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讀書心得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最新
《中庸》是儒家經(jīng)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書”次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其獨特的學術(shù)特點、學術(shù)成就和社會地位。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中庸高中生讀書心得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1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話,而其含義就是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芭c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烈印薄_@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現(xiàn)的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感情合一,鬼神與圣人合一,外內(nèi)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現(xiàn)在的我們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但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2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該書講述儒家關(guān)于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要求人們按照這些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調(diào)節(jié)個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頗,無過無不及?!胺彩窃t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钡淖鍪略瓌t對于指導我們的言行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教育的發(fā)展已呈日新月異之勢。教材在不斷更新,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增加一些與科技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教學內(nèi)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斷更新,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世紀要求培養(yǎng)與時俱進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zhì)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必須徹底轉(zhuǎn)變教育觀念,變以前的“滿堂灌”為現(xiàn)在的啟發(fā)式教學;學生的視野在信息化時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會的事情他們能駕輕就熟。幾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準備”的重要性,無論言行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作為一個受國家培養(yǎng)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唯有“準備”才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無愧于祖國的下一代。
教師的“準備”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的準備,二是行動的準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成績的好壞通過一兩次考試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質(zhì)量的優(yōu)劣卻需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檢驗,融入社會后他(她)能否創(chuàng)新就是檢驗的標準。教師教出一個分數(shù)較高的學生比較容易,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卻相對困難。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的職責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行動的準備才有目標和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是教師首要的工作。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時刻關(guān)注外部的教育動向,重視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怎樣體現(xiàn);更新知識儲備更是教師工作的重心。教師與學生是一桶水與一碗水之間的關(guān)系。教師的知識不僅要寬泛,而且要有深度。農(nóng)村學校存在既超編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師的知識面太窄,影響了學校的發(fā)展及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談到深度,我們的教師又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事,如果學生詢問下一個學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關(guān)知識,我們往往會以“我講了你也聽不懂”加以搪塞,這樣的回答對學生的傷害有多深我們思考過嗎?
為了學校的發(fā)展,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教育教學的游刃有余,我們必須制定終身學習計劃,像久旱逢甘雨一樣堅持學習;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研究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研究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而且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對一班學生按照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并依據(jù)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給了我啟迪,同時也給了我力量。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3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返那榫w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tài),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fā)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tài)控制,則稱之為“和”。『中』的狀態(tài)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fā)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強調(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
“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nèi)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guān)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yǎng)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diào)“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lǐng)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4
《中庸》選自《禮記》,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經(jīng)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經(jīng)》中,講究陰陽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剛?cè)岵摹?鬃幼约阂舱f過,說自己學習中庸太晚了,要是早點學習就好了。在書中,孔子對“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進一步發(fā)揮,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擺正了,萬物就能生長繁育了。
我們常常說“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這個章節(jié)中,孔子并沒有給中庸下一個定義。只是說,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難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頤的話給中庸下定義,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p>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是一種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動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張出世,這種心理活動必然要外化為一種符合仁愛與禮儀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庸是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標志。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有很多。孔子重視自身修養(yǎng),把中庸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熬又杏?,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笨鬃又匾曌陨硇摒B(yǎng),認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養(yǎng)的?!肮示硬豢梢圆恍奚恚奚聿豢梢圆皇掠H,事親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雙親,侍奉雙親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種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種理想人格?!爸杏蛊渲烈雍酰聃r能久矣?!本褪钦f,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們很少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比如顏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隱惡揚善,擇其兩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難真正達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p>
中庸之道是治國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稱贊舜是時候就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p>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來闡釋“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貴,擁有整個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這么說:“夫孝者,善繼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p>
孝, 是指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贊述先人的業(yè)績。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5
話說,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兩種人,一種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學會合度適中,做事有底線、有原則,這種人道德修養(yǎng)高“君子”。一種違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穩(wěn)重最后一事無成“小人”。
難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學習、反思而得到,學習中庸思想,獲得中庸品行。行是實踐,明是認知。中庸之道,聰明的人過頭自以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間萬物都是理開頭,有理當先,無理當后,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自信,不要太過自卑,對于消極的思想要去除,對于積極的思想要推薦。
善于向人學習,光明正大發(fā)揚正能量。一個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不懂時,向他人請教,經(jīng)長時間積累,知識便加多,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賞別人的人,往往是勝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聰明的人不是智慧過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護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護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說自己很聰明,可是,最后聰明反被聰明誤,做了太多的誤事。
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確的路;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確的方向;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心靈開闊。懂得牢牢抓住,這種抓住是有道理的,沒有違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對。中庸之道,是遙不可及的、深遠的。
通過讀《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帶著虔誠的心,學習中庸之道吧!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 中庸讀書心得體會
★ 讀中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