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賦讀后感800字范文
文賦讀后感800字
陸機的《文賦》是我國文學理論發(fā)展史上第一篇對文學性質(zhì)、創(chuàng)作主體修養(yǎng)、創(chuàng)作動機 生成、創(chuàng)作構思,以及構思中的想象、審美表達等進行完整、系統(tǒng)地描述的專論。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奈馁x讀后感800字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文賦讀后感800字1
誠如諸君所知,《文賦》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考察文學創(chuàng)作的專篇論文,聯(lián)想其創(chuàng)作時代之久遠,卻對現(xiàn)在的寫作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便對作者陸機油然產(chǎn)生了深深地敬意。
這篇文章詳盡的論述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提出了“詩緣情而綺靡”的理論命題,細致探討了創(chuàng)作靈感問題。文章的篇幅雖很長,但此次讀這篇文章卻不如其他篇幅長的古文費力,這主要歸功于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對其產(chǎn)生了莫大的閱讀興趣,并徜徉其中?;蛟S是受時代影響,文章的文字非常注重詞句對仗工整,以及詞藻華麗,而后人對駢文的態(tài)度并不是很好,但是我非常喜歡這類風格。
文章很長,但都是對如何寫作的論述,縱覽全文,其實,我們可以將簡單的概括為寫作的三個步驟:
其一,寫作前。寫作前可謂至關重要,這相當于建造一棟大樓之前需要確定要建樓,然后選定地址、計劃使用哪些原料、以及打牢地基。寫作前便需要這些過程,首先得有靈感,若沒有靈感就寫作,就如作者在文中講到的那樣“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如此,便難以行文,靈感當然不是憑空而來,要找到靈感,就需要多觀察,多學習。觀察即是深入觀察世間萬物。若非如此,周敦頤如何得知蓮花之高潔的品質(zhì),作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句?學習即是學習古往今來的詩書典章。若非如此,曹操又如何了解周郎與二橋的典故,作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佳句?
其二,寫作中。同樣將其與建大樓作比較,建樓過程中需得構建好框架,再往里面填充混泥土等原料,寫作的過程也一樣,需要構建好邏輯順序的框架,然后在用文字將他們填充完整。與建大樓不同的是,混泥土、磚塊等原料同類的可以隨便堆砌,而文字的運用卻不能胡來,這就關系到篩選,積累這一步已經(jīng)在寫作前便觀察學習好了,接下來,如何正確使用你所掌握的知識,則需要專心的思考,“潛心思索,旁搜博尋”以達到行文的最佳效果。
其三,寫作后。即完成了寫作,也就相當于建大樓竣工。竣工后當然不能就此結束了呀!萬一還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未查除呢?這就需要從頭至尾的檢查,而文章就是檢查是否有病句,錯別字。砌大樓的最終目的,自然是要供人使用,而人要是用的話,光有空殼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在使用之前,人們會裝修一番。文章也是如此,要拿得出手,肯定還要潤色一番,才能使文章更優(yōu)美,更有價值。
這便是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譚婉蓉)
文賦讀后感800字2
“攏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這是天下文人一生對于自身作書的至高要求。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曾對文采詞賦、寫作著書這一方面展開探討,寫下了指引后世千萬文人的《文賦》一篇。作為文學院的學生,我讀罷此篇,可以說是學到頗多。
在當時的洛陽,他文才傾動一時。陸機是“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陸機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云并稱“洛陽三俊”,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與潘岳合稱”潘江陸海“之稱,被譽為“太康之英”,形成“太康詩風”。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在文壇如此有造詣的他“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語言和思想如何同步是眾多文人所遇的困難,作《文賦》借評前人的優(yōu)秀作品,闡述作樣寫有利,作樣寫有害的道理。
首先,寫作文章之前要有準備、要進行觀察,基于事實事物才能保證文章的真實性。同時可以學習運用前人的著作筆法,“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其次,切不可茫然下筆,需要精心構思后才能開始創(chuàng)作。構思尤為重要,好的作家的思緒能夠“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整個構思過程,想象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完成構思后,布局謀篇便成為了第一要務。文體文辭應選用恰當、語言通順、事理連貫、主題明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qū)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所用辭意必須經(jīng)過嚴格考較,去留取舍也應該仔細衡量。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主題只有一個,含義說盡了便不用再贅述。關鍵地方簡要幾句突出中心,有的人作文章時辭藻繁多義理豐富,想要表達的含義卻不清不楚,讀者讀完僅僅覺得氣勢磅礴卻云里霧里,不明所言。整篇文章文意貫通,語言風格也需統(tǒng)一,語句不能與前人相重復等等。
文章傳授道理、傳揚萬里,指點人事萬物、時事哲理。文章的重要性世人皆知。寫好文章對于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子更顯得尤為重要。經(jīng)過學習陸機的《文賦》一篇,指點了我們寫作的注意點。
文賦讀后感800字3
從小至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寫過很多的文章,一般時候我們的寫作靈感和寫作技能是來自對生活感觸和他人作品中使用過的手法的模仿,這幾乎都是發(fā)自我們的學習本能。而事實上,如果讓我們談談什么是文學創(chuàng)作?絕大多數(shù)人還真是說不出個所以其然來。讀陸機的《文賦》,其中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美學論述,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質(zhì)。
其一:物—意—文互進。在陸機的的理論中,內(nèi)容上強調(diào)以意為主,同在創(chuàng)作上強調(diào)以形式來表現(xiàn)內(nèi)容,同時注意到修辭技巧、音韻結構的巧妙運用。正如原文中: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情溢於辭或者辭不達意皆是失妥,唯有真實的內(nèi)容加上真切的情感再加上恰當?shù)男揶o技巧,才能使文章真正的表情達意。
其二:感于典墳,悟于生活。“佇中區(qū)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文學創(chuàng)作的靈感從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們的生活體驗愈深刻,愈豐富,文思愈是如泉涌,行文才能自然流暢,不拖沓。而閱讀同樣是激發(fā)寫作與提高文章內(nèi)涵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在優(yōu)秀的文章中汲取深刻的思想與技法,并將其轉(zhuǎn)化在我們的文章當中。
其三:不落窠臼,獨創(chuàng)求新。在現(xiàn)如今的網(wǎng)絡信息時代,信息泛濫,文章抄襲、套用俗梗已屢見不鮮,這都是玷污了文學的純粹性的行為,而真正的創(chuàng)作應是具備“雖杼軸於予懷,怵佗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中體現(xiàn)的注重原創(chuàng)、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非只會一味模仿。
其四:選擇文體,把握性質(zhì)。不同的文體選擇會呈現(xiàn)不一樣的表達效果。正如文中所言: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各類文體的特征從本質(zhì)上賦予了其別樣的創(chuàng)作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作是須根據(jù)自己所擁有的素材與預想中的發(fā)表效果而靈活選擇文體。
文學創(chuàng)作是人的一種能動性活動,我們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悟,一些對人生、世界的思考,在言語無法訴說盡內(nèi)心的情感時,我們就得借助文字這種載體進行內(nèi)心寫實,而在我們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除了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本能外,加上相關的創(chuàng)作技能會使我們的文章更加出色,而陸機的《文賦》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參考,細品細究其中深奧的創(chuàng)作美學,相信我們會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有所長進。(車德娟)
文賦讀后感800字4
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元代祝堯說,“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并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古賦辨體》)。其論雖對宋代文賦有所偏頗,但卻指出了文賦的體裁特點,即以賦的結構、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
作為賦的一類變體,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chǎn)物。
中唐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復古口號下改革了駢偶語言。他們的賦作直接繼承發(fā)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tǒng),象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問》、《設漁者對智伯》,雖不以“賦”名篇,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正是《文選》列為“設論”一類的古賦之體,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實質(zhì)便是文賦。文賦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宮賦》。
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tǒng),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派駢偶文風,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fā)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后《赤壁賦》。從體裁形式看,《秋聲賦》和《前赤壁賦》都還保持“設論”一類漢賦的體制,既有主客答難的結構形式,又吸取韓愈《進學解》的敘事性質(zhì),但擴大了敘事部分,增加了寫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賦》則幾乎完全擺脫漢賦體制的影響,獨創(chuàng)地構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頂、泛舟長江及遇鶴夢鶴的情節(jié)。以這三篇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于一體,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
宋代文賦的實質(zhì)是用古文語言寫作的具有賦的結構的韻文,所以按照古代傳統(tǒng)文論觀念來看,一方面肯定賦體至“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是賦的一種變體;另一方面又認為“文賦尚理,而失于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儷矣”(《文體明辨》),覺得既不符合“古詩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準,實則已不屬賦體。但從文學體裁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宋代文賦正是賦體發(fā)展的終極階段,前、后《赤壁賦》即為臨界的標志作品。
文賦讀后感800字5
我每次閱讀那些有才氣作家的作品,對他們創(chuàng)作時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體會。誠然,作家行文變化無窮,但文章的美丑,好壞還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評論的。每當自己寫作時,尤其能體會到別人寫作的甘苦。作者經(jīng)常感到苦惱的是,意念有能下確反映事物,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大概這個問題,不是難以認識,而是難以解決。因此作《文賦》借評前人的優(yōu)秀作品,闡述作樣寫有利,作樣寫有害的道理。或許可以說,前人的優(yōu)秀之作,已把為文的奧妙委婉曲折也體現(xiàn)了出來。至于前人的寫作決竅,則如同比著斧子做斧柄,雖然樣式就在眼前,但那介心應手的熟練技巧,卻難以用語言表達詳盡,大凡能用語言說明的我都在這篇《文賦》里了。
久立天地之間,深入觀察萬物;博覽三墳五典,以此陶冶性靈。隨四季變化感嘆光陰易逝,目睹萬物盛衰引起思緒紛紛。臨肅秋因草木凋零而傷悲,處芳春由楊柳依依而歡欣。心意肅然臺胸懷霜雪,情志高遠似上青云。歌頌前賢的豐功偉業(yè),贊詠古圣的嘉行。漫步書林欣賞文質(zhì)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有感投書提筆寫成詩文。
開始創(chuàng)作,精心構思。潛心思索,旁搜博尋。神飛八極之外,心游萬刃高空。文思到來,如日初升,開始朦朧,逐漸鮮明。此時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華,奔注如傾。六藝辭采,薈萃筆鋒。馳騁想象,上下翻騰。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潛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辭艱澀,如銜鉤之魚從淵釣出;有時出語輕快,似中箭之鳥墜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廣采千載不用之辭。前人已用辭意,如早晨綻開的花朵謝而去之;前人未用辭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啟而開之。整個構思過程,想象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完成構思,布局謀篇。選辭精當,事理井然,有形之物盡繪其形,含聲之物盡現(xiàn)其者。葳者層層闡述,由隱至顯或者步步深入,從易 到難,有時綱舉目張,如猛虎在山百獸馴伏,有時偶遇奇句,似蛟龍出水海鳥驚散。有時信手拈來辭意貼切,有時煞費苦心辭意不合,這時要排除雜念專心思考,整理思訴諸語言,將天地概括為形象,把萬物融會于筆端,開始好像話在干唇難以出口,最后酣暢淋漓瀉于文翰。事理如樹木的主體,要突出使之成為骨干,文辭象樹木析枝條,干壯才能葉茂校繁。情貌的確非常一致,情緒變化貌有表現(xiàn)。內(nèi)心喜悅面露笑容,說到感傷不禁長。有時提筆一揮而就,有時握筆心理感到茫然。寫作充滿著樂取,一向為圣賢們推尊。它在虛無中搜求形象,在無聲中尋找聲音。有限篇幅容納無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擴愈廣,所含內(nèi)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象柳條郁郁成蔭。光燦燦如旋風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積支筆下生文。
文章體式千差萬別,客觀事物多種多樣,事物繁多變化無窮,圓滿此很難描摹形象。辭采如同爭獻技藝的能互,文意好比掌握藍圖的巧匠,文辭當不當用他要仔細斟酌文章或深或淺他都分豪不讓。即或違反寫作常規(guī),也要極力描繪形象。因此喜歡渲染的人,崇沿華麗詞藻;樂于達理的人,重視語言精當。言辭過于簡約,文章格局不大論述充分暢達,文章氣勢曠放。詩用以抒發(fā)感情,要辭采華美感情細膩,賦用以鋪陳事物。要條理清晰,語言清朗碑用以刻記功德,務必文質(zhì)相當,誄用以哀悼死者,情調(diào)應該纏綿凄愴。銘用以記載功勞,要言簡意深,溫和順暢。箴用以諷諫得失,抑楊頓挫,文理清壯。頌用以歌功傾德,從容舒緩,繁采華彰,論用以評述是非功過,精辟縝密,語言流暢。奏對上陳敘事,平和透徹,得體適當。說明以論辨說理,奇詭誘人,辭彩有光,文體區(qū)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辭義暢達說理全面,但要切記不能冗長。
客觀事物千姿百態(tài),文章體式也常變遷。為文立意崇尚冷氣巧,運用文辭貴在華妍、音調(diào)高低錯落有致,好像五色配合鮮艷。雖說取舍本無定律,文辭安排很難合適;但要通曉變化的規(guī)律、次序,就象開泉納流吻自然。假如錯過變化時機再去湊合,猶如以尾續(xù)首,顛倒混亂。如果顏色配搭不當,就會混濁不清色澤有艷。
有時下文對上文有損害,有時上文對下文影響。有時語言不順而事理連貫,有時語言連貫而事有妨。把它分開兩全其美,合在一起互相損傷。所用辭意嚴格考較,去留取舍他細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權衡,絲毫不差合乎詞章。
有時辭藻繁多義理豐富,欲達之意卻不清楚。文章主題只有一個,意思說盡不再贅述。關鍵地方簡要幾句,突出中心這是警語。盡管講得條條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該滿足不再改易。
有時組織詞義如編彩繪,嚴密漂亮光澤鮮艷。辭采富麗象斑爛錦秀,情調(diào)凄婉如樂器和弦。果真自己沒有獨創(chuàng),恐怕就要雷同前賢。雖出自個人錦心繡口,也怕別人用于我先。假如確能有傷品譽,雖然心愛一定削刪。
有時個別句子出類撥萃,象蘆葦開花禾苗秀穩(wěn)。如聲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獨立,絕非庸言能夠相配。心茫然很難再尋佳句,猶豫徘徊又不忍將客觀存它舍棄。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嶺坐輝,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經(jīng)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來翠鳥也會為它增加。
文章作用很大,許多道理借它傳揚。道傳萬里暢通無阻,勾通億載它是橋梁。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揚教化使其免于泯滅。人生道路多么廣遠它都能指明,世間哲理多么精微客觀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潤萬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簡直與鬼神相似。文章刻于金石美德傳遍天下,文章播于管弦更能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