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
豐子愷的散文大多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畫一樣,純粹自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1
《憶兒時》一章講述了作者豐子愷兒時的吃、玩。雖只寫了豐子愷本人的童年,卻讓人回憶起自己的兒時。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也同樣講述了三件最令人歡喜的兒時趣事:養(yǎng)蠶、賞月、釣魚。每件事都給作者留下了美好回憶與歡聲笑語,以及更多的夾雜在其中的是深深的懺悔與永遠的神往。
養(yǎng)蠶向人們敘述了豐子愷一家養(yǎng)蠶,鋪在地板上,夜間似乎都聽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卻愛在桑葉間走來走去,甚至踩死蠶,到了最后去放生時,全家靜默守候,作者不免沉悶,而到了去采蠶繭、抽蠶絲時,空氣仿佛活了過來,讓作者再次渲染在無限的快樂中。還將蠶蛹取出放進油中炒一炒,作者愛蠶卻不愛吃蠶蛹。兒童的天性是自然給的,天生的,奇怪的,無邪的!
賞月卻不同,著重描寫了作者一家人圍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種享受,而在文中看來,顯得猶為優(yōu)雅與美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關(guān)節(jié)里的肉如何吃干凈,肚臍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親顯得十分內(nèi)行,吃完的蟹只剩蟹殼,不由得讓作者與親戚們心生敬佩,便也學起父親般吃蟹,抬頭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圓,作者與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釣魚也更寫出作者兒時天性好玩,熱愛大自然的情景。作者與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蟲、打蒼蠅、挖蚯蚓,再用鉤子從后竅穿進腦,等浮珠一動,等一等,立馬提起,鉤子便卡住魚的喉部,一天能釣十幾條,作者也由衷得熱愛起釣魚,有時候可以省下家中的買菜錢,炸著吃,味道很好。
這三件事的回憶是作者兒時的黃金時代,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候,但作者也懺悔了,因為這一切都幸而是殺生取樂,作者的兒時殺蠶、殺蟹、殺魚,扼殺了許多生靈,但換來了永不泯滅的笑,究竟是對?或錯?
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2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畫大師豐子愷久負盛名的大作《緣緣堂隨筆》,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沒有精力,有精力的時候又沒有時間,只能利用一些拼湊的零散時間,終究不能全部看完,挑著看了大部分。
有人說,他寫的東西存在著個人主義色彩,我認同這點,但我想問,每個人寫的東西,或多或少不都傾向于個人色彩嗎?我喜歡他的散文,他將人的直觀感受用一種幾近哲學的語言寫的讓你感覺是那么深刻卻又貼近人心。例如“我——我們大人——的舉止的警惕,是為了身體手足的筋骨已經(jīng)受了種種現(xiàn)實的壓迫而痙攣了的緣故”。再如在《兒女》篇里,大人與其子女由于歲月的間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寫“因為我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鉆研,搜求,或敷衍,應(yīng)酬,比較起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tài)的,病的,殘廢的?!? 大人與子女或者小孩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顯然不同的,我時常羨慕那些五六歲天真爛漫的稚童,喜歡便是喜歡,我就是要得到什么東西,張口就來,想打你就打你,而我們大人生活在一個假話圈里,就像作者在《作父親》那散文里,作者的小兒子元草聽到擔擔子賣小雞的過來了,便一股腦兒地往外沖去,連膝蓋摔破了也惦記著那小雞。作者在與老板說價過程中,體現(xiàn)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們一個勁兒地直嚷嚷要小雞。而老板定是吃住了這點,便不肯讓價。最后生意沒有做成,作者教育還在道:“你們大家說好來好來,要買要買,那人就不肯讓價了!”小孩子聽不懂大人說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維,作者最后一句話沒有說出來,因為下面的話是“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說要?!笨墒?,在這一片天真爛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舍得用這種思想去玷污那爛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對家庭,孩子,親友而寫的隨性之感,記錄著他的孩子們那么多天真爛漫的時刻,回憶著自己的成長 ,并有關(guān)于其對住所緣緣堂的深刻感情。當緣緣堂被暴寇所毀,作者在《告緣緣堂在天之靈》中寫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歸宿之處。我正想在你的懷里度我的晚年,我準備在你的正寢里壽終。在這一散文里,作者不僅抒發(fā)了對于暴寇侵占緣緣堂的憤恨,更是表達了列強肆意侵略摧毀我國領(lǐng)土的憤怒,將其散文從個人主義提升到了愛國主義,從而使整個散文集提升了一個高度,賦予了它愛國主義的濃厚色彩。并在篇末,表達了“最后的勝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會復活!我們不久一定團聚,更光榮的團聚”這一希冀。
“我有馨香攜滿袖,將求麟風向天涯”,這就是豐子愷。隨性,藝術(shù),漫不經(jīng)心卻時常有驚人之筆,這就是豐子愷的散文。
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3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可屋里的我卻依然捧著那本書。因為老師偶然的推薦,我才遇到這本如此有愛的書。
《緣緣堂隨筆》是由豐子愷寫的一本書。提到豐子愷,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樸素、自然的文字了。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奧的語句,偶爾還會出現(xiàn)種種古風的名句,還有那些有趣故事,讀起來真是津津有味。
再來說一說這本的的內(nèi)容吧!我認為,全書有兩大種對愛的解讀:一是對孩子們的愛,二是對豐子愷生活的地方,緣緣堂的愛。
一、對孩子的愛
豐子愷認為,孩子是人們最棒的老師,他們能撤去事物的因果關(guān)系的網(wǎng),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羨慕小孩子們,也正因如此,他有對孩子愛的獨特解讀。
整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便是《送阿寶出黃金時代》。這篇文篇,作者寫出了送阿寶出黃時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為阿寶將推動童年所擁有的童真與童趣,還有那些對外界事物獨特的見解,喜則是因為作者認為阿寶將要成為大女孩了。作者還舉了幾個阿寶小時和現(xiàn)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風格,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當時悲喜交集的無奈心情。我看的時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猶豫極了。是啊,生活中,這樣的無奈,悲喜交加的時候不也很多嗎?就比如我小學畢業(yè)時,心情是那樣復雜,又有對六年同學深深友情的不舍,還有對新學校、新環(huán)境、新學期的期待。想到這些,讀書時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解讀。
二、對家鄉(xiāng)的愛
對于家鄉(xiāng)緣緣堂,豐子愷也特意用了許多筆墨寫出“我”對它的愛意與思念。書中,也寫到了許多作者與緣緣堂之間的故事,對于我來說,有趣、新奇、好玩,但當然,更多的則是作者在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緣緣堂的喜愛與思念。
令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告緣緣堂在風之靈》。文中,作者寫到離開緣緣堂之后對它深切的思念,還寫了一篇《還我緣緣堂》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愛與思念,豐子愷也是花了許多心思的,連緣緣堂這名字,也來源于作者。離別時,作者對緣緣堂的無限不舍,也是從那樸素但鏗鏘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為這字字那樣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時侯,我老家邊上,有一座水橋,以前奶奶總會還著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許多美麗的景物,我都是那時看到的,當然記憶最深,記憶中的那里,永遠是充滿美的。長大后,我在硤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橋已經(jīng)不見,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長,還有那漸漸渾濁的水,我的心立馬涼了,望著那片孤單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記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來,心里便只有思念與熱愛了。想畢,豐子愷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緣緣堂隨筆》,慢慢合上書,腦海里的思緒卻不以退去,這些樸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還有深深的愛,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謝謝這本書,讓我也對愛有了更深的解讀。
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4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時累,讀后輕松;而它,《緣緣堂隨筆》,讀時輕松,讀后,更是心中暢快。
一。筆是質(zhì)樸的筆
豐子愷的散文大多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對“做”文章,反對用生僻,晦澀的詞語。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畫一樣,純粹自然。在《藝術(shù)漫談》中他曾形象地把藝術(shù)比作米、麥,認為藝術(shù)應(yīng)該大眾化,為大眾所欣賞和接受,如同家家戶戶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麥一樣普及,而不應(yīng)該成為只供少數(shù)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筆如此質(zhì)樸無華,容易讀懂,忙中抽出兩三個小時即可讀完,為此我也推薦給了我的初一學生。
二、事是純粹的事,理是說不完的理
豐子愷常常能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寫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現(xiàn)實社會種種較深入的問題。《我的母親》是一個例子,從母親的座位,坐姿這一特定的角度,姿態(tài),他看到那承擔了嚴父慈母雙重任務(wù)的母親形象;《從孩子得到的啟示》中,兩個孩子在他眼前力爭自己好,別人不好,他慚愧自己比孩子還“蒙”、“昏”:孩子常是成心而言的,誠實的,而大人則難得有一日不犯“言不由衷”的惡德。豐子愷愛寫兒童,顯然是要用大人之間的隔膜與孩童的天真相對照。就是吃瓜子這樣一件小事也逃不過豐先生的法眼,《吃瓜子》一文中他例舉了各種吃瓜子的方法,從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閑談中點出主旨:而能盡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閑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店中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家中滿地瓜子殼,便可想到中國人在“咯、呸、的”的聲音中消磨時間……
此種平凡小事見哲理的寫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余音”。
三、魂是純潔的魂
巴金先生曾說: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與世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而豐子愷先生的這本《緣緣堂隨筆》便將巴金腦子里的這個“豐先生”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豐先生之所以能看到這純粹的小事,用好這支質(zhì)樸的筆,說著世間人都讀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純潔的靈魂了。像這樣一個人,就算被禁錮在一個房間也能找到他的快樂罷。這一點在他《閑居》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證實。
《華嚴經(jīng)》中有這樣的四個字,叫做“不忘初心”。這樣斷章取義的一句話在網(wǎng)上有諸多解釋,然而我還是傾向于理解為“不要忘記最初時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顆與生俱來的善良、真誠、無邪、博愛、進取之心”。讀到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我真正看到了一個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講此書置于枕邊,每每捧而讀之,腦海和心靈都如冬日清空一般歷歷分明。離開校園將近兩年,前途已不如當初清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顆善良、真誠、博愛、進取之心。
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5
這本書的作者是我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漫畫家和翻譯家,豐子愷先生?!熬壘壧谩北緸樽髡咴瓉砑业姆孔?,這里便當做書名來用。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每篇佳作都可以獨立成章,令人深思。這本書原為好友送我,實在難得,所以倍加珍惜。豐子愷先生的寫作,沒有魯迅、老舍般的溢于言表的嘲諷,而有同樣令人深思,同樣使人們在黑暗中覺醒,看到光明。他的語言親近隨和、易懂言簡,猶如無所不懂的知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每當我翻開此書,總是輕輕地、一頁頁地認真看。
還記得看的第一篇文章是《憶兒時》。作者通過舉兒時養(yǎng)蠶、吃蟹、釣魚三件有趣的事情,一方面說明了自己童年的快樂、豐富,但著重于通過使用間接反復“因此這回憶一面使我永遠身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等修辭手法,來表達對自然萬物的同情和熱愛生命的呼吁。緊接著的一篇《私塾生活》,是通過寫自己在小時候進私塾讀書的生活,來道出教育的封建落后,扼殺了無數(shù)代中國孩子,以及私塾先生的腐敗、殘酷、和貪婪,因為先生們大都吸食鴉片,并且對待孩子都很嚴厲,所以將下學歸家的孩子們比作牢獄中釋放的犯人,也就理所應(yīng)當了。在給小朋友解釋鴉片時,豐子愷先生字里行間顯出隨和、溫柔,而且意思簡單易懂。本書主要是寫自己兒時和給孩子們的,于是就不得不提到自己對孩子們的看法?!督o我的孩子們》、《兒戲》、《送阿寶出黃金時代》就是代表作。作者認為,兒童是最淳樸、天真的,他們沒有掩飾自己,而是將全部想法說出,并喜歡通過自己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正是因為此,作者最喜歡的是孩子,最不希望他們長大,變成另一種讓人失望、厭惡的人。在文章《漸》中,作者明白了為什么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衰老、成長、發(fā)展……是因為“漸”,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使得作者感慨人生短暫“一剎那便是永劫”。《生機》中,作者通過借物喻人,借水仙花三次垂危,最后綻放花朵,比喻人要生機不滅,才能重新帶來生機。作者還從車廂中看到了人的自私自利,社會的黑暗……
太多經(jīng)典的故事在豐子愷筆下寫出,太多深刻的感悟在文章中蘊含,令人難以忘懷。
緣緣堂筆記讀后感600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