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
能遇到一本好書實屬不易,將對這本書的感情寫出來,未嘗不美。小編為您提供以下文章作為參考,希望這篇心得體會能幫助您找到更好的靈感。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
作為一名理科生,一直對歷史不怎么感興趣,但通過讀《極簡歐洲史》這本書,讓我感覺歷史還是蠻有意思。記得18年前第一次出國,到了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當時深受震撼,氣勢宏偉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學、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如詩如畫的鄉(xiāng)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處處體現(xiàn)出歐洲厚重的歷史和文明積淀。后來看《都鐸王朝》《風中的女王》《權力的游戲》等電視劇,發(fā)現(xiàn)自己對于歐洲的歷史知識儲備太少了,歐洲為什么那么強大?歐洲為什么對世界的影響那么深遠?通過讀《極簡歐洲史》這本書,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內容
全書分為上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只有兩個章節(jié),第一章是古典時期到中世紀的簡史,主要講述了歐洲文明的三個組成元素,一是代表著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臘羅馬學術;二是代表著政治和宗教的;三是代表著軍事武力和戰(zhàn)士文化的日耳曼蠻族。這三個元素相互影響,相互對立和強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開表態(tài)支持會,羅馬帝國變成的天下;其次是為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教義,將古希臘和羅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來;再次是日耳曼蠻族入侵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漸接受了文明,最終這三大元素形成了歐洲文明的內核。
第二章主要講述了自公元1400年開始的近代歐洲史。通過古典時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著先進文明的成為真正的統(tǒng)治者,擁有了無比的權力和財富,但宗教的腐敗也從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紀。進入近代歐洲,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浪漫主義運動為代表,以各種方式消減了教會的權威,極大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燦爛的歐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個章節(jié)組成,均是一些細節(jié)性的描述,從戰(zhàn)爭、民主、宗教和政治、語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對歐洲歷史和文明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幾點感受
(一)要重視內部控制
從單位管理的角度,內部控制主要有兩大核心內容,一是相互監(jiān)督和制約,二是具備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結合本書的內容,以及我國歷史的興衰來看,也要講求內部控制,一是要加強民主監(jiān)督,加強對公權力的監(jiān)督和約束。“并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是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也是歐洲自由和繁榮的基石。歷史上歐洲的國王比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貴族的制約,一不小心還容易被送上斷頭臺,所以歐洲的君王大都謹慎低調。反觀我國甚至整個亞洲的歷史上,因權力缺乏約束而實施暴政、縱情聲色的君主屢見不鮮,造成國力衰落的同時,也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二是要依法治國。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并有效實施。從書中看,從《摩西十誡》、《查士丁尼法典》到《拿破侖法典》,歐洲的法治思想貫穿始終,現(xiàn)代社會的許多法律,幾乎均根源于歐洲。
(二)要重視科技和創(chuàng)新
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之所以源自歐洲,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歐洲對科技文明的重視一直沒有間斷,從古典時期希臘人的科學精神開始,到保存古希臘和羅馬的智力成果,再到科學革命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和顛覆,歐洲的科技文化一直沒有間斷過。目前的中美貿易摩擦也再度證明,科技和創(chuàng)新的極端重要性。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
在對《極簡歐洲史》這本書籍的三天閱讀之后,心中感悟頗多。
眾所周知,在當代社會,歐洲的經濟發(fā)展程度與社會文明建設都比較領先,因而,對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力也很大,這與其復雜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本書作者從塑形歐洲文明內核的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教義和日耳曼戰(zhàn)士文化開篇,詳細描述了此三種原因,彼此間相互聯(lián)結,相互吸引,又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過程。催生了歐洲文明的基本內核,誕生了強大的帝國與繁榮的城邦,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令人贊嘆不已!
發(fā)源于海洋的古希臘文明是歐洲乃至世界的明珠,其形成的城邦制民主政治實現(xiàn)了全"民"治邦,每位公民都能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當然也有局限性,對婦女、奴隸的歧視,并未實現(xiàn)真正的全民皆平等;古希臘智者的學術文化成就也十分令人驚嘆,"人是萬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作用,強調了人的地位,這是人類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意識的重要一步;蘇格拉底提出的"知識即美德"與我們同時代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蘇的弟子柏拉圖《理想國》是西方文明理想主義的發(fā)端,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提出并論證了邏輯的辯證方法,提出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對于14、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具有啟迪作用,包括17世紀的啟蒙運動,在對古希臘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突破與創(chuàng)新,再一次推動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促進了新興民族國家的建立。
現(xiàn)代生物學的觀點與中世紀的神學觀大相庭徑,這也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繼物理學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之后對人們精神世界的又一大重擊,也是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的歐洲宿命,他在道德和智識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擾和瓦解,因為一種是科學,一種是情懷,我們既不能摒棄科學,也不能遺忘那種浪漫情懷,正如我們的"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這是民族情懷。歐洲的面積其實大致與我國國土面積相當,但是我們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而他們走的卻是歐盟這種形式,在歷史上,日耳曼民族對羅馬帝國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興民族國家的興起,法蘭西,意大利,德意志王國等,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歐洲同根同源的血脈關系。
其實,歐洲的許多思想都對現(xiàn)代社會影響深遠,如"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權利分散,遺產多元"及現(xiàn)在的代議制民主政治都發(fā)端于歐洲。我們作為當代青少年,應當學貫中西,知己知彼,在今后的發(fā)展中,讓我們的祖國留給后世以更多、更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
澳大利亞人寫的歐洲史,從文化的視角,把歐洲從古典時期到中世紀的歷史脈絡說得很清楚。以前看過一本《中世紀歐洲史》(維姆·布洛克曼,彼得·霍彭布勞沃 著),跟這本一結合,算是把歐洲中世紀基本搞清楚了,在腦子里不再是一團漿糊。
歐洲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幾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古希臘、古羅馬、、日爾曼蠻族。
古希臘:現(xiàn)代人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古希臘,為什么能創(chuàng)造出那么璀璨的文化。神話就不說了,各民族都有。古希臘在科學上,尤其是幾何學上的研究,簡直可以認為是外星人派給地球人的洋教練。古希臘人認為這個世界很簡單,是可以用數(shù)學來精確的描述的,他們孜孜不倦的研究如何來描述這個世界。
古羅馬:綿延一千多年的古羅馬是歐洲文明的基石,征戰(zhàn)和擴張在當時是對各民族的蹂躪,在文明傳播方面卻是作用非常。羅馬開創(chuàng)的共和、民主傳統(tǒng),是現(xiàn)代民主的濫觴,當威望如日中天的愷撒要獨裁時,立即受到了暗殺,可見共和、民主在當時人們心中的位置有多么重要。既使屋大維加冕皇帝之后,依舊還是保持共和政體,皇帝不是子嗣繼承,保證了皇帝的品種優(yōu)良?;仡^看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什么傻子、嬰兒、木匠、變態(tài)狂沒有出現(xiàn)過?
:自從耶穌把猶太教的道德教訓變成宇宙大愛之后,就沒有人能夠擋住的腳步了,直到今天,依然是世界第一宗教。認為世界是邪惡的,只有耶穌才能拯救世界。羅馬從軍事上征服了猶太人,從思想上征服了羅馬,羅馬與其說是羅馬人的羅馬,不如說是的羅馬。雖然歷經馬丁·路德的背后一刀,牛頓的當頭一棒,以及達爾文的貼地一鏟,連羅馬都湮滅了,依舊強盛。歐洲的文明有很多的分裂、撕扯、困惑,但整體上,卻是一個完整的文明。
日爾曼蠻族:日耳曼蠻族對羅馬的入侵,鑄就了今天歐洲國家版圖的基本框架,也給歐洲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好戰(zhàn)、擴張的成分。作為落后民族,日爾曼入侵羅馬的初衷只是想搶點東西,并不是要滅亡對方,并不是要建立統(tǒng)治。所以他們入侵后反而愿意接受羅馬的統(tǒng)治(這算什么?),甚至接受了,自己變成了騎士,成了羅馬東征驅趕穆斯林的戰(zhàn)士。
還有幾點體會:
1.古希臘孕育的璀璨文明,和發(fā)源于意大利北部的文藝復興,都是在城邦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是在國家極度分裂和不穩(wěn)定的情況下發(fā)展起來的。反觀中國歷史,春秋戰(zhàn)國和民國時期,也是思想最奔放的時期,這個決不是巧合。
2.法國的農民自己擁有土地(其實是小地主),所以法國農民在政治上有力量,但在經濟上卻沒法跟租地的英國農民相比。反觀國內,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正是從法國向英國轉變,未來爆發(fā)出來的力量,非常值得期待。
3.歐洲歷史上國家的碎片化,使得國王的權力很小,需要用心經營才能獲得更多的稅收。而中國歷史上是以統(tǒng)一、獨裁為基礎,國王的權力是無限的。歐洲的原則是“不是所有的都屬于國王”,我們的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個是各種文化的一部分,不是一兩百年的時間能改變的。對企業(yè)來說,一方面是適應文化,一方面還要尋找最能釋放生產效率的方法。
4.文化的重要性。歐洲國家和君主變換不斷,能夠兩千年而不滅,還把教義傳統(tǒng)了全世界,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們做公司,要想長久,必須有一套有頑強生命力的企業(yè)文化,用文化去同化不同的人才,用文化卻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這樣才能長久。
5.事業(yè)部體制。如果把歐洲看成一家大公司,這家公司實行的則是事業(yè)部制。雖然沒有中國這家公司更能集中資源,但能避免整體犯方向性錯誤。從歐洲整體上講,一直是在向前進的,不像中國歷史上的反反復復,原地打轉。
值得一提的是,在閱讀過程中,一直非常欣賞譯者的文筆,感覺非常有民國范兒,找度娘一查,原來譯者席玉蘋是實力非常強的臺灣翻譯家,真是民國的,人常說見字如面,看來是真的。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
希臘是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的版圖中心。
得益于希臘的幾何美,初三的幾何全是滿分,并且善于實現(xiàn)多種方法的證明;高中的立體幾何亦如此。希臘人重在幾何的應用,我也糾結于《亮劍》中“李云龍”用大拇指丈量鬼子機槍手的距離。
一切事物和道理的答案都具有簡單。
日耳曼通過野蠻的戰(zhàn)爭取代古希臘羅馬文明就像蒙古取代輝煌的宋朝燦爛文明,歷史驚人的相似。
羅馬帝國滅亡后,預期平起平坐的教會保存了異教徒具有的希臘和羅馬的智識。
貴族將土地和軍隊私有化之后,私有財產變得神圣不可侵犯,國王的權利沒能得以演變?yōu)閷V?。奠定了歐洲政府“私有財產、人權概念”的思維基石,這也是西方價值的核心。歐洲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戰(zhàn)士變成騎士以后,開始教會所謂的正義的十字軍東征以及保護女士,后來演變?yōu)榧澥匡L度。
文藝復興打破宗教對生活和思想的一切鉗制,追尋古希臘和羅馬的無與倫比的古典。新教帶來的宗教改革顛覆天主教的神學和唯一,旨在重塑羅馬之前的會。
17世紀的科學思維采用希臘的數(shù)學方法--“世界是簡單的”。
科技革命的理性思維推動18世紀的智識啟蒙運動,撇開“迷信的宗教,”實現(xiàn)了理性、科學、進步。德意志日耳曼民族鄙視法國大革命中對理性的高度期望和空談,急需尋找落腳點。崇尚感受、情緒等情感的浪漫主義運動開始蔓延,并催生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
古希臘的理性。
歷史是包含史實、地理、經濟、政治的復合學科。
希臘的代議制度方式的民主制度源于亦軍亦民的團結一致。低等的平民運用自己手中的軍事力量成立平民大會,在立法方面占據(jù)重要角色。希臘民主演變?yōu)榱_馬共和。帝國末期,由稅收供養(yǎng)的軍隊以及支持徒帶來的帝國支持
對共和之制的推崇促使法國大革命。
戰(zhàn)爭帶來語言的遷徙和融合?,F(xiàn)在的英語確實由日耳曼語和法語疊加而來。
城鎮(zhèn)化的道路是必須的,關鍵路子怎么走。
英國的農業(yè)革命采用的多田分類輪種,代替中世紀北歐的分季輪耕;對于果樹種植,可以考慮在有效面積種植互補的經濟作物。
歐洲的國王運轉機制的不穩(wěn)定性,促使殖民擴張和私有保護、國會的制度。教會的連綿保證了歐洲文明的完整性;而政權的四分五裂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
極簡歐洲史讀后感1000字
如其書名,書并沒有扣一些歷史的細節(jié),而是提供了一套整體的史觀,告訴你為什么歐洲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整個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個元素:希臘羅馬文明、、北方蠻族。
以下為這三者關系發(fā)展的歷史:
1、希臘人匪夷所思的智慧,高度發(fā)達的數(shù)學。他們認為整個世界都可以用數(shù)學來進行表述,現(xiàn)代科學基本就是這套思想的產物。
2、希臘沒落。由于羅馬帝國的包容性,他們吸收并繼承了希臘的文明,成為了希臘羅馬文明。(任何偉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是有包容性,比如羅馬、比如我們過去的唐、比如現(xiàn)在的美國……)
3、羅馬帝國借由扶植來減緩自己的衰落,從少數(shù)人的信仰轉變?yōu)閲獭?/p>
4、北方蠻族(日爾曼人)入侵,羅馬帝國消亡,但蠻族只要土地,所以他們不排斥,相反還挺支持。
5、保存了一切所能保存的知識,并用這些知識來證明自己的教義。希臘的智慧得以保存。
6、文藝復興在意大利發(fā)生,人們感慨希臘羅馬文明昔日的輝煌,讓科學與宗教分離。
7、宗教改革在德國發(fā)生,馬丁路德發(fā)起新教,與天主教對立。他認為教會不應壟斷對圣經的解釋,每個信徒都應自己閱讀和理解圣經。
8、啟蒙運動在法國發(fā)生,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
以下是歐洲崛起的四個原因:
一、從1到5,我們可以看到,起到了一個連接作用,他連接了羅馬帝國和蠻族,使得希臘所積累的文明得以傳承。
反觀我們,沒有這么一個起連接作用的組織,要么廢除百家獨尊儒術,要么焚書坑儒,基本都消滅完了。
二、入侵的蠻族是分散的小團體,他們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連起碼的收稅都做不到。于是他們設立了封建制——分封領主管理地方,戰(zhàn)時由領主為國王提供軍隊。封建制讓權利更加分散,使得國家更加民主。
反觀我們,從秦以后封建制就取消了。不要聽信中學歷史書上說我們是封建制國家,那是生搬硬套馬克思對歐洲的分析,歐洲確實是從封建制發(fā)展到資本主義,而我們屬于中央集權國家。所以中國的皇權空前強大,歐洲連稅都收不了,我們隨便就把財產給你沒收了。
三、在意大利和德國,教皇和國王的權力是互相牽制的,在雙方的博弈下,地方勢力各自發(fā)展,國家一直處于諸侯分裂的情況下,權力更加分散。所以文藝復興在意大利發(fā)生,宗教改革在德國發(fā)生。
四、英國確立了農民和地主間自由的雇傭關系,而法國是直接把土地分給了農民。
所以英國通過圈地,完成了農業(yè)革命,(注意,這時候沒有改變農耕的技術發(fā)明,僅僅是制度上的變化),農業(yè)效率提升,大量人口涌向城市,最終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而法國只能干瞪眼。
臺灣通過375地租做了和英國類似的事情。而大陸把地主全打倒了,現(xiàn)在農民是怎么樣的窮樣,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