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5篇
推薦文章
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5篇
《局外人》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分成兩個部分,通過完整細膩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一個凡事無所謂、卻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沖昏頭腦的人物形象。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歡迎參考借鑒。
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
真相總是包裹著謊言一同到來。我的朋友,我需要你友情的支撐時必須接受你的困擾;我的愛人,我需要你愛情的撫慰時必須接受你的無知;我的家人,我需要你不計回報的付出時必須接受你的固執(zhí);我的老板,我需要金錢來自我立足時必須接受你的世俗。在我接近這些真相之后,我總是取舍利弊,然后在你們的游戲中敗下陣來。我了解作為勝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助、孤獨、貧困、死亡。于是我每次都選擇了妥協(xié),用謊言來讓游戲變得簡單。但每次處于真實與虛無之間的時刻,我總試圖尋找些什么,以期待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加繆的《局外人》講的故事很簡單,主人公默爾索在鄉(xiāng)下養(yǎng)老院的母親死了,他回去守夜時沒有表現(xiàn)出悲傷的感情,并且在葬禮上也沒有哭泣。之后在和朋友的一次海灘出游時意外用槍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后被判了死刑,并拒絕接受神父的懺悔。在整個人生包括對待自己的審判時也一直表現(xiàn)的像個局外人。
在嘗試理解《局外人》之前,我要說個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前兩天我媽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去看望在上海醫(yī)院住院的大姨,大姨第二天要做手術(shù),而我媽在蘇州老家,家里也在裝修,無法脫身,于是要求我去看望。我聽了后心里不大樂意,這當然不是我感興趣的事情。但我開始分析,大姨是我媽的姐姐,姐妹從小一起長大,感情深厚且有很多共同回憶。其次按鄉(xiāng)下的規(guī)矩親戚有人生病要去看望,那么做手術(shù)之前她當然要來看望,但她來不了,于是讓正好在上海工作的兒子去看望,十分合情理??蓡栴}就出在這兒,我得為這情理去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我個人不是很在乎情理。從我這方面來說,小時候大姨對我很親,但長大后我常年在外讀書工作,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逐漸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第二,這世上每天都有人生老病死,很多事情都應看淡,這世上的大多數(shù)事情與我無關(guān)我也不感興趣去參與。第三,我同很多當代青年一樣處于一個斷層的環(huán)境中,我并不把親戚當成我至關(guān)重要的人,我很難傾注起和我媽一樣的情感。于是被要求看望這件事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形式主義的事,一個道德上的負擔。但我媽是我至關(guān)重要的人,而大姨是她至關(guān)重要的人,所以我理解她,于是我買了水果,包了紅包,決定去醫(yī)院。去之前我路過女朋友那給她送西瓜,她想一起去但被我拒絕。她看我只買了葡萄和荔枝,還是簡單的塑料袋裝著,就建議我買個水果籃,或者至少買些橙子搭配,顯得顏色好看。我心想水果籃好看但不好吃,而且大姨手術(shù)前不能進食,買的水果大部分是陪床的人吃,那買當季的水果性價比更高。誠然,我不喜歡形式主義,對于這套規(guī)矩顯得也很生疏,但我女朋友當然希望她的男朋友八面玲瓏,在社會上多方面能吃得開,但這種要求使我為難。我和默爾索一樣在成了社會規(guī)則下的矛盾體,我并不想?yún)⑴c人們規(guī)定的很多游戲。但我在去之前還是買了橙子,因為我覺得她說的顏色搭配的話有道理。
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在隱射什么,只是以我淺薄的人生經(jīng)歷來感受默爾索的情感,我的故事也遠沒有默爾索的那么鮮明又有特色。默爾索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是個局外人,他認為很多事情怎么都行但同時又和它們保持著距離,在這種距離中他既無法體會到自己真實的情感,也沒有獲得靈魂上的凈化。包括參加媽媽的葬禮,和瑪麗的戀情,老板安排出差工作,甚至最后對于自己的死刑的審判。他接受自己平淡的人生又不想?yún)⑴c社會制定的游戲,像個局外人一樣將自己的感情絕緣,自己的人生似乎是處于一種荒誕和虛無之間。而他最后接受死刑也是因為“未來的歲月并不比我已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我時常會產(chǎn)生相似的想法,脫離了生活覺得人生很多時候是無意義的。追求金錢、愛情、名譽、信仰的人生本質(zhì)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追求自己的欲望。只有某一刻追求的真相讓生命在宇宙中的此時此刻閃耀出富有生命力的光。我并不是批判和否定追求欲望的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每個人選擇不同。追求這些東西無疑會獲得幸福的感覺,但有時候獲得太多也會成為人生的枷鎖,讓人畏懼無法決絕。人生就是一個大混沌,在這些追求中攪拌纏綿,蹉跎光陰。
默爾索是個最沒英雄主義的英雄,他認為人生怎么都行,卻在自己荒誕的人生中尋找真相,為此他拒絕形式,拒絕教條,拒絕情感,他以一個平凡人的姿態(tài)活著,最后卻同世間所有的荒誕做斗爭。他是個可悲的人,無法在人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時刻感受著荒誕,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異常后開始排斥他,用參加母親葬禮不哭泣這個理由判了他死刑,他又有著一個可以被摧毀的肉身,只能接受別人安排的死刑。同時他又是個英雄,他在荒誕中追求真理,既然人活著要做選擇,忍受荒誕,拷上枷鎖接受命運的不確定性,并且最終都會死。那么他最后選擇了一種確定——死亡,就可以拒絕荒誕,掙脫枷鎖,追求“絕對”和“真實”,他抓住了他所認為的真相,這讓他超脫了平凡人成為英雄。
“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中的道路,和我又有什么關(guān)系?”
他掙脫了約束,于是人生的一切事情,又有什么要緊呢?默爾索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重新拾回了對世界的感受,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但這一切在知道他認為的真相后,又有生命要緊呢?
“Nothing really matters...”有首歌這么唱道。
“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些再少一些,我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有句話這么說道。
人生朝露,冷暖自品。如果非要說人生意義在哪的話,我想應該是在追求意義本身吧。
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diào)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入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fā)笑。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diào)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yǎng)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yǎng)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quán)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xiàn)并無關(guān)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guān)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jié)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chǎn)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fā)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jiān)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fā)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
《局外人》一看到這題目,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定不是個在他所處的社會生存很自如的人。可能為世人所看不起,可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著主義者。在讀過這部作品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局外人并不是我想的那樣。
《局外人》這個故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主人公入獄之前的事,第二部分講的是他入獄后的生活、審判場面以及最后處死的事情。它的故事情節(jié)有點荒唐,看起來似乎有聯(lián)系,可是在有些時候卻像是硬湊起來的聯(lián)系。在有些事情或者有些人的交代上并不完整,讓我搞不清他寫這些的意圖。
故事的主人公叫默而索,是一家公司的職員。作者也沒具體交代他的身高長相和職位高低。他有個女朋友叫瑪麗,瑪麗一直都想嫁給默而索,但是默而索在這件事情上的態(tài)度卻是無所謂,如果有必要結(jié)婚他就結(jié)婚。他還有一個脾氣暴躁的鄰居叫薩拉瑪諾,這個鄰居經(jīng)常罵那條的了皮膚病的狗,但是在有一天狗走失了后他又開始傷心寂寞了,說在妻子去世以后那條狗已經(jīng)是他最后的伴了。他每天都在找狗,最后有沒有找到狗誰都不知道。默而索還有個鄰居叫萊蒙,是個很矮的人。別人都說他是靠女人吃飯的,在問及他的職業(yè)是,他會回答說是倉庫管理員。他養(yǎng)了一個情婦,他會每月要給她1000法郎,但是情婦卻背著她去買彩票,他想修理情婦于是就找到了默而索,默而索答應給她寫一封信引她出來,但是到最后卻將事情惡化為他拿槍殺死了一個人,而且連開了五搶。還有一位是在股市中出現(xiàn)過三次的神甫,他三番五次地勸默而索信仰上帝,不斷地提到上帝的正義才是一切,但是默而索并沒有因為他的勸說而對神父或者上帝有所好感,還是一直堅持自己的無神論。
其實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很復雜,所涉及到的人物也是可以數(shù)清楚的,但是對于其中主人公是思想,還有故事的發(fā)展可能我們就會覺得有點不能理解了。
首先是小說在一開始就用了一句話讓我震驚——“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死了,但是連媽媽死的具體時間都不知道,這讓人無法理解這個當兒子的是怎么在當。在知道母親死后,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傷心悲痛,而是在考慮老板會不會因為他請假了生氣,但是他最后終于想清楚了母親死了又不是他的錯,他要請假,老板也不能怪到他頭上,要怪也只能怪他媽媽在這里時候死掉了。讀到這里我開始反感怎么會有這樣的人,自己的母親死了而她卻像是一個局外人一樣,似乎死的不是自己的母親,把責任都推在母親的死上。
在去養(yǎng)老院安葬母親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悲傷,而是覺得很煩,因為借黑領帶和黑紗很煩。在到達養(yǎng)老院時,院長向他講了她母親這幾年的情況,她在開始來養(yǎng)老院的時候經(jīng)??薜谴艟昧艘簿驼业搅伺笥巡辉俟陋毩?。院長很理解默而索因為沒有能力撫養(yǎng)母親而把她送到養(yǎng)老院的情況,但是在默而索自己的想法當中不來看母親是因為如果來了既要浪費錢還要浪費時間,從此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拋棄自己母親的人。
在為母親守靈的時候,門房說讓默而索去看看自己的母親,可是默而索并沒有看。而且到最后還和門房一起抽起了煙,雖然他猶豫過這樣的行為會不會不合理,但是最后他還是認為這些都是無所謂的事情。
在回養(yǎng)老院的這一段內(nèi)容中有一句話似乎為下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了伏筆,“我有一種可笑的印象,覺得他們是審判我來了。”是的,在看到后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默而索的死雖然起因是因為開槍殺了一個人,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因為在為母親守靈期間做了一些不合禮法的舉動而判了死刑。“我甚至覺得,在他們眼里,躺在他們中間的死者算不了什么。但是現(xiàn)在我認為,那是一個錯誤的印象。”在最后的審判過程中默而索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乎母親的,但是在守靈這段時間他關(guān)注的更多的卻是他周圍的人,而媽媽卻像是沒死一樣。
在后來別人問默而索母親的年齡時他也不知道,只能含糊的說“還好”,在喪禮完成后他也只是想著自己可以在床上睡大覺了。自己的母親去世了,而默而索卻像是無關(guān)自己一樣地生活,我也只能說他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局外人。
在回到城里之后,默而索發(fā)現(xiàn)老板生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請假的時間不對,因為加上星期天他就請了四天的假了,暗示他并不在意,他只把這件事歸結(jié)給母親的死,似乎他覺得這段時間里的錯誤都應該歸結(jié)于母親的死上,母親死得太不是時候了,這些都不是他的錯。
回到家后默而索就和他的女朋友開始逍遙,到海邊游泳,去電影院看費南戴爾的片子,晚上帶著瑪麗去自己家過夜,而對于戴孝這件事他認為是毫無意義的。“媽媽已經(jīng)安葬了,我又該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這句話就講明了媽媽的死似乎沒有給自己帶來什么變化,只是在別人問起母親年齡和什么時候去世時他會有點心虛。
文章后來介紹了默而索的兩個鄰居,其中一個是老薩拉馬諾,他是默而索的同層鄰居,他他有一條狗,這條狗得了一種皮膚病全身的毛都掉光了,渾身是硬皮和痂,而老薩拉馬諾也長得像那條狗一樣。他們兩個之前似乎有很深的仇恨,老薩拉馬諾經(jīng)常罵那條狗是“混蛋、臟貨”,那條狗也直哼哼像是在罵老頭。在后來狗丟失以后,老薩拉馬諾又開始擔心、難過,不停的問默而索狗是不是會在某個地方或者它會自己回來的。他擔心那條狗是因為它是他老伴兒死后唯一的朋友了,如果連它都不在了那會是多么寂寞的事。這種失去了才珍惜的事情默而索在一開始就是憎惡的,但是他覺得這是別人的事,跟自己沒有什么關(guān)系,所以他不需要管這些事。他只是一個局外人而已。
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huán)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并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后,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后。對于老板的調(diào)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卷入一場斗毆中,最后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fā)笑。對母親的死無動于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后,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并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diào)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于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后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yǎng)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yǎng)老院里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游戲”,他認為“母親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quán)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xiàn)并無關(guān)系,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并不會讓他流淚。對于老板的攤派巴黎,他并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guān)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jié)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于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chǎn)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fā)光,仿佛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jiān)獄里,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fā)出了最后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局外人讀后感2000字
“面對這充滿預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我感到我與這份冷漠如此相似,親如手足。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xiàn)在也是幸福的,將來也將如是……”
這是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結(jié)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將走向刑場的人,我們一般都會認為生命的終結(jié)便意味著一切都結(jié)束了,而在這篇小說里,對默爾索來說卻是最好的結(jié)局。因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終都是。
在這篇小說里,我最感興趣的是庭審現(xiàn)場,作為被告的他在庭審現(xiàn)場卻好像是個外人,而檢察官竟然以他“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淚”作為重要依據(jù)而判處他死刑,卻對槍殺阿拉伯人的緣由不去追究?;闹囍翗O。
加繆被視作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認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存活過程中的孤獨、黑暗、絕望和被拋棄。便是整個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條條框框的規(guī)則都是無意義不重要的。
默爾索對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命運會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這個世界和他毫無聯(lián)系……他是別人眼中的冷血動物,但他卻只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許多觀眾,用充滿厭惡和憎恨的喊叫聲送我一程”。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確一無所有,而且很快連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從未違心做過一件事,他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存在過,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幾個人是默爾索那樣的?我們隨波逐流,被身邊的人左右著自己的思想行為,渴望在每個人心目中樹立一個“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過此生,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局外人》這部小說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誕,但這卻給我們每個人提了個醒:不管我們今后的人生之路還有多長,都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沒有背離過內(nèi)心。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做個隱形的局外人。
相關(guān)文章:
7.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