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讀后感8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恰同學少年》展現了二十世紀初,以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的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和他們之間純真的感情故事。同時也塑造了一批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以民族大業(yè)為己任。如:孔昭綬、楊昌濟、袁吉六、張干等。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恰同學少年讀后感,希望你們喜歡。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以前就有聽朋友說,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很好看,但一直沒機會看。近日找來看,一開始竟就不能罷手。除去影片拍攝、編導和演員表演上的技巧外,最具魅力的應數劇中人物的風采了。吸引我們的,我想不僅僅因為他們是讓“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人,更是因為他們雖然年少,竟能“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勇往直前,大膽實踐,最終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抗戰(zhàn)自救的道路。
我的疑惑是為何他們能做到這程度,又為何一定是他們呢?是因其自信,故而“欲以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而后時勢造英雄?還是因梁啟超“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激勵,是以胸懷天下,拋頭顱,灑熱血,立志救萬民于水火?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想說的是,對于我這樣一個小女子,讓我無限感慨的是,區(qū)區(qū)少年之身竟能心系國家安危,以拯救中華民族為己任,追求真理,堅定信念,歷盡艱辛,大膽實踐,其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之強烈遠超常人,舊中國就是這樣被他們拉出了黑暗的深淵。
當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在橘子洲頭氣宇軒昂地吶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舍我其誰的豪氣直沖云霄,誰能不為之動容?!這又讓我想起了2009年底《中國新聞周刊》出的一期特刊“十年影響力人物”,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這樣的:一個人能有多大作為,要看他的責任感能達到什么高度。這期特刊里有一百多頁的關于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有極大影響力的人物的專訪和敘述,其中不乏李金華、江平、袁隆平、鐘南山等耳熟能詳的人物,但看來看去,“責任感”三個字好像就已經概括了大半。里面的文字中印象最深的是對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訪談,他說他“不想成為中國正在發(fā)生的歷史劇變的旁觀者”,因此,他放棄了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兼研究所副所長的職務,放棄了擁有個人實驗室的優(yōu)厚待遇,選擇回國“實現個人的歸屬感”,“參與中國的發(fā)展,將自己的工作融入祖國發(fā)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使人生有高于個人的意義,與祖國共命運”。當然,回國后也碰到了一些困難,但這并不阻礙他將自己的理想逐步付諸實踐。
看完“恰同學少年”,我想,對于這些個少年英杰,究竟是時勢逼人,沉重的責任感造就了他們,還是豐富的學識,過人的毅力使他們產生了這樣偉大的使命感?在我看來,還應是責任感創(chuàng)造了奇跡。勤奮聰穎能出優(yōu)秀人才,而唯有高度的責任感才能驅使優(yōu)秀人才成為杰出人士,進而成為偉人。幾年前,曾有一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對世界100名各領域的杰出人士做了調查,結果發(fā)現其中竟有60多名是在并非自己喜歡的領域里取得了輝煌的業(yè)績,問之,無不是因為“把那份工作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責任之魅,無可抵擋!應該說因社會責任感而產生的職業(yè)責任感是比較穩(wěn)定的,在關鍵時刻它發(fā)揮的作用也總是正面的,是適合穩(wěn)定發(fā)展要求的。
日常工作中,我們也經常能發(fā)現那些因強烈責任感而迸發(fā)的職業(yè)美感,那些為保障安全生產兢兢業(yè)業(yè)的一線員工,那些為單位長期發(fā)展勞心勞力,籌謀決策的人,他們的勤懇和憂思總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絲溫暖和希望。當然,我們身邊也有滿腹牢騷的人,他們埋怨社會失衡,國家腐敗,黨政不作為等等。在這里,我忍不住想再次引用饒毅教授的話:“不僅要問中國還有什么問題,而且要問你可以為中國解決什么問題”。
大至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家庭,任何事情,光靠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但只要有那么一批肯努力、肯為之奉獻的人,那么就有希望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向好的方向推進,就能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管是主動燎原,還是被動燃燒,都比光在那兒潑水要好啊。愿責任之魅遍布,明天將更美好!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是我國革命領導人毛澤東爺爺對自己上學時經歷的往事的回憶?!肚⊥瑢W少年》這本書講述了毛澤東年輕時在湖南第一師范大學讀書、生活的經歷。
在《恰同學少年》這本書中作者用生動的筆法刻畫了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勤奮刻苦的優(yōu)秀學生,以及孔昭綬、袁吉六等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優(yōu)秀校領導等形象。我最喜愛的人無疑是本書的主角:毛澤東。他機智勇敢,樂于助人,少年時期了他和我們一樣,雖然經歷過風雨、見過世面,但仍然懵懵懂懂,還不懂得一些道理和規(guī)矩,因此經常會碰壁摔跤,或者辦出糗事。
毛澤東的領導力和膽量是無人能及的。雖然是少年,但他已經萌發(fā)了極強的領袖意識。在他的校園中,曾來過一個名叫張干的新校長。他雖然誨人不倦,但過度地補課同學們疲憊不堪,甚至累死了一個負了傷的同學。毛澤東對校長的教育方法不滿,于是他聯合數百號同學,齊心協力,竟把校長趕了出去。毛澤東雖然勇敢,但因年少往往控制不住情緒,經常與老師因為意見不同而爭論。
而毛澤東的機智勇敢也曾立過大功。他在第一師范大學讀書的最后幾年,長沙城外曾來過一支潰兵,有幾千人之多。但因為怕遭遇埋伏而不敢進城。毛澤東帶領學生軍,以油桶鞭炮來代替重武器。他還扮成軍官,進入敵軍營中勸降。他面無懼色,舉止鎮(zhèn)定,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勇氣,不費一兵一卒就讓敵軍繳械投降,保衛(wèi)了長沙城。
在書中也有兩個無惡不作的混世魔王,馬疤子和劉俊卿。馬疤子是當地的匪首,殘忍、狡詐,又卑鄙。而劉俊卿和毛澤東原來是同學,但后來當上了土匪。他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一心想對師范大學復仇。但邪惡之心總會遭到報應。兩人最終在猴子石戰(zhàn)役中被消滅。
讀完這本書,我收獲頗豐。我對毛澤東機智勇敢,無所畏懼的品格十分欽佩崇拜。更加明白了,要抵制邪惡,發(fā)揚正義。這本書還原了領袖的朝氣與美好品質。我認為我們應該以毛澤東及他的同學們?yōu)榘駱?,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奮斗!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最近我閱讀了《恰同學少年》這本書,這本書我是懷著對領袖的崇敬和對毛澤東的豪氣讀完的,這部書讓我懂得了許多。
這本書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背景,展現了二十世紀初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
在這本書中的眾多人物中,我最欣賞毛澤東,他英姿颯爽,雖不怎么帥氣,但僅明亮的眼神,就會讓人為之一振。每每想到他,我都會想到那個豪氣沖天,在讀書會上暢所欲言的毛澤東;那個在北洋軍閥包圍下英勇無畏的毛澤東;那個在易永畦生病時無微不至的毛澤東。當然他也有許多缺點:太沖動、太倔強、太自以為是等等,但他仍然讓我敬佩。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澤東那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凌云壯志。一個人必須有一個遠大的志向,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應該朝著他奮斗,努力,才會有學習的動力。這個志向并不一定是具體的,像毛澤東,他也沒有想過自己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但他有一種視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這就足夠了,正是因為這種責任感,他才會刻苦讀書,堅持鍛煉,才會帶領手無寸鐵的同學們保衛(wèi)長沙?!肚⊥瑢W少年》給我的一個啟示就是:“立志在先。”
記得毛澤東有一句話:“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我們斗不過天,斗不過地,更斗不過人。我們斗得過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人,更是一種勝利。
或許大家會說:“我們所生活的年代與毛澤東那個時代是天壤之別,正可謂亂世出英雄。我們這些甚或在和平年代的人又怎么和毛主席那個年代的人進行比較呢?”我不認同這個觀點,我認為這只是個借口而已。
是啊,我們雖不生活在亂世,但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追夢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坎坷。如果一個人連遠大的志向都沒有,那么,生活還有什么意義呢?
今天,就讓我告訴蒼茫大地,明日我主沉浮吧!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青春,無限美麗,正因它代表著風華正茂;
最近我閱讀了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同名小說。由于種種原因我沒有看《恰同學少年》這部電視劇,懷著對革命領袖的無比崇敬,懷著對歷經時代風雨和對穿越歷史精神的懷念,我忍不住翻開這本書 長沙,這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是青年毛澤東生活、學習、工作過的地方?!肚⊥瑢W少年》把我們的視線帶到了上世紀20年代工農革命戶外蓬勃發(fā)展,反動勢力為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反撲的革命斗爭風起云涌的崢嶸歲月。這個時期國內外發(fā)生了十月革命、五四戶外、中國共產黨成立等大事。在進行革命活動中,青年毛澤東結識了很多同志,并用心引導他們與廣大工人農民相結合。他在湖南第一師范院校的幾年十分耐人尋味,他和他的同學們滿懷崇高理想,一齊登岳麓山,一齊玩橘子洲,一齊到湘江游泳……,他們關心國事;他們憂國憂民,指說江山社稷大事;他們愛憎分明,激濁而揚清,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常形之于文字;他們蔑視權貴,視當時那些禍國殃民的封建軍閥如糞土,嚴厲地痛斥他們的行為。1916年暑假,毛澤東與羅章龍、蔡和森等組成新民學會,辦《湘江評論》、《新湖南》,發(fā)動學潮,1919年底毛澤東領導了有名的驅張戶外,最終迫使張敬堯退出湖南。
毛主席和他的同學們他們組織了圖書會,在假期登上橘子山頭,朗誦革命史詩,交流思想心得體會,多么蓬勃上進的一幫青年,而我們當代的青年呢?大家都窩在家中上網,看電視,我們這些青年正處于病態(tài)的生活狀態(tài)之中。
當鄧公、江公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和革新的時候,他們忽視了這個社會務必堅守的一種東西,這就是精神,這是改天換地的精神,這是小我與大我的融合的精神,這是一個社會進步務必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東西,而我們恰恰丟失了,人們都陷入了對金錢的追逐,我們不可否認,獲取金錢的過程是艱苦的過程,但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內心的世界,如果只是簡單地生活在這個外部世界中,那我們的生命豈不很膚淺嗎?
那么我們大部分人為什么只是渾渾噩噩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呢?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正因我們不能主動地激發(fā)我們內心深處的潛能——生命中富有朝氣勃勃的生命力量,而從這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一群青春少年富有朝氣的奮斗人生,他們如果單獨地關在自己的家里,我想是不會有什么出息的,他們是幸運的,正因他們選取了那樣的環(huán)境,他們每一個人都互相激勵,激發(fā)一個人內心最大的潛能,其實除了書本外,最大的力量是朋友的信任、鼓勵、贊揚。我們此刻看他們的時代,他們都十分主動地組織各種活動,借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環(huán)境提升自己,借助朋友提升自己,激發(fā)自己的深處潛能,因此他們的人生是富有朝氣的,富有偉大的好處的,我想這也是那個時代對我們此刻這個唯升學就是一切的教育體制的沖擊吧!
我也上網查詢了有關于毛主席的此本書一些報道。有些網友認為時代正在變化,我們這些80年代的青少年與毛主席那個時代所在的年代是天壤之別,思想上方的鴻溝更是無法跨越,正所謂亂世出英雄,當今我們生活的社會主義和平年代又怎能和毛主席那個年代的人進行比較呢?但我并認同他們的觀點,也許有這樣一些類似想法的年輕人正在給自己平時的自由散漫安逸地度過每一天尋找一個適宜的借口。
雖然此刻并不是亂世,但是誰又能說每個年輕人在追尋租戶的夢想的過程中是一帆風順的呢?只要有夢想的人,去尋找夢想的人都會遇到困難。有一首歌,其中有句是這么唱的:夢想象氣泡,但至少能觸摸得到。其實,我們的目標并不只是這樣而已,如果一個人連遠大目標都沒有,那人生將失去另一種好處!理想不是用來觸摸的,是用來追尋的。
為什么我們不能告訴茫茫大地,我主明日浮塵呢?
恰同學少年讀后感
懷著對領袖的無比敬佩,懷著對時代風雨的好奇,我滿腔熱血地讀完了《恰同學少年》。
這本書是一本紅色經典青春勵志小說,它講述在二十世紀舊社會時,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優(yōu)秀青年為國家、為民族,為了理想,為了志向而所做的一切。這本書字句間有抑制不住的膽識、豪氣、智慧越看越覺得全身上下仿佛都洋溢著青春活力。
我覺得毛澤東的智慧、膽識可與諸葛亮相比。正因在長沙城立刻方臨一場軍亂時,他能臨危不亂并去偵察敵情。并組織同學,大擺“空城計”。他與蔡、蕭三人假裝是桂軍與敵人進行談,再用鞭炮丟進洋鐵皮桶里,炸出的聲音像是槍打的以此虛張聲勢,嚇唬對方。當馬疤三從城里逃回敵窩匯報真實狀況時,毛澤東以他穩(wěn)坐泰山之勢,使對方對馬疤三的話半信半疑。最后警察郭亮放的一槍救了他三人的命。
在此刻的生活,沒有打仗,但是我想問一句,毛澤東的膽識、軍事才能又有誰能比呢?他為國擔憂的思想又是多么難得可貴呀!此刻有的人不是為金錢就為名利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反正都是為了自己。
當然,毛澤東的才能如果不是被良師楊昌濟與昭綬等眾多老師的呵護他也不能成萬夫雄。老師再怎樣好,如學生不愿學習,也等零。當一個好學生要學毛澤東,他既肯動腦,又肯動筆墨,因此他看過的書總是批注很多,寫滿了心得。寫批注能夠提高寫作水平,又能夠幫忙消化書上的知識。毛澤東不懂就問,每一個問題他會先去查資料,再去問他人。因此他又成了“時事通”。如果學生都像他一樣,每個都成材。我想我今后也如此的學習。
看完《恰同學少年》,我立志要做一有膽識、智慧的活力女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