現(xiàn)象。
理論研究是艱辛之道,清苦之道,寂寞之道,風險之道。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經(jīng)得起得失和榮辱。要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荀子《勸學》篇距今已時逾兩千余年,時代發(fā)生了滄桑巨變。但是那種“學不可以已”、“生乎由是,死乎由是”、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則是與今相通的。這仍應(yīng)是今天的中國學界必具的為人之道和為文之道。這也是成就學術(shù)大師的根本之道。
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4
這幾天我讀了勸學,里面的幾個句子令我有了很深的影響。
《勸學》當中的詩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說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說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句說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于運用工具,也說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yīng)該善于動腦,運用機巧。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是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易懂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枯燥。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是從正面設(shè)喻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shè)喻。有的單獨設(shè)喻,有的連續(xù)設(shè)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shè)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shè)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
這使得文章錯落有致,生動形象了。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這句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本篇文章系統(tǒng)的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特別強調(diào)學習的勤奮刻苦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頗受感染。
荀子勸學的優(yōu)秀讀書筆記5
《勸學》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于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椎刺股”等動人典故。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tài)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睂W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渝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lǐng)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結(jié)果光陰搭進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收獲卻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努馬十駕,功在不舍?!币氲竭_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是自已為事,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心態(tài)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jié)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化為烏有后,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盡艱辛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被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有折不撓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渡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jié)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世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tài)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