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過客讀后感范文
過客讀后感范文5篇
魯迅擅長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善于描寫農(nóng)民以及知識分子。他的文字犀利,語言精辟,他的文章更像一把鋒利的刀,一刀下來,刺中要害。但《過客》卻使我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情愫。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過客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過客讀后感
魯迅寫過一個短劇風(fēng)格的散文《過客》,情節(jié)很簡單,是“過客”走過荒野中一處人家,與這家的一老一小進行了簡短的交談。
老翁問過客∶“你是怎么稱呼的?”過客沒辦法說清,他不知道自己本來叫什么,人們叫他什么就算什么。老翁又問∶“那么,你是從哪里來的呢?”過客仍然沒辦法說清,他只是從記事起就這么走。
老翁再問∶“那么,我可以問你到哪里去么?”過客總算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了∶“前面。”
然而,這個“前面”是哪里?過客卻并不明白。他反過來問老翁∶“你可知前面是怎么一個所在么?”
久經(jīng)滄桑的老翁答道∶“前面,是墳。”
《過客》展現(xiàn)了一個不認識上帝的人的悲劇∶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除了死亡,生命沒有別的出路。
解釋權(quán)歸誰?
過客面對的3個問題,恰是人生3個最根本的問題∶
“我是誰”——指向意義;
“我從哪兒來”——指向來源;
“我往哪兒去”——指向終極。
而這三個問題中,最具有本質(zhì)性的,乃是第一個問題∶“我是誰”,或者說“我是什么?”
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對人的生命力、精神、靈性、核心、本質(zhì)……的質(zhì)問??傊?,一切對人的存在至關(guān)重要的東西,全都在“我是”里面。“我是”既是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認識,也是一個人存在(TO BE)于這個世界的原因和目的。人對自我的所有發(fā)問,都是從“我是”開始的。再往深里追問∶“我是”的根源又在何處?人人都會問的“我是”,是怎樣一個問題?若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為什么人們會追問不休?若有答案,為什么人一代接一代仍要追問?
筆者認為,從根本上說,“我是”的解釋權(quán)歸上帝。不認識上帝的人,永遠不明白“我是”。因為,“我是”正是上帝的自稱。上帝在舊約圣經(jīng)中,自稱“YAHWEH”,漢語譯為“耶和華”,這個詞的本意是“我是”,英語翻譯為“I am”。當(dāng)摩西問上帝的名字的時候,上帝就是這樣告訴摩西的∶“我是‘我是’。”上帝與人立約的時候,就是用“耶和華”這個名字。
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才是“我是”。而人類呢,自從始祖亞當(dāng)陷入罪中以來,就遠“我是”了。從此,人既與上帝隔絕,也自我分裂;既不能認識上帝是“我是”,也找不到自我的“我是”。
身份由誰決定
然而,人畢竟是上帝按自己的樣式創(chuàng)造的。上帝使人有“靈”,并把“永遠”放在了人的心里。上帝也把他的美好屬性賜予了人,使人擁有與萬物不同的特性∶有智慧、有道德,也有信仰的需要。因此,人的本質(zhì)是源于上帝的。
大千世界中的各色人等,無論差異是何等巨大,文化又多么不同,若探究人心的最底層,會發(fā)現(xiàn)其最深之處,是真我,即“我是”。這個最底層的“我是”里面,包含了真理、愛和生命。這是上帝的“形象和樣式”。
人對“我是”的追問,既是對人本質(zhì)的追問,也是一種精神深處的“尋根”。然而,“我是”并不屬于人,也不是人可以解釋、定義的。在《出埃及記》3∶11,摩西問上帝∶“我是什么人?”那時的摩西,毫無自信可言。是啊,摩西該怎樣看自己?他是埃及的富麗堂皇王宮里驕傲的王子?還是風(fēng)雨曠野中可憐的牧羊人?是勇救同胞的民族英雄?還是落荒而逃的亡命之徒?在他度過的漫長80年中,哪一個身分真正屬于他?摩西是什么人,不是由摩西自己決定的,這取決于上帝。埃及王宮40年的經(jīng)歷,不能決定他就是王子;荒野牧羊40年,也不能決定他是牧人。上帝說,決定你的,“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當(dāng)上帝對他發(fā)出命令∶“現(xiàn)在去吧!”摩西就此成為以色列人的領(lǐng)袖。上帝賦予摩西的身份、使命∶以色列的先知、祭司、領(lǐng)袖,才是摩西真正的“我是”。
我是,還是不是
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直譯為“我是,還是不是?”哈姆雷特所遲疑、所猶豫、所困惑、所痛苦的是∶“我是……?”當(dāng)他找不到“我是”的時候,他的生命沒有方向。美麗的俄菲麗婭的愛情,不能讓他快意;王子的地位,不能讓他安心;甚至為父報仇的志向,也不能讓他充實。他仰天叩問∶“我是……?”
在這部不朽的偉大悲劇之中,那位曾如此贊美“人”的哈姆雷特,當(dāng)他從“快樂王子”墮入憂郁之中時,才真正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困惑,也才使這部戲劇到達罕有其匹的境界。“To be or not to be”,這個“我是……?”的疑問,是主人公面對世界,尋求自我的本質(zhì)發(fā)問,這才是《哈姆雷特》最深刻之處,唯此不可摧毀。
人終其一生,其實就是在尋找“我是”。然而,若不認識上帝,這種尋找終將歸于虛無。于是,一方面,人陷于虛空之境,找不到他所要尋找的東西;另一方面,人內(nèi)心深處的“我是”,又迫使他不能不尋找。
在這樣的雙重困境下,人找到了許多代替品∶功名,地位,財富,美貌,眾人的肯定,人們把這些貨色當(dāng)成“我是”,追求它們。達官、顯貴、富豪、明星、偶像等紛紛帶著金燦燦的光澤,仿冒“我是”。它們也確實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功能,引起了人們火熱、急切的追捧。然而把這些東西追求到手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不過是鏡花水月。
只有抬起頭,才能從上帝的高天日光中,看到真正的“我是”。那是不可摧毀的“我是”。
使徒保羅正是這樣一個清楚地看到了“我是”的人。他的生命,因為明白“我是”而滿足∶“那美好的仗我已經(jīng)打過了;當(dāng)跑的路我已經(jīng)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jīng)守住了;從此以后,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這是何等的充實與滿足啊!
過客讀后感
《過客》很特別,首先是在于它的文體,雖是散文,但呈現(xiàn)方法卻更像一幕戲劇。戲劇式的散文定是由魯迅開辟先河。再是在于它的要素:三個人物,老翁、女孩、過客。背景也是“或一日的黃昏”,僅是這樣簡簡單單的畫面所表達出來的意味卻是耐人尋味,耐人尋思。
有人說“過客”其實就是魯迅本人,“眼光陰沉”,充滿著睿智,對于希望總是執(zhí)著到底。但我并不完全贊同。若說“過客”是一個帶有魯迅部分精神的人物塑造體,那將更好。一個人并非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作家筆下的人物也是難于完全相似于自己,只可以說帶有作家的影子。在過客身上我們更多的是看到魯迅的影子而非魯迅。然過客給我們展現(xiàn)更多的是一種迷茫與執(zhí)著。在老翁的問題下:“你是怎么稱呼的?”“你是從哪里來的?”“我可以問你到哪里去么?”過客對這三個問題均是以“不知道”來回答。因為前方的路,對于過客來說,是一個未知數(shù),他經(jīng)常問那女孩與老翁“前面是個什么地方”,所以內(nèi)心充滿了迷茫。但即使不知怎么走,他總是執(zhí)著的往前走,縱然前面可能是墳地,縱然老翁說別去,而他依然在內(nèi)心糾結(jié)之后選擇大步向前。這也便是迷茫中的執(zhí)著。幾次三番婉言拒絕老翁的好意挽留,只道是:“不,我不能,我還是走得好……”因此,過客內(nèi)心還帶著濃重的無奈與強烈的責(zé)任感,然在這種無法言表的氛圍下,過客又擁有著一種反抗精神,一種無望的抗?fàn)?,一種無望的進取心。在這種精神的催促下,他又只能放棄一切的好意布施,如謝絕女孩子的一塊布,因為這布象征的是溫暖、同情、愛,這對于過客來說是一種情感上的負重,對他的前行造成了一種障礙。一切愛與同情很容易受到布施者的牽連。
老翁說前面是墳,女孩子說前面是花園。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天真浪漫的女孩眼中定是那美好的事物,故她會說前面是一大片的野百合、野薔薇。老翁歷經(jīng)世俗變化,滄桑的他看待事物淡然鎮(zhèn)定,心中更多的是一片灰暗與悲傷,因此他會說前面是一片墳地。過客面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說辭,雖然女孩給了他希望,老人告訴了他最有可能的結(jié)果,但他是位尋進者,也“不愿看見他們心底的眼淚,不要他們?yōu)槲冶?ldquo;,這就是寧愿走向黑暗,走向空虛,也不愿到處都有名目、地主的牢籠里活著的反抗意志?! ∈堑模瑸榻^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戰(zhàn)斗者更勇猛、更悲壯。而魯迅在這塑造的正是前者。
過客讀后感
今天讀了魯迅先生的《過客》,老實說,這篇文章對于我來說內(nèi)容的確是晦澀難懂,不過我來來回回讀了幾遍,也算是有所得!
文中有三個人物,老翁,女孩與過客,一開始時,女孩想去看看過客,說明了女孩的天真,什么都想知道,在這里魯迅先生或許把女孩比喻成了新一代的中國青年,對新事物的渴望。
老翁不讓,老翁說太陽落山后的東西對你沒什么幫助的!說明了老翁的封建與固執(zhí),魯迅先生可能把老翁比喻成了被中國封建思想荼毒的老一輩!
而把一直走,不斷遵從自己內(nèi)心想法的過客比喻成了自己或者中國革命家!
文章中的過客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只知道要一直遵從內(nèi)心的聲音往西方去,但過客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所以就問老翁!
老翁回答到,墳,只有墳!
過客大吃一驚,墳,代表著死亡,難道一直往那個地方去就預(yù)示著自己是在走一條通往死亡的道路么!
但女孩說,那里還有野花,過客笑了!我覺得野花是一個意向,它代表著勝利!
后來過客一直走,但他太渴了,平時他總不會輕易的讓人施舍,可是這里連一片水洼都沒有,沒有水就造不出血,他需要血,可他不能去拿別人的血,只能用水來產(chǎn)生血,沒有血就走不了,這里說明了中國革命的艱難!
女孩給了他一杯水,過客感謝女孩,而老翁說,不要太感激,這對過客沒什么好處,之后,女孩又給了過客布,過客說布可以讓他走得更遠,他又感謝女孩,而老翁又說不要太感激,這對過客沒有好處。
這里是一個意向,老翁為什么說不要太感激其他人呢?而且老翁知道他來的路,也聽見過過客心里的聲音,也知道轉(zhuǎn)頭回去或許是過客最好的歸宿,可是老翁沒理心里的那個聲音,時間一長那聲音就沒了!
而且過客也說過
--是的。但是我不能。我怕我會這樣:倘使我得到了誰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鷹看見死尸一樣,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滅亡,給我親自看見;或者咒詛她以外的一切全都滅亡,連我自己,因為我就應(yīng)該得 到咒詛。但是我還沒有這樣的力量;即使有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這樣的境遇,因為她們大概總不愿意有這樣的境遇!
過客的話可以理解直接一些,過客得到了那人的布施,那就得把那個人弄死,或者把自己和世間上的人都給弄死,只留女孩一個人!
可是過客為什么要說這么病態(tài)的話?其中肯定有一些特別的含義的!
可以換位思考一下,你是一個過客,遵從內(nèi)心的想法在不斷地行走,當(dāng)有一天有人幫助了你,你非常感激他,于是就留了下來,你非常留戀那個人,那個人是你僅有的一點依靠,但是內(nèi)心的想法不允許你留下來,或者說你留下來是因為幫助你的那個人在這,所以你走不了,亦或者是不想走!
于是答案就出來了!老人讓過客不那么感激,這對過客沒有好處,而且還重復(fù)了兩次,而且老翁還聽見過內(nèi)心的呼喚,說明老人之前也是過客,然后有人幫助了他,他非常感激,他沒在理心里的那個聲音,那個聲音就不在了!于是老翁留了下來!直到現(xiàn)在,所以老人也有可能是革命的先驅(qū),但是失敗了!所以在他眼里,前面的只有墳!回去或許還能活一條命!
可過客并沒有聽老翁的建議,他覺得之前走過來時遇見的都是一些不好的東西,他不可能在回去,而過客想讓幫助他的人死,說明了幫助他的人死了,他就沒有留戀了!他還能遵從內(nèi)心接著走,或者讓除了女孩以外的人都死,包括他自己,因為自己死了女孩才能活下來,因為自己死了就不會產(chǎn)生前面的想法了!
細思極恐
不過這并不是恐怖小說,只是極其晦澀的講述了魯迅內(nèi)心的掙扎與糾結(jié)!
我覺得魯迅的大概意思就是:他現(xiàn)在要革命,可是他有家人,革命可能會連累家人于是他很糾結(jié),過客也一直在糾結(jié)到底是休息呢還是接著走呢!估計這就是魯迅內(nèi)心的心境!
后來過客接過女孩給他的布,原本很小的布,裹都裹不了,過客卻說,你要我背這么重上路?
老翁說,可以扔在墳上,過客很難過,說他不想扔墳上!扔在墳上就意味著,姑娘給他的布都白白浪費了!
女孩說,可以掛到野花上,于是過客笑了!對,這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要成功!要讓別人對他的幫助都有所價值!況且,大革命總會有犧牲,只不過犧牲的人都不會白白的死了,只要有人路過那,總會在野花上看見女孩給她的布!
于是,過客又冒著黑夜出發(f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