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讀后感7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十日談讀后感
《十日談》以看似輕佻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深刻的哲理,也正是這些閃爍著理想光輝的故事,讓本書更具有可讀性。本文是小編整理的十日談讀后感作文,僅供參考。
十日談讀后感(一)
首先講一個小故事,且與我寫的《十日談》讀后感有關(guān)的一個小故事。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新華書店看,心中覺得只有看到了書本,感觸到實際的東西才算是閱讀了這本書。同理,在讀《紅與黑》之前,我一直買書看,總是認為長時間在書店讀書,會占公家的便宜,這是在挖社會主義的墻角。所以盡管書籍越來越貴,我卻總是在網(wǎng)上看到某本書的簡介,然后再去書店買回來,放在家里慢慢看,這樣看完一本書大概需要一到兩個月。某日,遇到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英語老師,當(dāng)時我正在沉迷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詢問店員有沒有英語原版的,當(dāng)然我的英文很差。這時候他走了過來,說不必要非要去找書來看。說罷,拿出他的智能手機,給我了幾個網(wǎng)站,并教育我說有些東西要靠腦子記住,而并不是買回去書天天看,月月讀?;厝ノ掖蜷_網(wǎng)站,不僅有原文還有翻譯,于是我就不再執(zhí)著去買書看了。直到某一天的下午,我心滿意足的在老地方吃完洋芋擦擦后,走進書店,突然看到這老頭依舊在那里看書。于是一種不由分說的情緒涌上心頭,走在他旁邊,問:你還在這兒啊?他說,這里有氣氛,你感覺,空氣中是否彌漫著書香氣?我惡從膽邊生,于是也找了一個地方坐了下來,一氣讀書,讀到書店關(guān)門。讀完抬頭一看,天都黑了?;丶业穆飞线€在想,經(jīng)常都是我作為一個神棍去忽悠別人,怎么今天就讓這個老頭忽悠了。從此便有了好去處,在新華書店讀書,不想讀書就坐著,隨便看看,沾染一下這個書香氣。
《十日談》,談了什么呢?我就隨便說說吧,好人讀了壞書不一定變壞,壞人讀了好書則不一定變好。這里為什么要用不一定?因為有可能他就變壞了。荀子說:人性本惡,這點我是極為茍同的。因為貪婪、自私、愛、恨這些人都具備,如果你沒有,那極大可能你是外星人。凡人總是要過凡人的生活,他會因為一些瑣事而煩惱,但是當(dāng)你的心靈解放,也可讓心靈像上帝一樣在天堂生活。(這里我并沒有玷污上帝的意思,也不是什么改變自身信仰。毛主席說過,這些別的宗教的書,我們都要拿來讀一讀,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他們的思想,才會更有利于我們早日實現(xiàn)社會主義)。當(dāng)你的心靈在天堂回到現(xiàn)實接收友情、親情美好的一面,也接受愛情惡毒的一面,好與壞我們都要面對。但是請記住,善良的人才是最后的勝利者,終歸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
癡情總會博得冷淡,忠貞有時在愛情面前顯得無力,友誼在金錢面前變得蒼白,命運在現(xiàn)實生涯中很卑微,一切都靠我們的智慧和勇氣,外加一丁點的運氣。所以天馬行空才可拋開現(xiàn)實與宿命的羈絆。沒有誰能成為誰的神仙,,一切都靠我們的雙手。所以回到現(xiàn)實,我們就像那十個人一樣,又回到有瘟疫的佛羅倫薩。
此書中還有一段話,講的是亞伯拉罕改信天主教,原因是他認為教皇等人雖然荒淫無度,行不齒之事。但是天主教還是日漸昌盛,所以他選擇了天主教。
十日談讀后感(二)
在書本的開頭所描寫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羅倫薩的一場瘟疫,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會置之不理,還有不少人是被誤以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這樣的景況,七位年輕少女和三位年輕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著一棟遠離瘟疫的別墅前進著。他們選出了伯姆皮內(nèi)婭當(dāng)他們的女王,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一個個故事拉開了序幕。
自從文藝復(fù)興以來,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就以神為中心轉(zhuǎn)為了以人為中心。本書正是宣傳了符合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縹緲,轉(zhuǎn)為了人得實實在在。況且,以前我總覺得,高深的、賦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為傳世巨著,現(xiàn)在看來,真是錯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為書中故事的短小、淺顯、易懂,而對它不屑一顧,則更是大錯特錯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進更多人的心,而宣傳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安徒生童話讓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讀,而類似《世界是平的》之類的書讓部分學(xué)生讀到一半就不得不放棄,這是一樣的道理。
《十日談》還抨擊了封建特權(quán)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確信,人的高貴并不取決于出身,而是決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國王的馬夫,其儀表和聰明同國王相比,毫不遜色。不少故事敘述了在爭取幸福的斗爭中,出身微賤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戰(zhàn)勝封建主和貴族。薄伽丘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貧窮不會磨滅人的高貴品質(zhì)”,窮人家往往出現(xiàn)圣賢,倒是“高貴叫人喪失了志氣”,帝王家子弟只配放豬牧羊。他還摒斥中世紀(jì)僧侶主義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陳腐觀念,贊美婦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張婦女應(yīng)該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許多故事里把抨擊的鋒芒指向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xué),毫不留情地揭開教會神圣的面紗,把僧侶們奢侈逸樂、敲詐聚斂、買賣圣職、鎮(zhèn)壓異端等種種黑暗勾當(dāng),統(tǒng)統(tǒng)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談》的頭兩個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無比的筆鋒,辛辣地嘲諷了教會的腐敗墮落。一個作惡多端,喪盡天良的公證人,臨終懺悔時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會封為圣徒。一個猶太教徒,在教廷駐地羅馬暗中察訪,耳聞目睹,了解到從教皇、主教直到教士,個個都是酒囊飯袋,寡廉鮮恥,貪戀女色,還買賣人口,羅馬已成為“容納一切罪惡的大洪爐”,“充滿罪惡、黑暗”。這兩則故事為整個作品定下了基調(diào)。
薄伽丘也不止于對僧侶的個人品質(zhì)進行抨擊。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頭直指教廷和宗教教義。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侶們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骨子里卻男盜女娼,是十足的偽君子。其根源蓋出于教會的教規(guī),出于教規(guī)的虛偽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對教會的批判,表達了當(dāng)時的城市平民階級對神權(quán)的不滿。
十日談讀后感(三)
中國的古典作品里充滿了各式英雄形象,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溫酒斬華雄的關(guān)羽,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不過奇怪的是,這些英雄居然沒一個是男人:
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修了仙術(shù)以后長生不老,且不說一只從石頭里面蹦出來的猴子是否具有正常男性的生理功能,反正齊天大圣從來都是不近女色的,當(dāng)然也不知道母猴在他老人家眼里是什么感覺,總之能和唐僧一路西天取經(jīng),就女色問題來看,不得不說是與佛門有緣的;
關(guān)羽關(guān)將軍,武圣,是個店開張都要把關(guān)老爺?shù)男°~像請來。張飛好歹愛喝口酒像個人,劉備沒有四妾也有三妻,眼淚是多了點,也算個正常男人,唯獨關(guān)二爺不好酒不愛女色,更不用說金銀財寶,我都開始懷疑他老人家是否要吃飯了,擺在各大小店鋪各大小廟宇里邊的武圣,終于從人變成了神,想來云長兄可以不吃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豹子頭林沖,就是和力能拔樹的蠻和尚打個三五回合也不落下風(fēng),“林家槍法”舉世無雙,更不用提其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身份,怎么看也算得上個人中龍鳳,可是老婆被上司兒子調(diào)戲以后,整個人居然啪嗒一下軟了,鬧到最后終于賠了夫人又丟了官,被逼得上梁山,奈何中國人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以上三位仁兄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男人的典范,所以中國的男人打小就生活在這些男人的偉大形象之下,做司機肯定是可恥的,開公交車那是人生的恥辱,一定要去開坦克,最好能開飛機,更好的就是開宇宙飛船環(huán)游宇宙,要像孫悟空一樣神通廣大,并且不近女色不食人間煙火,要吃只吃人參果;
男女授受不親,想女人是可恥的,看女人更可恥,喜歡女人就是無恥,君不見楊貴妃陳圓圓之流不是導(dǎo)致覆朝就是滅國,要和關(guān)二爺一樣不近女色不食人間煙火,練就一身好武藝死心塌地給人賣命那才是真男人,后世不給你修廟燒香那都是人生的失敗;
在中國不做官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要像林教頭一樣,不但要做官,而且要做大官,打從剛進小學(xué)開始,中國的男人就被肩頭的三條小紅杠分成了三級,爾后越分越細,不是少先隊員,低一級,不進共青團,又低一級,不入黨,至少低八級,老婆被上司調(diào)戲怎么辦?老祖宗教導(dǎo)我們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孩子呀,一切以仕途為重,有錢了就有老婆。
《十日談》中有這么個故事,國王的馬夫愛了上了皇后,馬夫雖然地位低賤,但是生得高大漂亮,和國王身材差不多,他愛上了國王的皇后,但是皇后并不知道,他也不敢表現(xiàn)出來,到最后馬夫覺得這種單相思太痛苦,不如去自殺,反正都是死,索性冒個險,如能一親芳澤自然死而無憾。馬夫夜里就在皇后的寢宮外觀察國王是怎么進去的,第二天如法炮制成功進了皇后寢宮,黑燈瞎火之下馬夫不說話皇后也不知道是其他人,二人玩得很開心,馬夫擔(dān)心性命,還是連夜趕回了房間,他離開之后國王也去了皇后寢宮,知道有人假扮他和皇后睡了覺,但是國王為了自己的名聲并不聲張,當(dāng)下就去了馬夫所在的仆人房間,發(fā)現(xiàn)馬夫心跳很厲害,就把馬夫的耳邊的頭發(fā)割掉一段做了標(biāo)記,第二天國王召集了所有仆人,想找出耳朵旁少頭發(fā)的那個,然后悄悄殺了他,可是仆人們都到了以后國王卻傻了眼,原來聰明的馬夫在國王離去后將所有仆人耳邊的頭發(fā)都削了一截。
馬夫的行為是得到了作者薄伽丘的贊賞,但是這樣的人在中國肯定是個流氓登徒子十惡不赦之輩,因為中國的男人都要講禮儀廉恥并且不近女色,去偷他人的老婆簡直是人神共憤天誅地滅。想來想去,在中國除了用錢吸引女人,還真的很難找到第二種官方的戀愛方式,談戀愛先問收入,相親先問房車,沒錢不結(jié)婚。
中國的男人都知道梁山泊和祝英臺,沒錢的書生到最后只落得個寫情書寫到吐血而死的悲劇結(jié)局,所以在中國有錢才有祝英臺,書讀再多也只能吐血。
然后中國的書生都很聰明,既然有了前車之鑒,現(xiàn)如今就拼命找錢吧,有錢就才有祝英臺,有錢就才有禮儀廉恥,有錢就不用愛到死。用錢追求愛情成了中國男人唯一的方式,最后奇怪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北京王府井大街,一胖嘟嘟的外國佬嬉皮笑臉地不斷搭訕中國姑娘拿電話,而所有的中國男人這時候都成了道貌岸然圣人,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筆者在香港去外島的小輪上經(jīng)歷過這么個有趣的事件:
當(dāng)時船上人很少,一對母女面前坐下一個胖子黑人,我呢正好在他們的后方吹海風(fēng),所以整個過程看得很清楚,陽光明媚的小輪里一段不怎么圓滿的搭訕就這樣發(fā)生了,黑人老兄帶著些許靦腆扭過頭來和母女交談,母女二人被嚇得夠嗆,不自覺地往旁邊挪了挪,也沒回話,外國友人這時候只能尷尬地扭回頭去。筆者在一旁可看樂了,想到自己在維多利亞公園被金發(fā)美眉微笑拒絕,又看到這位外國朋友在船上被中國母女拒絕,同樣是搭訕外國女人失敗,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油然而生,就走上前去和這位朋友攀談起來,他叫羅賓。羅賓說身后的母女似乎不懂英文,我很好奇,就用普通話扭頭打了個招呼,二人本來驚魂未定,這下干脆離開了座位。
中西方文化固然有差異,一個內(nèi)陸農(nóng)業(yè)大國的文化起源,一個古希臘古羅馬西歐的島國文化起源,本身就注定了前者的集體主義和后者的個人主義的巨大差別,前者耕田種地做得多收得多,后者的海洋文化付出和收入?yún)s不成正比,發(fā)展到后來,前者都成了完美主義者,事情沒有百分百把握就不做,而后者更善于冒險,因為他們明白準(zhǔn)備永遠不充分。
所以西方的馬夫可以冒死去找皇后,而中國的男人只能等到有了車有了房以后才敢去找皇后,得到皇后以后又鄙視女人說她有過很多馬夫不懂得禮儀廉恥,那些中國男人早的時候你干嗎去了?
馬夫很聰明也很勇敢,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國王,所以劍走偏峰,最后成功;中國男人當(dāng)不了國王,也要先當(dāng)個大臣,有錢有勢以后再去打皇后的主意成功率更高,女人和愛情在兩種男人眼里的地位顯而易見。
所以在中國,相比金錢和權(quán)利而言,女人和愛情永遠是被他們瞧不起的。
《十日談》中還有這么個故事,一個男人死了老婆以后痛苦萬分,帶著幼子去山上隱居,為了避免孩子以后經(jīng)歷同樣的痛苦,就試圖讓孩子不接觸女人,以這種方式來斷絕其對異性的愛慕,許多年過去以后,似乎這個方法很見效。孩子終于成年了,男人也逐漸老去,老人下山化緣不得不多帶個幫手,就把兒子一路帶了去,兒子在山下第一次看見女人,問他爹這漂亮的生物是什么東西,老爹慌張地回答說是鴨子。回家以后,孩子對鴨子戀戀不舍,就乞求父親說,給我買只鴨子吧,我會好好飼養(yǎng)它的。
山下的女人在中國是老虎,到歐洲成了鴨子,所以在中國人的眼里,老虎更具侵犯性,小是家亡,大到國破,無不以女人有關(guān),當(dāng)把所有的責(zé)任都推到女人身上以后,中國的男人似乎終于解脫了,并且有充分的理由來對女人不屑一顧,所以在中國,從來不缺乏對女性進行侮辱的單詞,并且很奇怪,這些詞語的侮辱對象大多是美女,您要是長相比較謙虛,連被語言侮辱的權(quán)利都沒。
文藝一點的有“禍水”,市井一點的有“騷貨”,小資一點的有“二奶”或“小三”,南方一點的有“婆娘”,常用一點的有“賤人”“賤貨”,港臺更有“馬子”一說等等,舉不勝舉。
所以,中國的男人喜歡在語言上侮辱女人,而且對象一定是美女,并且通常是當(dāng)事人不敢追求或者追求不到的美女,所謂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基本上即使這個道理,很奇怪,在這一切的同時又可以看出來,中國的男人在潛意識上其實很在意美女。
對異性的需求是自然法則,對美的追求本來就有的天性,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中國這一切從來都是猛虎野獸,學(xué)習(xí)成績好的乖孩子永遠無法和野獸打成一片,因為從來沒人告訴他們怎么去愛,只有不厭其煩的聲音告訴他們怎么去開坦克開火箭開飛船,開到出亞洲沖向世界,等你上了月球的時候,老虎就來和你睡覺了,并且是漂亮老虎。
然后乖孩子們逐漸長大,并且學(xué)著父輩和書本里教的那樣,去鄙視女人,聊到女人就是錢,因為有錢有女人,所以除了用錢找女人,男人們不知道怎么去吸引女人。終于憋得不行了,只好去相親,對象不滿意卻聊勝于無好歹是只老虎,相親也沒話說,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什么名字你做什么工作我做什么工作無聊透頂?shù)膶υ?,最后只好約上一群人去酒吧,胡亂灌些黃湯,借著酒精和燈光的曖昧,終于艱難的坐上同一輛車回家。
在后來的生活里女方總是抱怨,男方依舊木納,我不知道這種靠酒精所建立起來的關(guān)系能夠維持多久,但是我知道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并不滿意,這是筆者身邊的真實故事。
類似的例子很多,不必贅敘。在英雄教條主義的教育之下,男人們雖然開不了宇宙飛船找不到山下老虎,好歹也要弄臺私家車,在學(xué)校的時候小紅杠給男人分等級,進了社會私家車給男人分等級,雜牌的低一級,沒車的至少低八級,最后導(dǎo)致現(xiàn)代人的生活開始功利快餐化,吃得很快餐,活得很快餐,愛得很快餐,男人們除了用錢去吸引女人,心靈已經(jīng)被社會麻木。
很多年前筆者去請教一個很討姑娘喜歡的朋友,當(dāng)時我的問題是這樣,和姑娘牽了手以后該說什么才能接吻。
友人笑得前仰后翻。
西方文化也好,中國傳統(tǒng)也罷,源頭不同,各有各的特點,或許你的特點是我的優(yōu)點,我的優(yōu)點是你的缺點,對錯總是相對的,客觀來說都沒有優(yōu)劣,只是環(huán)境不同。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社會生活再怎么變化,男女兩性問題永遠是說不完的話題,誰讓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
人和動物不同,除了吃喝拉撒還有喜怒哀樂,思想被社會擠壓成一塊批薩,做人做得像一個漢堡,愛情被量產(chǎn)成一杯調(diào)味的可樂,生活到最后終于成為一頓快餐。
《十日談》讀罷頗有感慨,遂著此文自勉。
十日談讀后感(四)
丁酉年,四月初十,立夏。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對二十四節(jié)氣格外上心。也許是骨子里的傳統(tǒng)觀念作祟,也許是被經(jīng)典文化所吸引。每當(dāng)節(jié)氣來臨,總會有一些不一般的感覺。不同往日,虔誠且期待。
過去幾年,立夏這天都是在家過的。一大早,母親就會跑到我房間,掀開我的被子,督促我起床洗漱。當(dāng)我睡眼惺忪坐在桌子前,總會有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出現(xiàn)在面前。母親都會鄭重的跟我說一句話:立夏恰個砣,一腳噶過河(方言:立夏吃個湯圓,一腳能夸過河)。雖然我能夠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但是不清楚背后的故事。有時候我也懷疑這些習(xí)俗的意義,但飽含著母親濃濃的愛,都會把湯圓吃個干凈。今天恰好立夏,絞盡腦汁,在便利的買了一包速凍湯圓,厚著臉皮去常去的那家東北餃子館給我煮了出來。盡管不及母親親手做的溫暖人心,但卻讓我感激到名其妙的幸福。甚至,吃完后還特意跟母親通話告知這件事。
大二那年,選修了一門傳統(tǒng)習(xí)俗文化課。有一次老師要我們說一些來自于自己家庭的習(xí)俗習(xí)慣。輪到我發(fā)言,我說在我家每當(dāng)有人吃飯噎著的時候,只需要雙手舉著碗在頭頂繞三個圈,打嗝就好了。我從實踐中證實過,也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考量過,確實效果顯著。所以當(dāng)身邊有朋友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將這種辦法告訴他們,立馬見效。這個時候,我總是感激母親。雖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很有滿足感。
離開學(xué)校以后,決心南下。臨行前夜,母親送我一個手抄本。我問是什么,母親告訴是《增廣賢文》。好像有那么點印象,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書籍,和《三字經(jīng)》、《千字文》差不多。那時正處于叛逆巔峰期,壓根翻都不會翻,直接壓箱底了。有一次無意中整理箱子,發(fā)現(xiàn)它靜靜躺在箱子里,隨手看了看,大吃一驚。原來,里面大多數(shù)的詞句我都是聽說過的。譬如,賺錢猶如針挑土,花錢好比浪淘沙。譬如,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叵肫饛男〉酱?,母親對我的那些嘮叨,無數(shù)次表現(xiàn)得不厭其煩背后盡是無知。突然愧疚自生,無聲勝有聲。
再說兩個小事,一個就是家族里有任何長輩親戚生日,母親都會提前發(fā)短信通知我,并叮囑我一定要打電話問候,還有一個是吃飯的時候擺放菜肴,絕對不能把所有菜放成一列,因為只有祭奠先祖或者是神靈的時候才這么放。
在我眼里,母親是個睿智的人,雖然有時候睿智的頻率和方式讓我覺得有些不太情愿接受。但不可置否,母親教會了我許多只能在家庭中學(xué)習(xí)到的知識。前兩天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他家開麻將館的,每次回家就是他跟他父親搶著打牌,甚至還會上陣父子兵。我多少覺得有些尷尬,卻并沒有嘲笑的意思,只是覺得自己將來也會要組建新的家庭,會有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有一些傳承,所以在考慮自己從父母哪里學(xué)到了什么。
二十歲以前,父親對我的教育多數(shù)體現(xiàn)在肉搏上。稍微溫柔點的方式那便是年終總結(jié),長輩坐一桌,兄弟幾個站一排,挨個罵。有好幾次大年三十,我都被特殊獎勵了。所以,至今為止,應(yīng)該說這幾年來,父親教給我的家庭知識,我并沒有完整消化,更多的是來自于母親的。
以往,我對家規(guī)的理解是固執(zhí),老舊,麻煩,折磨。如今,覺得太武斷了。規(guī)矩和習(xí)俗,應(yīng)該只是家規(guī)的一部分,是用來規(guī)范家庭中行為準(zhǔn)則,而傳承亦是。
早幾年的時候,我對家庭是抱怨多于溫存的。準(zhǔn)確的說,是找不到存在感。好像父母對我除了批評教訓(xùn),在家就只有吃飯睡覺了。幾乎每一次,我都是吃完飯就立馬外出。拒絕同父母溝通,是年輕最大的愚蠢之一?,F(xiàn)在想一想,好像自己一下子就長大了。
有時候,生活會有挫敗感,怎么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模樣。如果能重來,自己應(yīng)該會變成很優(yōu)秀的一個人。但往往我們只是在乎現(xiàn)在,而未收集好那些應(yīng)該保存好的東西。只有收集好過去,整理好現(xiàn)在,才能立足于將來。
夜已深,閑來下筆,有感而發(fā),自審之,自悟之,自勉之,自樂之。
諸君,晚安。
十日談讀后感(五)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人民教育家孔子就高度指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的親密戰(zhàn)友孟子也發(fā)表了重要講話:食色,性也。圣賢的人文情懷在中國并沒有停留多久,他們創(chuàng)造的儒家文化開始了漫長的自戕。大約在中間只響起諸如《金瓶梅》的幾聲驚雷,也被淹沒的了無蹤影了。我們很快從詩經(jīng)里那種原始蒙昧的自由生活走向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xué)死胡同。
東方不亮西方亮。十四世紀(jì)的歐洲,文藝復(fù)興的虎皮在意大利高高豎起,復(fù)興的先驅(qū)們沒有復(fù)興文藝,他們撕扯下了教會華麗的外衣,露出的不過是一具具尋常的骨骼。于是,古希臘、古羅馬的行為藝術(shù)在滿街奔跑著,各種曾經(jīng)的神性光環(huán)下包裹的骯臟變得赤條條。若要新生,必先毀滅。
薄伽丘帶著他不朽的《十日談》開始了如是的解構(gòu)。 薄伽丘開篇立意:在作品的序言中寫了一個很另類的題目:《幸福在人間》,讀到此句,我腦子里就會出現(xiàn)幾個半大的孩子在那里歌唱道: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幸福當(dāng)然不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顯然教會所宣揚的天堂的幸福以及失去了蠱惑人心的功效,現(xiàn)世的歡愉更加讓人留戀。
《十日談》歌頌自由,反對禁欲,將一條條修女頭上的內(nèi)褲扔到了教會的臉上(第九天第二個故事)。真理的表達,不論是洪水還是口水,都要誓將這個舊世界洗滌干凈。你說禁欲,我偏縱欲;你說男謙女卑,我偏男盜女娼。天主教的余威散盡,開化后的庶民撲向了成群的綠鵝(第四天第一個故事)。 對于上帝的信仰并沒有妨礙教士們坐擁市民情懷,他們在合歡的同時仍能侍奉上帝(第三天第十個故事),神職人員的縱欲也許比常人來的更加猛烈也更荒淫。縱觀《十日談》里的那些在神龕的下的嘴臉,無不正襟危坐,高談闊論。在俗世目光的背后,教士在包養(yǎng)情婦,啃食禁果;修女在偷漢通奸。天主教會顏面掃地,直到連一塊遮羞布都沒有剩下。
《十日談》里的神權(quán)世界在崩壞,十日談外的世俗世界在覺醒。對于人性的推崇是它插向僵死教會咽喉的利刃,它用教會所認為大逆不道的肉欲還原了世界的真相,歷史則又在一旁若無其事地看著這樣的反諷。 亂了舊的世界,《十日談》卻沒有規(guī)范出一個新的世界。過猶不及,禁欲變成了縱欲,自由的野馬開始脫了理性的韁,過分的自由和否定不外乎又是一種對人性的摧殘。當(dāng)自由之天火被普羅米修斯盜取贈與庶人,他們除了照亮前行的路外,還學(xué)會了自焚與縱火。幸福也許不在天國,幸福也不在人間,幸福來的時候,是短命,脆弱和無意識的。相比較于這個無奈的世界,又是那么渺小、可悲。
東方的《金瓶梅》在自我懺悔,西方的《十日談》在瘋狂解構(gòu)。人類的世界一片光明。人性和理性從舊日繁華的廢墟里爬出來,脫下了衣服,贏得了無數(shù)掌聲。