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東西的后悔錄讀后感范文5篇
推薦文章
作家東西的后悔錄讀后感范文5篇
《后悔錄》塑造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平民百姓形象,從他的身上讀者看見了東方式的后悔與西方式的懺悔之差異。這一人物雖然幾經(jīng)錯失愛情、一次次地受傷,但他從不抱怨,從未想過去報復誰,而是一味地默默承受,擔起責任。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后悔錄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后悔錄讀后感1
《后悔錄》的封面那么黑,像隱藏著什么陰謀。當你“嘗讀”全文,才發(fā)覺“上當”,一個典型的處男,黏著心愛的姑娘們,幻想、嘴饞、偷摸,卻在關鍵時刻,膽怯懦弱,成就了一件件后悔的往事,既荒誕,又滑稽,實在是過癮。
談《后悔錄》,不得不談其中的后悔事。主人公叫曾廣賢,他的人生太難了,少年便飽受禁欲思想的困擾,一名稚嫩少女曾在他的面前,脫下裙子緊緊抱著他,他卻罵咧咧地說著:“流氓”;他看到兩只花狗連在一起交配,竟用強奸犯的語氣寫了一篇“批狗”的文章。
“性”是人的本能需求,在當時的年代,卻被當成了一種邪惡的東西,要被拉去狠狠地。其實,“欲求”無可厚非,它既是一種生理需求,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就像枯燥生活中的小驚喜一樣,必不可少,使人振奮。何況,還能傳宗接代,何樂而不為呢?如果非要挑它的毛病,那只能是不要縱欲過度。
之后,隨著思想的解放,曾廣賢沖破禁欲的藩籬,一下子變成了膽怯的“欲求者”。
他蒙面入室,向心儀已久的女孩“求愛”,女孩一陣驚叫聲,他迫不得已用身體壓住她的大腿和胸口,被當成強奸犯入獄八年;他曾難掩激動地找過一個“小姐”,卻用整個晚上講著自己的生平故事,還叫“小姐”不要亂摸;他出獄時,撲向心愛的姑娘,她的上身像白玉米那樣被他剝了出來,再往下他怕了,他怕又會因為強奸而身陷囹圄。
從禁欲者到貪欲人,最后成了一個“怯欲人”,曾廣賢的一生是悲哀的,因為他自始至終,沒有真正地成為一個男人,沒有過一次那種生活。這全都歸咎于曾廣賢的軟弱嗎?并不全然,其中,舊思想的戾氣危害極大,是舊社會“捶打出”他的極端性格,他看到了太多荒誕、離奇、詭異的東西,就如指鹿為馬那樣,說多了,自然就認為鹿是馬,而當真正的馬來了,一時無所適從,難以接受,從此,走向另一個極端。
書中,于百家、張鬧、小池等人物的“刻骨”也是非常過癮,他們之間身體糾葛讓人目不暇接。張鬧是曾廣賢的妻子,在新婚房里,和曾廣賢的多年好友于百家滾起了床單,曾廣賢回到屋里一看,床單還熱乎著;小池是于百家的妻子,為了報復丈夫的出軌,逼著曾廣賢脫光衣服,兩人赤裸著緊緊地抱在一起。劇情實在是精彩,就如電視劇里的感情戲那樣,反轉、詫異、驚愕,攪得你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真是好玩,實在是過癮。
當你合上書時,就像了卻了一件心事,你會開始思考,東西為什么要寫《后悔錄》,為什么要抓住“亂性”不放,難道他對“性”情有獨鐘嗎?
我想,他想寫出“性”和“欲求”背后的東西,在如今的社會,想要獲得身體的碰撞,非常容易實現(xiàn)。但是,我們人類并非禽獸,有別于動物,是具備人性和感情的個體。在那種行為之后,也就意味著一種責任,是一名男人所應背負起的擔子,對妻子的、對家庭的、對社會的一種擔當。(潘宏任)
后悔錄讀后感2
《后悔錄》塑造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平民百姓形象,從他的身上讀者看見了東方式的后悔與西方式的懺悔之差異。這一人物雖然幾經(jīng)錯失愛情、一次次地受傷,但他從不抱怨,從未想過去報復誰,而是一味地默默承受,擔起責任。他的 “后悔” 反思了自己一生中每一重要的事情,非但沒有將責任推卸他人,而是自己全部承擔了下來。很顯然,他是一個軟弱的人,但正是這樣一個軟弱的人,他扛住了這個世界所施加于他的所有重負,他沒有被壓垮,而是因為這種責任感,從而獲得了靈魂的自尊。
曾廣賢是近些年來中國小說界最有個性、最具感染力的人物之一。作家東西通過主人公構建起敘事倫理,鮮活、深刻地展示了這一人物的心靈世界。作者與曾廣賢一道,寬恕一切,擔當一切來自現(xiàn)實的壓力,把這些權當生活對自己的饋贈。這種擔當是生存的勇氣,超越是非、善惡,并接受人生境遇不分誰是勝者,誰是敗者,追求寬容并存———平等是共存的前提。這一生存法則不也正適合當下的國際社會?!
曾廣賢原本是一個渺小人物,但因為他勇于承擔,他的存在就變得高尚而真實?!逗蠡阡洝贩路鹪诟嬖V我們,小人物承擔起個人的命運,無異于英雄人物承擔起國家、民族的命運,他們的品質同樣受人尊敬。
更深層的蘊涵是《后悔錄》闡述了一種偉大的度量,這鐘度量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永不休止的自我反省(后悔即反省的一種),二是自覺承擔的寬厚情懷。曾廣賢的一生都是在后悔中度過的,當赤身的趙阿姨半夜進入他的臥室,他對她卻秋毫不犯,而這恰恰又是他的終身無悔。這一結局跟他一生的情結所形成的悖逆與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又揭示了何種的心跡?這給讀者留下了寬廣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后悔錄讀后感3
很久沒有認認真真地讀純文學小說了,前幾天無意中得到了一本小說《后悔錄》,先是翻了幾頁,然后又翻了幾頁,然后就一口氣讀完了,這種暢快淋漓的閱讀快感,已經(jīng)許久沒有體驗過了。
吸引我讀完的首先是小說的語言,老練、舒展、幽默、犀利,仿佛跳進一條高速流動的河,不需要費什么力氣就能被它帶著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節(jié)奏又控制得很好,20多萬字的小說,一口氣讀下來,沒有絲毫的疲憊感,這并不是隨便哪本小說可以做到的。
主人公曾廣賢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幾乎就是在不斷的做錯事與后悔之中度過,他最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如果”。的確,只要有一個“如果”成為了現(xiàn)實,他的人生都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墒敲\就是喜歡捉弄他,讓他的一生充滿數(shù)不清的錯誤,再多的“如果”,都只能聊以自慰而已。
很明顯,曾廣賢的性格存在明顯的缺陷:既軟弱又愛沖動的人,加之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于是他碰上的那些倒霉事,其實有一大半都是自找的。但我們并不能忽視時代背景給予他的重壓,無論是那個荒唐的年代,還是市場經(jīng)濟風起云涌的八十年代,曾廣賢無不承受著時代背景的巨大壓力,從而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一次次被時代的快車拋下,踽踽獨行。到最后,他所能做的,或許就是一遍又一遍地以“如果”來重構自己的生活了吧,就像書中描寫的那樣。
表面看來,全書不過是記載一個老男人對一個“小姐”的嘮叨而已,但聽他絮絮叨叨倒了半天苦水,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一種認同,或許可以這么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后悔錄》,那里面記載著我們一生中所有的后悔與遺憾,——你敢說你沒有幾件令你刻骨銘心、一生都為之抱憾的后悔事?你敢說你一生中沒有幾場令你追悔莫及的誤會?如果你把這些都寫出來,那也將是一本《后悔錄》,只不過不會有曾廣賢那么慘烈罷了。因為后悔,是每個人都經(jīng)常做的事情,如果每個人的腦子里都不具備“后悔”這個功能,也許我們的生活會輕松很多,也會無趣很多。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后悔錄》的確是一部深入人性的、值得我們用心去讀的大書。
[簡介]《后悔錄》,東西著,講述一個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主人公曾廣賢在禁欲的時代里,合法的性只存在于婚姻中。他因為無知和恐懼,錯過了向他大膽表白的少女;但活躍異常的欲望煎熬,還是讓他蒙著眼睛進入仰慕的女人的房間,什么也沒有干被誣告成了強奸犯,獄中十年,隔著鐵窗他卻獲得了堅貞的愛情,在情感的“霉運”之中,幾次情感歷程,人是物非。“后悔”指向亦不單是情感,而成了他的生活狀態(tài),一種生活的哲學,看似陰錯陽差,卻又是這個社會生活的本象。其情感經(jīng)歷具有典型的中國人的情感方式,不斷“后悔”地生活在荒誕中,也有一定的現(xiàn)代哲學意味。
后悔錄讀后感4
很久沒有認認真真地讀純文學的小說了,前幾天無意中得到了一本小說《后悔錄》,先是翻了幾頁,然后又翻了幾頁,然后就一口氣讀完了,這種暢快淋漓的閱讀快感,已經(jīng)許久沒有體驗過了。
吸引我讀完的首先是小說的語言,老練、舒展、幽默、犀利,仿佛跳進一條高速流動的河,不需要費什么力氣就能被它帶著走。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小說的節(jié)奏控制得很好,長達20多萬字的小說,一口氣讀下來,沒有絲毫的疲憊感,這并不是隨便哪本小說可以做到的。
主人公曾廣賢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幾乎就是在不斷的做錯事與后悔之中度過,他最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如果”。的確,只想有一個“如果”成為了現(xiàn)實,他的人生都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可是命運就是喜歡捉弄他,讓他的一生充滿數(shù)不清的錯誤,再多的“如果”,都只能聊以自慰而已。
很明顯,曾廣賢是一個具有軟弱、多嘴、愛沖動等諸多性格缺陷的人,他碰上的那些倒霉事,其實有一大半是他自找的。但我們并不能忽視時代背景給予他的重壓,無論是那個荒唐的年代,還是市場經(jīng)濟風起云涌的八十年代,曾廣賢總是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一次次被時代的快車拋下,踽踽獨行。到最后,他所能做的,或許就是一遍又一遍地以“如果”來重構自己的生活了吧,就像書中描寫的那樣。
表面看來,全書不過是記載一個老男人對一個“小姐”的嘮叨而已,但聽他絮絮叨叨倒了半天苦水,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一種認同,或許可以這么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后悔錄》,那里面記載著我們一生中所有的后悔與遺憾,——你敢說你沒有幾件令你刻骨銘心、一生都為之抱憾的后悔事?你敢說你一生中沒有幾場令你追悔莫及的誤會?如果你把這些都寫出來,那也將是一本《后悔錄》,只不過不會有曾廣賢那么慘烈罷了。因為后悔,是每個人都經(jīng)常做的事情,如果每個人的腦子里都不具備“后悔”這個功能,也許我們的生活會輕松很多,也會無趣很多。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后悔錄》的確是一部深入人性的、值得我們用心去讀的大書。
后悔錄讀后感5
東西的長篇小說《后悔錄》是一部趣味橫生又構思巧妙的作品,散發(fā)著強烈的藝術個性。
小說從“性”這一扇窗窺過去,將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非常態(tài)生活的淚與笑、苦與悲、迷失與沉淪一一展現(xiàn)。小說以一個孩子的成長來看待性,起初他與“上面”保持高度一致,主動以告發(fā)父親來教育父親,不料弄得家破人亡。長大后,身體的沖動始終壓抑于道德的規(guī)訓之下,在每個唾手可得的好運面前失之交臂,遂成就了他一生“后悔”的記錄。在“”那個禁欲的年代中,人們響應著號召,試圖以排斥和否定身體的欲望來凈化自己的靈魂。但禁欲不僅澆不熄欲望的火焰,反而招惹來一連串的厄運。然而,時代的輪轉卻仿佛一個悖論的循環(huán):當正常的生理需要、合理的生活方式被顛覆和踐踏后,人們仿佛又惰入另一種失重的真空狀態(tài)中去。在縱欲的年代中,長大成人的他又變成了不合時宜的老古董,再一次與可能的性與愛擦肩而過。這個“倒霉蛋”的遭遇盡管以漫畫的筆法描繪、以夸張的姿態(tài)和邏輯鋪陳推演,卻有著那個年代里真實的血肉。令人恍如噩夢初醒,心有余悸。
小說以滿紙的荒誕感,營造出一種幽默與滑稽的氣息,自王朔、王小波之后,中國小說很少有這樣的風光了。一幕幕夸張又滑稽的情景與敘述者一本正經(jīng)的懺悔構成了奇特的反差,使小說的閱讀變成一場“痛并快樂”的旅行。主人公敘創(chuàng)傷而不沉痛,述大痛而不自知,遇滑稽而不自覺,這麻木又帶來些許“間離”的意味。小說的敘述令人想起艾薩克•辛格的《傻瓜吉姆•佩爾》:在認真的語調背后,是滑稽的場景,這一表一里構成奇異的反諷效果,透射出那個荒謬年代里的悲劇與苦澀。盡管它輕松得讓人捧腹,卻難以掩蓋主題的沉重,這一輕一重,便構成了奇妙的閱讀張力。
小說的結構猶如一個精心包裝的中國套盒,通過層層的自我解秘,巧妙地呈現(xiàn)出最后的謎底。小說開始是一個男人的自述,敘述的對象是“你”,似乎是以讀者為傾訴對象。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又察覺到他的傾訴對象是一個女性。但直到小說的結尾,讀者才會發(fā)現(xiàn):這原來是一個性無能的老處男面對一個服務的“小姐”的自述。當聽眾的身份從普通讀者身上別有意味地滑落到“小姐”身上時,小說陡然開拓了一層空間,超越了小說與讀者的單一關系,進而浮現(xiàn)出另一層關系:兩個小說人物——故事訴說者與傾聽者。當始終隱藏著的傾聽者浮出水面時,小說文本內說者與聽者的態(tài)度又形成一個巨大反差:一個是執(zhí)意要說,一個是不耐其煩;一個是滿腔深情、嘔心剖膽,另一個卻是漠不關心、勉強敷衍。此情此景,如冷水遭遇熱油,悲情四濺,令人無限傷感。這種獨特的小說美學有似影視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先將鏡頭近焦鎖定講述者,再隨著講述過程逐漸將鏡頭拉遠,最后展現(xiàn)全部背景。以上這些效果,作者只用了神來幾筆就輕松達到,可謂舉重若輕,別具匠心。
小說題目之所以不用“懺悔錄”而用“后悔錄”,或許是作者的自知之明:“懺悔”一詞中所有的宗教神性的悔改之意在小說中顯然是空置的。病態(tài)時代鞭笞出的病孩倒霉之極也只可能停留于“后悔”,而不可能有“悔改”和“頓悟”。后者是留給讀者的,留給我們這些正常年代里健康的幸運兒的。
“后悔”模式在小說中強勁的復制能力既是小說強有力的支點,也先天性地成為小說的弱點所在。一是小說語調與邏輯的慣性太大,使得后部有些乏力。二是主人公總是落入“后悔”的窠臼,也逐漸成為閱讀快感的阻力。當這個模式一而再地循環(huán)重復,較容易使讀者陷入到一種“審美疲勞”中去,產(chǎn)生些許厭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