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范文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一朵開放了的沙漠之花,沒有任何一種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始終相信,三毛是最真、最純粹的!是最自由、最美麗的!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關于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 記1
在最近一段的時間內,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我剛開始看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三毛這個人物,因為她直爽、大方、富有同情心。讀完這本書后,我知道了沙哈拉威人的風俗習慣,還讓我體會到在沙哈拉威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他們對婦女很不公平,在她們未滿是十歲之前就把她們賣了,如果有富人就可以隨便買賣奴隸,讓我體會到沙哈拉威人的愚昧、無知、沒有同情心、殘忍、粗暴。
《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中講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舉行了婚禮,和沙哈拉威人交了朋友的過程,三毛對沙哈拉威人像朋友似的,待他們很好。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章節(jié)是《收魂記》。這個章節(jié)就要講了三毛拿著照相機給沙哈拉威人拍照,那些男人們看到后,就拼命地去搶三毛的照相機,他們以為女人們的魂被收進了那個"黑盒子"里了。從這個章節(jié)里可以體會到沙哈拉威人因為沒有文化,和“與世隔絕”而造成不認識照相機和現代化的許多東西,還可以看出那里的人愚昧 、無知。
文化,是每個人必須有的,我們應當好好學習,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關于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2
這個寒假,我讀了《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以平實的手法敘述了她與苦戀她的荷西遷到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所見所聞,沒有一點修飾,卻能讓讀者陶醉于其中。
我則非常奇怪,為什么本來好好的,要因為《國家地理》上刊登了撒哈拉沙漠而要去那里呢?也是因為前世的鄉(xiāng)愁。荷西則當真了,找工作,布置家具,使原來不堪入目,破爛無比,房頂還有個窟隆的房子變成了一座“沙漠城堡”。三毛愛上了這房子,愛上了撒哈拉沙漠,竟有點不想回家了。她與荷西在這結婚,在這一起經受艱難險阻……
作者以一件件的事來說明當地的風俗人情,如《沙漠觀浴記》,敘述了當地人獨特的洗浴方法:用石片刮去身上的污泥。但這只是洗了外表而已,還要洗里面呢!用海水灌進腸子,再在沙灘上拉出像粥一樣的排泄物,還要用沙子埋起來。再譬如《娃娃新娘》,幼小的10歲孩子就得結婚,當地與中國的文化差異讓三毛瞠目結舌。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死果》。讀時我仿佛沉浸在畫面里,一幅幅景象在我眼前掠過,讀完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在現場。
最讓我佩服的便是三毛的勇氣。丈夫身陷泥地,找人相救卻遭到綁架,智甩兇徒后便救上了荷西;開車開來開去卻沒駕照,遭到警察懷疑利用交通法則擺脫警察追擊……這一件件事不都需要智慧和勇氣嗎?每個問題都不是不知道、難抉擇的問題,而都是智慧和勇氣的問題!
《撒哈拉的故事》,教給了我勇氣、智慧及許多人生的哲理……
關于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3
當我得知這次的寒假作業(yè)時,我感到十分驚喜。一是因為作業(yè)布置地十分別出心裁,而且實踐性也很高。二是因為閱讀書目中有我十分感興趣的—撒哈拉的故事。
看到這書名,腦子里第一時間浮現的就是一個傳奇式的女性—三毛。我時常在網絡上看到這個名字,或是她的文字,或是她的生平??晌野l(fā)現我從未真正的了解過她,這次,我可是迫不及待地打開她的作品,走進她的生活中去。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瀟灑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一直尋求自然和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書中三毛生活的地方—撒哈拉沙漠,這個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詳的地方,我這一生都不想涉足。干燥的氣候,荒涼的景象和落后的物質條件……我實在是不敢恭維。每天睜開眼睛,除了是漫天黃沙還是漫天黃沙,偶爾能瞥見幾株孤零零的仙人掌也是毫無生機的。
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步行走的樣子,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么樣的生活。一定不會像她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是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于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tài)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制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 貧瘠廣袤的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 風聲嗚咽的惡劣環(huán)境, 水源奇缺, 物質匱乏。還有那置于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家具,沒有床, 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都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
三毛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qū)游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著藥箱為貧窮落后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并將日用品送給當地人們……
作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 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 生動地記錄著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在三毛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一個落后的地方,卻從來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著這樣一個瘦小的身體。正是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會心生羨慕。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里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里……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到達超脫和升華的境界??墒遣还茉趺凑f,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的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p>
看她的文章,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仆仆,肩上帶著月光,指甲里帶著撒哈拉特有的細碎的黃沙,甚至一開口的聲調都是沙啞的,她與你講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這個調皮的人呀,對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鮮與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開始來回滾動,嘴巴依舊一張一合,可不知不覺又講到另一個故事,的確,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故事里穿插著另一個故事,你永遠也猜不透故事的開頭,高潮,結尾。這種神秘而又有趣是探險活動,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
我想,最終讓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兒當成家的,一定是那個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去撒哈拉的夢想之后,默默地向公司要求調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為三毛準備好一切。當他張開雙臂,說“Marry me?!钡臅r候。三毛一定再也沒有任何猶豫了吧。一個能安靜陪伴自己的伴侶。了解自己的伴侶已經多不容易,更何況荷西契合著她的靈魂,接受她放蕩不羈的夢想。
可惜后來荷西死于意外,這一定讓三毛痛不欲生,仿佛靈魂被生生的撕成兩半,荷西帶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調皮,她的可愛,還有再也回不去是時光。后來,三毛好長時間沒有勇氣提起筆去寫東西,對于一個失去了靈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蒼涼、荒蕪。
再次提起筆的三毛,退卻了小女孩的羞澀,洗盡了生活的鉛華。睿智卻也沮喪,智慧卻飽含淚花。生活給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幾年內隨著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盡。
想到身處所謂文明世界的我又是如何呢,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車輛呼嘯不間斷,行人都邁著急匆匆的腳步,眼睛里是空洞,動作滿是機械。上班族追逐著公交車,一邊吞咽著手里的早晨一邊趕路,電梯上升下落個沒停,注明限載七人的狹小空間硬是在保安大叔一句句“再進一個”中塞進了十多人外加一輛自行車。
人們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每個人都有。
越來越多的人對社會不滿,對生活失去希望,喪失了求生的欲望。
你與你的鄰居還熟悉,親近嗎?在看到他人陷入危難時還能毫無顧忌地上前搭救嗎?
與此種種相比,那荒涼的大沙漠仿佛也有些誘人的魔力。三毛的傳奇人生雖是苦痛、短暫,但對于不敢擁有夢想,沒有勇氣去追隨想要的一切的人來說,是猶如太陽一般的耀眼光輝。
關于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4
一本薄薄的《撒哈拉的故事》,幾天的時間就讀完了。這是一本很有趣、很有愛的書。書中,寫了異鄉(xiāng)的風情,寫了三毛的愛情。
異鄉(xiāng),總是讓人向往。特別是撒哈拉這樣,名聲在外、風景迷人、人跡罕至的地方。我們通過書籍了解這些地方,然后心存向往。等到有了時間、精力、金錢,就忍不住想到這些地方看看。人們旅行,不僅僅是為了看風景。更是為了探尋自己的內心世界,尋找自我。
三毛的愛情,讓人羨慕。三毛本就是有魅力的女性,自信、勇敢、有學識、有個性。荷西也是好男兒。二人心靈相通,互相理解。他們的結合,不是為了外貌、財富等外在事物,而純粹是精神上的互相理解、欣賞。我覺得,這樣才是理想的愛情。
書中的兩個主角,三毛與荷西,都寫的極其生動,就如在眼前一樣。也許是因為寫的是自己的生活的緣故吧……我還是喜歡這些真實的描寫自己的書。
關于讀撒哈拉的故事的讀書筆記5
三毛一個真性情的女子,從初中的時候就喜歡她。第一本看的便是《雨季不再來》。在她細膩的文筆之下,我對自己的青春彷徨過;對自己所作的決定猶豫過;對她的青春羨慕過;同時也對她的青春懷疑過。不過,不管怎樣,她對我影響很大,受益匪淺。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唯一未買到的三毛的作品,包括這一次的讀后感也是憑著之前的記憶來寫的。說真的,第一次看這本書時會很難融入其中,因為里面大多數寫的是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沙漠中習俗是我聞所未聞的。在閱讀當中我也問三毛的文筆所震撼,一些關于當地人的習俗描寫得很細微,一個細節(jié)也不放過,如同電影一樣生動。
《撒哈拉的故事》并不算太長,揀幾篇自己喜歡的細細談一談。我會選“沙漠的飯店”、“結婚記”以及“娃娃新娘”。我想我選的這幾篇大概會與許多人相同。
首先就是“沙漠的飯店”,撒哈拉沙漠這個舉世聞名的地方,許多人大概也耳熟能詳了。因為受氣候影響,此地降水甚少。在三毛筆下我知道了在那里,每日只有一桶水是由政府提供的。每日要細細斟酌這些水該用多少往哪用,因為水在那里是十分珍貴的。想想,如果生活具體到水的用量以及水的去處,該是多乏味。許多人會疑惑三毛為何會去沙漠這種連水都不肯臨幸的地方,在《稻草人手記》中三毛巧與曹雪芹一樣運用一個小故事向讀者道清所有疑惑。曹雪芹利用女媧造人,引出通靈寶玉。而三毛更是巧妙將自己寓意為一個江洋大盜,因為本身是個空心人,必須偷點東西來填補一下由此引發(fā)與上帝的趣談。恩惠慈愛的上帝向三毛指出一處好地方——撒哈拉沙漠。瞧見三毛后來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過得挺滋潤的。也不枉她高歌“久為簪祖束,幸此南夷遂,閑依木仍鄰,偶似沙漠客,曉耕翻露土,夜傍響屋羊,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黃——”
每每寫到三毛,便會聯想到荷西。這對讓人不知是喜是憂的跨國際夫妻。在《夢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筆鋒突轉,令人不禁惋惜。荷西的逝去給她帶來該是多大的苦痛。暫且不說這個,先說說他們在剛結婚時的生活。由于文化不同,這對夫婦在相處中也曾鬧過許多笑話,多半是機智的三毛在作怪,使得糊里糊涂的荷西甘愿受整蠱。一次,三毛收到父母郵寄過來的粉絲。荷西是第一次吃便詢問此物,三毛心想,婚姻自由自在化,說話自然心血來潮隨她意。便夾起粉絲美曰其名“雨”。荷西是愛三毛的,所以三毛說什么便是什么,便也信以為真。又如,臺灣很出名的豬肉干。在三毛口中又變成喉片,荷西也不示弱,這一次再不信三毛便多吃了幾片再與同事分享。往后許多荷西的同事總在三毛面前咳嗽以換取“喉片”來吃。這一件件小事,由大方面來看,似乎他們在沙漠中并不缺吃的,便迎合了小標題“沙漠的飯店”。由細微之處可知,他們的生活很甜蜜,很有趣,一點也不受文化的隔閡。
接下來就是“結婚記 ”, 曾經在微博在看到過許多人在轉載三毛的愛情觀“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真正的愛情,就是不緊張,就是可以再他面前無所顧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愛你的人,就是那個你可以不洗臉,不梳頭、不化妝見到的那個人”。在這方面,其實三毛做得很好,因為在她的童年里,她能觀察到別人所忽略的事情一直被別人用奇異的眼光看待,所以在婚姻生活中過得很瀟灑。在結婚之前一直是荷西在追求三毛,三毛也是有許多追求者,許多比荷西要優(yōu)秀的人。三毛在之前一直未答應。終于在后來,荷西問三毛,你想嫁個什么樣的人?三毛說,看得順眼的,千萬富翁也嫁。看不順眼的,億萬富翁也嫁。荷西就說,那說來說去你還是想嫁個有錢人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說,也有例外的時候。荷西問道,那你要是嫁給我呢?三毛嘆了口氣說,要是你的話那只要夠吃飯的錢就夠了。荷西問道,那你吃得多嗎?三毛小心的說道,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一點。很現實,卻又很感動,不需要任何甜言蜜語,這段感情很是堅實。似乎,好自由的三毛怎么會選擇婚姻來束縛自己呢?但其實三毛與荷西之間的關系,夫妻似乎只是個稱呼而已。他們婚后的生活與婚前的生活一點改變也沒有。三毛依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隨心所欲。在《稻草人手記》中,三毛收到寫稿的任務,寫的是自己的另一半,三毛便將這個告訴荷西,荷西表示不解。因為荷西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整體,自己并不是三毛的另一半。這在我們讀者理解下,可能會懷疑荷西對三毛的感情。但恰恰相反,他們之間的感情很深。只是他們兩個人對愛情的理解不一樣而已。三毛也很是贊同荷西的觀點,最后稿子的題目便改為“大胡子和我”。所以這段婚姻并未對三毛的個性造成束縛,相反愛得更深。以至于最后荷西不幸離世,三毛近乎崩潰,泥足深陷,到死去也無法自拔。
逃離這個沉重的話題,接下來一起進去天方夜譚的奇妙中去。讀過這本書的人有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姑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姑卡似乎也是三毛的芳鄰。她是“娃娃新娘”的女主角,正如標題一樣,姑卡很年輕,才十歲就要嫁人。而且還是姑卡未見過的男人,我們也許很難理解,表示很揪心,在現代文明社會這種事幾乎是未發(fā)生過的。但是始終姑卡也是從了,因為在沙哈拉威中,女人的地位很低。包括三毛這個外地人在那里也是不太受人待見的。文中有這么一段:“姑卡的哥哥正與荷西在弄照片談話。我披著大衣出來時,姑卡的哥哥很不以為然的說:”她也要去啊?“我趕緊求他帶我去,總算答應我了。女人在此地總是沒有地位”在沙哈拉威的婚禮中有許多很奇怪又富有爭議的習俗。包括新郎在婚禮時,要拖著新娘走,新娘也要掙扎,一點也不懂得憐香惜玉。以及新娘會出手打新郎,而新郎也會反手打回去。最令人氣憤的是,新郎會在結婚那天晚上,公然用暴力去奪取一個小女孩的貞操。這一系列的習俗卻是很令人難以接受,一個女孩縱使沒有任何地位,也不應該受到這種待遇。然而當地人不以為然,甚至有人拍手。三毛深表同情,對婚禮這樣的結束覺得很失望便大步離去。
三毛說她第一次見到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xiāng)。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并攬入它的懷抱。
如同三毛所說的,它是誠實的,它不虛榮,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妝,不用你給予,只要你心安。這便是故鄉(xiā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