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的閱讀心得
讀圍城的閱讀心得范文
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本書也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人類的“圍城”困境.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圍城的閱讀心得,供大家參考。
關于讀圍城的閱讀心得1
合上書本的最后一頁,久久不能忘懷,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并沒有意味著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著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讀完圍城后,總是感覺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總是感覺有種難受的感覺,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種虛偽,軟弱,優(yōu)柔寡斷的氣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終日碌碌無為,消耗家中的錢財,浪費別人的機會,欺騙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們本人卻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恥。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閉的區(qū)間中,躲在一邊不問世事,他們只知道為了自己的飯碗而努力,卻對水深火熱的廣大人民而無動于衷,身為讀書人,作為當時中國思想最為開放?接受最先進的理論學習的一部分人,他們還僅僅如此,那其他思想還處于封建中的更廣大人民還有出頭之日嗎?作為國家最優(yōu)秀的人,就應該負擔起自身的責任。既然連出國留學的這些人都麻木成這樣,那整個中國社會就被外國的殖民統(tǒng)治思想所包圍一樣,躲在那堅固圍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們都是那個社會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兩次提到過“圍城”。一次是通過蘇小姐說出來的:“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鴻漸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示的圍城現(xiàn)象主要是婚姻和職業(yè),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問題。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這似乎多少說明了人總有一種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復。這也帶給人些許對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圍城,人的經(jīng)歷也是圍城……這一堵堵城墻將一個人牢牢地圍住,制約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使他演繹出一幕幕的悲喜劇。也使他終究成為一個被堵在城墻之中的鱉。一個只有生命卻無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學校吧,我是城內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過去的記憶,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后才放我們出來,不,應該說出去,然后,我們再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關于讀圍城的閱讀心得2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后來有斷斷續(xù)續(xù)讀丁些片段(這本書情節(jié)連續(xù)性不強,確實可以跳著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后,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tài)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jù)?!币运约旱目跉?,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fā)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tài)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墒撬€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范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后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tǒng)?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xiàn)在的企業(yè)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條心的。多數(shù)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zhèn)?,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
關于讀圍城的閱讀心得3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边@是我看錢鐘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段時間趁著無聊打發(fā)時間就把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吹牟皇呛苷J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為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這次我感覺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被利欲占據(jù)心靈的表現(xiàn),后來縱覽全文之后,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清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說出: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小說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系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于鮑小姐,他失敗于無力抵抗,對于蘇小姐,他失敗于優(yōu)柔寡斷,對于唐小姐,他失敗于無所行動,對于孫小姐,他失敗于沒有判斷力。雖然說圍城存在,但大多數(shù)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著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鐘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說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F(xiàn)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斗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才不至于是困擾我們,說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yè),愛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己想,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吧硖巵y世,心亦不變”。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嘗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里我們也不能迷失自己,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間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幸,一定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么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后給我們呈現(xiàn)的無疑是個悲劇,起初,我以為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xiàn)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后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jīng)常為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人都不愿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氣,一旦在一起,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fā)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說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F(xiàn)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現(xiàn)在80后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愿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這里說到感情,畢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發(fā)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后。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心情,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后有時間一定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可以給我其他啟發(fā)。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說不定可以讓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關于讀圍城的閱讀心得4
不得不說,這確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jīng)典小說。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jīng)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因為一種好奇與向往,在書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后,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著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借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yè)、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fā)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鐘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為眷屬,結婚后再吵架鬧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后發(fā)現(xiàn)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愿讓她嫁給方鴻漸。盡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鐘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huán)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于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chuàng)造這座圍城里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墻,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寫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xiàn)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fā)笑,卻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著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著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fā)生著。
我想,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于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現(xiàn)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鐘書,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關于讀圍城的閱讀心得5
圍城這一部寫在解放前的著作,寫出了人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的種種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同時也寫出了人們在對待愛情、婚姻、人際關系等等方面的進進出出、無奈與矛盾。
船甲板上的對話,“那么,你就是搖籃里睡著的小寶貝了。瞧,多可愛!”等等表現(xiàn)了即使是知識分子,在人前人后不一的形象,可說是無奈,更可說是對人的不真誠。一張假文憑,一段對鮑小姐肉欲的描寫想來既是對在外留學生不能好好學習知識而吃喝玩樂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現(xiàn)狀的擔憂。
方鴻漸與周家的關系是一個圍城,已經(jīng)進去了,想出出不來,在這個密封的圍城里,方鴻漸喘不過氣來,只能壓抑著自己,跟著一群市儈“談笑風生”。方鴻漸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這個家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方老先生看起來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親形象的,但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的明智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方鴻漸“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xiāng)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制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釘,也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边@段真切描寫了當時的中國嚴重存在的“拿來主義”,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國外的東西搬進家門。后面對張先生的描寫更是說明在中國存在很多這樣自以為是,不了解事情真是含義情況下夸夸其談,愛眩但又沒有本錢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方鴻漸跟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關系。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喜歡讓所有的男人在她身邊打轉,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yún)s等于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并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她卻安之若素。唐曉芙似乎是圍城中最好的人,因為對方鴻漸來說她是虛無縹緲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個幻象,所以變得純潔而可愛。這篇幅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很是到位,“詩人”曹元朗寫的是不文不類卻自認為很了不起,翹著尾巴卻連狐貍都不能像,可大家仍夸獎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趙辛楣想追求蘇文紈,也付出行動,從這個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相對來說更會生活的人,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背景。這些文人騷客賣弄文學的嘴臉在這個篇幅中被描寫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諷刺意味。
方鴻漸終于還是聽從了趙辛楣的話去三閭大學。沿途上,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后通過關系到達了三閭大學,而關系這個在中國例行了多少年的東西,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將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勢利眼,看人看外表,看著裝,對有身份的人阿諛奉承而對老百姓則愛理不理。在這段中女主人公孫柔嘉出現(xiàn)了,人如其名般,剛開始孫小姐顯得如此溫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氣,自私,像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帶著藥去邊遠地區(qū)以十倍的價錢賣,而骨子里有當時中國人的懦弱,無能。
到了學校后,教授不教授等級的劃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師們對這個等級分法的看法也是那么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拿著假文憑在社會上招搖,也不顯得丟人現(xiàn)眼,而且還理直氣壯得在那爭著等級的高低。更讓人覺得可惡的是愚鈍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師,還有學生,學生也是一樣的荒唐,看老師的教書的水平不是看實力,而是看文憑,看學位,而且認知能力也那么差,不能很好認清怎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去欺負老師,沒有了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學術圈,所謂的文人們是如此的虛偽,不真誠。而在這里,方鴻漸成了那個唯一一個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松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里在里邊如魚得水,他們會舍得走出這個圍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